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經·勸忍百箴 原文+注釋+譯文 文白對照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忍經·勸忍百箴 原文+注釋+譯文 文白對照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國學經典
  • 忍耐
  • 勸誡
  • 文言文
  • 白話文
  • 對照
  • 注釋
  • 譯文
  • 中華文化
  • 修身養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子午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91522
商品編碼:13061079984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7-01-01
頁數:157

具體描述


> > 內容簡介

編輯

中國古代聖哲處世哲學的精髓,儒傢思想的重要內容,待人處世的行為規範。
極其深刻地塑造和影響著中國人性格特徵的文化因素。

文摘

細過掩匿
【原文】
曹參為國相,捨後園近吏捨。日夜飲呼,吏患之,引參遊園,幸①國相召按之。乃反獨帳坐飲,亦歌呼相應。見人細過②,則掩匿蓋覆。
【注釋】
①幸:希望。
②細過:小的過錯。
【譯文】
(西漢的)曹參擔任宰相時,他傢後園與小吏住的宿捨距離不遠。這些小吏日夜喝酒呼喊,有官吏擔心曹參會惱怒,就引著曹參去後園遊覽,希望國相昭見他們並予以懲戒。然而曹參召見瞭那些小吏。迴來後,也獨自坐於帳中,一邊飲酒一邊唱歌、呼喊,同那些小吏們的呼聲相應。曹參遇到他人有小的過錯,就為他們掩飾。
圯上取履
【原文】
張良亡匿,嘗從容遊下邳①。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墜其履圯②下。顧謂良曰:“孺子③,下取履。”良愕然,強忍,下取履,因跪進。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
【注釋】
①下邳(pī):今江蘇睢寜古邳鎮。
②圯(yí):橋。
③孺子:年輕人。
【譯文】
張良由於犯法逃亡,曾悠閑地在下邳遊覽。橋上有一位老人,穿著粗布衣服。他走到張良麵前,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橋下去。對著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鞋撿迴來。”張良覺得十分驚愕,強忍著怒氣,走到橋下,將鞋撿上來,跪著送到老人麵前。老人將腳伸齣來穿上鞋,說道:“你可以被教育成纔啊!”
萬事之中,忍字為上
【原文】
唐光祿卿王守和,未嘗與人有爭。嘗於案幾間大書“忍”字,至於幃幌①之屬,以綉畫為之。明皇知其姓字非時②,引對③問曰:“卿名守和,已知不爭。好書忍字,尤見用心。”奏曰:“臣聞堅而必斷,剛則必摺,萬事之中,‘忍’字為上。”帝曰:“善。”賜帛以旌④之。
【注釋】
①幃幌:帷幔等懸掛物。
②非時:對時政不滿。
③引對:指被皇帝召見詢問。
④旌:錶彰。
【譯文】
唐代光祿卿王守和,從來不同人發生爭執,曾在書桌上寫瞭一個很大的“忍”字,幃帳裏麵也綉瞭“忍”字。唐明皇認為王守和的姓氏和名字看起來像是誹謗當時的政治,於是召見他並問道:“你的名字叫守和,已經知道你不喜歡爭鬥;現在又喜歡寫‘忍’字,更看齣瞭你的用心所在。”王守和迴答說:“我聽說堅硬的東西容易被摺斷,過於剛強必然會被摧摺,萬事之
寬大有量
【原文】
《程氏遺書》:子言:範公堯夫之寬大也。昔餘過成都,公時攝帥①。有言公於朝者,朝廷遣中使②降香峨嵋,實察之也。公一日在予款語③,予問曰:“聞中使在此,公何暇也?”公曰:“不爾④,則拘束。”已而中使果然怒,以鞭傷傳言者耳。屬官喜謂公曰:“此一事足以塞其謗⑤,請聞於朝。”公既不摺言者之為非,又不奏中使之過也。其有量如此。
【注釋】
①攝帥:兼管當地的軍務。
②中使:宮中派遣的使者。
③款語:切地交談。
④不爾:如果不這樣。
⑤塞其謗:阻止他人的毀謗。
【譯文】
《程氏遺書》記載:程頤說:範堯夫心胸寬廣。從前我經過成都時,範堯夫兼管當地軍務。有人在朝廷中告瞭他的狀,於是朝廷派使者去峨眉山燒香,實際上是暗中視察範堯夫的政事。有,範堯夫同我一起閑談,我說:“據說朝廷的使者在這個地方,此時您怎麼還能有閑暇呢?”範堯夫說:“如果不這麼錶現,反而顯得拘束瞭。”後來使者非常惱怒,用鞭子抽打走漏消息的人的耳朵。範堯夫手下的官員對他說:“這一件事足以使他不敢在朝廷中誹謗您瞭,請把這件事上報朝廷。”範堯夫既不駁斥齣主意的人,也沒有奏報使者隨便打人。他的度量實在是太大瞭。


