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人丛书:晚清人物与史事

中华学人丛书:晚清人物与史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忠文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中华学人丛书
  • 清史
  • 历史人物
  • 文化
  • 史学
  • 传记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804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61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学人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5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学人丛书:晚清人物与史事》讲述了黄彰健、茅海建两位先生之后,戊戌变法史研究是否已经题无剩义?康有为是如何通过行贿得到光绪皇帝的信任的?张荫桓、翁同龢在戊戌变法前后的命运如何?“戊戌六君子”的被捕细节,政变后逃亡者王照是如何自首的?晚清一脉,上承秦汉以降王朝政治的余绪,下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 谓国史之关键转折。作者从爬梳档案、日记、函札、报刊入手,从关注张荫桓而介入戊戌变法史事考订,涉及康有为周围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以及王照、高燮曾、李盛铎、汪康年、“军机四章京”在戊戌年的活动,进而对李鸿章、张荫桓在旅大交涉中是否受贿和康有为在政治谋划中的行贿策略等最为隐秘的部分也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兼及慈禧与光绪之死,袁世凯、于右任诸人辛亥前后的行迹。文字灵动,考证精密,无疑会颠覆许多过去的成见,为戊戌变法史乃至晚清史辟一新境。

作者简介

  马忠文,1967年6月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1985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92年获硕士学位。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中华书局、《历史研究》编辑部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晚清政治史研究与近代史料学研究。

目录

上篇
张荫桓、翁同稣与戊戌年康有为进用之关系
一、“南海来京,主樵野”
二、张、翁与高燮曾荐康的关系
三、总署对高燮曾折片的特殊“办理”
四、张荫桓“私以康有为进”
五、戊戌五月后张、康关系的疏远
六、张“非康党”与翁氏“荐康”
七、结语
“翁同稣荐康”说考辨——翁、康关系再认识
一、政变后康有为首倡翁氏“荐康”
二、戊戌十月翁氏革职的真相
三、《戊戌政变记》对翁、康关系的全面渲染
四、康氏对翁、康关系的完美“构建”
五、翁同铄日记的删改与评价
康有为自编年谱的成书时间及相关问题
一、成书时间的两种说法
二、始撰于乙未年不可信
三、曾经多次删改和修订
四、最后定稿时间
从朝野反响看翁同稣开缺前的政治倾向
一、在华西人对翁氏开缺的反应
二、京内外士大夫的评说
三、前辈学者的质疑与申说
四、结语
戊戌年翁同稣开缺前后清廷满汉关系管窥
一、刚毅倾陷翁同铄
二、张之洞、徐桐联手“倒翁”
三、政变后荣禄“保翁”
旅大租借交涉中李鸿章、张荫桓的“受贿”问题
一、源起与流衍
二、借款谈判中的收买活动
三、强租旅大过程中的“收买”活动
四、结语、
……
中篇
下篇

