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企业界、金融圈、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白领、学生  日韩企业界、商界震荡,韩国,狂销 250万册销量,日本,累计销售1090万册。
  日本日产·法国雷诺汽车联盟CEO、索尼集团董事长、日本钢铁集团总裁力荐此书。韩国 30名知识分子推荐教养必读书,50名职业经理人推荐 史上很好的书,100名CEO向青少年推荐最必要读的书。
  万科董事长王石、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并购专家王巍作序力荐,《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21世纪商业评论》总编辑吴伯凡,蓝狮子吴晓波联袂推荐。
  这一个最受男性欢迎的传奇日本女作家,定居罗马30多年,15年写就的传奇帝国千年兴衰史。这是一部每一页都和中国人息息相关的书,是一部激发国家和企业发挥很大活力和创造力的书,一部被当作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教材的书。
  屡获大奖:作者因为此书获得获意大利国家勋章,获得日本新潮文艺奖、司马辽太郎奖等多项大奖。《罗马人的故事》系列中《凯撒时代》于2010年被改成舞台剧搬上东京日生剧场。《罗马人的故事》系列书也是东京各大书店联名推荐书目。
海报:
内容简介
  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技术不如埃特鲁利亚人,经济不如迦太基人,但为何却能一一打败对手, 建立并维持庞大的罗马帝国?
  《罗马人的故事1: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为系列作品中的一部,讲述的是罗马从建国到一次、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前的五百年间的历史。这是一个饱经苦难的漫长岁月里的故事,即使在它的鼎盛时期,它都时常处于进一步退半步的状态。罗马后来之所以能成就大业的重要原因,基本上就是在这五百年间萌芽的。就好像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积蓄起来的力量到了三十而立之年才开始了解其真正的价值一样。
作者简介
  盐野七生,日本最受男性欢迎的女作家。1937年生于日本,26岁游学意大利两年,深感日本是个没有英雄的国度,回日后不久毅然出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罗马,一住至今,终生研究罗马史。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着一个英雄梦,而唯有昔日罗马能让人一圆夙梦。
  提起写罗马的作家,首推盐野七生。盐野七生自1992年开始,以古罗马帝国为题材,编织她的英雄梦,她以每年一册的速度,历时十五年,至2006年完成这部时空纵深长达一千多年的罗马史。《罗马人的故事》系列丛书的出版后,斩获意大利国家勋章及日本国内的各项大奖。引起日本、韩国商界、政、学界巨大震荡,日韩企业界领袖及政府高层都曾与她有过多次高端对谈。
精彩书评
  在古罗马从共和制进入到帝制的阶段里,恺撒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理想中的社会成为现实。而我们后人则从罗马之后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并伴随着法律而创造的一段和平、安定历史中,目睹了恺撒理想的实现。
  ——《读卖新闻》
  罗马 “宽容”的治世基本方针,并不仅仅表现在对对手的无条件“大赦”或者“接受”,而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当处理和对手的“差异”时,认真考虑这种“差异”究竟是什么。
  通过与对方的不断沟通、对话来了解为什么自己会和对手产生这样的差异。
  自己不仅从对方的“差异”中学习到新的东西,还试图为超过这种“差异”找到双方的共同点。
  ——《日本经济新闻》
目录
王石推荐序
王巍推荐序
作者给大陆读者的序
第一章 罗马的诞生
逃亡者的传说
公元前八世纪的意大利
埃特鲁利亚人
在意大利的希腊人
建国之王罗穆卢斯
第二代国王努马
第三代国王托里斯·奥斯蒂吕斯
第四代国王安库斯·马基乌斯
第五代国王塔克文·布里斯库
第六代国王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最后一位国王:“妄自尊大的塔克文”第二章 共和政体下的罗马走向共和政体的罗马出使希腊的考察团希腊文明雅典斯巴达波斯战争霸权国家雅典
精彩书摘
一百人的元老院
这一年,罗穆路斯十八岁。通过这位年轻人和追随他的三千拉丁人的努力,罗马建立了国家。
