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道:中华礼仪之学的重建

礼之道:中华礼仪之学的重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翟玉忠 著
图书标签:
  • 礼仪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礼道
  • 伦理
  • 道德
  • 文化研究
  • 社会规范
  • 行为规范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162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90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过去一百年来,中国诸多知识分子一直希望通过移植西方“新伦理”的方式重建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然而他们的“道德革命”总是无疾而终。为何西方伦理道德不能移植到中国呢?究其原因,还在于东西方伦理的源流与内容大相径庭,在中国没有合适的移植西方伦理的文化土壤。
  首先,从源头上说,中国伦理是以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而西方伦理是以上帝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人关注现世,其伦理道德是内生的,而西方人的道德来自上帝的启示,并由上帝维系。
  其次,从流变上说,二十世纪以前,儒家伦理道德在中国历史中有持续的影响,尽管二十世纪儒家受到很大冲击,但其仍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力。而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其伦理道德却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几乎成为宗教道德的反动,其宗教跨越感、神圣性消失殆尽。
  最后,从内容上说,中国儒家主张符合人类本性的“因人情节人欲”的礼义之道。而现代西方文明则走向与人类清静本性相违背的“因人情纵人欲”的享乐主义。其结果就是人欲的过度膨胀,暴力贪婪成为社会常态,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
  西方现代伦理已经陷入难以自拔的严重危机之中——它们不应成为中国人效仿的榜样,也不可能被效仿!

作者简介

  翟玉忠,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产业创意研究所研究员,国学专家,财经评论家。原《中国产经新闻》国际部主任,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法制新闻》杂志社新闻部主任,现任新法家网站(中英文版)总编辑。
  主要著作:《道法中国: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的复兴》(2008年);《国富策:中国古典经济思想及其三十六计》(2010年,该书韩文版由韩国The SOUP Publistling Co.于同年出版);《中国拯救世界:应对人类危机的中国文化》(2010年);《正名:中国人的逻辑》(2013年);《国富新论:中国经济学轻重之术》(2013年)。
  译著:《孔门理财学》(The EcorlomicPrinciples of ConfuckJs and His ScPiool,原书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1年出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编著:《中国商道:中国商人的长生久富之道》(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中华礼义道德之基础——献给那个早逝的灵魂
1、礼之源
2、礼之义
3、礼之用
4、礼之殇

上编:内圣外王之道
第一章 清静心的养成及清静世界的建立——内圣外王的现代意义
1、内圣——清静心的养成
2、由内圣至外王——静因之道
3、外王——清静世界的建立
第二章 建立一个理性克制人类物欲的新世界——论中华礼义文明的现代性
1、节制资本,维系社会有机体的动态平衡
2、伦理上的约束,因人情节人欲
第三章 内圣外王要在“息欲明制”
1、《傅子》非儒家,非杂家,具有浓厚的黄老色彩
2、《傅子》深得内圣外王的精髓:息欲明制
3、人皆知涤其器,而莫知洗其心
第四章 中国行天道vs.西方行人道
1、经济学与天道
2、政治学与天道
3、生活方式与天道
第五章 此次金融危机是西方文明范式的整体危机
1、中国为何没有产生农奴制度和资本主义
2、私欲必须让位于社会价值

中编:大小戴记三纲礼义精华录
第一章 总说第一
第二章 上下第二
第三章 父子第三
第四章 夫妇第四
第五章 杂说第五

下编:新辑圣学十图
第一章 太极图第一
第二章 权氏大学图第二
第三章 无名氏大学图第三
第四章 无名氏心图第四
第五章 无名氏操存图第五
第六章 无名氏省察图第六
第七章 程氏心图第七
第八章 敬斋箴图第八
第九章 夙兴夜寐箴图第九
第十章 小学图第十

附录
一、重新评价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二、黄老之学才是中华文化的主干
三、郡县天下——论人类持久和平的实现
四、黄老之学思想体系的要点(答吕朴)
五、修习中国文化宜先读黄老诸书(答网友)

