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尼采注疏集:尼采在西方(重订本)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尼采注疏集:尼采在西方(重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枫 编
图书标签:
  • 尼采
  • 哲学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经典著作
  • 文化研究
  • 德国哲学
  • 著作注疏
  • 学术著作
  • 重订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743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61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尼采注疏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6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尼采注疏集:尼采在西方(重订本)》以海德格尔的解读为起点,提供20世纪关于尼采研究三个方向的重要文献:1、施特劳斯学派的解读;2、后现代派的解读;3、其他学院式的解读。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尼采注疏集:尼采在西方(重订本)》所选篇章大多来自西文书刊,少数来自如今已很难找到的我国十多年前的旧刊。《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尼采注疏集:尼采在西方(重订本)》初版于2002年,初版中的一些篇章已见于近年来陆续初版的译著,为免除重复,此次重订删去5篇已见于别处的文章,另增补了两篇新译(朗佩特、瓦提莫)。

作者简介

  刘小枫(1956年),中国当代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逸仙”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页插图

目录

“尼采注疏集”出版说明
编者说明
第一编 尼采思想释义
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是谁?
“战士精神”与扎拉图斯特拉的政治哲学
经验的局限:虚无主义
尼采的道德批判
“未来的哲人”是谁?
尼采的《快乐的科学》
尼采的认识论研究
第二编 后现代思想中的尼采
尼采·谱系学·历史学
能动与反动
尼采的永恒轮回体验
尼采的生命作为隐喻
风格问题
第三编 尼采与西方大思想家
苏格拉底式的尼采
宗教真理需要何种寓意
克尔凯郭尔与尼采
从尼采到海德格尔
现代的神话意义
德里达与尼采
尼采与海德格尔
施特劳斯思想中尼采对哲学的挑战

精彩书摘

  扎拉图斯特拉不想“丢失”人类的过去,只想将一切投入熔炉。
  但对超人的悲哀的呼唤又所为何来?何以一直先前的人不再是充足的?因为尼采看出在那样一个历史时刻,人总是随时准备统治整个地球。尼采是第一个这样的思想者,有鉴于世界历史的肇始,他提出了决定性的问题并深思其形而上学的内涵。这问题是:就其迄今为止的本性来说,人是否随时准备着僭取整个地球的统治权?如果不是,在如其所是而存在的人身上必须发生什么,他才“能够”“隶属于”地球,并因此而履行那古老教言的指令?①如其所是的人,倘若打算完成这个任务,就必定不能被引领而“超出”他自身吗?如果这样,那么被正确地理解的超人就不会是一头扎进空漠之境的放纵而颓败的想象的产物。然而,超人也不能通过现时代的解释而被历史地揭示出来。因此,我们绝不能在那些人物身上寻找超人的本质结构——作为肤浅而扭曲的权力意志的主要执行者,他们被推到肤浅而被扭曲的权力意志的各种制度化形式的极点。但有一事我们很快应该注意到:这种旨在树立那教诲超人的道理的教师形象的思,不止今天甚至还在更远的明天关怀着我们、关怀着欧洲、关怀着整个地球。不管我们接受或反对,不管我们无视它或以错误的方式模仿它,它都如此。所有本质的思都无可违抗地要穿越一切党派偏见和异议。
  那么最吃紧的就是,我们首先必须学会怎样向这个教师学习,即使他仅仅提出超过他自身能力的问题。唯有这样,有朝一日我们才能看出谁是扎拉图斯特拉一一或者我们将永远看不出。
  但还要考虑到,那超出尼采思想的寻求,是否可以作为他的思想的赓续,抑或肯定是一种倒退。首先要考虑的是,这种“倒退”是否标志着仅仅退却到一个历史上可以确定的过去,在这样的过去(比如歌德的世界)人们希望可以获得新生;或者,“倒退”指向过去,其源头仍然有待于回忆,以便成为新的黎明的开始。
  但这里还是让我们集中精力来学习关于扎拉图斯特拉的一些绪论吧。完成这一工作的最好的方式,是努力追随那个教师的最初的步骤。他通过显示而设教。他前瞻超人的本质,赋予它可见的外形。扎拉图斯特拉只是老师,不是超人自己。尼采也非扎拉图斯特拉,他只是试图在思想中抓住扎拉图斯特拉的本质的提问者。
  超人胜过先前与当代的人,因此他是通道,是桥梁。如果我们一一学习者——愿意追随教我们超人的道理的教师,我们就必须随着这个隐喻停下来,走上桥梁。我们将完全正确地理解这个通道的意义——如果我们注意到三件事:
  1.人不经意地由此出发之地。
  2.桥梁本身。
  ……

