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書法叢書:吳昌碩題畫詩墨跡

中國經典書法叢書:吳昌碩題畫詩墨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昌碩 著
圖書標籤:
  • 書法
  • 繪畫
  • 吳昌碩
  • 題畫詩
  • 墨跡
  • 中國書法
  • 藝術
  • 文化
  • 傳統藝術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湖北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9467108
版次:1
商品編碼:1143077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經典書法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經典書法叢書:吳昌碩題畫詩墨跡》收近代著名藝術大師吳昌碩題畫詩400餘首,附解析及點評文字,吳昌碩其詩,不僅反映其藝術觀點,也是其人生閱曆、思想感情及為人處世之真實記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清末中層知識分子對當時社會政治之態度,具有曆史意義。

作者簡介

  吳昌碩(1844—1927)原名俊,字昌碩,彆號缶廬、苦鐵等,漢族,浙江安吉人。我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傢、書法傢、篆刻傢,與任伯年、趙之謙、虛榖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大傢”。吳昌碩少年時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顔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他的篆刻從浙派人手,後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錢鬆、趙之謙等人的影響,廣收博取,詩、書、畫、印並進;晚年風格突齣,成為一代宗師。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對我國篆刻藝術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主要是他把詩、書、畫、印熔為一爐,開闢篆刻藝術的新境界。《吳昌碩題畫詩墨跡》梅蘭竹菊篇,收入52首題畫詩;百花綜閤篇,收入44首題畫詩。以供廣大書法繪畫愛好者學習、藉鑒。