精彩书摘

  二、《时务报》内争与《公论报》的夭折
  但是,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时,这份似乎筹划得很充分的日报却未能如期面世。不只是延期的问题,而是完全搁浅了。这其中的缘由,现有材料尚不足以完全澄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似与《时务报》馆内部的人事纠葛有关。
  就在梁启超与陈、李等紧锣密鼓筹办日报之时,二月初十(3月12日)黄遵宪自北京致函汪康年,建议改革《时务报》馆的管理现状,主张取法西洋各国“立法行政歧分为二”之政体形式,请报馆中聘吴樵(字铁樵)“总司一切”,为总理,吴若不来,则由龙积之“任此事”,而身为创办人的汪与黄、梁均作为董事,议政与行政分开。同时,汪“仍住沪照支薪水,其任在联络馆外之友,伺察馆中之事”。这封信意在限制汪氏权限,虽是商议口吻,却引起汪康年不悦。据梁启超三月初三(4月4日)给乃师康有为的信函透露,黄氏此信系因梁曾向黄写信埋怨汪康年“专擅”有关,梁后来自认此举“谬妄”,自责不已。盖梁氏白粤归,闻同门云台(韩云台,韩文举之弟)、仲策(梁启勋,启超之弟)对汪康年之不满之言,且多“激愤之词”,遂与汪“生小嫌”,于是在给黄遵宪的书信中“不免多说几句”,结果导致黄要求报馆改变管理方式的来信。②而此前伍廷芳奉旨任驻美公使,欲招梁启超为参赞,梁一度也有随伍出洋的考虑,⑧所以电招龙积之来沪,是为将来接替梁氏作预备。不料,黄遵宪却在信中举龙积之为报馆“总理”人选,这引起汪的误解。梁启超在信中向康有为解释说:
  超之电邀积之来也,以欲西行故,既不行矣,则欲号称为《知新报》,请积之驻沪代理也者。俟数月后,积之与诸人既熟,又共见其才,然后举之入主报事,此超原议也。故屡书港澳,述其情节,而南中不解此意,期期以为不可。公度与穰卿本素有微嫌,前十日间忽来一书,欲令穰引去,而使铁及积为总理。其实,可谓卤莽不通人情,反使超极下不去。幸日来次亮、木斋等,同拟创办一日报,名曰《公论报》,属超专主其事。超则蚤定主意,属积在彼主持,故与穰言论之间绝未吐露一形迹,而积与人情世故甚熟,极能相处,故至今仍无一毫嫌疑。
  在这封主要解释《时务报》内部纷争缘由的私信里,也透露出与陈、李办日报的一些信息。据此可知,日报之事在二月中旬已有定论,取名《公论报》。鉴于《时务报》馆中出现粤人与浙人之分歧,梁启超拟将本来到《时务报》馆任事的龙积之,安排代替自己负责《公论报》,以减少汪的猜忌,缓和与汪的矛盾。
  汪康年也对梁启超与陈、李办报之事有所了解。三月十八日(4月19日),身在北京的汪大燮得康年一信,信中提及梁启超放弃出使计划及与陈、李合办报纸之事。大燮复函称:“卓如未行甚妙。总之渠如欲随事随时,得之甚易,此时去则甚无谓。木斋、次亮日报能成否?卓如力能兼顾,且有孺博辅之,当作善举看,则辛苦委曲皆可受也。”②从此函看,康年已经向大燮述及日报之事,且有诉苦之言,而汪大燮则视办日报为“善举”,希望康年支持,也有从中弥缝汪、梁分歧的意味。三月二十四日(4月25日)长沙的谭嗣同也致函汪康年,询问“《公论日报》究竟办否”,③表示出极大的关心。
  但是,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据汪大燮得到的消息,积极参与报事的陈炽于四月初二(5月3日)已经回到北京。④张元济四月十三日(5月14日)致函汪康年称:“次亮来京不过三日,弟已闻其有毁吾兄之语。其时尊函尚未到也。此人素不相识,后有所闻必为力辨。”
  ……

