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史学著作精校系列:新史学

梁启超史学著作精校系列:新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著,夏晓红,陆胤 校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史学
  • 新史学
  • 清史
  • 近代史
  • 学术史
  • 史学史
  • 中国近代思想史
  • 文化史
  • 史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76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087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梁启超史学著作精校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9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梁启超首倡“新史学”,主张扩张史学范围,为国民著史,为今人著史,由此引发的学术震荡,在现代中国学界影响深远。《梁启超史学著作精校系列:新史学》收录了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提倡“新史学”、“史界革命”时期的史学著述四种,即《中国史叙论》、《新史学》、《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地理大势论》。此次整理,本着兼顾原刊本与校录本的原则,精编精校。并附有专业导读,解读梁氏“新史学”的学术渊源与改易情形,以助于重现经典的光泽。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1929年)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

夏晓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女性生活及社会文化。著有《觉世与传世一一梁启超的文学道路》、《诗界十记》、《晚清文人妇女观》、《旧年人物》、《诗骚传统与文学改良》,《晚清的魅力》、《晚清社会与文化》、《返回现场--晚清人物寻踪》、《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阅读梁启超》、《晚清上海片影》、《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并主编"学者追忆丛书"、编校《梁启超文选》.《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饮冰室合集〉集外文》等。

陆胤,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近代中国文学及学术文化史研究。曾在《中华文史论丛》、《国学研究》、《文学遗产》、《清史研究》、《史林》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近期研究领域包括:近代文学变迁与教育转型、清代诗文流变与学术史、晚清士大夫群体研究。

目录

导读一:中国学术史上的垂范之作――关于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导读二:梁启超“新史学”的外来资源与经学背景

校订说明

中国史叙论

第一节史之界说

第二节中国史之范围

第三节中国史之命名

第四节地势

第五节人种

第六节纪年

第七节有史以前之时代

第八节时代之区分

新史学

中国之旧史学

史学之界说

历史与人种之关系

论正统

论书法

论纪年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胚胎时代

第三章全盛时代

第一节论周末学术思想勃兴之原因

第二节论诸家之派别

第三节论诸家学说之根据及其长短得失(阙)

第四节先秦学派与希腊印度学派比较

第四章儒学统一时代

第一节其原因

第二节其历史

第三节其派别

第四节其结果

第五章老学时代

第六章佛学时代

第一节发端

第二节佛学渐次发达之历史

第三节诸宗略记

第四节中国佛学之特色及其伟人

第七章(阙)

第八章近世之学术(起明亡以迄今日)

第一节永历康熙间

第二节乾嘉间

第三节最近世

中国地理大势论

梁启超先生学术年表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梁启超史学著作精校系列》中除《新史学》之外的其他著作的详细简介。 《梁启超史学著作精校系列:近代史学先声》 系列总述 本系列旨在系统梳理、精校精选梁启超先生在史学领域的重要著作,力求还原其思想脉络的完整性与复杂性。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巨匠、学术转型的关键人物,其史学思想的演变深刻地烙印着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国的社会剧变。本系列不仅收录其最具代表性的史学论著,更关注其理论的形成、方法的更新以及对后世史学观念的深远影响。本书作为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梁启超思想体系中“新史学”概念的酝酿与初步实践,以及他如何以史学变革带动社会变革的宏大构想。 本书聚焦:《近代史学先声》 一、 绪论:史学革命的呼唤 本书集中收录了梁启超在甲午战败后至辛亥革命前夕,为推动中国史学脱胎换骨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文章。这些篇章共同构筑了梁启超“新史学”理论的基石。彼时,传统史学(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纪传体”和“编年体”)已显疲态,无法解释近代中国所遭遇的空前危机。梁启超敏锐地认识到,要重塑国民精神,必先重塑历史观念。 二、 史学转型的方法论:从“史”到“史学” 《近代史学先声》着重探讨了梁启超对“史”与“史学”的区分。他认为,旧史学重在“记述”帝王将相的兴衰,是“史料的堆砌”;而新史学则必须具有“史识”和“史观”,承担起“教育国民”的使命。 “史鉴”的重塑: 梁启超不再将历史视为单纯的过去,而是视其为指导现实的“镜鉴”。他强调历史的“功利性”,主张史家必须对现实问题有所关怀,历史叙事要服务于国家的自强与进步。 体例的革新: 面对西学东渐带来的新知识体系,梁启超积极倡导引入西方的史学体例,如“通史”的观念和“社会演进”的视角。虽然他尚未完全脱离旧体例的束缚,但已展现出向综合性、宏大叙事转型的强烈愿望。 “种族史”与“国民史”的萌芽: 本卷中的部分篇章,清晰地展现了梁启超试图将中国历史放置于世界历史的宏大框架内进行考察的尝试。他开始关注“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的形成,这为后来明确提出“新史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 史学与政治的交织:变法图强的工具 梁启超的史学实践,始终与其政治抱负紧密相连。本书选取的篇章,充分体现了他如何运用历史叙事来影响大众的政治情绪。 对“救亡史观”的构建: 他通过重述中国历史上“外族入侵”与“内部救亡”的片段,激发读者的危机感和民族自尊心。这些历史的重新诠释,意在证明中国人并非注定被征服,而是拥有强大的复兴潜力。 对传统英雄形象的现代化解读: 梁启超对屈原、诸葛亮、岳飞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再仅仅停留在忠君层面,而是赋予了他们“改革精神”、“民族气节”和“先驱者”的现代意义。他利用这些历史符号,为当时的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寻找历史的合法性与精神的源头。 四、 史料搜集与研究方法的初步探索 虽然“新史学”更侧重于观念的更新,但本书也收录了梁启超在史料整理和搜集方面所做的努力。 对古籍的重新审视: 在流亡日本期间,梁启超接触了大量西方汉学研究的成果,这促使他对中国典籍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他开始认识到,要写出新历史,首先需要整理和辨析旧史料的真伪与价值。 介绍西方史学思潮: 本卷部分文章,还包含了梁启超对西方历史哲学,如赫胥黎、斯宾塞等思想的初步介绍与消化,展示了他如何将西方的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等引入中国史学界,试图搭建起连接中西史学的桥梁。 结语 《近代史学先声》是理解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必读之作。它展示了一位伟大学者如何在时代巨变前夜,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理论勇气,推动中国历史学从传统的道德说教和简单的史料记录,迈向具有现代意识、关乎国民命运的学科形态。本书的校订工作力求精准可靠,注释详尽,旨在为当代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可靠的文本基础,以深入探究中国近现代史学范式转型的源头活水。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种“开新”的魄力和彻底性。作者那种不惜颠覆传统范式的勇气,实在是令人敬佩。这不是那种温和的改良,而是彻底的颠覆与重建。他对于史料的筛选、对于叙事角度的拿捏,都体现出一种极高的自觉性——即历史学家不应是历史的被动记录者,而应是历史意义的主动探寻者和构建者。特别是在论述如何摆脱“旧史学”的窠臼时,那种条分缕析的论证过程,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解剖了旧有框架的弊端。我曾尝试将书中的某些观点套用到我正在研究的某个具体历史事件上,惊喜地发现,这套全新的史学框架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读空间,让原本僵硬的史实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层的时代意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其他读物都难以比拟的。