目錄

梅蘭竹菊篇
春作可憐色,長林風雨餘。亂紅賺榖鳥,小白賣江魚。獨裒梅華癖,而鄰桑者居。君能攜酒到,應亦愛吾廬。 (寒梅)
春風吹茅簷,猶是寒威烈。竹屋夢迴時,紙窗霏白雪。曾記吾傢蕪園,紅木瓜館有此風味。倉碩,記於滬瀆。 (梅花)
鐵如意擊珊瑚毀,東風吹作梅花蕊。艷福茅簷共誰享,匹以般敦尊罍簋。苦鐵道人梅知己,對花寫照是長枝。霞高勢逐蛟虯舞,本大力驅山石徙。昨踏青樓飲眇倡,竊得燕支盡調水。燕支水釀江南春,那容堂上楓生根。光緒己亥鞦七月,昌碩,吳俊卿。 (老梅)
怪石餓虎蹲,老梅凍蛟立。空林吾獨來,斜陽射孤笠。壬寅鞦仲,缶道人寫。 (梅石)
寥空一鶴翔,歸夢躡扶桑。冷袞琅砑刻,閑棲石鼓堂。凍梅尋伴侶,短劄羨康強。想見論書處,南天憶古狂。 (老梅)
滑川先生以日本刀見贈,索畫寒梅,並乞正詩。時光緒癸卯四月維夏,昌碩,吳俊卿。匣刀齣舞乾條波,寶氣躍上鞦江荷。入山斫虎淵蛟鼂,滑川此口真縣河。寶刀入手行當歌,謫仙少陵今誰何。每思踏天持刀澄,報國報恩無蹉跎。惜哉鞦鬢橫皤皤,雄心隻對梅花哦。一枝持贈雙滂沱,擇豪落晤如揮戈。請對此刀三摩挲。 (老梅)
艷於赤城霞,羅浮春事早。年年看花人,顔色如花好。乙巳嘉平,吳苦鐵。 (梅花)
漁人誤認桃源路,日逐晴霞踏亂雲。壬子送種,安吉吳昌碩。 (梅石)
群陰剝盡一陽逢,消此機關每在鼕。獨有幽姿含哄意,黃昏月上正香濃。甲寅九月,吳昌碩。(梅花)
倚虯枝,寄遐賞。山荒荒,月初上。丙辰夏至節,臂楚,吳昌碩記。 (梅花)
花紅晚霞烘,乾老生鐵鑄。歲寒有同心,空山赤鬆樹。丁巳鼕孟,吳昌碩。 (寒梅)
執塥扁法作畫,有如是蒼渾之趣。戊午鞦,老缶。 (梅花)
梅溪水平橋,烏山睡初醒。月明亂峰西,有客泛孤艇。除卻數捲書,盡載梅華影。中邨先生正畫,戊午鼕仲,吳昌碩,年七十五。 (梅石)
孤山三百樹,此是最高枝。憑仗東風力,華開不及時。庚申夏,吳昌碩,年七十七。 (梅花怪石)
前邨昨夜雪初銷消,策蹇行來路不遙。宿酒乍醒詩興發,匆匆忘過段傢橋。庚申中鞦,癖斯堂,雨霽沁箏小飲,七十七叟,吳昌碩,老缶。 (梅石)
以作篆之法作畫,人謂似昔耶、似巢林、似華之寺僧,吾不信也。庚申鼕杪,老缶記。 (梅花)
梅溪水平橋,烏山睡初醒。月明亂峰西,有客泛孤艇。除卻數捲書,盡載梅華影。 (梅花)
梅華鐵骨紅,舊時種此樹。艷擊珊瑚碎,高倚夕陽處。百匝繞不厭,園涉頗成趣。太息飢驅人,揖爾齣門去。 (老梅)
昨宵有夢到羅浮,似此花身不易修。且嚮月明林下立,恍聞翠羽話啁啾。甲子嘉平,寫似萼蓀仁兄,正之。吳昌碩,年八十一。 (綠梅)
鬱勃縱橫,權野先生雅屬,為擬高鐵嶺法。乙醜鞦,吳昌碩,年八十二。 (老梅古乾)
梅華照影清淺溪,玲瓏碎玉嵌頗黎。曰衺人影亦在水,驚醒翠禽淒一唬。 (梅石)
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耶價乎價。丁卯鞦,吳昌碩,苦鐵。畫於一角樓,年八十四。 (梅枝)
瘦葉搖天風,孤根托危石。置身韆仞高,可望不可摺。光緒己亥十有二月,客袁浦,吳俊卿。(蔥花)
當門人必鈕,所以處空榖。眾草各自春,寒香抱幽獨。子涵觀詧世大人正畫,安吉吳俊卿。 (蘭石)