罗马建国后,作为第一代国王,罗穆路斯并没有独揽大权。他把国政分成三个机构,分别是国王、元老院和市民大会,并由这三方共同治理罗马。
作为宗教祭祀、军事和政治的最高领导人,国王由市民大会投票选举产生。曾经是羊倌和农民领袖的罗穆路斯本人一定认为自己这个王不是自封的,而是经过市民大会选举的。国王由市民大会选举产生的这种制度,不是君主政体,却是当时的罗马最为自然的选择。
罗穆路斯设立了元老院。他召集一百位长老参加元老院。我不清楚为什么元老院的人数是一百个。我猜想也许是当时把各门第的长老全部召集起来后,一共就这么多吧。元老院议员不是政府官职,他们的职责是向王提出忠告和建议,所以不需要通过市民大会的选举。但是这些议员所属的元老院却是官方机构。尽管这是个以听取有权势者的意见和建议为目的的机构,但是只要重视政体确立,那么给他们一个官方的地位或许更有利吧。因为如果它只是一个民间机构,就无法明确它的作用和职责。向国王提供意见和建议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受国王个人的情绪所左右。
元老院议员又称家父,意思是父亲,也就是建国之父。据说这个词后来又衍生出了贵族一词。
市民大会由全体罗马市民组成。它的任务是选出以国王为首的各级政府官员。市民大会没有制定政策的权力,但是对国王听取元老院的建议后制定出来的政策有赞成或反对的表决权。此外,在对外关系上,是战是和,也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才可实施。
这就是罗马建国之初的国家基本形态。它一方面符合当时的罗马国情,同时它也是一种可能适用于将来的、简单而漂亮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政体。
单身青年&其他民族的女人
那么,和罗穆路斯一起参与罗马建国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我们知道罗穆路斯当上罗马国王之前率领的羊倌和农民都是拉丁人,属于拉丁民族,使用拉丁语。但是, 这些说拉丁语的人并不是带着家眷一起移居到台伯河沿岸,共同建设新国家的。事实是,刚刚诞生的罗马市民中,绝大多数都是单身男人。因为在政体确立以后,罗穆路斯着手进行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掠夺其他民族的女人。
既然罗穆路斯及其属下的男人们不惜向其他民族诉诸武力以期补充女性,那么我们不得不对他们的来历表示怀疑。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罗穆路斯和他的属下很可能是被他们所属的部族赶出去的。因为正常的部族迁徙应该会带上妻儿家人。当然,如果是这样,那么后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伟大的罗马建国故事就容易流于平庸,从而让他们的子孙感觉性味索然。因此,罗马人才编出了埃涅阿斯的游历故事,说他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的孩子,同时又是特洛伊勇士,还生拉硬扯地把他和罗穆路斯联系到了一起。
神话和传承的价值并非在于它们的可信度有多高,而是在于有多少人经过多么漫长的岁月依然对其深信不疑。罗马人始终坚信自己是特洛伊勇士的后代,而关于这一点,希腊人曾经也深信不疑。
因此,类似“萨宾族女人掠夺记”之类的故事为后世画家普桑、鲁宾斯等人提供了极好的画作素材。根据古代历史学家的说法,事情的起始和结局是这样的。
罗穆路斯热情邀请了居住在邻近的萨宾族人参加罗马的祭祀活动。当时,在祭祀诸神的日子里,一切战斗都是禁止的。萨宾族于是接受罗穆路斯的邀请,全体出动来到了罗马。
就在祭祀活动达到高潮的时候,罗穆路斯一声令下,罗马的年轻人向萨宾族的年轻姑娘们发起了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萨宾族男人只能护着自己的妻儿老少逃回自己的部落。
萨宾族人自然不甘屈辱,他们不会忍气吞声地接受这一事实。他们强烈要求罗马归还被抢的姑娘们。而罗穆路斯对于这一要求自然是一口回绝。他告诉对方,说罗马的男人将和这些女孩子正式结婚,娶她们为妻。不仅如此,他还率先举行了婚礼。如此看来,此时的他大概也还是个单身。然而,即便如此,不甘受辱的萨宾族人依然无法平息心中的怒气,他们向罗马宣战了。
罗马和萨宾族之间共发生了四次战斗,几乎都是罗马占上风。据说其中的一次战斗是在帕拉蒂尼山和卡匹托尔山之间展开的,所以罗马方面大概也曾陷入过被动吧。事情出现转机是在第四次战斗正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被罗马人抢去的萨宾女人突然闯入战场。她们纷纷表示对于丈夫和亲兄弟之间的相互杀戮不能再坐视不管了。这些女人知道,虽然自己是被抢去的,但是她们并没有被逼为奴。她们不仅享有充分的作为妻子的权利,而且从罗马人丈夫那里得到了爱情。
罗马国王罗穆路斯和萨宾族王塔提乌斯一致认为应该听取这些女人的意见。两个部族于是开始了和平共处。
