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旨在集中探讨“后现代”的悖论,指明和分析其悖论的表达方式、实践策略及其在不同思想家中的复杂表现形式,深入揭示了“后现代”在思想上和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特征,有助于人们在更高视野和更深层面揭示“后现代”的内在性质。
《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的重点正在于回答和揭示这些问题。作者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渊源、理论基础及批判精神谈起,结合几位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理论,详细深入地解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自身的悖论性,及其对美学、艺术和当代艺术实践的影响。全书还配备了的图片,以展示现代艺术家的风格流变及特点。
高宣扬,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海外名师”。
前言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历史系谱的盘根交错性
第一节 以“不确定性”和“荒谬”为基本策略
第二节 不止于形式的创作自由
第三节 通过解构达到“荒谬化”
第四节 不可表达和表达的悖论
第五节 非历史性的后现代
第六节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性的盘根交错性
第七节 后现代概念的系谱学
第八节 后现代的条件
第九节 后现代在建筑学的发轫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基础
第一节 后现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相互包含性
第三节 后现代历史观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基础
第四节 后现代与现代之间的三重结构关系
第五节 对后现代的历史界限的不同论述
第六节 现代历史界限的不确定性
第七节 资本主义各种危机与后现代
第八节 后现代历史意义的象征性
第三章 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
第一节 后现代对现代人文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一 作为西方传统文化核心的人文主义
二 作为现代性主要构成部分的新人文主义
三 现代新人文主义所遭受的历史批判
四 马克思对于新人文主义的批判
五 尼采对于人文主义的批判及其对后现代性的影响
六 由“此在”出发批判人文主义的海德格尔
七 以“此在”的日常生活结构批判人文主义
八 以诠释学途径解构人文主义传统
九 以死亡概念重构人文主义
十 通过语言论述理解和重构人生
十一 对说话的人生结构的分析
十二 德里达对于人文主义的解构
十三 福柯新尼采主义的反人文主义解构原则
十四 利欧塔的后现代“非人性”新概念
第二节 后现代对于现代科学知识的批判和超越
一 启蒙运动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
二 启蒙运动以来对知识的推崇
三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知识的意义
四 对知识的信息化的批判
五 后现代社会知识的信息化
六 信息的符码化及其社会意义
七 知识真理标准客观性的丧失
八 后现代信息的媒体化
九 知识论述和信息系统的权力功能
十 信息化对于伦理价值体系的冲击
第三节 后现代对于现代批判精神的批判
一 后现代主义同现代主义批判精神的双重关系
二 批判在古希腊的意义
三 理性中心主义批判原则的确立
四 康德的批判精神和基本原则
五 康德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批判
六 康德对人类行动道德性条件的批判
七 人类品味判断的理性原则
八 康德批判精神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发展
九 马克思对于现代批判精神的批判
十 现代理性批判精神的危机
十一 法兰克福学派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十二 尼采批判精神的再发扬
十三 福柯的永恒批判态度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的悖论性
第一节 现代性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第二节 波德莱尔论时间与创作的悖论
第三节 “现在”的悖论性是时间悖论的集中体现
第四节 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批判
第五节 现象美的不确定性及其时间悖论
第六节 尼采的“永恒回归”的生命时间观
第七节 后现代主义的悖论的根源
第五章 后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叛逆
第一节 后现代反艺术对艺术定义的探讨
第二节 后现代“反艺术”对艺术定义的特殊方式
第三节 后现代艺术品的时间结构
第六章 从现代美学到后现代反美学的过渡
第一节 本雅明的混沌美学
第二节 阿多诺的“无调美学”的悖论性
第三节 关于艺术的形式美
第七章 在“不可表达”与“姑且表达”之间创新不止
第一节 美的不确定性及其悖论
第二节 不可表达性与不确定性原则
第三节 不确定性的反传统性质
第八章 以游戏态度进行创作
第一节 在不确定性中实现高度自由
第二节 不确定性原则对艺术形式的解构
第三节 使创作成为无目的的冒险性游戏
第四节 作者死亡化的创作游戏
第九章 后现代艺术的正当化问题