怪石與叢棘,留之伴香祖。可咲所南翁,畫蘭不畫土。缶道人。 (蘭石)
中有離騷韆古意,不須攜去賽錢神。老缶。 (蘭壺)
葉淒淒,風雨急。女蘿寒,山鬼泣。擬瞎尊者遣意。甲寅夏,吳昌碩。 (蘭石)
峭壁參天,流水潺湲。但聞花香,欲渡無船。乙卯春仲,吳昌碩。 (匡蘭靈芝)
臨撫石鼓琅邪筆,戲為幽蘭一寫真。中有離騷韆古意,不須攜去賽錢神,老缶。 (幽蘭)
識麯知音自古難,瑤琴幽操少人彈。紫莖綠葉生空榖,能耐風霜曆歲寒。吳昌碩,年七十六。(蘭石)
不生空榖不當門,不寄山傢老瓦盆。伴讀離騷蹬影裹。一叢芳草美人魂。己未鞦,吳昌碩,年七十六。 (蘭石)
葉蕭蕭鼓歌楚騷,鼓素琴霜月高。少岩仁兄法傢屬寫。吳俊卿。 (蕙竹)
山頭雪霄雲蟥岏,劍門插天斜陽殘。碧煙隨風吹欲墮,卻是抱岩鞦竹竿。荒壓寂寞雲影深,竹氛一碧纏衣襟。吟聲斷續獻聲作,引得天來和琴。 (竹石)
荒崖寂寞雲影深,竹氛一碧纏衣襟。琴聲斷續歉聲作,引得天風來和琴,襟下吟字誤作琴。乙卯春王正月,吳昌碩,時年七十又二。 (竹叢)
齣牆種得韆竿竹,隻許高僧領鶴行。乙卯鼕仲,吳昌碩。 (竹乾)
畫竹頻年遣管城,雨荒雲白雪鬍髻。風香細細難描齣,佳句還來演杜陵。 (竹)
畫竹頻年遣管城,雨荒雲白雪鬍髻。風香細細難描齣,佳句還來演杜陵。戊午歲十一月,客海上禪甓軒,安吉吳昌碩,年七十五。 (竹石)
抱壽者相,來君子風。己未春,吳昌碩,年七十六。 (竹石)
山頭雪霽雲蟥岏,劍門插天袞陽殘。碧煙隨風虛欲墮,卻是抱岩鞦竹竿。己未二月,七十六叟,吳昌碩。 (竹叢)
老夫畫竹仿東坡,浣壁塗牆不厭多。斯世惜無文與可,墨君堂上影婆娑。己未暮春,客海上去駐隨緣室之南廔。安吉吳昌碩,年七十六。 (竹石)
支離奪筆墨沾衣,寫罷修篁緊掩扉。猶恐夜深風雨至,一枝化作碧虯飛。 (竹石)
滿紙起鞦聲,吾意師與可。緣知不受暑,有時來獨坐。庚申驚蟄,吳昌碩,年七十七。 (風竹)
數竿修竹不受暑,一片軟紅難入門。辛酉鼕,七十八叟,吳昌碩,老缶。 (修竹)
四壁寒香鞦士屋,一籬疎雨酒人天。庚寅二月,並錄病鶴先生句,苦鐵道人偶作。 (鞦菊)
南山高百丈,探鞦時一上。籬華開爛熳,霜氣更蕭爽。寒香晚更奇,嘯傲寄真想。根下丹泉流,泉甘菊苗長。畫畢又題,吳俊卿。 (壓菊)
幾番瀋醉惹顔紅,為有東籬菊數叢。亂插滿頭歸未晚,且開咲口對西風。 (籬菊)
幾番瀋醉惹顔紅,為有東籬菊數叢。莽亂滿頭開咲口,一枝如畫對西風。甲寅春,吳昌碩。 (菊石)
種鞠澹然白,入門無點塵。蒼黃能不染,骨相本來真。近海生明月,清談接晉人。漫持酤酒去,看到歲朝春。石井先生兩正,甲寅夏,吳昌碩並題。 (醫菊)
既有隱逸名,何須寄籬下。慣受風雨欺,鞦來摘盈把。戊午夏六月,吳昌碩。 (菊花怪石)
每到重陽憶我傢,便拈禿管寫黃華。蕪園風雨應如舊,老菊疎籬淺水涯。無地栽華自荷鈕,膽鉼
供養伴幽居。寒鐙掛壁描鞦影,獨和陶詩寫草書。己未夏杪,客海上去駐隨緣室,七十六叟,吳昌碩。 (壺菊)
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吳昌碩。 (菊花)
百尺縣壓結數叢,華開香墮遠來風。佳人欲佩無由采,終勝棲身蔓草中。 (厓菊)

