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通俗演義(綉像本)

五代史通俗演義(綉像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蔡東藩 著
圖書標籤:
  • 五代史
  • 通俗演義
  • 綉像本
  • 曆史演義
  • 古典文學
  • 明代
  • 說書
  • 曆史小說
  • 插圖本
  • 珍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06107
版次:1
商品編碼:11750367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蔡東藩曆朝通俗演義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0
套裝數量: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為什麼說五代十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石敬瑭“兒皇帝”的稱呼從何而來?

  寫下膾炙人口對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的蜀主孟昶怎麼成瞭亡國之君?

  趙匡胤怎樣一步步走嚮權力高峰?

  讀五代史,警世人心!

內容簡介

  “蔡東藩曆朝通俗演義”以正史為經,逸聞為緯。一套書寫盡中國兩韆多年曆史百態。本叢書以1935年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鉛印本為底本,同時集齊石印綫裝本的繪圖。保留自序、世係圖、蔡東藩先生自己批注的注釋、夾批和後評。倡導原汁原味的閱讀感受,最大限度地呈現原書風貌。

  《五代史通俗演義》為“蔡東藩曆朝通俗演義”叢書之一種,敘述瞭“元首如弈棋,國傢若傳捨”,生靈塗炭、流血漂櫓的五代十國曆史。作者筆下描摹的不僅是這一時期的紛紛亂象,更旨在揭示其根源,並以史傢的見地聯係瞭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的社會現實,正是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本書的史料選取兼收嚴擇,創作上又富有鮮明的演義小說特色,是跨越時代的通俗文學代錶作。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亦作東帆或東颿),浙江蕭山人。民國著名曆史小說傢。自1915年始作《清史通俗演義》,至1926年《後漢通俗演義》完成,曆十年寒暑,終寫成《曆朝通俗演義》(共11部)。《曆朝通俗演義》在創作上“以正史為經,以軼聞為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極具可讀性的曆史通俗讀物。

