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承鈞著譯集:多桑濛古史(套裝上下冊)

馮承鈞著譯集:多桑濛古史(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馮承鈞 著,[瑞典] 多桑 編纂
圖書標籤:
  • 濛古史
  • 多桑濛古史
  • 馮承鈞
  • 曆史
  • 民族史
  • 翻譯
  • 學術
  • 史學
  • 近代史
  • 套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62459
版次:1
商品編碼:1144352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馮承鈞著譯集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12
字數:69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馮承鈞著譯集:多桑濛古史(套裝上下冊)》是十九世紀初瑞典人多桑寫的一部濛古史,所敘時間為十二世紀初至十四世紀八十年代。全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共3捲,從濛古族起源到忽必烈時代。下冊共4捲。書後附錄4項:波斯諸濛古汗世係錶、察閤颱係諸汗世係錶、欽察諸汗世係錶、世係錶中人名對照錶。

內頁插圖

目錄

上冊
譯序(一)
譯序(二)
第一捲
始成吉思汗終帖木兒
緒言
第一章
中亞之遊牧民族——突厥與韃靼之古國——其與中
國之關係——十三世紀初年之中亞——此時代之韃
靼種民族及其所居之地域——其風俗
第二章
濛古人之古代傳說——成吉思汗之祖先——成吉思
汗少年時代之事跡——其長數部——其初諸戰——
其與剋烈汗之關係——剋烈部之略誌——鐵木真與
王罕閤攻數種遊牧民族——兩王之結怨——鐵木真
之敗——其遣使告剋烈汗之語——王罕之敗——其
死——鐵木真之戰勝乃蠻部——乃蠻王之死——衊
兒乞部之降附——塔塔兒部之滅——鐵木真之侵入
唐兀——此國之略誌
第三章
大會——鐵木真稱帝號成吉思汗——二侵唐兀——
乞兒吉思與謙謙州之降附——斡亦刺之降附——討
伐屈齣律與脫脫——三侵唐兀——畏吾兒之降附及
此民族事略
第四章
成吉思汗之叛金一契丹或遼國——女真或金
國——成吉思汗之進兵中國——侵入山西、直
隸——金兵之敗——遼東契丹之叛附成吉思汗——
金國都城之變及金帝允濟之被害——其侄吾睹補之
即位——金夏之戰——成吉思汗第二次侵入中
國——殘破山西、直隸、山東等地——議和——金帝
遷都汴京——濛古軍第三次;.侵入中國——取中
都——攻汴京
第五章
成吉思汗之還濛古——衊兒乞部之滅——禿馬惕部
之徵服——討遼東之叛——遣木忽黎總統諸軍經略
中國——四侵唐兀——太陽汗子之走哈刺契丹——
此國之沿革——屈齣律汗與花刺子模算端之結閤共
圖哈剌契丹帝——屈齣律之取哈刺契丹——濛古軍
之侵入哈刺契丹國及屈齣律之敗亡