百花鬆石篇
酒滿金罍富貴花開,詠花媿乏青蓮纔。乙未九月,寫於遲鴻軒,昌碩。 (牡丹)
石不能言,花遺解咲。春風滿庭,發我長嘯。丙辰十二月,吳昌碩。 (牡丹怪石)
夜寒清露濕重颱。介堂先生屬,丁巳人日,吳昌碩,老缶。 (牡丹怪石)
本來水際竹間芳,品第誰分紫與黃。一自移根栽上苑,頓看富貴重稻王。攝山先生屬寫於海上禪甓軒中,七十四叟,吳昌碩。 (牡丹)
鄦惠無專□莫論,焦岩兀立鼎常存。鼠姑華插根能結,富貴榮華到子孫。己未歲十有一月,客海上禪甓軒,老缶,年七十六。 (古鼎牡丹)
苦寒天氣數華開,讀罷離騷子細猜。卻是奇窮孟東野,低頭下拜有誰來?光緒十六年庚寅孟春之月,苦鐵吳俊,並錄舊作。 (杏花)
玉梅零落曉煙中,杏子初花試暖風。君到淮南春亦到,酒旗斜映一枝紅。錄前人詩,丙午大雪,吳昌碩。 (杏花)
絕好繁華二月天,濛濛細雨濕春煙。玉樓春色金壺酒,一醉花時趁少年。昌碩。 (杏花)
避炎曾坐芰荷香,竹縛湖廔水繞牆。荷葉今朝攤帋畫,種難生藕定生涼。庚寅雨水節,吳俊又題。 (荷花)
參遍三韆與大乾,青蓮能結佛因緣。何人夢上華趺坐,一夜同談畫裹禪。乙卯盛夏,錄舊作,老缶。 (荷花)
老來自有還丹訣,卻哄蘆華早白頭。光緒庚子,並錄韓蛟門先生句,苦鐵道人記。 (蘆花老少年)
月中老桂枝輪睏,丹花碧葉照萬春。偶然寫齣不稱意,應使嫦娥冷笑人。安吉吳昌碩,老缶。(桂花)
巢父昔年曾洗耳,華中亦自有高土。平生煙火氣不沾,作伴白石山溪水。湘妃洛神堪比肩,昭然不滓清淨禪。香遠益清說愛蓮,吾欲攜移之贈水仙。 (水仙怪石)
水仙長壽芝不凋,歲晚風光慰寂寥。老石一捲天位置,昆侖奴子侍紅綃。甲寅三月幾望,安吉吳昌碩,時年七十有一。 (歲寒三友)古錦。己未春杪,吳昌碩,年七十六。 (玫瑰)
人自多愁年少老,華本無愁老少年。己未莫春之初,讀過雲樓藏南田立軸,畧樵其意。安吉吳昌碩,時年七十又六。 (雁來紅)
風神渾似晚來天。己未季春之月,擬孟皋而刻畫欠之。吳昌碩,年七十六。 (雁來紅)
灼灼桃之華,赬顔如中酒。一開三韆年,結實大於鬥。壬寅四月,吳昌碩。 (桃石)
韆年桃寅大於鬥,仙人摘之以釀酒。一食可得韆萬壽,硃顔長如十八九。丙辰春季,吳昌碩,年七十有三。 (仙桃)
盧橘夏熟。己未,昌碩。 (盧橘)
蕭者黃金貪勿鈕,白者白沙香溢膚。老夫大嚼類饕餮,一喜三日頭不梳。辛酉六月,吳昌碩,年七十又八。 (盧橘)
顔色孤山嫌太好,夕陽扶影自裴迴。己未小暑日,吳昌碩,年七十六。 (木瓜)
顔色孤山嫌太好,夕陽扶影自裴迴。庚申三月杪,吳昌碩,年七十七。 (木瓜)
華底明珠無賣處,閑拋閑攜野藤中。辛酉人日,七十八叟,吳昌碩。 (山萄)
亂塗亂抹,絕似黃華道人筆意。戊午孟陬月,吳昌碩,老缶。 (佳菜)
茂午歲寒,病臂初痊,偶然作畫,略似花之寺僧設色。安吉吳昌碩,客扈。 (古器田菜)
道在瓦壁,文字吉翔,懸之玉堂,華香菜香。丁巳春仲,昌碩。 (歲寒景物)
神倦眉壽最豐姿。戊午歲十二月,吳昌碩。 (歲寒景物)
生捉龍蛇。乙卯春杪,吳昌碩。 (龍鬆)
壽者相。乙卯鞦曰,吳昌碩。 (壽鬆)
盤根錯節數韆載,虯枝待鶴巢風雲。丙辰春,吳昌碩。 (鬆石)
滿院涼雲撥不開,蒼蒼古乾綉莓苔。晚風忽送琴中語,知有高人策杖來。丁巳夏,昌碩。 (蒼鬆)
枝爛熳,藤弗斬。丁巳鞦,吳昌碩,老缶。 (垂藤怪石)
菜根珍重似珠光。己未季夏,雨窻學硃笥河寫意。吳昌碩,年七十六。 (珠藤菜根)
花爛漫,藤弗斬。辛酉五月,學花之寺僧設色,吳昌碩。 (珠藤)
紫玉英,昨見張桂岩潑墨,珠藤古樸如拓碑。然撫其意,大聾。 (珠藤)
錯落珊瑚珠。老昌。 (珊瑚樹)
燕燕子飛西復東,衝杏華雨楊柳風。楊柳杏華不必定入畫,隨堤一碧十裏邨。煙紅誰傢美人招,爾入屏風十二麯,麯通簾籠。舊時王謝堂前,飛不到,關盼盼死,燕子樓亦空。燕兮燕兮來何從,呢喃語我不可曉,娩我不如弓冶聰。若歸滄海,愁煞桑田逢,不信且問麻姑方平翁。辛酉七月七日,畫群燕,題以長句。吳昌碩,時年七十有八。 (群燕)
呢喃燕子雌復雄,簾鈎響處風西東。如簧似與鶯弄舌,坐我老屋春明中。酒杯送客天之涯,燕子無依人無傢。畫成黏壁且自讀,風爐正熟盧仝茶。辛酉立鞦後數日,癖斯堂素心蘭發華,寫竟賞之。吳昌碩,年七十八。 (群燕)
夏雨作寒瀑,萬壑號天風。纍纍石蹲鵑,浩浩雲從龍。岩洞幻古月,樹根纏青銅。詩好欲語誰,峭壁開鴻濛。乙卯夏曰,吳昌碩。 (山水)
世味輕如嶺上雲,不知有漢不知秦。商量漫著搜山屐,坐著梅邊賞彆春。淇泉十一先生索畫山水,勉力報命,不直一咲也。 (山居)
潤底狂瀾當海觀,老夫扶杖立蕭湍。寒林一片鞦如許,鞦煞歸雅得食難。己未八月,吳昌碩,年七十六。 (林中高士)
一壺豪盡拋青春,行步蹣跚劇可嗔。進士生涯唯爛醉,劉簣想見獨醒人。 (鍾馗)
麵壁。 (麵壁)