……
前言/序言
  给中国版的序文
  对于以超级大国为发展目标的当代中国,在欧洲历史上可作为借鉴的,唯有古罗马帝国了。
  生活在当代中国的读者,如果读了我写的《罗马人的故事》,对书中的内容不知会作何感想呢? 若细细品味读者的感受,必将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作者我最关心的事情。
  盐野七生
  2011年夏 于罗马
  王石推荐序:为什么是罗马?
  这是一部煌煌十五册的巨著,作者盐野七生写了十五年,我曾整整读了一年。读后,逢人就推荐。我读的是台湾出版的繁体横排本,当时感到奇怪:为什么这样的书,在大陆却看不到?没想到,现在就有了简体中文版。大概是因为此前我在各个场合不遗余力的推荐,中信出版社希望我能为之写篇序言。
  过去我也读过罗马史,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但这类史书,更多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理解罗马帝国。盐野七生不同,她以现代史观的方法论来解读罗马,这其间涉及国家与民族、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领导与公关等方方面面,视野极广,见人所未见。正如她自己所说:“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
  我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所以对书中所讲罗马帝国的城市与建筑极为关心。在第十册《条条大路通罗马》中,作者专门讲了罗马的道路建设:与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倒不如说“条条大路起罗马”。罗马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心脏,而这些四通八达的国家公路,有如血管脉络,把政令和资源高效率地传输到帝国的每个角落。
  盐野七生说,东方帝国在修建长城的时候,罗马人正在修建罗马大路。接着,她就告诉读者,两千年过去了,罗马修的大路现在还在使用。这时,你会很自然地想:中国的长城,现在除了收门票之外,还有没有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而且从工程的角度讲,也有很多质量问题。同样是国家主导的巨型工程,哪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更有用?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联想。为什么罗马修的路现在还能用?作者展示了一张罗马大路的剖面图,告诉你这个路是怎么修的,为什么能连续使用上千年?这样的图示还有很多。作者很愿意从科学与技术的角度解释,罗马帝国有其与众不同的力量,而建筑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建筑给市民和士兵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在作者的描述之下,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罗马法》就好比这个企业的内部规章。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都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书会被国外一些研究者拿来当作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的现成教材。
  盐野七生贯穿始终地自我设问,并希望回答: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成就如此大业,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够建立并长期维持一个巨大的文明圈的呢?一望而知,作者认为罗马帝国的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与它所秉持的价值取向与施政目标有关。
  作者认为:罗马的力量,来自保障国民安全的基础设施和贵族行为理应高尚的传统。国民最需要的是安全系统,其次是尊贵和快乐的生活。罗马皇帝努力满足了国民的需要。一切政令、公共设施、对外战争,都是为了满足国民的安全感和享受需要。
  其次,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
  罗马帝国是多神教的国家,罗马人把被帝国征服的民族的神,全部当作自己的神来供奉。这样的神有30万个。罗马甚至赋予被征服者公民权,历届罗马皇帝里有很多被征服者。试想,这在东方帝国,可能吗?