精彩书摘

  王学重要传人王畿(1498~1583年,字汝中,号龙溪,师事王守仁,为王门七派浙中派创始人)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在《南游会记》中认为人心本寂,人圣同归于寂,三教同源,他说:“人心本来虚寂,原是人圣真路头。虚寂之旨,羲皇姬孔相传之学脉,儒得之以为儒,禅得之以为禅,同非有所借而慕,亦非有所托而逃也。”在《三教堂记》他进一步指出,儒、佛不能仅从概念上区分,学佛老者,如果能“不沦于幻妄”,即是儒,他说:“良知者,性之灵,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范围三教之枢,不徇典要,不涉思为虚实相生,而非无也;寂感相秉,而非灭也。与百姓同其好恶,不离伦物感应,而圣功征焉。学老佛者,苟能以复性为宗,不沦于幻妄,是即道释之儒也。为吾儒者,自私用智,不能普物而明宗,则亦儒之异端而已。”
  明末王学学者周汝登(1547~1629年)则认为,禅儒只是名称不同,其实质则完全一样。当有人问周汝登:陆象山、王阳明之学是否杂禅这个在当时看来相当严肃问题时,他直言:“夫禅与儒名言耳,一碗饭在前,可以充饥,可以养生,只管吃便了,又问是和尚煮的,百姓煮的。”(周汝登:《南都会语》)
  明亡于清后,宋明心性之学因其空疏而为世人所讥。然而历史不会忘记,宋明理学家们在恢复中国的内圣之学方面作了极为重要的工作。整体上,宋明理学家们在内圣方面反对佛老,在外王方面反对法家,这也说明其努力是不彻底的,注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近思录》有“辨异端”一章,上引程颢言日:“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氏之害,甚于杨墨。杨氏为我疑于义,墨氏兼爱疑于仁,申韩则浅陋易见。故孟子止辟杨墨,为其惑世之甚也。佛氏之言近理,又非杨墨之比,所以为害尤甚。”
  反佛反法,使宋儒失去了完整恢复中国内圣外王大道的可能性,因为前者代表着内业修行的极高成就,后者则是中国外王之学的精华;随着王学的衰落,宋明理学恢复国人内业修行的努力似乎也走到了终点。但大道是永恒的,内圣之学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是得清静心,实现人生幸福的不二法门。
  内圣意味着人类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它超越一切宗教,又是东西方主要宗教的精髓。从伊斯兰教的苏非派到犹太教的喀巴拉,再到佛家、道家,都重视内业修行。
  ……