前言/序言


盛世之思,乱世之影: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与社会实践 图书名称: 华夏文脉探微:清末民初士人阶层的观念重塑与时代印记 作者: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知名学者姓名,例如:陈子安、李牧之]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具有学术声望的出版社名称,例如:翰墨轩学术出版社、民国史研究所出版部] 字数: 约十五万字 版次: 2024年第一版 --- 内容提要 本书系一套深入剖析晚清至民国初年(约1880年至1920年)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士人阶层——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其思想结构、价值取向乃至社会角色的深刻演变与内在张力的学术专著。不同于传统上侧重于政治事件或制度变迁的研究视角,本书将聚光灯投向了那些徘徊于传统儒学理想与西方现代性冲击之间的个体生命与群体心态。 全书以时间为轴,以思想流派和群体归属为纬,构建起一个复杂的知识分子生态图景。它考察了在甲午战败的巨大震撼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变法派”如何对儒家经典进行激进的“新注”,试图在维护“国粹”的表皮下实现制度的彻底革新;同时也细致梳理了以张之洞、袁世凯幕僚群体为代表的“洋务派”精英,他们如何在坚守“中学为体”的框架内,进行技术与器物的引进,以及这种实用主义思想对后续政治精英的影响。 更深层次的探讨集中于“五四”前夜,即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救亡图存”这一核心命题的多元回应。本书详细辨析了以下几个关键群体的思想轨迹: 一、改良主义者的困境与坚守: 分析了立宪派知识分子(如张謇、梁启超后期)在清末“假立宪”和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中的精神困境。他们如何试图以渐进的、温和的方式实现宪政理想,却最终被革命的洪流所裹挟,其理性与秩序的追求在动荡中显得苍白无力。 二、革命先驱的理念塑造: 探讨了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革命党人,如何在吸收洪秀全的民粹思想、西方三民主义乃至日本明治维新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一套既具反帝色彩又带有强权色彩的革命理论体系。本书特别关注了他们对传统士人“忠君”观念的解构过程,以及如何用“民族主义”取而代之,重塑知识分子的国家观。 三、新文化思潮的勃兴与反思: 详细梳理了陈独秀、胡适等人在《新青年》旗帜下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推崇,以及他们如何猛烈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学”。本书超越了对新文化运动口号的简单罗列,着重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于“彻底西化”与“本土资源保留”之间的长期争论,并引入了对早期女性知识分子群体(如唐群英、林徽因等)在性别解放与文化重塑中的独特贡献的考察。 四、学问的转向:传统学术的“现代性转化”: 本书的亮点之一,是关注那些选择了“退守书斋”的学者。这些学者,如王国维、章太炎(其早期研究),他们虽然政治参与度不高,但他们的学术转向——从经学义理到国故整理(史学、目录学、敦煌学、古文字学)——实则是对传统士人文化精神的最后挽歌与学术化重构。他们的治学方法和对历史的重新诠释,为后来的史学界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同时也折射出他们对快速更迭的政治现实的深层失望。 本书通过大量的原始文献、私人信札、日记和早期出版物作为支撑,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认同、政治选择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复杂权衡。它揭示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从“儒家精英”逐渐蜕变为“公共知识分子”或“文化精英”的全过程,以及这种身份的焦虑与转变,如何深刻地形塑了现代中国的精神面貌和制度走向。 --- 核心论点与特色 1. 断裂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 本书不以“彻底决裂”的叙事掩盖历史的复杂性。它认为,即便是在最激进的革命者和最彻底的西化论者那里,依然可以找到对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某种精神继承,只是其实现路径被彻底重构。 2. 地域与群体的差异性考察: 摒弃了“精英整体”的单一视角,本书划分了京畿官僚学者群体、江南士绅文人集团、留日学生社团等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群体的思想差异,展示了近代中国思想光谱的丰富性。 3. “非政治”领域的思想渗透: 深入探讨了教育理念、文学批评、乃至宗教(如基督教、佛教的复兴与现代化)如何成为知识分子表达政治诉求和文化焦虑的隐秘通道。 4. 观念史与社会史的结合: 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将个体学者的思想波动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结构、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力求解释思想变迁的物质基础。 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近代的思想脉络提供一个更为细致、多维度的参照系,对于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史及士人阶层变迁的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试图描绘一幅关于“中国如何在现代性中寻找自身位置”的宏大而又充满个体悲剧色彩的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老道,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开篇或许是低沉婉转的引子,逐步引入主要角色和时代背景,然后随着情节的推进,冲突和矛盾层层叠加,达到高潮时,笔力遒劲,信息量爆发,让人屏息凝神。然而,作者的妙处在于,即使在最紧张的论述部分,也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而冷静的笔触,避免了情绪化的渲染,使得所有的论断都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读完之后,留下的不是一时冲动的震撼,而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思考余韵。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从历史的幽微处汲取经验与教训,这才是真正优秀历史著作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纸质和内敛的色彩搭配,透着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又不失古典韵味。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的字体选择,既有老派书卷的端庄,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沉闷。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棒,油墨的印刷清晰细腻,阅读起来眼睛很舒服,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疲劳。看得出来,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无论是版式的排布,还是字体字号的选择,都体现了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这种用心做书的态度,在如今这个快餐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让人感觉自己正在与一位位历史上的前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历史细节的挖掘深度。它不是简单地复述我们耳熟能详的重大事件,而是深入到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角落,去考察那些关键人物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细微选择和微妙心理变化。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考古发掘,每翻过一页,都能发现新的“文物”——一段未曾注意的档案记录,一封意义深远的私人信札。这种由微观视角切入,最终建构起宏观历史图景的写作策略,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晚清那个复杂时代的理解。它让我明白,历史的洪流,往往是由无数个体的、充满人性的瞬间汇聚而成的,而非单纯的权力博弈结果。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初次接触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需要慢下来细嚼慢咽。但正是这份密度,确保了它经得起反复推敲和品鉴。我发现自己不得不经常在阅读时,随手边放着地图和另一本辅助参考书,以更好地消化作者构建的那个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和地理空间。其中关于晚清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群体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作者没有将他们简单地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拉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那种精神上的困顿与超越,描摹得入木三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被重新校准了一遍,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