前言/序言


書名:瀚海拾珠:近現代中國書畫大傢精品賞鑒 作者: 藝術史研究團隊 齣版社: 華夏翰墨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5月 --- 內容簡介 《瀚海拾珠:近現代中國書畫大傢精品賞鑒》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二十世紀上半葉至當代中國書畫藝術發展脈絡的權威性畫冊與研究專著。本書旨在梳理並展示一批在藝術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藝術大師的代錶性作品,通過對題材、筆墨語言、時代精神的細緻剖析,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而立體的近現代中國藝術圖景。 本書的編輯團隊曆經數年,甄選瞭數十位在書法、繪畫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藝術巨匠的精品力作。這些作品不僅在藝術形式上各有側重,更深刻地反映瞭中國社會在劇烈變革時期,傳統藝術如何進行自我革新與對外交流的復雜曆程。全書共分五個主要篇章,涵蓋瞭從海派餘緒到新金石學派、從嶺南畫派的地域特色到長安畫派的磅礴氣象,直至當代水墨探索的多元格局。 第一篇:海派餘韻與南北融閤的開端 本篇集中探討瞭清末民初藝術格局的演變,特彆是以上海為中心的藝術活動對全國的影響。我們收錄瞭海派晚期巨匠如吳昌碩(側重其金石入畫、篆隸入書的成熟期作品,注:此處選取的是其1900年至1927年間,尚未形成如《題畫詩墨跡》中那種特定類型作品的早期探索)以及同時期活躍於南方的幾位重要藝術傢的作品。重點展示瞭他們如何將傳統文人畫的寫意精神與民間藝術的審美趣味相結閤,為後來的藝術轉型奠定瞭基礎。 在書法方麵,此部分探討瞭“碑學”興起對傳統“帖學”的衝擊。通過展示如康有為、瀋曾植等人的墨跡,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綫條如何從柔媚轉嚮雄強,章法結構如何從規整轉嚮欹側,這標誌著傳統書法審美的一次重大轉嚮。 第二篇:金石入古與筆墨革新:二十世紀中葉的藝術高峰 這是近現代中國書畫藝術發展中的一個高峰期,以幾位藝術大師為代錶,形成瞭獨特的“廟堂氣象”。本篇精選的作品集中體現瞭“以書入畫”、“以金石入畫”的藝術思潮如何被推嚮極緻。 我們選取瞭齊白石大寫意花卉與蟲鳥題材的代錶作,分析其如何通過“紅花墨葉”的強烈對比和“拙樸”的筆觸,達到瞭“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在書法部分,重點分析瞭“新金石派”的崛起,例如吳昌碩之後,一批藝術傢如何繼承和發展瞭金石入書的傳統,但其錶現方式更為內斂和沉著。(注意:本部分展示的是這些藝術傢在非“題畫詩”領域的創作,如獨立的篆書、隸書或純粹的山水畫作,以體現其創作的廣度和深度。) 此外,本篇還收錄瞭對傳統山水畫進行結構性改造的大傢作品,如傅抱石的“抱石皴”的早期探索,展示瞭藝術傢如何在堅守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時,吸收西方寫實技巧以增強畫麵錶現力。 第三篇:地域畫派的崛起與風格的地域化錶達 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的文化土壤孕育瞭風格迥異的藝術流派。本篇選取瞭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畫派作品進行對比研究。 嶺南畫派的作品強調“摺衷中西,融匯古今”。我們展示瞭高劍父、陳樹人等人的作品,他們的畫作色彩明麗,構圖新穎,尤其擅長錶現南國風光和異域情調,是傳統國畫走嚮世界的先行者。 長安畫派則以其雄渾、壯闊的北方氣質著稱。作品多以黃土高原、秦嶺山脈為題材,筆墨酣暢淋灕,體現瞭一種樸素而強烈的生命力。 本篇的書法部分,則聚焦於行草書的技法探討,如於右任的“標準草書”體係的形成,以及如何通過對古碑帖的深入研究,創造齣既具傳統根基又富個人麵貌的書法體係。 第四篇:文人精神的堅守與現代性的滲透 在社會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部分藝術傢選擇瞭堅守傳統文人藝術的內在精神內核,同時又不自覺地被現代性所滲透。這一階段的作品,看似保守,實則在筆墨的微妙處理上體現瞭對時代脈搏的隱晦迴應。 例如,一些重要山水畫傢的作品中,傳統的“三遠法”開始被更有意識的空間組織所取代,畫麵中的留白不再僅僅是雲霧,而更像是對現代都市中疏離感的藝術化處理。書法作品也更注重意境的營造,而非單純的技法展示。 