目錄

第一迴 睹赤蛇老母覺異徵 得艷鳳梟雄償夙願
第二迴 報親恩歡迎硃母 探妻病慘彆張妃
第三迴 登大寶硃梁篡位 明正義全昱進規
第四迴 康懷貞築壘圍潞州 李存勖督兵破夾寨
第五迴 策淮南嚴可求除逆 戰薊北劉守光殺兄
第六迴 劉知俊降岐挫汴將 周德威援趙破梁軍
第七迴 殺諫臣燕王僭號 卻強敵晉將善謀
第八迴 父子聚鹿慘遭刹刃 君臣討逆謀定鋤凶
第九迴 失燕土僞帝作囚奴 平宣州徐氏專政柄
第十迴 逾黃澤劉郡失計 襲晉陽王檀無功
第十一迴 阿保機得勢號天皇 鬍柳陂輕戰喪良將
第十二迴 莽硃瑾手刃徐知訓 病徐溫計焚吳越軍
第十三迴 嗣蜀主淫昏失德 唐監軍諫阻稱尊
第十四迴 助趙將發兵圍鎮州 嗣唐統登壇即帝位
第十五迴 王彥章喪師失律 梁末帝隕首覆宗
第十六迴 滅梁朝因驕思逸 冊劉後以妾為妻
第十七迴 房幃溺愛牝雞司晨 酒色亡傢牽羊待命
第十八迴 得後教椎擊郭招討 遘兵亂劫逼李令公
第十九迴 郭從謙突門弑主 李嗣源據國登基
第二十迴 立德光番後愛次子 殺任圜權相報私仇
第二十一迴 王德妃更衣承寵 唐明宗焚香祝天
第二十二迴 攻三鎮悍帥生謀 失兩川權臣碎首
第二十三迴 殺董璋亂兵賣主 寵從榮驕子弄兵
第二十四迴 斃秦王夫妻同受刃 號蜀帝父子迭稱雄
第二十五迴 討鳳翔軍帥潰歸 入洛陽藩王篡位
第二十六迴 衛州廨賊臣縊故主 長春宮逆子弑昏君
第二十七迴 嘲公主醉語啓戎 援石郎番兵破敵
第二十八迴 契丹主冊立晉高祖 述律後笑罵趙大王
第二十九迴 一炬成灰到頭孽報 三帥叛命依次削平
第三十迴 楊光遠貪利噬人 王延羲乘亂竊國
第三十一迴 討叛鎮行宮遣將 納叔母嗣主亂倫
第三十二迴 悍弟殺兄僭承漢祚 逆臣弑主大亂閩都
第三十三迴 得主援高行周脫圍 迫父降楊光遠伏法
第三十四迴 戰陽城遼兵敗潰 失建州閩主覆亡
第三十五迴 拒唐師李達守危城 中遼計杜威設孤寨
第三十六迴 張彥澤倒戈入汴 石重貴舉國降遼
第三十七迴 遷漠北齣帝泣窮途 鎮河東藩王登大位
第三十八迴 聞亂驚心遼主遄返 乘喪奪位燕王受拘
第三十九迴 故妃被逼與子同亡 禦史敢言奉母齣戍
第四十迴 徙建州晉太後絕命 幸鄴都漢高祖親徵
第四十一迴 奉密諭王景崇入關 捏遺詔杜重威肆市
第四十二迴 智郭威抵掌談兵 勇劉詞從容破敵
第四十三迴 覆叛巢智全符氏女 投火窟悔拒漢傢軍
第四十四迴 弟兄構釁湖上操戈 將相積嫌席間用武
第四十五迴 伏甲士駢誅權宦 潰禦營竄死孱君
第四十六迴 清君側入都大掠 遭兵變擁駕爭歸
第四十七迴 廢劉宗嗣主被幽 易漢祚新皇傳詔
第四十八迴 陷長沙馬希萼稱王 攻晉州劉承鈞摺將
第四十九迴 降南唐馬氏亡國 徵東魯周主督師
第五十迴 逐邊鎬攻入潭州府 拘劉言計奪武平軍
第五十一迴 滋德殿病終留遺囑 高平縣敵愾奏奇勛
第五十二迴 喪猛將英主班師 築堅城良臣破虜
第五十三迴 寵徐娘賦詩驚變 俘蜀帥得地報功
第五十四迴 李重進涉水掃韆軍 趙匡胤斬關擒二將
第五十五迴 唐孫晟奉使效忠 李景達喪師奔命
第五十六迴 督租課嚴夫人歸裏 盡臣節唐司空就刑
第五十七迴 破山寨君臣耀武 失州城夫婦盡忠
第五十八迴 楚北鏖兵闔城殉節 淮南納土奉錶投誠
第五十九迴 懲奸黨唐主施刑 正樂懸周臣明律
第六十迴 得遼關因病返蹕 殉周將禪位終篇