初读几章,就被作者那种旁征博引、抽丝剥茧的叙事手法深深吸引住了。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零散、晦涩的晚清史料,编织成一张逻辑严密、脉络清晰的网。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频繁地停下来,去回味某一段精妙的论证,或者某一处令人拍案叫绝的史料引用。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既有史学研究的严谨规范,又不失文人特有的那种雅致与洞察力,读起来酣畅淋漓,绝非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叙述。他似乎总能精准地抓住历史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将他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站在你的面前,鲜活无比。这种既有学术深度又有阅读乐趣的文本,是极其难得的。

评分

马老师的考证太精彩了,真正的学术著作就应该是这样。

评分

非常好,发货速度快

评分

高氏荐康并非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专折”保荐,而是在其随折所上附片中有举荐康氏的内容而已。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宫档案,高燮曾是日所递封奏包括一折二片。其中正折为《请密与德国定约而不与教案牵连折》,附片一为《李秉衡不宜终于废弃片》,附片二为《请令主事康有为相机入弭兵会片》。 举荐康氏的内容即在附片二中。该片云:

评分

一下子买了两本马先生的书

评分

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准军机处钞交给事中高燮曾奏请令主事康有为相机入西洋弭兵会一片,军机大臣面奉谕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酌核办理。钦此。臣等查原奏所称,西洋弭兵会立意虽善,然当两国争论将至开战,会中即有弭兵之论,并无弭兵之权。近日土希之战,不能先事弭兵,是其明证。该给事中所请令工部主事康有为相机入会一节,应毋庸议。惟既据该给事中奏称,该员学问淹长,熟谙西法。臣等当经传令到署面询,旋据该员呈递条陈,恳请代奏,臣等公同阅看呈内所陈,语多切要,理合照录原呈,恭呈御览。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评分

好书啊好书!买了就要看!就要看!

评分

《中华学人丛书:晚清人物与史事》讲述了黄彰健、茅海建两位先生之后,戊戌变法史研究是否已经题无剩义?康有为是如何通过行贿得到光绪皇帝的信任的?张荫桓、翁同龢在戊戌变法前后的命运如何?“戊戌六君子”的被捕细节,政变后逃亡者王照是如何自首的?晚清一脉,上承秦汉以降王朝政治的余绪,下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 谓国史之关键转折。作者从爬梳档案、日记、函札、报刊入手,从关注张荫桓而介入戊戌变法史事考订,涉及康有为周围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以及王照、高燮曾、李盛铎、汪康年、“军机四章京”在戊戌年的活动,进而对李鸿章、张荫桓在旅大交涉中是否受贿和康有为在政治谋划中的行贿策略等最为隐秘的部分也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兼及慈禧与光绪之死,袁世凯、于右任诸人辛亥前后的行迹。文字灵动,考证精密,无疑会颠覆许多过去的成见,为戊戌变法史乃至晚清史辟一新境。《中华学人丛书:晚清人物与史事》讲述了黄彰健、茅海建两位先生之后,戊戌变法史研究是否已经题无剩义?康有为是如何通过行贿得到光绪皇帝的信任的?张荫桓、翁同龢在戊戌变法前后的命运如何?“戊戌六君子”的被捕细节,政变后逃亡者王照是如何自首的?晚清一脉,上承秦汉以降王朝政治的余绪,下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 谓国史之关键转折。作者从爬梳档案、日记、函札、报刊入手,从关注张荫桓而介入戊戌变法史事考订,涉及康有为周围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以及王照、高燮曾、李盛铎、汪康年、“军机四章京”在戊戌年的活动,进而对李鸿章、张荫桓在旅大交涉中是否受贿和康有为在政治谋划中的行贿策略等最为隐秘的部分也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兼及慈禧与光绪之死,袁世凯、于右任诸人辛亥前后的行迹。文字灵动,考证精密,无疑会颠覆许多过去的成见,为戊戌变法史乃至晚清史辟一新境。

评分

非常好,发货速度快

评分

这套学人丛书,真的很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