第五篇:當代水墨的多元探索與未來展望 收官篇章聚焦於改革開放後,中國書畫藝術進入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時期。藝術傢們不再拘泥於單一的題材或技法,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藝術領域。 本篇展示瞭當代水墨在抽象性、觀念性上的大膽嘗試,以及對傳統筆墨語言的解構與重塑。作品呈現齣強烈的實驗精神,既有對古典意境的迴歸,也有對西方現當代藝術語言的藉鑒。 結語: 《瀚海拾珠》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是一部梳理近現代中國藝術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它通過對大量一手藝術品的細緻呈現和專業解讀,展現瞭中國藝術在麵對現代性挑戰時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與無盡的創造潛力。本書適閤中國藝術史研究者、專業畫傢以及所有熱愛中國傳統藝術的讀者。全書采用大開本精裝,高清印刷,力求最大限度還原原作筆墨細節與紙張肌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是震撼與寜靜的交織。震撼於那些大師們在看似隨性揮灑之下所蘊含的強大內在張力,寜靜則來源於長時間沉浸在這些精妙絕倫的墨跡之中所獲得的心靈淨化。它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似乎是按照某種內在的演變脈絡或主題劃分的,使得閱讀體驗流暢而富有節奏感。不同於那些純粹的“技法手冊”,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關於“書寫者心性”的傳記。通過閱讀這些墨寶,我能感受到作者們在特定心境下所流露齣的真性情。我個人認為,如果能配上一份詳盡的作者生平簡介的附錄,或許能讓讀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對書傢的人生軌跡有更立體的認知,從而更好地理解其藝術風格的形成,但即便沒有,這本書作為孤立的藝術典藏,其藝術水準也已是頂尖之作。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尤其是開本的選擇,拿在手中有一種恰到好處的重量感,讓人在使用時倍感莊重。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似乎在努力構建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通過精心挑選的若乾代錶性作品,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某種書寫傳統是如何被繼承、又如何被創新和突破的。每一組對比呈現的作品,都能引發我關於“繼承與創新”的深層思考。那種一氣嗬成的氣韻,那種對傳統筆法的精準把握,在當代許多浮躁的創作中是難得一見的。當然,我也注意到,部分作品的影像還原度似乎還有提升空間,個彆細節處的墨色暈染效果在印刷品中略顯平淡,也許是受限於底片或原件的年代久遠,但這不妨礙其整體的卓越品質。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極具品位的藝術品。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氣質是內斂而沉著的,色彩運用非常剋製,黑白灰的層次變化極為豐富,這使得作品本身的神韻得以充分彰顯,沒有多餘的視覺乾擾。翻閱時,我發現它在對作品的考證和注釋上下瞭極大的功夫,注釋詳盡且精準,對於作品的創作背景、鈐印考據都有著非常專業的闡述。這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作品背後故事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份極大的便利。然而,相對來說,對於初學者而言,可能門檻會稍高一些,大量的專業術語和對曆史細節的引用,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纔能完全消化。不過,也正因如此,這本書纔顯得彌足珍貴,它不是快餐式的入門讀物,而是值得反復研讀的深度學術參考書。它的價值在於其對“真”與“美”的執著追求,而非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技法模仿上。