> >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吳亮,元代杭州人,著有《忍經》。
許名奎,元代人,著有《勸忍百箴》。兩人生平資料留存下來的很少。


> > 目錄

目錄

忍經
原序/008
細過掩匿/013
醉飽之過不過吐嘔/013
圯上取履/014
齣胯下/014
尿寒灰/015
誣金/016
誣袴/016
羹汙朝衣/017
認牛/017
認馬/017
雞肋不足以當尊拳/018
唾麵自乾/018
五世同居/019
九世同居/020
置怨結歡/020
鞍壞不加罪/021
萬事之中,忍字為上/021
盤碎,色不少吝/022
不忍按/022
遜以自免/023
盛德所容/023
含垢匿瑕/024
未嘗見喜怒/024
語侵不恨/025
釋盜遺布/025
湣寒架橋/026
射牛無怪/026
代錢不言/027
認豕不爭/027
鼓琴不問/028
唯得忠恕/028
益見忠直/029
酒流滿路/029
不形於言/030
未嘗峻摺/031
非毀反己/031
辭和氣平/032
委麯彌縫/032
詆短遜謝/033
直為受之/033
服公有量/034
寬大有量/035
嗬辱自隱/035
容物不校/036
德量過人/036
眾服公量/037
還居不追直/038
持燭燃須/038
物成毀有時數/039
罵如不聞/040
佯為不聞/040
罵殊自若/041
為同列斥/041
不發人過/042
器量過人/043
動心忍性/044
受之未嘗行色/044
與物無競/045
忤逆不怒/045
潛捲授之/046
俾之自新/046
未嘗按黜一吏/047
小過不懌/048
拔藩益地/048
兄弟訟田,至於失歡/049
將忿忍過片時,心便清涼/049
忿爭損身,忿訟損財/051
十一世未嘗訟人於官/051
無疾言遽色/052
子孫數世同居/052
願得金帶/053
恕可成德/054
公誠有德/054
所持一心/055
人服雅量/055
終不自明/056
戶曹長者/056
逾年後杖/058
終不自辯/058
自擇所安/059
稱為善士/060
得金不認/061
一言齏粉/061
無入不自得/062
不若無愧而死/062
未嘗含怒/064
謝罪敦睦/064
處傢貴寬容/073
憂患當明理順受/073
同居相處貴寬/074
戚不可失歡/074
待卑僕當寬恕/075
事貴能忍耐/075
王龍舒勸誡/076
勸忍百箴
序一/084
捲一/086
言之忍第X/086
氣之忍第二/086
色之忍第三/087
酒之忍第四/088
聲之忍第五/088
食之忍第六/089
樂之忍第七/090
權之忍第八/090
勢之忍第九/091
貧之忍第十/092
富之忍第十一/092
賤之忍第十二/093
貴之忍第十三/094
寵之忍第十四/094
辱之忍第十五/095
安之忍第十六/096
危之忍第十七/097
忠之忍第十八/097
孝之忍第十九/098
仁之忍第X十/099
義之忍第二十一/100
禮之忍第二十二/100
智之忍第二十三/101
信之忍第二十四/102
喜之忍第二十五/103
捲二/104
怒之忍第二十六/104
疾之忍第二十七/105
變之忍第二十八/105
侮之忍第二十九/106
謗之忍第三十/107
譽之忍第三十一/107
諂之忍第三十二/108
笑之忍第三十三/109
妒之忍第三十四/109
忽之忍第三十五/110
忤之忍第三十六/111
仇之忍第三十七/111
爭之忍第三十八/112
欺之忍第三十九/113
淫之忍第四十/114
懼之忍第四十一/114
好之忍第四十二/115
惡之忍第四十三/115
勞之忍第四十四/116
苦之忍第四十五/117
儉之忍第四十六/118
貪之忍第四十七/118
躁之忍第四十八/119
虐之忍第四十九/120
驕之忍第五十/121
捲三/122
矜之忍第五十一/122
侈之忍第五十二/122
勇之忍第五十三/124
直之忍第五十四/124
急之忍第五十五/125
死之忍第五十六/126
生之忍第五十七/127
滿之忍第五十八/127
快之忍第五十九/128
取之忍第六十/129
與之忍第六十一/129
乞之忍第六十二/130
求之忍第六十三/131
失之忍第六十四/131
利害之忍第六十五/132
頑囂之忍第六十六/133
不平之忍第六十七/134
不滿之忍第六十八/134
聽讒之忍第六十九/135
無益之忍第七十/136
苛察之忍第七十一/137
屠殺之忍第七十二/137
禍福之忍第七十三/138
苟祿之忍第七十四/139
躁進之忍第七十五/140
捲四/141
特立之忍第七十六/141
勇退之忍第七十七/142
挫摺之忍第七十八/142
不遇之忍第七十九/143
纔技之第八十/144
小節之忍第八十一/144
隨時之忍第八十二/145
背義之忍第八十三/146
事君之忍第八十四/147
事師之忍第八十五/148
同寅之忍第八十六/148
為士之忍第八十七/149
為農之忍第八十八/149
為工之忍第八十九/150
為商之忍第九十/150
父子之忍第九十一/151
兄弟之忍第九十二/152
夫婦之忍第九十三/153
賓主之忍第九十四/153
奴婢之忍第九十五/154
交友之忍第九十六/155
年少之忍第九十七/156
將帥之忍第九十八/156
宰相之忍第九十九/157
好學之忍第X百/158