下冊

精彩書摘

  第十章
  成吉思汗遺一廣大帝國於其諸子,其中大部分皆為荒蕪之地,遊牧部落居焉。彆一部分則經其軍隊所殘破,人民減少。其士卒得亞洲之鹵獲而緻富者,視此位列本族於其他民族上,而衊視大地諸君主之人,如同神靈。前此韃靼民族中最窘苦者,莫逾濛古。此輩昔在氣候不良之下,在韃靼地域最高地域之中,度其遊牧生活。僅部長獨有鐵鐙①,其貧可知。此種若乾半野蠻之遊牧小部落之酋長,與否運相抗者,為時久矣。終緻遂其野心,其始也,戰勝其所奉之主君,已而降人聚其麾下,率以陸續徵服其他諸韃靼民族。終率之進取中國及波斯之地,而以此種繁盛國傢飽其貪欲。其經略之地廣大無垠,奉之為主者,何啻民族百種?其在狂傲之中,競欲完成世界之侵略,自以為天以國付之。卒於破壞之中得疾而死,尚囑諸子續成其偉大計劃。
  成吉思汗之勝利,蓋因其意誌之強,纔具之富,而使用一切方法有以緻之。凡有機可乘,皆以狡計陰謀濟其兵力之窮。其破壞行為有類天災。威名遠播,緻使被侵之民族畏懾而不敢自衛。曆來衊視人類之人,無逾此侵略傢者。而具有野心之首領所部軍隊之適於其計劃者,亦莫逾斯人。部眾常以遊牧為活,任在何時,生活皆同士卒。負竈以行,隻須地有牧場供其馬畜之水草,即足自給。由其戰爭之習慣,行動之迅速,益以成吉思汗紀律之嚴肅,故優於其他諸國軍隊。韃靼地域諸部落,凡能執兵者皆為戰士。每部落分為十人小隊,就十人中選一人為之長,而統其餘九人;閤十夫長九人共隸於百夫長一人;九百夫長屬一韆夫長;九韆夫長屬一萬夫長。君主之命令由其傳令之軍校達於諸萬夫長,復由萬夫長按次以達十夫長。各部落各有其居地,設有攻伐,需要士卒,則於每十人中簽發一人以至數人。禁止將校收錄他隊之人於本隊之中,雖親王亦不得收容欲背其首領來投之人。此種禁令愈使隸屬關係鞏固,下之服從上命,毫無限製。成吉思汗對於將校之有過者,隻須遣派一最微賤之臣民,已足懲之。此將雖在極遠之地,統兵十萬,亦應遵守使者所傳之命。若為受杖,則應伏於地,若為死刑,則應授其首。朮外尼雲:“此與他處所見者異①,一旦有金錢購人之奴,廄中有十馬,其主之為君者,則不復以惡言加之。其受命統率軍隊者,尤應重視可知也。凡統將之因財富名望而有威權者,鮮不以兵抗其恩主。
  ……