評分

初次翻閱這本厚厚的書法選集,立刻被其磅礴的氣勢所吸引。裝幀精美,紙張的手感也極佳,能感受到齣版方在選材上的用心。內容上,它似乎更側重於對某種特定時期或地域書風的深度挖掘,而非廣撒網式的包羅萬象。每一頁的排版都十分講究,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使得觀者能夠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字裏行間那股強勁的生命力上。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一些相對冷門書傢作品的收錄,這無疑為我們這些書法愛好者提供瞭新的研究視角和審美體驗。那種筆畫中的金石氣與文人雅趣的完美融閤,著實讓人沉醉。雖然我期待能看到更多不同載體上的實踐案例,比如碑刻拓片與手劄的對照,但就目前呈現的這批精選佳作而言,其藝術價值和文獻參考價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僅僅是一本供人臨摹的範本,更像是一部濃縮瞭特定時代精神的風骨教科書。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我必須說,這本書在選材的獨特性上給我帶來瞭驚喜。它似乎避開瞭那些被過度解讀和翻印的“明星”作品,轉而將聚光燈投射在那些雖不常現於世,但藝術成就極高的“遺珠”之上。這種策展的眼光,體現瞭編者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審美趣味。書中對某些手稿的微觀細節分析,比如筆鋒的提按、轉摺處的遲疑與果斷,描述得入木三分,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綫條語言的認知。我甚至開始嘗試用它提供的視角去重新審視一些我以為已經非常熟悉的古代碑帖。如果說有什麼不足,那就是希望未來能增加一些關於書傢書寫工具(如筆毫的軟硬、紙張的吸水性)對最終效果影響的探討,這將使這本書的綜閤性更上一層樓。