第一节 正当化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后现代“去正当化”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后现代艺术的“去正当化”性质
第四节 后现代艺术同大众文化的双重矛盾
第十章 当代视觉艺术
第一节 眼睛与视觉
第二节 肉体、心灵与身体
第三节 世界、自然与人际间性
第四节 可见性与不可见性
第五节 技术与现代性及其对视觉艺术的革命性影响
第六节 视觉艺术与权力
第七节 视觉艺术与语言
第八节 视觉艺术的风格
一 风格概论
二 西方美学典范转换中的风格问题
三 后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的特征
四 福柯的特殊风格
第十一章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典范
第一节 利欧塔
一 思想的演变及其根源
二 纽曼艺术中的崇高
第二节 福柯
第三节 德里达
第四节 鲍德里亚
一 不伦不类,无所顾忌
二 切入日常生活,开拓理论视野
三 揭示消费物体系的密码
四 日常生活的流行文化性质
五 消费的符号化
六 商业化消费的论述体系
七 生产的终结和拟像的膨胀
八 性和身体在消费中的拟像化
九 当代拟像文化的特征
十 拟像与意识形态的结合
十一 象征性交换与权力斗争
附录:参考文献
初读几页,我的感觉就像是刚踏入一个巨大的、充满回音的空旷大厅,声音在四面八方反射回来,你听到的每一个词组似乎都带着好几层回响。作者的叙事节奏极不稳定,有时候像是一股奔腾的激流,观点喷涌而出,几乎不给人喘息的机会,那些复杂的术语和典故接二连三地砸过来,让人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生怕漏掉了哪怕一个细微的语境变化。但紧接着,节奏又会骤然慢下来,进入一种近乎冥想式的沉思,用极其精炼、近乎诗意的句子来描绘一种状态或者一种感受,那种哲学思辨的深度,如同潜入极深的海域,光线越来越弱,但你清晰地感觉到水压在增加,直抵事物的核心。这种忽快忽慢、忽表忽里的行文方式,与其说是写作技巧,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对“线性时间”的挑战,它要求读者放弃那种被动接收信息的习惯,而必须主动地去跟上作者思维的跳跃,去捕捉那些藏在句子结构背后的“非逻辑性”连接。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没看懂,而是因为看到了某个论断,会忍不住在脑海中和自己过去的某些阅读经验进行“辩论”。这本书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激发出了一种持续的、内在的批判性对话,而不是单向灌输。比如,当作者描绘某种艺术现象的“去中心化”倾向时,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对某个社交媒体平台的观察,那个理论分析立刻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产生了新的意义。它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或“结论”,更像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让你能以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性的视角,去解构你日常接触到的信息和文化产品。可以说,读完这本书,你的“感知滤镜”会被彻底调校,你再看世界,就带上了一种不易察觉的、新的怀疑和审视的习惯。
评分全书读罢,合上书本,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种奇异的“不确定性”的余味,这让我既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满足,又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满足在于,它拓宽了我思考的边界,让我对“真实性”和“意义”的界定产生了深刻的动摇。失落感则源于,这种对既有框架的颠覆,意味着我必须重新构建自己认知的大厦,这注定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它把本该安稳放置的基石撬动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可以被掌握的理论体系,而在于它成功地描绘了当代思想的“不稳定态”——那种充满裂痕、矛盾共存的复杂现实。它像一面被打碎又重新拼合的镜子,反射出的影像清晰,却又处处透露着破碎感,迫使我们直面这种结构性的矛盾,而不是逃避。
评分这本书里引用的那些跨界参照简直是包罗万象,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哲学导论,结果却发现里面竟然穿插着对八十年代独立电影的犀利分析,以及对某个鲜为人知的前卫建筑师的晦涩注解。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作者在讨论某个关键概念时,居然会引用一段莎士比亚戏剧的旁白,而且引用得极其巧妙,仿佛那段几百年前的台词,才是解释当代困境最精准的钥匙。这种博学而又毫不炫耀的引用策略,使得整本书的知识密度高得惊人,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开启一个知识的宝箱,里面装着来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珍贵物件。这绝非简单的知识堆砌,更像是一种精心编织的“文化拼贴”,它展示了作者是如何在看似毫无关联的领域之间,搭建起稳固而又充满张力的对话桥梁,让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学科壁垒”的固有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迷宫,那种强烈的、甚至有些刺眼的色彩搭配,加上那错综复杂的几何图形,让人一时间摸不着头脑,但又忍不住想凑近去看个究竟。