精彩書摘

  《五代史通俗演義(綉像本)》:
  治久必亂,閤久必分,這是我中國古人的陳言。其實是太平日久,朝野上下,不知祖宗創業的艱難,守成的辛苦,一味兒驕奢淫佚,縱欲敗度,所有先人遺澤,逐漸耗盡。造化小兒,又故意弄人,今年大水,明年大旱,害得飢饉薦臻,盜賊蜂起,平民無可如何。與其餓死凍死,不如跟瞭強盜,同去擄掠一番,倒反得食粱肉,衣文錦,或且做個僞官,發點大財,好奪幾個嬌妻美妾,享那後半世的榮華。於是亂勢日熾,分據一方,就中有三五梟雄,趁著國傢擾亂的時候,號召徒黨,張著一幟,不是僭號稱帝,就是擁土稱王。咳!天下有許多帝,許多王,這豈還能平靖麼!絕大道理,絕大議論。
  小子曠覽古史,查考遺事,似這種亂世分裂的情狀,實是不止一兩次,東周時有列國,後漢時有三國,東晉後有南北朝。晚唐後有五代,統是東反西亂,四分五裂,南北朝五代,更鬧得一塌糊塗,小子方編完《唐史演義》,凡殘唐時候的亂象,及四方分割的情形,還未曾交代明白,因此不得不將五代史事,繼續演述。五代先後曆五十三年,換瞭八姓十三個皇帝,改瞭五次國號,叫作梁、唐、晉、漢、周。史傢因梁、唐、晉、漢、周五字,前代早已稱過,恐前後混亂不明,所以各加一個後字,稱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還有角逐中原,稱王稱帝,與梁、唐、晉、漢、周五朝,或閤或離,不相統屬的國度,共計十數,著名史乘,稱作十國,就是吳、楚、閩、南唐、前蜀、後蜀、南漢、北漢及吳越、荊南。提綱挈領。
  看官!聽說這五代十國的時勢,簡直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篡弑相尋,?報無已,就使有一二君主,如後唐明宗,後周世宗兩人,當時號為賢明英武,但也不過彼善於此,未足緻治。故每代傳襲,最多不過十餘年,最少隻有三四年,各國亦大都如此。古人說得好,木朽蟲生,牆空蟻入,似此蕩蕩中原,沒有混一的主子,那時外夷從旁窺伺,樂得乘隙而入,喧賓奪主,海內腥膻,土地被削,子女被擄,社稷被滅,君臣被囚。中國正紛紛擾擾,無法可治,再加那鮮卑遺種,朔漠健兒,進來蹂躪一場,看官!你想中國此時,苦不苦呢?危不危呢?言之慨然。
  照此看來,欲要內訌不緻蔓延,除非是國傢統一,欲要外人不來問鼎,亦除非是國傢統一!暮鼓晨鍾。若彼爭此奪,上替下淩,禮教衰微,人倫滅絕,無論什麼朝局,什麼政體,總是支撐不住,眼見得神州闆蕩,四夷交侵,好好一個大中國,變做瞭盜賊世界,夷虜奴隸,豈不是可悲可痛麼!傷心人彆具懷抱。列位不信,五代史就是殷鑒!待小子從頭至尾,演述齣來。
  且說五代史上第一朝,就是後梁,後梁第一世皇帝,就是大盜硃阿三。原名是一溫字,唐廷賜名全忠,及做瞭皇帝,又改名為晃。他的皇帝位置,是從唐朝篡奪瞭來,小子前編《唐史演義》,已將他篡奪的情狀,約略敘明,隻是他齣身履曆,未曾詳述,現下續演五代史,他坐瞭第一把龍椅,哪得不特彆錶明。他是宋州碭山午溝裏人,父名誠,恰是個經學老先生,在本鄉設帳課徒。娶妻王氏,生有三子,長子名全昱,次名存,又次名溫。溫排行第三,小名便叫作硃阿三。相傳硃溫生時,所居屋上,有紅光上騰霄漢,裏人相顧驚駭,同聲呼號道:“硃傢火起瞭!”當下彼汲水,此挑桶都奔到硃傢救火。那知廬捨儼然,並沒有甚麼煙焰,隻有呱呱的嬰孩聲,喧達戶外。大傢越加驚異,詢問硃傢近鄰。但說硃傢新生一個孩兒,此外毫無怪異,大傢喧嚷道:“我等明明見有紅光,為何到瞭此地,反無光焰。莫非此兒生後,將來大要發跡,所以有此異徵哩!”說本《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盜賊得為帝王,也應該有此怪象。
  一世梟雄,降生僻地,鬧得人傢驚擾,已見得氣象不凡。三五歲時候,恰也沒甚奇慧,但隻喜歡弄棒使棍,慣與鄰兒吵鬧。次兄存與溫相似,也是個淘氣人物,父母屢次訓責,終不肯改。隻有長兄全昱,生性忠厚,待人有禮,頗有乃父傢風。硃誠嘗語族裏道:“我生平熟讀五經,賴此糊口。所生三兒,惟全昱尚有些相似,存與溫統是不肖,不知我傢將如何結局哩!”
  ……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曆史演義,是指以史實為基礎,加入一定的藝術虛構,多以章迴體的形式,用通俗的語言,講述王朝興廢、朝代更替等曆史事件的小說。曆史演義由宋代的講史話本發展而來,這一名稱大緻齣現於元末明初。羅貫中將陳壽的《三國誌》通俗化為《三國演義》,影響巨大,由此齣現瞭很多效仿作品,如《列國誌傳》《東西晉演義》《南北史演義》《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和《隋唐演義》等。這些曆史演義故事性強,行文通俗,深受民眾的喜愛。

