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作者序
法會啓建因緣分
一、六成就的重要
二、如是我聞的我
三、一時師資閤會
四、生活即是六度
勸轉般若法*分第二
一、中道權實閤一
二、般若不在彆處
三、如來護念付囑
四、安心兩個問題
大乘菩薩發心分第三
一、廣大心平等觀
二、滅度無住涅
三、眾生本性寂滅
四、菩薩心無四相
布施心應無所住第四
一、布施不住六塵
二、福德喻如虛空
三、無相施福難量
四、心應無住而住
布施心應無所住分第五
一、丈六金身非佛
二、佛身無住滅相
三、佛陀身隨緣現
四、見法即見佛陀
真實信心解脫之道分第六
一、持戒修福入般若門
二、生實信種萬億善根
三、心不取法相非法相
四、佛陀說法藉筏渡岸
無得無說破事理障分第七
一、佛陀無證悟無言說
二、菩提正覺無有定法
三、真理實相色空一如
四、無為法攝三賢十聖
般若為三世諸佛母分第八
一、七寶布施非福德性
二、受持般若勝七寶施
三、般若是三世諸佛母
四、揚眉瞬目處處般若
實相無相四果性空分第九
一、無惑斷無四果證
二、離諍論得三昧味
三、滅習氣人中
四、無想念住寂靜處
莊嚴佛土無有住相分第十
一、成佛授記不著住相
二、隨其心淨佛土莊嚴
三、發大乘心應無所住
四、法身無相不可丈量
恒河七寶不如無為分第十一
一、財施破慳獲福無量
二、受持讀誦供養
三、深解經義解脫生死
四、無為福德究竟常樂
尊重正法平等流布分第十二
一、平等說法天人供養
二、法音流布如佛塔廟
三、奉行經教成就無漏
四、金剛妙諦具足三寶
如法受持義諦分第十三
一、三世諸佛同證般若
二、世界微塵因緣和閤
三、三十二相不住諸相
四、廣齣妙法勝身命施
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第十四
一、深解義趣三界
二、不驚不怖入般若海
三、行大忍辱離我法執
四、除滅四相發菩提心
信受奉行荷擔傢業分第十五
一、億劫捨命不如淨信
二、微妙般若貫通權實
三、樂二乘法不入究竟
四、般若佛母天人禮敬
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
一、淩辱輕賤除先世罪
二、供養諸佛不如無心
三、末法眾生狐疑不信
四、果報巍巍不可思議
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
一、無有眾生實滅度
二、實無有法得菩提
三、一切法皆是佛法
四、菩薩通達無我法
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
一、五眼遍觀眾生界
二、佛世界如恒河沙
三、如來悉知眾生心
四、三際妄心不可得
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第十九
一、無住行施因緣殊勝
二、無為福德周遍法界
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
一、圓滿報身非如來心
二、隨形相好非真如體
解脫真性無法可說分第二十一
一、隨緣說法不著法相
二、聞法無住假名眾生
菩提性空得果無住分第二十二
一、證入空性得般若眼
二、圓滿覺悟一無所得
淨心行善法無高下分第二十三
一、平等法性遠離四相
二、修一切善心無善法
寶山有限般若無價分第二十四
一、須彌山寶不如法施
二、四句功德絕去百非
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
一、究竟離相降伏妄心
二、佛陀無我凡夫性空
法身遍滿觀想不得分第二十六
一、觀三十二相非真
二、聲色六塵是邪道
滅知見造生死業分第二十七
一、不住離相因果儼然
二、發菩提心離斷滅見
不受不貪無住福勝分第二十八
一、無我無法證無生忍
二、菩薩所作不貪福德
正報無住如如不動分第二十九
一、不住佛果無來無去
二、清淨法身遍一切處
依報無住世界假相分第三十
一、微塵世界虛妄建立
二、一閤相者不可言說
總除諸執法相不生分第三十一
一、拂四見相解如來義
二、發菩提心生正知見
受持演說勝無住行施分第三十二
一、為人演說續佛慧命
二、菩薩正觀有為即空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大乘菩薩發心分第三
三、眾生本性寂滅
從發廣大心平等觀,滅度十類眾生入於無住涅槃後,菩薩繼而要有勝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大乘起信論》雲:“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彆異故。”又《大般若經》雲:“以一切眾生本性寂滅,無滅可滅,本來是佛,無佛新成。”
由此知菩薩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也不執著有一切眾生為我所度,自己是能度之人。菩薩應發勝心,泯除妄想的對待,沒有所度的眾生,更沒有能度的菩薩之名。菩薩修行的事業,有事理的分彆:
(一)事相:覺悟發心,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
(二)理體:生佛平等,實無有眾生得滅度者。
菩薩欲圓滿菩提,著重發心要廣大,要具備生佛平等觀,更須彆具慧眼,瞭透勝劣假名,能度所度隨順世諦的真相。
南陽慧忠國師,感念服務他三十年的侍者,想幫助他開悟。有一天吃飯的時候,國師喚道:“侍者!”
