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北大高等教育文庫·大學之道叢書:美國高等教育史(第二版)》是美國高等教育史研究領域的一部單捲本通史性著作。自2004年第一版問世以來,《北大高等教育文庫·大學之道叢書:美國高等教育史(第二版)》廣受專業研究者與一般讀者歡迎,已經成為美國多所大學開設的高等教育史課程的指定教材。作者約翰·塞林於2011年在本書第二版中增補瞭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狀況的內容,進一步拓寬瞭本書所覆蓋的時間與主題。塞林重視藉鑒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高等教育史學界的新近研究成果,對美國學院與大學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目標與製度變革進行瞭深入剖析和重新檢視。此外,該書還注重從社會史與文化史的角度探討諸如學生校園生活、校際體育運動、女性及少數族裔群體的高等教育經曆等問題。
作者簡介
約翰·塞林,1973年獲得伯剋利加州大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執教於剋萊濛特學院、威廉瑪麗學院和印第安納大學,現擔任肯塔基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係教授。塞林主要從事有關美國高等教育史與公共政策的研究。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大學體育比賽:校際體育比賽的醜聞與改革》《高等教育及其有用的曆史:將曆史運用於研究與規劃》等。他還寫瞭大量有關美國高等教育史的學術文章和書評。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該書肯定會成為未來美國高等教育史研究領域的標杆著作。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盡管魯道夫的單捲本美國高等教育史著作已經問世多年,但是它迄今仍被大傢所使用……現在約翰·塞林的《美國高等教育史》成為瞭這本經典著作的一個很好的替代品。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這本書對美國高等教育史做瞭簡潔易讀的介紹,它讓讀者們從一個整體的角度認識瞭紛繁復雜的高等教育故事。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塞林的敘述中穿插瞭許多生動的軼事,同時還頗具創意地強調文化史,這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Thomas G. Dyer, University of Georgia
目錄
中文版序言
序言
緻謝
導言
第一章 殖民地時期的學院
第二章 創製高等教育的“美國方式”: 學院建構,1785-1860
第三章 多樣與睏境: 美國高等教育的張力,1860-1890
第四章 工業巨頭與學術巨子: 大學創建者,1880-1910
第五章 母校: 美國人湧入大學,1890-1920
第六章 成功與過剩: 高等教育的擴張與改革,1920-1945
第七章 高等教育的“黃金時代”,1945-1970
第八章 美國高等教育的成年: 陷入麻煩的巨人,1970-2000
第九章 重構21世紀的美國高等教育: 新生命的開始
文獻述評
英漢譯名對照錶
譯後記
精彩書摘
這種復興和效仿的一個有趣例子發生在俄亥俄州的邁阿密大學。邁阿密大學華麗的馬庫姆會議中心將內部20世紀的裝飾和設施與外部威廉瑪麗學院雷恩教學樓的復製品結閤起來。甚至曆史上著名的學院自身也追隨殖民地復興的慣例。例如,殖民地威廉斯堡鎮修復行動的首席建築師之一,托馬斯·莫特·肖,也在布朗大學設計瞭新的方庭宿捨樓。1934年,威廉瑪麗學院在地勢較低的地方建立瞭一個殖民地風格的“低地花園”,用來匹配新翻修的雷恩樓。這個時候,哈佛大學正在準備慶祝其1936年的三百周年紀念,它營造瞭大量的新佐治亞風格的環境,依靠柯立芝(Coolidge)、謝普利(Shepley)、布爾芬奇(Bulfinch)和阿伯特(Abbott)建築公司建造瞭一個可以容納3500多名本科生的新的寄宿製“學院”③係統。像在其他曆史悠久的學院中一樣,哈佛僅靠翻修現有建築物是不夠的。當新大樓有必要修建時,它也不得不看起來像是舊的一樣。
挖掘和探究輝煌的過去
雖然校園的參觀者和年刊的編輯者會對殖民地學院設計齣來的輝煌過去的氛圍和象徵錶示滿意,但是復興運動僅僅是我們曆史探究的開始。紀念性建築物和主題是重要的,但它們隻是曆史分析的一個層麵。這裏麵臨的挑戰是用殖民地的慶典作為透視鏡,通過它來批判地和嚴密地看清美國獨立戰爭之前建立的這些機構的本質。
……
前言/序言
美國高等教育史:一部關於理想、實踐與變革的百年圖景 從殖民地時期簡陋的學院雛形,到如今世界領先的多元化高等教育體係,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曆程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它不僅摺射齣美國社會的變遷、經濟的騰飛、文化的演進,更深刻地影響著全球高等教育的格局。本書《美國高等教育史》(第二版)以宏大的曆史視角,嚴謹的學術考證,力圖勾勒齣這幅波瀾壯闊的畫捲。 第一部分:根基與奠基(殖民地時期至19世紀中葉) 早期美國高等教育的種子,在宗教信仰和啓濛思想的土壤中悄然播撒。那些由清教徒建立的學院,如哈佛、威廉瑪麗,其主要目的是培養牧師和精英階層。課程設置以古典學科為主,教學方法強調背誦和嚴苛的紀律。然而,隨著北美殖民地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社會對受過教育的專業人纔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18世紀,啓濛運動的思潮深刻影響瞭美國。本傑明·富蘭剋林創辦賓夕法尼亞大學,其“實用學科”的引入,預示著高等教育的使命正在悄然轉變,開始關注科學、技術和商業等世俗需求。獨立戰爭後,新生的美利堅共和國更加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大學開始承擔起塑造公民、培養國傢領導者的重任。 19世紀上半葉,美國社會迎來瞭工業化和西進運動的浪潮。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社會結構的日益復雜,對高等教育提齣瞭新的要求。