  民國時期最有份量的曆史演義小說,當屬蔡東藩先生的“曆朝通俗演義”。蔡東藩(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著作署名亦作東帆或東颿,浙江蕭山臨浦鎮人,是中國近現代著名曆史演義小說傢和史學傢,他被稱為“中國近現代曆史小說史上‘正史演義’創作的集大成者”。

  蔡東藩先生曆十年寒暑,用600 餘萬言的煌煌巨著,記述瞭上起秦始皇、下迄民國(1920 年)2166 年間中國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和重要曆史人物。他創作的“曆朝通俗演義”按著述時間排序為:《清史演義》(1916 年)、《元史演義》(1920 年)、《明史演義》(1920 年)、《民國演義》(1921 年)、《宋史演義》(1922 年)、《唐史演義》(1922 年)、《五代史演義》(1923 年)、《南北史演義》(1924 年)、《兩晉演義》(1924 年)、《前漢演義》(1925 年)、《後漢演義》(1926 年)。這11 部書,初版由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印行,全套均為有光紙石印插圖本。

  1935 年,新記書局把這套書連同許廑父續寫的《民國演義》後四十迴,全部改排為鉛印本,分裝44 冊,總名為“古今通俗演義”。齣版後廣受歡迎,時江蘇省立南京中學校長張海澄緻函會文堂說:“《曆朝通俗演義》於中等學校學生文史知識,裨益匪淺,特采作課外補充讀物。”毛澤東同誌在紅軍長徵到達延安後不久,專門緻電黨中央派駐在西安工作的聯絡局局長李剋農代買這套書,後來將其帶到北京,置於臥室床頭,以便隨時翻閱。

  百年來“曆朝通俗演義”一版再版,名稱也有“ 古今通俗演義”“二十四史通俗演義”“中國曆代通俗演義”“中國曆代演義”和“中國曆史通俗演義”等改變。這套書之所以受到各個時期的讀者喜愛,與作者蔡東藩先生“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的創作原則和“文不尚虛,語惟從俗”的藝術特色密不可分。

  我們這次整理齣版“曆朝通俗演義”,以1935 年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齣版的鉛印本為底本,參考瞭其他版本,做瞭比較細緻的審校,訂正瞭原書中明顯的訛誤。書中保留瞭蔡東藩先生的全部注釋、夾批和後評,並用不同顔色、不同字體字號加以區彆。為方便普通讀者,我們以2013 年6 月國傢頒布的《通用規範漢字錶》為參考,給三級及三級字錶之外的字加注瞭拼音。同時,為保存原版風貌,收錄瞭石印綫裝本中的全部人物綉像和插圖。由於作者受所處曆史時代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書中對婦女地位、農民起義、民族關係、中外關係等問題有一些不恰當的觀點。我們相信,今天的讀者對此自有理解,不至苛求前人。

                                             中華書局

  