侍者立刻迴答:“國師,做什麼?”
國師無可奈何的道:“不做什麼?”
過瞭一會,國師又叫:“侍者!”
侍者又迴答:“國師,做什麼?”
國師又無可奈何的道:“不做什麼!”
過瞭一會,國師對侍者改口道:“佛祖!佛祖!”
侍者更茫然不解的反問:“國師,您叫誰呀!”
國師不得已,就明白開示:“我在叫你!”
……
編輯推薦
簡明通俗講佛經,醍醐灌悟人生,佛學宗師星雲大師為您講讀佛教經典,釋解人生之感。
經典不應封藏於深山古刹的“藏經樓”,應要走嚮人間各個階層。佛陀的一言一行都印證生命的實相;佛經的一句一偈都是治病的良藥。本書希望透過“簡明通俗”的講說,能像一根劃亮的火柴,令聽者聞者藉此鑒照到般若寶藏。
內容推薦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指為堅硬的金屬,喻指勇猛地突破各種關卡,讓自己能夠順利地修行證道;“般若”為梵語妙智慧一詞的音譯;“波羅”意為到達彼岸;“蜜”意為無。“經”者徑也,學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經修持能成就金剛不壞之本質,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達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眾生如果想要修行成佛,都要經過《金剛經》的真修實證,開晤而後成就。
本書是對《金剛經》的現代解讀,作者采用傳統和現代融閤的路數。參考清朝溥畹大師注疏。及相關之科釋義解,輔以梁昭明太子三十二分為科目,再於每分設立簡明的標題,切入每分的中心思想,並做白話澤述、原典標點、名相注解等釋義。
當今社會,人們腳下步調匆忙,眼前歧路紛然,《金剛經》為世人提供持正、忠恕、勇猛精進的人生正道,並以此護持眾生,像一根劃亮的火柴,令聽者聞者藉此鑒照到般若宅藏。本書對《金剛經》的闡述簡明易懂,以圖嚮世人證明:經典不應封藏於深山古利的“藏經樓”,而是能趨嚮人間各個階層;佛陀的一言一行都印證生命的實相;佛經的一句一偈都是治病的良藥。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禪門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9年初到颱。1967年創建佛光山,緻力推廣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佛教事業,並在世界各地創沒200餘所寺院道場。 1976年創辦《佛光學報》,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
說實話,我購買這類書籍之前,通常會非常關注它是否適閤“大眾”讀者。這本書給我的驚喜在於,它成功地找到瞭學術深度與可讀性之間的平衡點。我身邊有一些朋友對傳統哲學或宗教文本望而卻步,覺得它們過於晦澀難懂,但這本書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橋梁,讓那些門檻看起來高不可攀的智慧變得觸手可及。作者在闡述復雜的概念時,常常會運用一些非常貼近日常生活的比喻或者生動的場景來輔助說明,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難度。我個人尤其欣賞那些穿插在主體論述之間的注解或者擴展思考,它們像是良師益友的悄聲提醒,在我快要迷失在浩瀚的理論體係中時,及時將我拉迴清晰的路徑上。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瞭深刻的洞見,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指導讀者如何將這些“齣世”的智慧融入到“入世”的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和體悟,這對我日常決策和情緒管理都有潛移默化的幫助。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氛圍給我的感受是極其沉靜和有力量的。在我看來,真正的經典作品,是那些能穿越時代、與不同背景的人産生共鳴的作品。這本書做到瞭這一點。我閱讀時,常常伴隨著輕柔的古典音樂,環境越是安靜,書中的思想就越是鮮活地在我麵前展現。它沒有那種咄咄逼人的說教感,而是像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用一種平和而堅定的口吻,講述著關於存在、空性以及如何麵對世間萬象的真諦。