評分

這個適閤創作階段看的書。很不錯。

評分

《書譜》字體的結構

評分

好的很

評分

《書譜》的臨寫

評分

吳昌碩(1844.8.1 —1927.11.29),男,原名俊,字昌碩,彆號缶廬、苦鐵等,漢族,浙江安吉人。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傢、書法傢、篆刻傢,與任伯年、蒲華、虛榖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大傢”。吳昌碩的藝術彆闢蹊徑、貴於創造,最擅長寫意花卉,他以書法入畫,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章法融入繪畫,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以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敦厚老辣、縱橫恣肆、氣勢雄強,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齣,畫麵用色對比強烈。

評分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瞭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他常常用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吳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綫條功力異常深厚。雖然從狀物繪形的角度看其綫條的質感似乎不夠豐富、切實,但恰恰是捨棄瞭形的羈絆,吳昌碩的繪畫纔步入瞭“意”的廳堂,從而形成瞭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灕的“大寫意” 錶現形式。

評分

章草:章草又稱“古草”、“隸草”。章草興於西漢,是隸書的變體,曆來有種種說法。一說是漢元帝(劉奭)時黃門令史遊所作,稱為《急就章》一說為漢章帝(劉炟)喜歡杜度寫的隸草,叫他上奏時使用這種書體,故名“章草”;還有一種說法是三國魏文帝曹丕時,通用這種草書體寫奏章,故名。另外,東漢趙壹《非草書》說:“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從這段文字中可得知,章草或隸草的産生,又可追溯到秦末或秦漢之際,産生的主要原因是為瞭實用的“急速”。 作者簡介  趙岩峻(原名趙延岑),1937年生,山西省臨汾市人,現任國際名傢書畫院副院長、客座教授、中華詩書畫研究會副主席、山西尚韜書畫院院長、中國江都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藝術傢》(香港)畫報社理事會理事,北方少兒書畫協會副會長,南大文化藝術教育學院教授。曾任山西省書法協會理事,太原市書法傢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作品多次在全國性的書展中獲奬,並在香港、颱灣、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地區展齣。藝術成就和作品曾多次發錶於《書法報》《中國書畫報》《山西政協報》《中國藝術報》《山西經濟日報》《人民代錶報》《藝術方園》《臨汾日報》《太原日報》《生活晨報》《太原晚報》《老友報》等報刊。同時還被嶽飛紀念館、賀龍紀念館、黃陵博物館、中國戲劇博物館、李白碑林等收藏。所編著的書法係列叢書《楷書書法入門》《行書書法入門》《草書書法入門》《隸書書法入門》等,由山西人民齣版社齣版發行。《養生書法集》由中國文化齣版社齣版,2009年被評為“山西省最受城鄉群眾好評的十大書法傢”。藝術成就入編《中國當代文學藝術新聞人纔傳集》《中國當代書畫精品集》《中國攝影傢大詞典》等,並在《衛俊秀書法選》《當代書畫傢精英大典》《中國名人大型史冊——書畫捲》《當代校園書畫藝術人纔大典》等十餘種書畫集中擔任編委、特邀編委和副主編。由於在書法教學上有突齣成就,連續十餘年被評為全國書法教育特彆貢獻奬和特等金奬,並獲得“中國當代書畫名傢”稱號。 目錄草書概說

評分

吳昌碩(1844.8.1 —1927.11.29),男,原名俊,字昌碩,彆號缶廬、苦鐵等,漢族,浙江安吉人。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傢、書法傢、篆刻傢,與任伯年、蒲華、虛榖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大傢”。吳昌碩的藝術彆闢蹊徑、貴於創造,最擅長寫意花卉,他以書法入畫,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章法融入繪畫,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以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敦厚老辣、縱橫恣肆、氣勢雄強,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齣,畫麵用色對比強烈。

評分

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