  序言

  讀史至五季之世,輒為之太息曰:“甚矣哉中國之亂,未有逾於五季者也!”天地閉,賢人隱,王者不作而亂賊盈天下。其狡且黠者,挾詐力以欺淩人世,一或得誌,即肆意妄行,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鋌而走險,雖夷虜猶尊親也,急則生變,雖骨肉猶仇敵也。元首如奕棋,國傢若傳捨,生民膏血塗草野,骸骼暴原隰,而私鬥尚無已時,天歟人歟?何世變之亟,一至於此?蓋嘗屈指數之,五代共五十有三年,汴洛之間,君十三,易姓者八,而南北東西之割據一隅,與五代相錯者,前後凡十國,而梁唐時之岐燕,尚不與焉。遼以外裔踞朔方,猾諸夏,史傢以其異族也,而夷之,遼固一夷也,而如五代之無禮義,無廉恥,亦何在非夷?甚且恐不夷若也。宋薛居正撰《五代史》百五十捲,事實備矣,而書法未彰。歐陽永叔刪蕪存簡,得七十四捲,援筆則筆,削則削之義,逐加斷製,體例精嚴。既足聲奸臣逆子之罪,復足樹人心世道之防,後人或病其太略,謂不如薛史之淵博,誤矣!他若王溥之《五代會要》,陶嶽之《五代史補》,尹洙之《五代春鞦》,袁樞之《五代紀事本末》,以及路振之《九國誌》,劉恕之《十國紀年》,吳任臣之《十國春鞦》等書,大都以裒輯遺聞為宗旨,而月旦之評,卒讓歐陽。孔聖作《春鞦》而亂賊懼,歐陽公其庶幾近之乎?鄙人前編唐宋《通俗演義》,已付手民印行,而五代史則踵唐之後,開宋之先,亦不得不更為演述,以饜閱者。敘事則搜證各籍,持義則特仿廬陵,不敢擬古,亦不敢違古,將以藉粗俗之蕪詞,顯文忠之遺旨,世有大雅,當勿笑我為效顰也。抑鄙人更有進者,五代之禍烈矣,而推厥禍胎,實始於唐季之藩鎮。病根不除,愈沿愈劇,因有此五代史之結果。今則距五季已閱韆年,而軍閥乘權,爭端迭起,縱橫捭闔,各戴一尊,幾使全國人民,塗肝醢腦於武夫之腕下,抑何與五季相似歟?況乎綱常淩替,道德淪亡,內治不修,外侮益甚,是又與五季之世有同慨焉者。殷鑒不遠,覆轍具存。告往而果能知來,則泯泯棼棼之中國,其或可轉禍為福,不緻如五季五十餘年之擾亂也歟?書既竣,爰慨然而為之序。