  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作为国家来说,自由与宽容,这才是罗马帝国的立国之本,作为跨国企业来说,宽容开放,兼收并蓄应当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赋予罗马帝国强大的力量,并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这也是我向朋友们力荐这本书的原因。
  作为一个先睹为快的中国读者,我只能谈谈一点浅见,作为对作者盐野七生的感谢。如果这篇小文又能够对读者有小小的帮助,会令我更加高兴。
  是为序。
  王石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巍推荐序:向往古罗马文明的精神特质
  多年前,在朋友处看到台湾出版的一本书《我的朋友马基雅弗利》,借来后一口气看完。文笔的清美,布局的平实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作者起笔的角度真是别开生面:
  · 马基雅维利看到了什么· 由此展开了佛罗伦萨的当时历史背景和事件
  · 马基雅维利做了什么· 由此展示了马基雅弗利一生的经历和事变
  · 马基雅维持利想到了什么· 由此发掘了马基雅弗利的成就和遗憾
  这是一本历史,也是一本游记,还是一本政论,更是一本优美的散文集。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就这样让我铭记在心.。她年轻时就爱上了意大利,一住就是大半生,写了很多书,获了很多文学奖,在日本有几百万的铁杆粉丝,近年来在英语世界也声名大振。大陆读者久闻大名,翘首以待。
  感谢当年资深书友衣锡群兄专门从香港带回两大袋书,这便是台湾版的《罗马人的故事》全集十五本,我如饥似渴的读完。掩卷长思,深深敬佩。一个日本女人这样如痴如狂地写古罗马,发掘两千年前往事,娓娓道来.她的细腻描写让你身临历史其境,她的逻辑铺陈促你遐思当下因缘。我读过许多不同作者的罗马史,只有盐野七生女士真正带我走进历史。
  我去过意大利四次,也自驾游过西西里岛两次。曾带着盐野手绘的地图在佛罗伦萨四处寻觅马基雅维利的故居。意大利作为政治国家的历史很短,不足二百年,作为文化国家的历史却波澜壮阔地上溯到三千年。在维罗纳的一个酒店里,看到一幅将意大利历史描绘为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展示了几十个诸侯公国,几百个影响欧罗巴文明的政治艺术哲学科学军事等名流的来龙去脉。一瞬间,我体验到了卑微和崇拜,也叹服盐野女士把握历史的勇气与能力。
  意大利有两次历史的骄傲,一个是古罗马的鼎盛,是当时世界上幅员辽阔的强盛帝国。一个是文艺复兴的辉煌,它直接启发并推动了全球现代文明的兴起,而这个复兴就是以回归古罗马为道德旗帜。此后一代代的意大利人梦寐以求地希望光荣历史得以重演,统一意大利的民族英雄马志尼如此期许自己,不到四十岁便一举颠覆了民主政府的墨索里尼也这样激励自己。此外,法国的拿破仑和德国的俾斯麦都以古罗马的恺撒大帝自居。条条大路通罗马,地球上各个角落的部落都这样厘清自己的文明坐标。
  古罗马成为意大利人的永远图腾,也成为欧罗巴大陆高度默契的文明血脉。继承希腊文明的古罗马的法典礼仪艺术建筑等构成了当下西方世界主流价值的表达,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华文明的演进。百年以来,中国知识界始终在希腊文明中捕捉思辨的知音,在印度文明中寻求失落的安慰,但却是在罗马文明中锲而不舍地吸收普世价值体系。我有趣的注意到,日本作家盐野女士不断用东方的思维来考究古罗马的蛛丝马迹,体现了类似的精神焦虑。
  阅读盐野的罗马史与罗马人,时空穿越两千年,体验着人类文明中顽强生长并趋同的精神动力,尽管语言、宗教、习俗、体质和自然环境有千差万别,但内在的思辨、伦理、行为、愿景和组织制度却可以彼此熟悉和理解的。现代人往往以仍然蓬勃发展的中华文明与曾经衰落的罗马文明进行比照,发掘出许多文明之谜和文化冲突的理念。不过,从更高的时空立场上看,罗马文明仍然是一波波地前行,荡涤着不同社会形态的隔阂。同样,中华文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进化成长,与前者共同汇成当下全球文明的主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我读盐野的罗马人故事,看到了主导当时文明的精神特质,也是传承至今的进化基因,更是鞭策中华文明的动力。我也希望读者能与我一起用心体验至少这样几点:
  · 自信与宽容:罗马人的生活态度和对异教对外族的接纳与吸收。
  · 竞争与开放:罗马人的生存立场和对制度对风险的尝试与面对。
  · 人性与权利:罗马人的生命价值和对快乐对自由的追求与捍卫。
  去年在东京本来有机会见到盐野女士,索尼集团的前董事长出井伸之先生与她是好朋友,愿意安排见面。得知她正在赶下一系列关于十字军故事的书稿,我惶恐无知会浪费她的时间,借口推脱了。感谢花了大气力将盐野女士的这部书稿介绍到大陆出版社的王宇女士,有机会写上几句,真是非常荣幸的事情。期待我能将这部中文版亲手呈给盐野七生女士。
  王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对于以超级大国为发展目标的当代中国,在欧洲历史上可作为借鉴的,唯有古罗马帝国了。
  生活在当代中国的读者,如果读了我写的《罗马人的故事》,对书中的内容不知会作何感想呢? 若细细品味读者的感受,必将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作者我最关心的事情。
  盐野七生
				
 
				
				
					《罗马人的故事 2:蛮族的入侵》  作者: 盐野七生  译者: 柏悦、王怡风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6月(中文版初版)  ISBN: 978-7-5063-4875-4  ---   导言:风暴将至,帝国之躯的第一次摇晃  《蛮族的入侵》是盐野七生恢弘的“罗马人的故事”系列的第二部。如果说第一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罗马城邦从建立之初,历经共和国时期,最终蜕变为一个横跨地中海的强大帝国的漫长、艰难而又充满智慧的历程,那么第二部则将笔锋转向了那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帝国盛极而衰的序曲。  本书不再聚焦于共和国时期内部的政治博弈与法律建设的精妙,而是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了帝国版图边缘地带的冲突。在屋大维开创的“元首制”下,罗马享有了长达两百年的“罗马和平”(Pax Romana)。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并非永恒,它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相对稳定的边境之上。进入三世纪,随着帝国体制的惯性,内部的矛盾开始显现,而外部的压力,那些被罗马人统称为“蛮族”的民族,正积蓄着前所未有的力量,如同即将决堤的洪水,开始冲击着帝国的防线。   第一部分:安定的表象与潜伏的危机  本书伊始,盐野七生并未立刻陷入大规模的战争描写,而是冷静地剖析了“罗马和平”下的社会结构与潜在的裂痕。  帝国的治理模式与财政压力: 罗马的强大建立在高效的行政体系和无休止的资源输入上。然而,随着征服步伐的放缓,新的行省带来的财富红利逐渐减少。维持庞大军队、修建宏伟工程、供养城市居民所需的“面包与马戏”的成本,开始对国库构成沉重的负担。作者深入探讨了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苗头是如何在光鲜的首都之下悄然滋生的。此时的皇帝们,许多是军事天才,但在财政管理上却显得力不从心,他们试图用临时的、权宜之计来掩盖结构性的财政危机。  军事的异化与边境的固守: 罗马军队的性质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曾经是公民参政、保卫家园的荣誉之师,逐渐演变成一支职业化的、更忠于将领而非元老院或皇帝的雇佣兵集团。边防的压力尤其体现在多瑙河和莱茵河沿岸。为了应对日益强悍的日耳曼部落的骚扰,罗马不得不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边境堡垒的修筑与常驻军的规模上。