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半月形文化帶...... 001
一、彈、弓、弩、弋...... 007
二、帶索魚鏢...... 019
三、骨梗石刃鏢槍...... 029
四、打兔的獵槌...... 039
五、鸕鶿捕魚...... 043
六、海鼕青捕雁...... 049
七、鹿笛...... 056
八、《鞦獵圖》器物考...... 064
九、尖木棒...... 075
十、耒與耜...... 080
十一、鶴嘴鋤...... 099
十二、木牛...... 115
十三、銅犁鏵與銅犁鏡...... 122
十四、瓠種...... 127
十五、牛拖和雪橇...... 132
十六、原始馬鐙...... 138
十七、研磨輪...... 146
十八、紡輪...... 162
十九、機杼...... 175
二十、鼻環...... 191
廿一、金釧...... 194
廿二、男根...... 197
廿三、對鳥骨牌...... 209
廿四、蝶形器...... 220
廿五、陪嫁畫...... 233
廿六、愛藥...... 237
廿七、虎噬人銅杖首...... 243
廿八、木燧...... 257
廿九、火鏡...... 267
三十、石烹法...... 272
卅一、針管...... 277
卅二、樺皮器皿...... 282
卅三、角杯考...... 293
卅四、筷子...... 299
卅五、鬍床與鬍掰...... 303
卅六、腰舟和皮船...... 310
卅七、覆麵...... 324
卅八、五服圖...... 334
卅九、地畫...... 350
四十、豬塤...... 359
四十一、陶響球...... 363
四十二、舞馬銜杯...... 374
四十三、舞蹈盆 ...... 381
四十四、鹿皮畫 ...... 390
四十五、太和二年扁平銅鼓...... 395
四十六、大定三年扁平銅鼓...... 402
四十七、龍舟競渡...... 407
四十八、古老的曆書...... 417
四十九、史前薩滿遺跡...... 433
五十、人麵尖樁神像...... 449
一、彈、弓、弩、弋
這類獵具主要以一定的工具,利用彈力將彈丸或箭頭射齣去,擊中禽獸。主要有彈弓、吹槍、弓、弩、弋射等。
(一)彈
彈弓是利用帶兜的弓弦把彈丸射齣去。《說苑》:“彈之狀如弓,而以竹為弦。”其起源很早,在新石器時代齣土不少陶彈丸,其中有不少是由彈弓發射的。《吳越春鞦》中陳音對越王曰:“臣聞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起於古之孝子。古者人民質樸,飢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於中野。孝子不忍父母為禽獸所食,則作彈以守之,絕鳥獸之害。故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害。’”這種獵具在甲骨文中屢見不鮮,近代傣族、布朗族、哈尼族、剋木人和黎族等仍然在用,是獵鳥、護禾工具。
1. 吹筒
這是利用竹、木筒置彈丸,將彈丸吹射齣去以擊飛鳥。美洲瑪雅人就用這種獵具。
2. 彈弩
不久前北京還有這種獵具,是弩的一種,臂上有槽,可射彈丸。徐中舒在《弋射與弩之溯原及關於此類名物之考釋》一文中說:“彈弩或連珠弩,直臂,臂上置一匣以盛彈或矢(如匣增大,則發彈或矢之數亦可增多)。匣近臂處留一弦道,弦道之後端嚮下,微凹以為銜弦之用。機牙一長方形小骨片,即置於此凹處,可自上下移動。匣與臂相連之關鍵,一端藉弦通過弦道之力,一端彆有一柄,俗稱為拐子(古當稱曰樞),夾於匣與臂之兩旁,兩鍵貫之,一鍵在匣,一鍵在臂。用此弩時,先置彈或矢於匣中,然後將拐子嚮前轉動,待弦落於弦道後端凹處,則將拐子嚮後轉動,當轉動時,匣之後端與臂並不緊接,待匣與臂緊接時,則牙為臂所阻而上升,因而將弦擠齣凹處以發彈或矢,如此往復轉動,則彈與矢即連續發射不已。”
(二)弓
弓箭産生較早,山西峙峪已有石鏃齣土,距今兩萬多年,傳統認為弓箭是
中石器時代的發明,看來這種說法是保守瞭。我國新石器時代發現箭頭更多,有石、骨、角、牙質地。在新疆、內濛古等地的岩畫上,有不少以弓箭射獵的形象,這是當地民族的基本狩獵方法。民族學資料中也多有保留。
《契丹國誌》:“弓以皮為弦,箭削樺為杆。”滿族男孩生下來,必在門上懸一弓箭,自幼習之。《建州聞見錄》捲六九“婦孺皆嫻於騎射”,女人執鞭馳馬,不異於男子,十幾歲小孩即騎馬射箭。《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捲一二二:“其麵傅以牛角,背加以筋膠,外飾樺皮,胎一而角兩接,接處用鹿角一塊,固以筋膠,加煖木皮於外……光削一麵,以鹿角為方,釘於角端,曰墊弦。”這就是牛角弓。過去滿族“七姓”曾腳踏滑雪闆,以弓箭狩獵。入關以後,該族還保留不少狩獵傳統。直至清末民初,東北的赫哲族、鄂倫春族還以弓箭狩獵,當地的樺木弓十分有名,箭也是樺木製的,但箭頭多塗毒藥。南方民族也普遍使用弓箭,《瓊州海黎圖》稱黎族“其弓則以硬木為胎,柔竹為弦,矢則貫以鐵鏃,無羽,每獵則必挾以從,發則十有九中焉”。颱灣高山族也使用弓箭,由於多用毒矢,對箭保護極為精心,都置於箭箙之中。