前言/序言


史海鈎沉:濛古帝國興衰錄 本書聚焦於濛古帝國自其誕生之初至鼎盛時期,再至其最終瓦解與分裂的宏大曆史進程。它不涉及任何特定學者的個人著作匯編,而是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力求重建那一波瀾壯闊的時代圖景。 第一部:草原的呼喚與鐵蹄的集結(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 本書的開篇將追溯濛古民族在廣袤的斡難河畔艱難求生的歲月。我們深入探討瞭鐵木真(成吉思汗)早年的睏頓與掙紮,分析瞭部落間復雜而殘酷的權力鬥爭如何錘煉齣一位統一草原的領袖。重點描繪瞭“斡兒朵”(宮帳製度)的建立、九次“忽裏勒颱”(大聚會)的召開,以及最終在斡難河源頭,鐵木真被尊為“成吉思汗”的曆史性時刻。 我們詳細考察瞭濛古早期軍事思想的形成,例如騎兵的戰術運用、嚴密的組織結構(如“萬戶製”的革新),以及他們如何將對草原的深刻理解轉化為無堅不摧的軍事力量。不同於側重於文獻考據或某一特定曆史人物的匯編,本書緻力於展現濛古社會結構在軍事擴張前的內在演變邏輯。 第二部:橫掃歐亞:徵服的浪潮與帝國的構建(13世紀中葉) 隨著草原的統一,濛古的目光轉嚮瞭外部世界。本部分詳盡記錄瞭對金朝、西夏的徵服過程,並著重分析瞭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們,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傳遞和後勤補給體係,將戰火從東亞燃至中亞和東歐。 對花剌子模的徵服: 重點剖析瞭這次遠徵對東西方文明交流産生的劇烈衝擊,以及濛古人在此過程中展現齣的戰略耐心與殘酷執行力。我們辨析瞭當時中亞各國對濛古威脅的誤判,以及其堅固城池如何接連陷落。 窩闊颱、貴由與拖雷傢族的權力更迭: 曆史進入瞭帝國規範化的階段。本書探討瞭長子萬戶與諸子萬戶之間的繼承權張力,以及帝國首次跨越歐亞大陸的行政管理嘗試。我們對比瞭不同汗國初期的治理模式,例如對既有行政體係的繼承與改造。 拔都西徵與歐洲的反應: 詳細描繪瞭拔都率領的西徵軍團如何擊潰基輔羅斯諸公國,並深入波蘭和匈牙利腹地。此處將重點展現歐洲封建騎士與濛古騎兵在戰術和精神層麵的碰撞,並分析瞭歐洲君主國如何應對這場史無前例的入侵。 第三部:帝國的鼎盛與多元文化的熔爐(13世紀後半葉) 本書認為,濛古帝國的鼎盛並非僅僅是軍事力量的頂峰,更是其文化和貿易影響力的最大化時期。 旭烈兀與伊爾汗國的建立: 專注於中東地區的曆史演變,闡述瞭濛古人如何徵服阿薩辛派和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對伊斯蘭世界的中心地帶造成瞭結構性改變。我們分析瞭伊爾汗國在文化和財政改革上所做的努力,以及它在與馬穆魯剋王朝的長期對峙中所展現的復雜性。 忽必烈汗與元朝的建立: 這一章節將焦點轉嚮東方,深入探討瞭忽必烈如何通過南徵最終統一中國,並定都大都(北京)。重點分析瞭元朝的“以漢製漢”政策,如行省製度的成熟、色目人(Sämärqand)在官僚體係中的作用,以及其在水利、漕運等方麵的建設成就。 歐亞的連通: 本部分將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審視濛古治下的“和平”(Pax Mongolica)。我們不再關注單一汗國的敘事,而是探討跨區域的貿易網絡、宗教的自由傳播(如景教、佛教、伊斯蘭教在帝國境內的流布),以及東西方技術與知識的交流路徑。這部分內容力求呈現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復雜治理體係。 第四部:汗國的分裂與曆史的沉澱(14世紀) 本書的後半部分轉嚮帝國的分裂與轉型。從濛哥汗去世後帝國內部矛盾的集中爆發開始,敘事綫索分化為四大汗國(元朝、金帳汗國、察閤颱汗國、伊爾汗國)的獨立演進。 察閤颱汗國的持續動蕩: 探討瞭中亞草原上,遊牧傳統與定居文化衝突如何周期性地引發汗國內部的“分裂與再統一”循環,以及這對後續帖木兒帝國的崛起所埋下的伏筆。 金帳汗國與羅斯諸公國: 詳細分析瞭金帳汗國(欽察汗國)如何通過對羅斯公國的“代收稅”製度,間接控製瞭東歐的政治格局。我們考察瞭莫斯科公國如何利用這一機製崛起,並最終在庫利科沃戰役之後,開始積纍反抗的資本。 元朝的衰落與覆滅: 剖析瞭元朝晚期,由於治下人口壓力、黃河泛濫、宗教衝突(如紅巾軍起義)以及嚴重的通貨膨脹,最終導緻其統治基礎的瓦解。本書將審視元朝的崩潰如何為明朝的建立奠定瞭曆史和地理基礎。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的、跨地域的濛古帝國史敘事框架,側重於帝國體係的建立、運作、擴張及其最終的解體過程,為讀者構建一個宏大的曆史全景。

用戶評價

評分

購買這套書,很大程度上是齣於對馮承鈞先生治學精神的尊重。翻譯這種曆史地理文獻,需要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曆史現場的想象力。僅僅是“知道”這個曆史事件是不夠的,還得“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思維模式和世界觀。多桑的文字裏,必然充滿瞭中世紀虔誠的信仰與殘酷的現實交織的復雜情感。我期待馮先生的譯本能將這份復雜性完美地呈現齣來。我設想自己沉浸其中,仿佛能聽到大漠的風聲,看到巴格達陷落時的煙塵,並從一個近距離觀察者的角度,去評判那個時代英雄與梟雄的界限。這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感,纔是高質量曆史譯著帶給讀者的終極價值。我希望這套書能提供給我足夠豐富的細節和深刻的洞察力,去構建一個更立體、更少偏見的濛古帝國曆史圖景。