傳統的古典教育模式開始顯露齣其局限性,教育傢們開始探索更加多元化、適應時代發展的辦學模式。選擇性分化逐漸顯現:一些學院繼續堅守古典傳統,而另一些則開始嘗試改革,引入更多實用性課程。 第二部分:擴張與專業化(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 19世紀下半葉,美國高等教育迎來瞭爆炸式的擴張與深刻的專業化變革。莫裏爾法案(Morrill Acts)的頒布,無疑是這一時期的裏程碑事件。這項法案將聯邦政府的土地贈予各州,用於建立“農業與機械藝術學院”,這極大地促進瞭麵嚮實際應用的科學和技術教育的發展。州立大學因此蓬勃興起,成為美國高等教育體係的重要支柱,它們承擔著服務社會、推動經濟發展的重任,也標誌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的開端。 與此同時,德國大學模式的引入,深刻影響瞭美國高等教育的研究導嚮和專業設置。研究型大學的概念逐漸成熟,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為代錶的學府,緻力於科學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學術聲譽和科研産齣成為衡量大學的重要標準。專業學科體係日益完善,法學、醫學、工程學等專業紛紛獨立發展,培養齣大量專業人纔。 大學的治理結構也發生變化,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校長、教務長等行政職位開始承擔起更重要的職責,大學的運營也變得更加規範和高效。女性和非裔美國人等群體爭取受教育的權利也在此期間逐漸取得進展,盡管道路依然艱辛。一些女子學院和早期為非裔美國人設立的學校(如黑人教會學院)開始齣現,為教育公平邁齣瞭重要一步。 第三部分:民主化與危機(20世紀初至20世紀中葉) 20世紀初,美國高等教育進入瞭一個更加民主化的時期。隨著中産階級的壯大和普及義務教育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大學規模不斷擴大,錄取標準也逐漸放寬。社區學院(初級學院)的興起,為那些無法負擔四年製大學學費的學生提供瞭另一條途徑,進一步降低瞭高等教育的門檻。 然而,這一時期也伴隨著一係列的挑戰和危機。兩次世界大戰對大學的資源和發展帶來瞭衝擊。經濟大蕭條時期,許多大學麵臨財務睏境,學生入學率下降。種族隔離政策仍然嚴重阻礙著非裔美國人和其他少數族裔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權利。 在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社會功能被重新審視。大學不僅要培養學術精英,更要成為社會改革和進步的驅動力。教育公平、種族平等、性彆解放等議題開始進入高等教育的議程。 第四部分:多元化與全球化(20世紀中葉至今) 二戰後,美國高等教育迎來瞭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退伍軍人權利法案》(GI Bill)的頒布,極大地推動瞭退伍軍人重返校園,使得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達到瞭新的高度。州立大學體係進一步壯大,研究型大學在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方麵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美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提供瞭強大動力。 同時,高等教育體係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除瞭傳統的公立和私立大學,各種類型的學院和大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包括文理學院、技術學院、藝術院校、社區學院等,滿足瞭不同學生群體的需求。學術自由和批判性思維被更加強調,大學成為思想碰撞和知識創新的重要場所。 進入20世紀後期和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麵臨著新的挑戰和變革。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大學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國際學生和學者數量顯著增加,研究閤作也跨越國界。技術進步,特彆是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普及,深刻地改變瞭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在綫教育、混閤式學習成為新的趨勢。 然而,學費的持續上漲和學生債務的不斷纍積,成為製約高等教育公平可及性的重要因素。大學的社會責任和學術研究的價值也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如何平衡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如何應對社會對高等教育投資迴報的期待,如何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這些都是當前美國高等教育需要麵對的嚴峻課題。 總結: 《美國高等教育史》(第二版)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深入理解美國高等教育從精英走嚮大眾,從古典走嚮多元,從本土走嚮全球的演變軌跡。它不僅是一部關於製度、政策和學科發展的曆史,更是一部關於教育理念的演變、社會需求的變遷、以及無數教育傢、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書寫的奮鬥史。通過對這段曆史的梳理與反思,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高等教育的本質、價值及其在塑造現代社會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本書旨在為理解當前美國乃至全球高等教育的挑戰與機遇提供深刻的曆史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