                              中華民國十有二年夏正暮春之月,古越蔡東帆自識於臨江書捨


曆史的風雲際會:宋代風華錄 一部描繪中華文明由分裂走嚮統一的恢宏史詩 本書並非聚焦於五代十國的紛亂與更迭,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個緊隨其後,開啓瞭中國曆史上又一個黃金時代的偉大朝代——宋朝。 《宋代風華錄》以細膩入微的筆觸,全景式地再現瞭北宋與南宋近三百年的曆史畫捲。它不僅是一部關於政治、軍事的編年史,更是一部深入探索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科技發展以及思想變遷的百科全書式著作。全書共分十二章,每一章都力求從獨特的角度切入,展現宋代復雜而迷人的麵貌。 第一章:破曉之光——宋之肇建與太祖氣度 開篇聚焦於宋朝的建立,重點描繪瞭趙匡胤“陳橋兵變”後的政治智慧與戰略布局。不同於五代君主的粗暴統治,太祖趙匡胤如何通過“杯酒釋兵權”巧妙地削弱藩鎮勢力,鞏固中央集權,為大宋的文治奠定基石。本章細緻分析瞭宋初的土地兼並問題、賦稅製度的初步改革,以及如何通過招撫、分化等手段,將長期割據的割據勢力逐步納入統一的版圖。我們不僅看到帝王傢的權謀,更看到一個新王朝在戰亂後試圖重建秩序的艱難與不易。 第二章:士大夫的崛起——文治的奠基與朋黨的初現 宋朝“重文抑武”的國策如何從製度層麵確立?本書詳細闡述瞭科舉製度的完善與擴展,它如何打破門閥的桎梏,為寒門子弟提供瞭上升通道,使得知識分子階層成為國傢治理的中堅力量。通過對歐陽修、範仲淹等先驅人物的深入剖析,讀者將瞭解“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士大夫精神是如何在宋代蔚然成風。同時,本章也揭示瞭朋黨政治的萌芽,探討瞭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早期的思想交鋒,為理解後世的政治鬥爭埋下伏筆。 第三章:商業的革命——汴京的繁榮與市民階層的形成 如果說唐朝的繁榮在於其疆域的遼闊,那麼宋朝的輝煌則在於其經濟的活力。本章以北宋都城汴京(開封)為中心,描繪瞭一幅生機勃勃的商業畫捲。詳細描述瞭夜市的開放、交子(早期紙幣)的誕生、海外貿易的興盛,以及行會組織的功能。勾欄瓦捨的娛樂活動、說書話本的流行,共同構成瞭龐大的市民文化景觀。本書通過大量齣土的史料和考古發現,重現瞭那個“不夜城”的繁華景象,以及它對社會結構産生的深刻影響。 第四章:理學的萌芽與思想的深度 宋代理學(道學)的興起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宋代風華錄》將這一部分置於一個關鍵的轉摺期進行論述。本章追溯瞭儒傢學說在吸收瞭佛學和道傢思想後如何完成一次哲學上的“返璞歸真”。重點闡述瞭周敦頤、邵雍等先驅的貢獻,並深入探討瞭程顥、程頤兄弟在構建“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體係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不僅僅是學術探討,更是對人生意義、社會倫理的重新界定。 第五章:北方的陰影——與遼、西夏的長期博弈 宋朝的文治並非意味著軍事上的孱弱,而是戰略選擇的體現。本章客觀分析瞭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遼和西夏)之間復雜微妙的關係。通過對澶淵之盟的簽訂及其後續影響的詳細梳理,揭示瞭宋朝如何用經濟手段(歲幣)換取邊境的長期和平,以及這種看似“屈辱”的和平政策在當時曆史條件下的閤理性。同時,也記錄瞭如狄青、種師道等將領在局部衝突中展現齣的軍事纔能與民族精神。 第六章:徽宗的雅緻與帝國的危機 本章著重描繪瞭宋徽宗趙佶的復雜形象。他是一位藝術上的天纔,將宋代的書畫、瓷器工藝推嚮瞭頂峰,達到瞭前無古人的審美高度。然而,他的沉迷享樂、對內重用蔡京等奸臣,以及對外在軍事上盲目自信,最終將帝國推嚮瞭深淵。本章以極具戲劇性的筆法,勾勒齣“靖康之恥”前夜的宮廷生活與社會氛圍,為後續的衰落埋下伏筆。 第七章:靖康之恥——帝國的血與淚 這是全書中最沉重的一章。它詳細還原瞭金軍南下,北宋都城陷落的整個過程。本書不僅記錄瞭軍事防禦的失敗,更深入挖掘瞭政治腐敗、忠臣義士的悲壯抗爭,以及普通百姓在戰亂中的流離失所。通過對徽宗、欽宗被擄的描述,本書探討瞭“靖康之恥”對中華民族心理結構造成的長期創傷。 第八章:南渡與重建——高宗的抉擇與中興氣象 從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到臨安(杭州)的南遷,象徵著宋朝的第二次開始。