《勸忍百箴》:於浩瀚中華文化長河中汲取智慧,化解紛爭,涵養德性 在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國學寶庫中,曆來不乏蘊含著深刻人生哲理、指導著個體修身養性、社會和諧安定的經典著作。《勸忍百箴》,便是這樣一部穿越時空,至今仍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瑰寶。它以“忍”為核心,如同在喧囂的世界中注入一股清流,引導人們認識“忍”的真諦,理解“忍”的力量,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從而化解矛盾,涵養德性,提升生命境界。 一、“忍”:非軟弱,乃力量之源 長久以來,“忍”字常常被誤解為懦弱、退讓、逆來順受。然而,《勸忍百箴》卻以其獨到的視角,深刻地闡釋瞭“忍”的真正內涵。在這裏,“忍”並非消極的隱忍,而是積極的涵養,並非無原則的退讓,而是智慧的權衡。它是一種麵對睏境時的堅韌,一種應對挑釁時的剋製,一種洞察世事後的瞭然。 書中通過“百箴”的形式,層層遞進地揭示瞭“忍”的各個維度。這些箴言,有的是對日常小事的告誡,如“事不可忍,則怒氣生,事可忍,則事自解”;有的是對人際關係的洞察,如“口舌是非,皆因不忍,退一步海闊天空”;更有的是對人生重大抉擇的指引,如“逆境之時,忍耐便是希望,絕望之處,忍耐便是曙光”。每一句箴言,都飽含著先哲們對生活最真切的體悟,以及對人性最深刻的洞察。 作者以簡練而富有哲理的語言,將“忍”的益處具象化。他指齣,“忍”能夠息訟止爭,避免不必要的衝突,減少社會摩擦,為個人贏得平靜安寜的生活空間。同時,“忍”也是一種強大的自我約束力,能夠幫助人們抵製誘惑,剋服欲望,保持內心的清明與理智。在麵對挫摺和失敗時,“忍”更是支撐個體走齣低榖、重拾信心的精神力量。正如書中常言:“忍一時之痛,可免終身之悔;忍一時之辱,可得萬世之名。”這便是“忍”所蘊含的強大能量,它並非軟弱的妥協,而是以柔剋剛的智慧,是以退為進的策略。 二、文白對照,穿越時空的智慧傳承 《勸忍百箴》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並成為國學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離不開其精妙的編纂方式。本書采用“原文+注釋+譯文+文白對照”的形式,極大地便利瞭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 原文:保留瞭古籍的原貌,讓讀者能夠直接感受先哲們樸實而深刻的語言魅力,體會其中蘊含的古韻古風。 注釋:針對原文中可能存在的生僻字詞、典故、以及一些不易理解的古語錶達,進行詳細的解釋。這不僅幫助讀者掃清閱讀障礙,更能夠深入理解原文的字麵意思和引申含義,揭示其背後豐富的文化內涵。 譯文:將古文白話化,用通俗易懂的現代語言重新解讀原文。這使得即便是對古典文言不甚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地理解每一條箴言的精髓,領會其中蘊含的道理。譯文力求準確傳達原文的神韻,避免生硬的直譯,力求讓讀者在閱讀時感受到一種流暢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鳴。 文白對照:將原文與譯文並列呈現,形成鮮明的對照。這種形式,既方便讀者在遇到難懂之處時,能夠即時查閱譯文,又不至於完全脫離原文的語境。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讀者在比較中,逐漸提升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感受語言的魅力和錶達的多樣性,體會不同語體在傳達思想時所呈現齣的細微差彆。這種對照閱讀的方式,不僅是一種學習手段,更是一種文化體驗,讓讀者在跨越時空的對話中,與古人進行思想的交流。 三、中華國學經典精粹,點亮人生智慧 《勸忍百箴》之所以被冠以“中華國學經典精粹”之名,是因為它集中體現瞭中華民族崇尚理性、強調和諧、注重德性修養的優秀傳統。它並非空泛的道德說教,而是根植於日常生活,具有極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書中涉及的“忍”的智慧,可以應用於傢庭生活、職場交往、人際互動等各個層麵。在傢庭中,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若能多一份忍讓,少一份爭執,傢庭便能更加和睦;在職場中,麵對工作壓力、同事競爭,若能以平和的心態去應對,則更能獲得長遠發展;在人際交往中,寬容他人的過失,理解他人的難處,便能建立更加穩固而真誠的友誼。 “勸忍百箴”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人生智慧。它教導人們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如何保持內心的寜靜與獨立;在人情冷暖、世事變幻中,如何堅守內心的原則與底綫。它提醒我們,生命的長河中,總會有波濤洶湧,總會有暗礁險灘,而“忍”便是那艘能夠幫助我們穩健航行的船槳,能夠指引我們抵達平靜港灣的燈塔。 通過研讀《勸忍百箴》,我們能夠: 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學習如何在憤怒、焦慮、沮喪等負麵情緒湧起時,運用“忍”的智慧進行疏導和化解,避免衝動行為帶來的不良後果。 改善人際關係:理解“忍”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學會以更包容、更理解的態度對待他人,從而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網絡。 增強心理韌性:在麵對生活中的挫摺、失敗和打擊時,培養堅韌不拔的意誌,從中汲取力量,重新站起來。 豐富人生閱曆:通過對書中“百箴”的深入體悟,能夠逐漸提升對人生的洞察力,對社會現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做齣更明智的判斷和選擇。 涵養君子之風:將“忍”的智慧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逐漸培養齣沉靜、內斂、寬厚、仁慈等君子品德。 四、跨越時代,永恒的價值 《勸忍百箴》所倡導的“忍”的智慧,並非某個時代特有的産物,而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快速、競爭激烈的社會,人們更容易感到焦慮、浮躁和壓力。“忍”的智慧,恰恰能夠成為我們心靈的棲息地,幫助我們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古老而有效的解決方案,來應對現代社會帶給我們的種種挑戰。它不是枯燥的理論,而是充滿生命力的實踐指南。每一位讀者,無論年齡、職業、背景,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啓迪和力量。 “忍”不是停止進步,而是為瞭更好地前行。它不是放棄追求,而是為瞭更長遠的實現。它是一種智慧的選擇,一種力量的積蓄,一種品德的升華。 《勸忍百箴》,它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平和的語言,娓娓道來,指引我們如何在人生這條漫長的道路上,保持一份清醒,擁有一份堅韌,最終抵達幸福與安寜的彼岸。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細細體悟的經典,更是我們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忍經·勸忍百箴》的齣版,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摸爬滾打的人,提供瞭一劑清涼的良方。我一直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工作中的壓力,傢庭裏的瑣碎,都源於我們內心的那一點點“不耐煩”。以前總覺得忍耐是懦弱的錶現,是委麯求全,直到翻開這本書,纔明白真正的忍耐,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力量的積蓄。書中的文字,雖然是古籍,但經過細緻的注釋和白話翻譯,閱讀起來毫無障礙。尤其是那種文白對照的編排方式,既能讓人品味到原著的韻味,又能即時理解其深層含義,這種體貼入微的設計,讓我愛不釋手。它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箴言,剖析瞭人性中的弱點,指齣瞭修心的路徑。每次讀到一些精闢的論述,都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仿佛心中那團亂麻,被輕輕地梳理開來。它教會我的,是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如何看待他人的過失,以及最重要的,如何與自己和解。這本書的價值,絕非僅停留在閱讀層麵,更在於它對日常行為的潛移默化影響。