前言/序言


《礼之道:中华礼仪之学的重建》 一、 缘起:在失落与迷惘中寻觅精神之根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然而,不少人在精神层面却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与迷惘。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洪流中,我们似乎与古老的智慧渐行渐远,与那些曾经维系社会秩序、涵养人文精神的传统价值逐渐疏离。礼,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精髓,其曾经承载的和谐、尊重、秩序与教化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却又日益被淡忘。 《礼之道:中华礼仪之学的重建》正是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它并非对既有礼仪的简单复述或照搬,而是深刻反思当下社会症结,意图重拾并活化中华礼仪的当代价值。本书旨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规范、秩序与人伦关怀的渴求,重新审视并构建一套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仪体系,为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乃至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二、 溯源:追寻中华礼仪的深邃渊源与演变 中华礼仪的渊源可追溯至远古的部落氏族时代,其雏形已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对群体生存的考量。自西周确立“礼乐文明”以来,礼仪正式成为维系国家秩序、规范社会关系的根本法则。本书将深入探究礼仪思想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儒家“仁”与“礼”相结合的学说,阐释其如何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会详细梳理历代礼仪制度的演变,从汉代的“汉礼”到唐代的“唐仪”,再到明清时期的礼仪规范,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社会功能。同时,本书也会触及礼仪在民间社会的传承与流变,如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习俗,展现礼仪的生命力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对历史的回溯,我们不仅能了解礼仪的“是什么”,更能理解礼仪的“为什么”,从而为其在当代的重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辨析:剖析现代社会中的礼仪困境与挑战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礼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许多传统习俗在不知不觉中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盛行,使得人们在追求效率和利益的同时,可能忽视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对他者感受的体谅。 本书将深入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种种礼仪困境: 价值的失落: 许多人对礼仪的理解停留在形式层面,而忽略了其背后所蕴含的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导致礼仪沦为空洞的教条。 规则的模糊: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许多传统规则不再适用,新的规范尚未建立,导致行为上的无所适从。 沟通的障碍: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有效的沟通变得尤为重要,而缺乏基本的礼仪素养,往往会导致误解、冲突甚至隔阂。 身份的焦虑: 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人们渴望通过得体的举止和言谈来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但往往缺乏明确的指导和有效的学习途径。 通过对这些困境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自身及社会礼仪现状的反思,认识到重建中华礼仪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四、 重构:当代中华礼仪的实践性建构 《礼之道:中华礼仪之学的重建》的核心在于“重建”。这并非意味着凭空创造,而是基于对传统精华的继承与创新,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与特点,构建一套具有生命力、可操作性的礼仪体系。 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重建的构思: 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深入挖掘中华礼仪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等核心价值,并阐释这些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强调礼仪不仅仅是行为规范,更是内在道德修养的体现。 人际交往的现代礼仪: 探讨如何在家庭、学校、职场、公共场所等不同场景下,应用恰当的言谈举止、沟通方式,以建立和谐、尊重的人际关系。这包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的理解与适应。 社会公德与文明素养: 将礼仪的范畴延伸至社会公德层面,倡导文明出行、公共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行为规范,提升整体社会文明水平。 情感表达与关怀的礼仪: 强调礼仪在表达情感、传递关怀方面的作用,如生日祝福、慰问探望、感恩回馈等,让礼仪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 仪式感的再发现: 重新审视并赋予传统仪式(如成年礼、婚礼、节日庆典等)新的内涵,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起到凝聚人心、传承文化、涵养情怀的作用。 教育与传承的路径: 探讨如何将礼仪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让礼仪的观念从小根植于心,并在生活中得以实践和传承。 五、 展望:以礼为镜,照亮精神之路 《礼之道:中华礼仪之学的重建》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充满温度、启迪思考的实践指南。它希望通过对中华礼仪的深度挖掘与创新性阐释,为每一个个体提供一面镜子,审视自己的言行;为每一个社会提供一个标杆,衡量文明的高度。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自觉与人文情怀,让礼仪不再仅仅是冰冷的规则,而是温润心灵、滋养品德、构建和谐社会的不竭源泉。通过对“礼之道”的回归与重建,我们相信能够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焕发出中华文明独有的光彩。 这,是一条充满挑战却意义深远的精神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礼之道:中华礼仪之学的重建》时,我被这个书名深深吸引。我一直认为,礼仪不仅仅是餐桌上的筷子摆放,或是社交场合的鞠躬角度,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礼”的这种探求。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古籍的简单复述,而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重建”,将“礼”的内涵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度”的论述所打动。无论是待人接物的分寸,还是情感的表达,亦或是对资源的利用,作者都强调了“度”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困境,并非是因为缺乏原则,而是因为失去了“度”的把握。书中对“礼”与“法”的辨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礼”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自觉,一种道德的约束,而“法”则是外在的强制。两者的结合,才能构建一个有序而和谐的社会。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举例时,总能引经据典,同时又不失现代感,让那些古老的智慧,在当下的语境下,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诗人的浪漫,读起来让人有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