《宋代風華錄》重點刻畫瞭宋高宗趙構的政治手腕以及嶽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的浴血奮戰。本章著力錶現瞭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宋室如何迅速穩定政權、恢復經濟,並在南宋建立起一套新的政治與軍事防禦體係,即“南宋中興”。 第九章:嶽飛的悲歌與“和議”的代價 本章聚焦於南宋抗金戰爭的高潮與轉摺點——嶽飛的抗金北伐及其最終被冤殺的“風波亭”事件。本書力求還原事件的復雜性,探討瞭主戰派與主和派在國傢戰略上的根本分歧,以及秦檜這一曆史人物的復雜多麵性。最終,和議的簽訂雖然帶來瞭暫時的和平,但也徹底鎖定瞭宋朝偏安一隅的命運。 第十章:理學的成熟與硃熹的時代 南宋中後期,隨著外部威脅的減弱,內部思想鬥爭日益激烈。本書將重點放在瞭硃熹身上。詳細介紹瞭硃熹如何集前人之大成,構建起影響後世近韆年的“理學集大成”體係。討論瞭硃熹對教育、傢禮的規範化,以及他對官方意識形態的塑造作用,這使得宋代在文化上保持瞭強大的凝聚力。 第十一章:科技的巔峰與文化的傳承 宋代在諸多科技領域取得瞭世界領先的成就,本章將這些成就係統化地呈現。包括瀋括的《夢溪筆談》中記錄的科學觀察、活字印刷術的完善、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以及在醫藥、建築上的革新。同時,也描述瞭宋詞的巔峰成就,從蘇軾的豪放派到李清照的婉約派,展示瞭宋代文學的成熟與精緻。 第十二章:帝國的黃昏與濛古的鐵騎 全書的尾聲,筆觸轉嚮南宋末年的衰落。本書分析瞭宋朝財政的長期透支、官僚體製的僵化,以及最終麵對濛古鐵騎時,宋朝軍事動員的睏境。通過描述文天祥、陸秀夫等人在崖山海戰中的忠烈,為這個文治昌盛、文化輝煌的偉大王朝畫上瞭一個悲壯而堅韌的句號。 《宋代風華錄》力求展現宋朝作為一個具有高度文明和復雜性的古代社會,它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是一部帶領讀者穿越韆年,領略中國曆史上最富有人文氣息和經濟活力的時代的深度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對“通俗演義”這類書籍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總覺得它們在尊重曆史真實性上可能會有所欠缺。但《五代史通俗演義(綉像本)》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在尊重基本史實的基礎上,進行瞭大量的藝術加工,這種加工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對曆史人物性格和時代背景的深刻理解。最讓我欣賞的是,它並沒有陷入簡單的臉譜化敘事,即把好人寫得完美無缺,把壞人描繪得十惡不赦。相反,書中的許多人物都展現齣瞭復雜的人性側麵。例如,一些我們傳統印象中“反派”的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抉擇和掙紮,都讓人産生同情甚至理解。綉像的加入更是神來之筆,它不僅僅是插圖,更是對文字意境的一種補充和強化,讓那些模糊的曆史畫麵變得鮮活起來。這種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即便是對這段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迅速沉浸其中,領略那個亂世的殘酷與魅力。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也值得稱贊。作為“綉像本”,那些精細的版畫工藝在現代印刷技術下得到瞭很好的還原,墨色濃淡相宜,綫條剛勁有力,完全體現瞭古代刻本的韻味。我特意去對比瞭不同版本的五代史記載,發現這本書在關鍵事件的處理上,頗有獨到之處,它似乎更注重民間流傳的野史軼聞和民間智慧的融入,這使得故事更具煙火氣。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沙場的硝煙味,聽到市井間的喧嘩聲。作者在描繪朝代更迭時,那種“天下大勢,閤久必分,分久必閤”的宿命感被錶現得淋灕盡緻。它不僅僅是記錄瞭誰推翻瞭誰,更重要的是探討瞭權力更迭背後的深層社會動因和人心嚮背。特彆是對“契丹”等周邊民族的描寫,也展現齣一種較為平衡的視角,而非一味地貶低或神化,這在同類讀物中是比較難得的。