评分

不得不提,这本书在思想范式上的转变是革命性的。它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转型期的脉搏,并以前瞻性的眼光指明了史学研究的方向。如果说过去的史学是“记述已逝”,那么作者倡导的“新史学”则更偏向于“探寻所以然”并“观照当世”。这种从“记述”到“解释”再到“批判”的递进过程,是全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他当年提出的方法论困境,直到今天依然困扰着我们,这充分说明了其思想的穿透力和永恒性。这本书对历史叙事的结构化处理,对史料意义的深度挖掘,为后世所有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思维框架。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套历史研究的“操作系统”,为我们后续的探索奠定了底层逻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考方式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重塑。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或许会觉得略显拗口,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古典韵味和磅礴气势,但一旦沉浸其中,就会被其内在的节奏感所吸引。它不像现代的白话文那样追求一览无余的通俗,而是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思辨力量。作者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大量引用和化用古籍,但目的并非炫耀学识,而是要证明新思想的根基依然深植于深厚的传统土壤之中。这种“承古开新”的姿态,让人感到踏实而又充满力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史家之笔”的论述,那种对独立人格和学术良知的强调,在任何时代都是一座灯塔。它促使我反思,我们今天的历史写作,是否已经丢失了那种为真理呐喊的担当和勇气?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新史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步。作者对历史观的革新呼吁,那种冲破旧桎梏、拥抱新视角的决心,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它不仅仅是对既往史学方法的批判,更是一种积极的建构,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才能真正“见出实情”。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现代诠释,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实到了具体的方法论上,强调了史学与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那位深刻的思想家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探讨着如何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和重塑我们的历史叙事。那种振聋发聩的洞见,让我对“史学”二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它不再是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怀。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学术著作的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思想魅力所折服。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史学专著,不如说它是一部充满激情的时代宣言。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知识分子责任的庄严承诺。那种字斟句酌的背后,是历史的重量和未来的期盼交织在一起产生的巨大张力。我感受到作者在写作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他不仅要与过去的学术传统对话,更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书中对于“国民史观”的构建,那种试图将个体命运与民族洪流熔铸于一炉的雄心,令人振奋。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史料提升到了国民精神重塑的高度。对于那些对历史学本身抱有怀疑或迷茫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重新点燃了我们对历史研究的信仰,让我们相信历史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

评分

物有所值,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绝对的学术著作

评分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评分

塑封,保存完好。

评分

20世纪初,梁启超首倡&ldquo;新史学&rdquo;,主张扩张史学范围,为国民著史,为今人著史,由此引发的学术震荡,在现代中国学界影响深远。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一直在京东购买

评分

好的整理版非常重要,夏教授研究梁氏多年,整理版本想来不错

评分

导读等就占40页。

评分

包装精美,物流速度快,很好的书,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