評分

說實話,我對學術譯著一嚮抱有一種敬畏又挑剔的態度。很多時候,外文經典被譯成中文後,要麼是晦澀難懂的“翻譯腔”,讀起來如同嚼蠟;要麼為瞭追求流暢而犧牲瞭原著的精確性。馮承鈞先生作為前輩學者,他的專業素養自然毋庸置疑,但這套《多桑濛古史》畢竟是鴻篇巨製,上下兩冊的體量本身就意味著巨大的挑戰。我最期待的是,馮先生在處理那些來自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專有名詞時,是否能有一個統一且易於檢索的體係?曆史研究的嚴謹性就體現在這些細節上。我希望這套書在排版和校對上也足夠精良,畢竟曆史著作需要反復查閱,如果錯字連篇或者索引缺失,那簡直是學者的噩夢。如果馮先生的譯本能做到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閱讀的快感,那它就能超越普通參考書的範疇,成為案頭常備的經典。

評分

這套馮承鈞先生的譯著,光是看到“多桑濛古史”這幾個字,就足以讓我這個對中亞曆史抱有深厚興趣的業餘研究者心潮澎湃。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濛古帝國的興衰及其對歐亞大陸産生的深遠影響,光靠閱讀國內學者的現有研究是不夠的,必須得深入到一手史料或者最權威的譯本中去。多桑這位中世紀的敘利亞文史學傢,他的著作無疑是研究濛古早期曆史不可繞過的一座豐碑。我期待著,通過馮先生的精湛譯筆,能夠一窺那個時代最真實的麵貌。我尤為關注的是,馮先生是如何處理那些復雜的濛古貴族世係、部落衝突以及濛古人與波斯、敘利亞地區政權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翻譯這類涉及大量異域專有名詞和曆史事件的著作,難度極高,稍有不慎便會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如果譯本能夠精準、流暢地再現原著的學術嚴謹性與曆史細節的豐富性,那麼這套書的價值將是無可估量的,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書,更是一座連接東西方文明理解的橋梁。我希望翻開它時,能感受到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而不是乾巴巴的教科書式敘述。

評分

我最近在研究元代與歐洲的早期接觸史,發現我們對濛古西徵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基於元朝官方記錄的視角。而多桑作為十字軍東徵時代後期的曆史記錄者,他的敘事視角無疑提供瞭一種至關重要的“外部觀測點”。我想知道,在多桑的筆下,成吉思汗的後裔們是如何被記錄和評價的?尤其是在西方世界對新權力格局感到睏惑和恐懼的那個時期。這套書,與其說是在看濛古人的曆史,不如說是在看“彆人眼中的濛古人”。這種“他者”的視角,常常能揭示齣我們自身敘事中隱藏的盲區和局限性。我希望通過閱讀這套譯本,能夠拓寬我對濛古帝國影響範圍和曆史地位的認知,理解它在當時全球格局重塑中的核心作用,而不是被狹隘地局限在東亞史的框架內。

評分

我最近迷上瞭那種史詩般宏大敘事和精緻入微的人物刻畫相結閤的曆史作品,而多桑的這部“濛古史”,從傳聞中就帶著這種雙重魅力。我特彆想看看,在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交匯的敘利亞視角下,濛古人的形象究竟是何種麵貌?是殘暴的徵服者,還是具有某種秩序的建立者?這一點,往往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史傢記錄中差異最大的地方。馮承鈞先生的譯本,我想一定在力求忠實於原著觀點的同時,也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審視曆史的獨特棱鏡。我更關心的是,譯者是否在注釋中對一些曆史背景進行瞭必要的補充說明?畢竟,跨越瞭七百多年,當時的政治地理概念對於現代讀者來說,是相當陌生的。一套優秀的譯著,絕不僅僅是文字的轉換,更是文化和知識的有效轉譯。我希望能從字裏行間,觸摸到中世紀世界地理知識的邊界,以及不同文明在麵對共同的“蠻族”入侵時,各自的恐懼、適應與反思。

評分

希望不錯啊 挺好的 這迴有盒子瞭不是一個袋子 灰有點多

評分

注釋詳盡 娓娓道來

評分

書很好,很有用的資料。

評分

馮承鈞翻譯的多桑濛古史,經典

評分

包裝還算好,書看內容。

評分

很不錯的關於濛古的曆史書

評分

馮承鈞先生漢譯名作,需要花時間好好閱讀,上海譯文的印刷包裝質量很好。

評分

就婆大保健服務的同時……在一

評分

一本好書,值得閱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