評分

這是一本讓人願意反復品讀的書,即使是已經知道結局的曆史,在不同的演繹和插圖中,依然能讀齣新的韻味。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人物內心衝突的方式。在那個“君臣相疑,兄弟反目”的時代背景下,許多曆史人物都活得像一個被命運推著走的悲劇角色。比如那些藩鎮節度使,他們的起兵並非都是齣於明確的政治綱領,更多的是在生存壓力和野心驅使下的無奈選擇。綉像的每一個特寫鏡頭,都捕捉到瞭人物錶情中最微妙的瞬間,比如一個眼神的閃躲,一個緊握的拳頭,都為理解人物的復雜性提供瞭視覺綫索。相比於官方正史的冷峻,《五代史通俗演義(綉像本)》提供瞭更富有人情味和戲劇張力的解讀。它讓我們得以一窺曆史深處的那些人性光輝與陰暗麵,讓人在感嘆曆史無常的同時,也對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産生瞭更深厚的情感聯結。強烈推薦給追求閱讀體驗和文化深度的讀者們。

評分

這本《五代史通俗演義(綉像本)》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盛宴!我拿到手時就被它精美的綉像深深吸引住瞭,每一幅圖都仿佛能將人帶迴那個風雲變幻的五代十國時期。作者的筆觸細膩,將那些英雄豪傑、梟雄奸臣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讀起來完全沒有傳統史書那種枯燥乏味的感覺,反而像是在聽一位老先生娓娓道來,將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講得引人入勝。尤其是對一些關鍵戰役的描寫,那種緊張刺激的氛圍,簡直讓人手不釋捲。比如硃溫的崛起,李存勖的輝煌與衰落,每一個轉摺點都讓人感慨萬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既有宏大的曆史背景鋪陳,又不乏精彩的細節描寫,讓讀者在瞭解曆史脈絡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市井氣息和江湖豪情。總之,這是一部集曆史厚重感與藝術感染力於一身的佳作,非常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五代十國曆史感興趣的朋友們。

評分

我通常比較喜歡閱讀結構嚴謹的學術著作,但近來想換換口味,尋求一些更具故事性的曆史讀物。《五代史通俗演義(綉像本)》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但它的“通俗”絕不等於“淺薄”。它在敘事結構上極其精妙,每一章的迴目設置都像是精心設計的懸念,讓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對於曆史細節的把握,例如不同地域的方言特點、當時的服飾風俗、貨幣體係的混亂等等,都有細緻入微的描寫。這些看似“閑筆”的描寫,實則構築瞭一個極具真實感的曆史場景。我個人對後梁到後唐這段時期的描寫尤其著迷,那段時期的人物性格極端化,充滿瞭戲劇衝突,讀起來酣暢淋灕。這本書成功地做到瞭寓教於樂,它讓你在享受故事的同時,不知不覺間就掌握瞭五代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人物關係,是一種高效而愉快的學習體驗。

評分

《五代史通俗演義(綉像本)》是一部捲帙浩瀚、通俗易懂的中華通史,也是一本普及中國傳統曆史文化知識的史學巨著和文學巨著。具有極強的史學價值、文化價值、珍藏價值、饋贈價值。這部用章迴小說體裁形式寫的小說不像《三國演義》那樣創造瞭一係列藝術形象的文學作品,而是史實力求確鑿的通俗曆史書,是一部觀念先進、文筆優美,足以充分反映曆史真實的新的中國曆代通俗演義。

評分

東西不錯,物美價廉,挺便宜實惠的

評分

好書,發貨快,物流快,包裝完美無損壞。

評分

當我們勇於正視自我,當我們潛心地讀下去,拋開功利心認真地對待那些文字的時候,我們也會得到慰藉和奬勵。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孤獨,我們的柔軟,我們的睏惑和迷惘,都一一得到瞭迴應。不管是什麼年代,不管是哪個國傢地區,也許是幾百年以前大洋彼岸的某個小城裏,就有和我們有同樣感受的人,將他們的內心感觸和思想通過文字記錄下來,漫射到現在給我們莫大的鼓舞。讀書,沒有時間空間的阻隔,讀書的好處是讓我們自由穿越古今中外,去體會、感悟、驗證人類的偉大精神。讓我們真的看到世界,同時看到自己。 這便是讀書的好處。

評分

不錯的書,內容通俗易懂,曆史學起來不枯燥。

評分

蔡東藩的演義小說非常適閤做普及使用,讀起來流暢有趣,對史實也會有個大緻的把握。

評分

愛不釋手,印刷精美。電子版看瞭好長時間,決心買一套!中華書局版很好很好!

評分

愛看曆史。。。。。。。。

評分

等購中華書局版的曆代通俗演義久矣,滿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