坦白说,《礼之道:中华礼仪之学的重建》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却如此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非常有力量,他不仅仅是在介绍中华礼仪,更是在“重建”我们对“礼”的认知。他从历史的深处挖掘,将那些被遗忘的宝藏重新呈现,让我们看到“礼”不仅仅是古代的规矩,更是可以指导我们现代生活的智慧。书中关于“礼”的“精神内核”的论述,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它让我明白,礼仪并非是僵化的形式,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尊重、关爱和责任感。这种内在的修养,才是“礼”真正的生命力所在。我尤其赞赏作者在阐释“乐”与“礼”的关系时,那种辩证的眼光。他指出,“礼”的约束性与“乐”的舒展性,如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这让我对“中庸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习惯,开始思考如何用更恰当、更真诚的方式去与人沟通。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礼仪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温度、有修养的人的生活指南。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乏现代的感悟。读起来,仿佛是与一位博学而温和的长者在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礼之道:中华礼仪之学的重建》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温润的笔触,为我描绘了一幅中华礼仪的壮丽画卷。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但总觉得对“礼”的理解,停留在浅层。这本书,却将“礼”的内在精神、历史渊源以及现代意义,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释。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古人的规矩,而是对“礼”进行了“重建”,使其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礼”的“情感性”的论述。它让我明白,礼仪并非是冷冰冰的规条,而是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桥梁。无论是问候、答谢,还是告别,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对对方的关怀和尊重。书中对“礼”与“俗”的区分,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礼仪,是源于内心的修养,而不是随波逐流的模仿。作者在阐释具体礼仪时,总能结合生动的案例,让那些古老的智慧,变得鲜活而易懂。我常常在阅读时,会陷入沉思,然后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种“重建”,让我不仅仅是认识了“礼”,更是学会了如何用“礼”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人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文学的温度,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而有力量。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位温润的长者,在我疲惫的心灵投下一缕清风。《礼之道:中华礼仪之学的重建》的出现,让我对“礼”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在现代社会,礼仪似乎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人们更看重的是个性和自由。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礼”的生命力,以及它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作者没有将“礼”仅仅局限于餐桌礼仪或商务礼仪,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高度。书中对“敬”的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尊重他人,不仅仅是表面的客套,更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和珍视。这种深刻的理解,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在职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行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礼”的“实践性”时,那种循循善诱的引导。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能带来什么。这种由内而外的启迪,比任何强制性的规定都来得更加深刻和持久。书中的语言,虽然充满了智慧,但却一点也不枯燥。它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卷,将中华礼仪之学的博大精深,徐徐展开。我常常在阅读时,会陷入沉思,然后回味作者的每一个观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全新发现。

评分

这本书的问世,无疑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反思,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有力复苏。《礼之道:中华礼仪之学的重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论述,让我对“礼”这一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我曾经认为,礼仪只是社交场合的点缀,是无关紧要的繁文缛节。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礼”的真正价值——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传承,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作者没有止步于对历史的简单回顾,而是积极地进行“重建”,将古老的礼仪智慧与现代社会的现实需求相结合。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礼”的“秩序性”的阐述所折服。它让我明白,无论是在家庭、在职场,还是在社会交往中,适当的秩序和规则,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秩序,并非强制,而是源于内心的自觉和对规则的尊重。书中对“礼”与“乐”的辩证统一,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中“刚柔并济”的智慧。它让我明白,既要有原则和底线,也要有包容和理解。书中的语言,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艺术的感染力,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条古老的河流,感受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唤醒,一次对文化根源的重新寻觅。