前言/序言

  编者说明
  尼采辞世百年之际,我应约选编了这部文集,当时还没有想到今后要做“尼采注疏集”。如今,“尼采注疏集”编译计划已经展形,《尼采在西方》初版中的一些篇章已见于近几年来陆续出版的译著,为免除重复,这次重订删去了五篇已见于别处的文章(施特劳斯、沃格林、罗森、皮尔逊、兰佩特等),另增补了两篇新译(兰佩特、瓦提莫)。
  “尼采注疏集”扩大了尼采研究文献的选择篇幅,但选题范围紧缩到疏解文本方面,解读方向也有确定取向。《尼采在西方》的选材范围仍然是综合性的:以海德格尔的解读为起点,提供20世纪关于尼采的三个方向的研究文献——1.施特劳斯学派的解读;2.后现代派的解读;3.其他学院式的解读。读者在使用这些材料时,当注意解读取向上的重大差异。
  所选篇章大多来自西文书刊,少数来自如今已很难找到的我国十多年前的旧刊;重订时,凡已发现的讹误,均作了订正,断乎仍有未能发现者,盼读者不吝指明。
  刘小枫
  2008年5月于沐猴而冠斋

尼采在西方:思想的熔炉与自由的召唤 这是一本探索西方思想史深处,聚焦于一位最具颠覆性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思想脉络及其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地位的著作。本书并非尼采著作的简单汇编,也不是对其个人生平的传记式梳理,而是旨在揭示尼采思想的独特构成,以及他如何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挑战并重塑了西方哲学数千年来所累积的价值体系。 核心命题:西方传统在尼采的审视下 尼采,这位“荷马之后最伟大的希腊人”,其思想宛如一股激流,冲刷着西方理性主义、道德主义和形而上学所构建的宏伟殿堂。本书深入剖析了尼采对柏拉图、苏格拉底、基督教,乃至康德、黑格尔等西方思想巨擘的深刻批判。这些批判并非出于虚无主义的破坏欲,而是源于他对生命真相的执着追寻,以及对一种更具肯定性、更富创造性的生存姿态的向往。 作者通过详尽的梳理与精辟的阐释,揭示了尼采对“西方传统”这一概念的复杂态度。一方面,他承认自身思想深植于这一传统之中,汲取其养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叛与超越。另一方面,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传统背后隐藏的虚弱与虚伪,尤其是其对生命活力、感官欲望以及个体自由意志的压抑。尼采所批判的“西方传统”,绝非一个静态的、统一的实体,而是一个充满内部张力、矛盾与演变的思想场域。 “上帝已死”的深层意涵 “上帝已死”——这句震惊西方世界的宣言,在本书中得到了多维度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对传统宗教信仰的否定,更是对西方数千年以来所依赖的超越性价值基础的动摇。当作为最高价值载体的“上帝”消亡,人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虚无与迷失,但也同时迎来了彻底的解放。本书将深入探讨尼采如何描绘这一“虚无主义”的危机,以及他如何从中寻觅出通往“权力意志”、“永恒轮回”以及“超人”等核心思想的道路。 “权力意志”并非简单的统治欲,而是生命内在的一种生发、扩展、克服自身的冲动。它是一种创造的、肯定生命的力量,是超越二元对立(善恶、真假、美丑)的根本动力。本书将仔细辨析“权力意志”在尼采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渗透于他对艺术、道德、历史、政治等各个领域的解读之中。 “永恒轮回”则是一种极端的生命肯定。想象一下,你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欢乐还是痛苦,都将无限次地重演。面对这样的考验,你是否还能带着喜悦与热爱去拥抱你的生命?尼采以此作为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审判,也作为一种激励个体活出“此刻”的强大哲学工具。本书将探讨“永恒轮回”作为一种宇宙观、一种伦理原则以及一种心理训练在尼采思想中的多重面向。 “超人”的召唤:个体自由与自我超越 “超人”(Übermensch)是尼采思想中最具争议也最富启示性的概念之一。他不是某种生物学上的进化,也不是政治上的领袖,而是指那些能够克服自身局限,创造自身价值,并以积极肯定之姿拥抱生命全部的个体。超人是“意义的创造者”,是“地球的忠实者”。 本书将细致梳理尼采关于“超人”的论述,揭示其与“最后的人”(Last Man)的鲜明对比。前者是主动的、创造的、充满活力的存在,而后者则是被动的、平庸的、满足于安逸与舒适的生命形式。尼采的“超人”召唤,是对个体自由的极致肯定,是对自我不断超越的强烈呼唤。它要求个体承担起创造自身生命意义的重任,在没有神、没有绝对真理的世界上,勇敢地活出独一无二的自我。 尼采思想的现代回响与多重解释 尼采的思想,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西方文明深处的困境,也映照出个体自由与生命意义的永恒追问。自其诞生以来,尼采的哲学便引发了无数的解读与争议,被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赋予了多样的意义。 本书将在梳理尼采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侧重探讨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尼采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对真理的相对性论证,都显得尤为契合。同时,他对个体自由、创造力以及生命力量的强调,也为在技术理性主导下可能趋于僵化的现代人提供了精神上的突破口。 本书并非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尼采解释”,而是鼓励读者在理解尼采思想体系的同时,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它旨在引导读者走进尼采的思想现场,感受其思想的冲击力与启发性,并从中汲取力量,去反思自身的生存状态,去探索个体生命的无限可能。 本书的价值与阅读指引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而深入的尼采思想导览,帮助读者理解这位伟大哲学家如何以其独特的洞见,挑战了西方哲学中最核心的议题,并为我们认识自身、认识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阅读本书,你将有机会: 深刻理解尼采对西方思想传统的批判性继承与颠覆。 洞察“上帝已死”、“权力意志”、“永恒轮回”等核心概念的深层哲学意涵。 认识“超人”作为一种个体自由与自我超越的理想状态。 反思尼采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回响与现实意义。 激发对自身生命意义、价值选择以及生存方式的深刻思考。 本书适合一切对西方哲学、思想史、存在主义,以及对人类生存困境与自由探索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不仅是一本学术性的著作,更是一次精神的启迪之旅,一场关于生命与自由的深刻对话。通过对尼采思想的深入探索,我们得以看见一个更加广阔的精神空间,并勇敢地踏上自我创造、自由超越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有冲击力,那种深邃的色彩和古朴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学术气息。虽然我还没完全沉浸其中,但光是翻阅目录,就能察觉到作者在梳理西方思想脉络上的精妙布局。特别是他对一些核心概念的梳理,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让人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转述前人的思想,更像是在重建一个思想的迷宫,引导读者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我想,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西方哲学源流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向导。那种将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巧妙串联起来的叙事方式,让原本看似零散的知识点,有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感,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使面对晦涩的理论,也能感受到作者努力让它们变得清晰可触的匠心。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的详实程度,足以让任何做研究的人感到踏实。但有趣的是,作者似乎并没有让这种严谨性变成冰冷的教条。相反,在某些关键的转折点,作者会插入一些富有个性的评论,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反问,这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梳理变得鲜活起来。这种介于严谨与个人洞察之间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它既保证了知识的可靠性,又激发了读者自身的思考欲。合上书本时,心中留下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对我们所处世界和自身思想基础更深层次的叩问。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所展现出的宏大视野。这不是一本孤立的哲学导论,它更像是一张详尽的文化地图,标示了西方思想是如何从古老的神话中挣脱出来,一步步走向现代困境的。作者在阐述每一位思想家的贡献时,都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使得理论的产生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坚实的时代土壤。这种历史感和关联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读完一章,感觉自己不仅理解了一个哲学家的观点,更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辩论,深切体会到知识传承的艰辛与伟大。

