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在中國與西方思維之間》通過梳理大量的文獻,作者比較瞭西方和中國的功效概念,進而探及兩個文明的形而上學預設,來解釋兩個文明的戰爭、政治和外交行為模式上的分歧。西方的功效模式從古希臘關於行為的概念承襲而來,追求通過意誌性的主動行動直接到達預期目的。而中國模式則傾嚮於評估在特定情勢中的力,然後通過非主動來轉化它,依靠事物自己的“勢”使功效自動發生。硃利安在書中展示瞭中西方兩種不同功效策略在若乾領域中的開展情況。
弗朗索瓦·硃利安,FrancoisJullien,法國當代哲學傢,巴黎第七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係教授,法國當代思想研究所所長,法國葛蘭言中心主任。
如何使得間距發揮效用?(代譯序)林誌明
第一章 將目光固定在模型上
第二章 或者,乘勢而為
第三章 目標或結果
第四章 行動或轉化
第五章 時機的結構
第六章 無為(而無所不為)
第七章 功效自成
第八章 由效力到功效作用
第九章 操縱的邏輯
第十章 操縱對比說服
第十一章 水的意象
第十二章 易之頌
譯名對照錶
第一章 將目光固定在模型上
評分第六章 無為(而無所不為)
評分由於私人利益是大多數殖民地經濟活動——開發那些由特許授予的産權——的主要目標,因此人們最希望的是收益最大化。最初的發展是在試錯的基礎上進行的。正如我們討論過的,第一批英格蘭殖民者麵對的是一個新的環境,這裏有不同的氣候和各種未知數。這裏適閤種哪種小麥?哪種本地作物,比如玉米和馬鈴薯(原産於南美洲,被殖民者引入到北美)和南瓜可以作為人類的食物?煙草最適閤在哪裏種植?什麼可以作為牲畜的飼料?以及哪種牲畜最適閤殖民地使用?這些問題的唯一解決途徑就是去一件件嘗試,從失敗中學習經驗,然後再次嘗試。由於英格蘭人急於擺脫對他們的歐洲競爭者的依賴,因此他們對引種新作物比如桑樹(為瞭養蠶)和薑實行瞭補貼和保護性措施。在南方,水稻和靛青這兩種引種作物取得瞭巨大的成功。另外,殖民者仍然抱著尋找黃金和白銀的希望;少量的黃金不時被找到,一起被發現的還有大量低值金屬礦藏。
評分第九章 操縱的邏輯
評分第三章 目標或結果
評分第六章 無為(而無所不為)
評分譯名對照錶
評分第三章 目標或結果
評分第九章 操縱的邏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