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一些曾經讓我煩惱的人或事物的視角發生瞭微妙的轉變,不再是局限於眼前的情緒波動,而是能抽離齣來,從一個更宏大、更長遠的時間尺度去審視。這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內心穩定劑”。這種書籍的價值,不在於你是否能完全“理解”每一個字句背後的所有哲學意涵,而在於它能否在你內心深處種下一顆理解世界更深層規律的種子,並看著它慢慢發芽、成長。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那就是在通勤的地鐵上,戴上降噪耳機,完全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裏。這本書的篇幅適中,非常適閤碎片化的時間閱讀。我發現,即便是隻有十幾分鍾,隻要翻開它,那種外界的喧囂仿佛瞬間就被隔絕瞭。它引導我去思考那些宏大卻又與個體生命息息相關的問題,比如“變化”與“永恒”的辯證關係。每一次讀完一個小章節,我都會習慣性地閤上書本,靠在椅背上,在腦海中默默地迴味剛纔那些深刻的論述,試圖將書中的智慧與我正在經曆的生活場景進行對接。這種“閱讀——暫停——反思”的節奏,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收信息,而是在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精煉,沒有太多冗餘的辭藻堆砌,直指核心,這一點非常符閤我喜歡高效、深刻的閱讀習慣,它要求讀者調動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填補那些留白之處,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啓發性的過程。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有吸引力,色彩搭配沉穩而不失莊重,光是擺在書架上就散發齣一種寜靜祥和的氣息。我一直對中華傳統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觸及心靈深處的經典著作。拿起這本書,首先感受到的是紙張的質感,那種微微泛著粗糲感的紙麵,仿佛能讓人觸摸到曆史的痕跡。書中的排版也十分講究,字體大小適中,行距留白得當,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深奧主題的讀者,也能感到閱讀起來頗為舒適,不會有那種撲麵而來的知識壓力感。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上的用心,比如扉頁上的那句引語,簡短卻意味深長,為接下來的閱讀設定瞭一種沉思的基調。這本書的裝幀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精心打磨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對即將踏入的知識殿堂充滿瞭敬意和期待。這種對實體書籍的尊重,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承的體現,讓人更加珍惜每一次翻閱的機會。
評分作為一名多年的讀書愛好者,我深知一本好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內容本身,更在於它所引發的後續學習和探索欲望。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在我近期建立的閱讀地圖上,標注齣瞭一個新的、重要的坐標點。它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某一特定哲學流派更深層次瞭解的大門。在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拿起筆在旁邊空白處記錄下自己的疑問和聯想,甚至翻齣其他參考書進行對照印證。這種主動求知的狀態,正是閱讀最美好的時刻。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很有助於這種探索欲,它不會一味地“喂養”讀者,而是留下瞭足夠的空間和綫索,去引導讀者進行更廣闊的知識探索。例如,提到某個概念時,它會巧妙地暗示相關的曆史背景或後續發展,這使得我讀完一本書,感覺獲得的知識量遠超這本書的頁數,因為它激發瞭我去追溯源頭、探尋分支的強大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