评分

初读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冷静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叙事风格。它没有一味地迎合大众对“经典”的盲目崇拜,而是以一种近乎解构的姿态去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理论。作者对文本的解读,常常能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被传统解读所忽略的微妙之处。这种批判性的视角,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我喜欢那种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思想在碰撞、在被重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他们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在探讨“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以及这在今天意味着什么”,这种深度探讨,远超一般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智识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价值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让人愿意放下手机,静下心来与文字进行长时间的对话。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概念时,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和类比,让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变得相对立体和直观。虽然内容本身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但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成功地缓解了阅读疲劳。每一次停下来思考,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知识构建的过程。

评分

就所有这些术语的用法以及Ursprung一词的用法变化而言,《道德的谱系》的序言是一个最重要的文本。

评分

——布卢门伯格反尼采

评分

***对血统的搜寻并不是奠定基础:相反,它动摇了那些先前认为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打碎了先前认为是统一的东西;它显示了先前想象为保持自我一致的东西实际上是异质的。***(Gay Science,348-349段)

评分

在《法篇》第十卷中,柏拉图通过将迷狂、神圣和恐怖扭结在一起的计划来阻止智者。于是,柏拉图放弃了哲学的伦理,并将自己整个思考暴露在灾难之下。

评分

挺不错挺不错挺不错挺不错

评分

不过,尼采有时把谱系学看作是效果史(wirkliche Historie),在很多情况下他也将谱系学概括为历史“精神”或“历史感”(Genealogy,序言第7段和第I部分第2段;Beyond Good and Evil 第224段)。

评分

尼采对Ursprung(起源)一词有两种用法。

评分

对于谱系学而言,就必须考虑下述这些方面:它必须在不考虑任何单一的终极因(finality)的情况下,标出事件的独特性;它必须在出乎意料的地方,在我们通常往往认为没有历史的地方——在情感、爱、良知、本能中——守候这些事件;它必须对事件的重现保持敏感,但不是为了追踪事件演进的渐近曲线,而是重新找出事件扮演不同角色的不同场景;谱系学甚至还必须界定没有出现这些事件的地方,没有发生这些事件的时刻(例如,在叙古拉,柏拉图就没有成为默罕默德)。

评分

在很多的场合,尼采都将Herkunft(出身)和Erschaft(遗物)这两个术语联系起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