装帧的质感也非常特别,略带粗粝的触感,仿佛在暗示着书中内容并非那种温室里娇嫩的理论,而是需要读者用“手”去触摸、去感受的坚硬现实。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掂量重量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庞杂思潮时倾注的心血。我特别喜欢它内文排版的留白处理,那种疏密有致的布局,给那些深奥的概念留下了喘息的空间,不像有些学术著作,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在一起,读起来就像在穿越一片茂密的灌木丛,让人喘不过气来。从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来看,它本身就带有一种对传统“完美”书籍范式的解构意味,这或许是作者在向我们打的一个小小的、却充满暗示的招呼:准备好,我们要进入一个不那么规整的世界了。这种从外在到内在的连续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
评分《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的重点正在于回答和揭示这些问题。作者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渊源、理论基础及批判精神谈起,结合几位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理论,详细深入地解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自身的悖论性,及其对美学、艺术和当代艺术实践的影响。全书还配备了的图片,以展示现代艺术家的风格流变及特点。《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旨在集中探讨“后现代”的悖论,指明和分析其悖论的表达方式、实践策略及其在不同思想家中的复杂表现形式,深入揭示了“后现代”在思想上和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特征,有助于人们在更高视野和更深层面揭示“后现代”的内在性质。
评分《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的重点正在于回答和揭示这些问题。作者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渊源、理论基础及批判精神谈起,结合几位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理论,详细深入地解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自身的悖论性,及其对美学、艺术和当代艺术实践的影响。全书还配备了的图片,以展示现代艺术家的风格流变及特点。《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旨在集中探讨“后现代”的悖论,指明和分析其悖论的表达方式、实践策略及其在不同思想家中的复杂表现形式,深入揭示了“后现代”在思想上和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特征,有助于人们在更高视野和更深层面揭示“后现代”的内在性质。
评分《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旨在集中探讨“后现代”的悖论,指明和分析其悖论的表达方式、实践策略及其在不同思想家中的复杂表现形式,深入揭示了“后现代”在思想上和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特征,有助于人们在更高视野和更深层面揭示“后现代”的内在性质。
评分不错,书不错,快递也不错。。
评分之前翻过高老师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类的书,感觉还不错,很系统,也挺深入的。就入手了这本。当时是最后一本,而且因为封面是白色的缘故,货到之后发现封皮上有黑手指印,相当无语,但是也懒得等换了。。。
评分还是不错的,看看有收获
评分社科类、哲学类都读者不轻松呐。
评分《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的重点正在于回答和揭示这些问题。作者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渊源、理论基础及批判精神谈起,结合几位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理论,详细深入地解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自身的悖论性,及其对美学、艺术和当代艺术实践的影响。全书还配备了的图片,以展示现代艺术家的风格流变及特点。《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旨在集中探讨“后现代”的悖论,指明和分析其悖论的表达方式、实践策略及其在不同思想家中的复杂表现形式,深入揭示了“后现代”在思想上和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特征,有助于人们在更高视野和更深层面揭示“后现代”的内在性质。
评分《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旨在集中探讨“后现代”的悖论,指明和分析其悖论的表达方式、实践策略及其在不同思想家中的复杂表现形式,深入揭示了“后现代”在思想上和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特征,有助于人们在更高视野和更深层面揭示“后现代”的内在性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