評分

我購入這本書,純粹是因為書名中“勸忍百箴”這幾個字吸引瞭我。我這個人脾氣比較急躁,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往往傾嚮於立刻爆發,事後又懊悔不已。這本冊子,就像一把精確的外科手術刀,直切我性格中的弊端。我最喜歡它那種直截瞭當的風格,沒有太多迂迴的措辭,就是一句句金石之言,砸嚮你的心坎。更妙的是,它附帶的譯文處理得極其到位,既保留瞭古文的力度,又使得現代人能夠輕鬆get到那個時代特有的語境和情感張力。這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雙重享受:一方麵是接受先哲智慧的洗禮,另一方麵是欣賞語言轉換的藝術。我發現,當我嘗試將書中的某個“箴”應用到實際衝突中時,往往能夠提前截斷負麵情緒的鏈條。比如,麵對他人的無理指責時,我不再第一時間反擊,而是先默念書中的某一句,強迫自己停頓三秒,往往三秒後,憤怒就消解瞭大半。這本書的實用性,遠超我最初的預期,它是一個可以隨時查閱的“情緒急救包”。

評分

從裝幀設計和排版來看,這本《忍經·勸忍百箴》確實體現瞭對“國學經典”應有的尊重與珍視。紙張的質感溫潤,油墨的印製清晰有力,即便是文白對照的復雜版式,也處理得井井有條,毫不雜亂。這對於我們這些追求閱讀品質的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細節。內容上,我得說,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忍”的知識體係,從“體忍”(身體的剋製)到“心忍”(內心的平和),再到“事忍”(麵對事件的處理),邏輯清晰,層層遞進。我特彆關注的是那些關於“逆境中之忍”的論述,這部分內容對我當前的工作環境尤其適用。在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環境中,我們太容易將外界的壓力內化為對自身的消耗。這本書提供瞭一種超越性的視角,告訴我們,磨礪恰恰是成就“堅韌”的必要條件。它沒有給我們提供逃避的藉口,而是教我們如何坦然地、有建設性地去“承受”和“轉化”壓力。這種積極的麵對姿態,遠比消極的忍耐更有力量。

評分

說實話,我對傳統國學典籍一直抱有一種敬畏又疏離的態度,總覺得它們要麼晦澀難懂,要麼過於高深,離現實生活太遠。但是這本《忍經·勸忍百箴》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中華國學經典精粹”的定位,絕非浪得虛名,它選取瞭“忍”這個看似簡單實則極難把握的道德範疇,進行瞭一次深入骨髓的挖掘。我特彆欣賞注釋部分的嚴謹和詳盡,它不僅僅解釋瞭生僻字詞,更重要的是,它結閤瞭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哲學思想,讓那些看似陳舊的道理煥發齣新的生命力。在閱讀那些“百箴”時,我常常停下來思考,對比自己過去的處理方式,那種對比帶來的震撼是巨大的。它不是教你一味地吞聲忍氣,而是引導你去探究“忍”背後的動機和目標——是為瞭成就更大的事業,還是為瞭保護內心的安寜?這種層次感和思辨性,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在你耳邊低語,引導你撥開迷霧,看到事物更長遠的麵貌。

評分

我通常不會對一本純粹的哲學或道德類書籍給齣如此高的評價,但《忍經·勸忍百箴》成功地打破瞭我的常規認知。它的魅力在於其跨越時空的普適性。那些兩韆多年前的智者們所洞察的人性弱點,在今天依然適用得令人心驚。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是按照“診斷—分析—治療”的模式展開的。先指齣我們在“不忍”時所犯的錯誤(診斷),然後深入剖析這些錯誤背後的心理根源(分析),最後給齣具體的修養方法(治療)。這種結構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而不是枯燥的灌輸。我尤其喜歡那種反復齣現的對比論證,比如“急躁者失其時,忍耐者得其位”,寥寥數語,卻道盡瞭長遠規劃的重要性。這本書不要求你立即成為聖賢,它隻是在你每一步前行時,輕輕地提醒你:“慢一點,想深一點,你纔能走得更遠。”對於任何希望提升自我修養、追求內心安寜的人士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值得反復品讀的珍貴財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