这种“固守”本身就是一种退缩,标志着罗马人从主动向外扩张,转向被动地维持现有边界。   第二部分:蛮族的觉醒与“民族大迁徙”的前奏  盐野七生对“蛮族”的描绘,超越了传统史书中将他们简单视为野蛮破坏者的脸谱化形象。她以同理心去探究这些生活在帝国边缘的人群——哥特人、阿勒曼尼人、萨尔马提亚人等——的社会结构、迁徙动力和与罗马的复杂关系。  部落的联合与力量的集结: 此时的日耳曼部落不再是各自为战的小部落,受到气候变化、人口压力以及来自更东方强大民族(如后来的匈人)的挤压,他们开始形成更大规模的联盟。他们学习了罗马的技术、军事组织,甚至模仿罗马的政治结构。这种“学习”既是罗马给予蛮族的文化遗产,也反过来成为他们攻破罗马城墙的武器。  接触与渗透: 历史不再是清晰的战争记录,而是漫长的“接触史”。数以万计的蛮族被允许或被强行安置在帝国境内,充当同盟者(Foederati),为罗马军队提供兵源,以换取土地和金钱。这种依赖性极强的共生关系,在短期内解决了兵力不足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它模糊了“我者”与“他者”的界限,使得帝国的军事力量基础变得异常脆弱和不可靠。皇帝身边的重臣、甚至执掌军权的将领,越来越多地由“蛮族”出身的人担任,引发了罗马贵族阶层内部的深深忧虑与权力斗争。   第三部分:危机的爆发与帝国的疲态  本书的核心冲突点在于罗马帝国如何应对这些日益加剧的外部压力,以及内部权力核心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政治动荡。  军事皇帝的悲剧: 三世纪的危机带来了“军事皇帝”的时代,皇帝频繁更迭,许多人是其军队拥戴的将领,而非经元老院或继承体系选出的合法统治者。这些皇帝在位期间往往忙于镇压宫廷政变、在边境与蛮族作战,却无暇顾及国家长远的财政和行政改革。这本书清晰地展现了帝国体制如何被“军事化”和“碎片化”,每一次内斗都削弱了对外部防御的力量。  关键战役的教训: 盐野七生对具体的军事行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例如,某些关键的战役,并非因为罗马军队缺乏勇气,而是因为后勤的崩溃、将领间的猜忌,或是蛮族采取了出乎罗马预料的战术。这些战役的失败,不仅意味着领土的丧失,更重要的是,它们击碎了罗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打击了帝国的士气。  对“蛮族入侵”的重新定义: 《蛮族的入侵》挑战了人们对“入侵”的单一理解。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武力征服,更是一场痛苦的融合、吸收与最终被同化的过程。当罗马人无法再有效地组织起足够的公民兵去保卫边境时,他们不得不允许那些他们曾经鄙视为未开化者的力量进入,并依靠他们来维持秩序。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在当时看来或许是唯一的选择,却为西罗马帝国的最终解体埋下了最深层次的伏笔。   结语:盛极而衰的必然性  通过对前三世纪末至四世纪初这一历史阶段的深入挖掘,《蛮族的入侵》有力地阐述了罗马的衰亡并非源于单一的邪恶力量,而是一系列内部结构性缺陷与外部环境剧变叠加作用的结果。它向读者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一个体系若想长期保持其优越性,必须保持其适应性与持续的活力。当罗马停止了内部的改革动力,当它对边境的防御日益依赖于它所抗拒的力量时,衰落便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本书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清晰的叙事逻辑和极富洞察力的分析,为读者理解罗马帝国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复杂性,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角。它不仅是历史爱好者案头的必备读物,更是所有关注国家兴衰之道者值得深思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