评分

我一直觉得,礼仪在现代社会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所谓的“效率”或“自由”,而忽略了那些曾经被视作重要的东西。《礼之道:中华礼仪之学的重建》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关于“礼”的迷茫。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中华礼仪之学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重建。它不是简单的碎片化解读,而是从“礼”的起源、发展,到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礼”与“人”的关系的探讨。作者强调,“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是为了人与人之间建立更真诚、更美好的关系。这与我之前对礼仪的理解大相径庭。我曾经认为,“礼”是约束,是规范,是不得不遵守的规则。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礼”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关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书中对于“仁”与“礼”的辩证关系,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没有“仁”的“礼”,是虚伪的;而没有“礼”的“仁”,则可能流于泛滥。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的语言,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亲切的温度,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会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我常常在读完某个章节后,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道理,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对照。这种“重建”,让我不仅仅是认识了“礼”,更是学会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用一种更积极、更富有生命力的方式去践行“礼”。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礼之道:中华礼仪之学的重建》这本书,我抱有的是一种学习“规矩”的心态。总觉得礼仪就是一套套标准化的行为规范,可以像背诵课文一样去记忆和模仿。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让我明白,“礼”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涵养,一种对人、对事、对万物的尊重和自觉。作者并没有把重点放在“怎么做”,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这种由内而外的阐释方式,让“礼”不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鲜活的生命力。书中关于“和”的论述尤为触动我。它不仅仅是指和谐共处,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在差异中寻求共融的智慧。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如何与不同观点的人建立连接,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具体礼仪时,会追溯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这让我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例如,书中对“拜”的解释,不再只是简单的鞠躬,而是包含了对对方的承认、感激和祝福。这样的解读,让我对待每一次行礼时,都多了一份真诚和敬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考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读起来不累,反而有一种沉浸其中的愉悦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言行,开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更“有礼”的方式去与人交流,去表达自己的善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我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一扇新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犹如在喧嚣的都市中,为我点亮了一盏宁静的灯。《礼之道:中华礼仪之学的重建》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传统礼仪的解读,更是一次对中华文化精髓的深度挖掘和全新诠释。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而又细腻的笔触,将“礼”这一概念,从历史的烟尘中重新打捞出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我尤其赞赏书中对“礼”的“精神性”的强调。它让我明白,礼仪并非只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的修养和人格的体现。书中关于“诚”与“信”的论述,更是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如何做到言行一致,如何以诚待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作者在分析具体礼仪时,常常会追溯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这使得整个论述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具说服力。我曾经对一些古代礼仪感到不解,甚至觉得有些繁琐,但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看到了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刻智慧和人文关怀。这种“重建”,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传统精华的创新性转化,让“礼”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生命的光芒。书中的语言,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读起来让人心生欢喜,仿佛在进行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流,涌入我早已被快节奏生活搅得有些浑浊的内心。我一直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那些零散的片段总是让我觉得难以系统地理解和实践。直到我翻开《礼之道:中华礼仪之学的重建》,才真正感受到一种拨云见日的明朗。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古籍中的条条框框,而是从根源上,从“礼”的精神内核出发,去阐释为何要“礼”,如何“以礼待人”,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礼”的生命力体现在何处。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礼仪,巧妙地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例如,书中对“敬”的理解,不再仅仅是表面上的恭敬,而是上升到一种内在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这让我反思自己日常与人相处中的许多细节。再比如,关于“节”的探讨,它并非提倡节俭到苦行,而是强调适度、分寸,以及对资源和情感的合理运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作者的论述,然后审视自己的言行。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礼仪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如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生活哲学”指南。它引导我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或被误解的传统,并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的生活实践。这种重建,并非复古,而是创新,是将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让“礼”在当下焕发新的光彩。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循循善诱的写作风格,不居高临下,不枯燥说教,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每一个章节都像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礼”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礼之道:中华礼仪之学的重建》这本书,如同一场及时的甘霖,滋润了我对传统文化日益淡漠的心田。我曾经觉得,礼仪是一种过时且繁琐的东西,与我们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一观念。作者以一种极其深刻的洞察力,将“礼”的内涵进行了“重建”,使其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礼”的“道德性”的阐述所吸引。它让我明白,礼仪不仅仅是为了规范行为,更是为了塑造品格,培养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书中对“仁”与“礼”之间关系的探讨,更是点睛之笔,让我理解了,真正的礼仪,是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之上的。作者在分析具体礼仪时,总能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看到了那些被忽视的智慧。例如,书中对“退”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字面上的后退,而是包含了谦逊、包容和策略。这种解读,让我对许多曾经不理解的礼仪,有了豁然开朗的认识。书中的语言,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韵味,读起来让人感受到一种东方智慧的魅力。我常常在读完某个章节后,会停下来,仔细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对照。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涤荡,一次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发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