弓必用箭,箭頭有木、竹、骨、角、牙等。也用扳指,在邳縣大墩子44 號墓齣土一件骨扳指,在商代婦好墓齣土一件玉扳指,說明此具由來已久。滿族、鄂倫春族也利用骨扳指、玉扳指,其用法是把扳指套在右手大拇指上,以利保護手指。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從封麵那古樸典雅的紋理到內頁的紙張選擇,無不透露齣一種對曆史的敬畏與珍視。我特彆喜歡它對色彩的運用,那種深沉的硃紅與淡雅的米黃交織在一起,仿佛真的能透過紙頁觸摸到韆年前的泥土氣息。內容上,作者對不同曆史時期齣土文物的考證極為細緻,尤其是對那些小型、常被忽略的陶器和骨器的解讀,視角新穎,令人耳目一新。書中穿插的手繪圖綫描精準,細節豐富,比許多高清照片更能捕捉到器物本身的韻味和手工的痕跡。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專業的考古現場,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一點點剝開曆史的塵埃,去理解那些沉默的物件是如何講述它們的故事。對於那些熱衷於古代工藝美術和物質文化研究的同好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視覺和知識的雙重饋贈。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文物圖片,更深層次地探討瞭這些器物在當時社會結構、宗教信仰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與意義,這份學術深度和美學品味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平衡點,讓人愛不釋手,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非主流”文物的關注上。許多同類著作往往聚焦於那些重量級、最受矚目的金銀器或玉器,但本書卻將大量的篇幅傾注於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石器、工具殘片乃至建築構件的碎片化研究上。作者認為,正是這些日常用具,纔最真實地反映瞭一個時代社會結構的細微變化。例如,書中對不同時期農具的形態變遷的梳理,清晰地勾勒齣瞭古代農業生産效率提升的脈絡,這為理解古代的人口承載力和社會組織形式提供瞭堅實的物質基礎。這種“以小見大”的研究方法,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曆史寶藏往往隱藏在那些被光環掩蓋的角落裏。全書的論證過程紮實可靠,幾乎沒有絲毫的臆測成分,讀起來讓人感到踏實而充實,仿佛完成瞭一次對古代普通人生活的深度考察,收獲遠超預期。
評分初翻閱此書時,我的第一印象是其敘事邏輯的跳躍性,它並非采用傳統的編年史體進行梳理,而是圍繞幾個核心主題,如“禮器製度的演變”、“喪葬文化中的器物象徵”以及“古代手工業技術的飛躍”,展開瞭多維度的論述。這種結構安排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來說,或許需要一些適應,但一旦沉浸其中,便能體會到其高妙之處。作者成功地將看似分散的考古發現,編織成一張嚴謹而富有張力的知識網絡。比如,他對商周青銅禮器中“饕餮紋”的符號學解讀,結閤瞭區域考古發現的對比分析,提供瞭一個遠超教科書層麵的全新視角。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考古發現時的審慎態度,他從不急於下定論,而是列舉不同學派的觀點,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整本書的學術氣息濃厚,注釋詳實,參考文獻的廣度也令人贊嘆,足見作者下瞭深厚的功夫。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對古代文明的認知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形成瞭一個具有內在聯係的整體框架,這種知識結構上的提升是最大的收獲。
評分我對這本書中關於早期陶瓷技術演進的部分印象最為深刻。作者並未滿足於簡單區分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和黑陶,而是深入探討瞭陶土配方的地域差異、燒製溫度的控製技術,以及模製、輪製等成型工藝的早期應用跡象。書中通過對幾處關鍵遺址齣土陶片薄片分析的結果展示,清晰地揭示瞭不同文化在技術創新上的迭代關係,比如某區域在某種特定釉料上的突破是如何影響瞭其周邊文明的製作水平。這種自下而上的分析路徑,非常有助於理解古代技術進步並非綫性發展的復雜過程。我尤其喜歡它配的那幾幅關於古代窯爐結構的復原圖,標注細緻入微,結閤文字解釋,讓一個對冶金和陶瓷技術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原理。這本書在處理技術史的敘述時,展現瞭高度的專業性和極強的可讀性,它成功地將復雜的材料科學問題,轉化為瞭引人入勝的曆史故事。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帶著一種獨特的、略顯冷峻的學究氣,但又時不時流露齣作者對所研究對象的深沉熱愛,形成瞭一種迷人的張力。它拒絕瞭流行的通俗化解讀,堅持使用精確的術語和嚴謹的論證,這對追求硬核知識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討論瞭秦漢時期漆器製作工藝中“髹漆”技術的復雜性,作者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工藝細節進行瞭令人咋舌的對比分析,描述瞭從采漆、淨化到層層上色的每一個關鍵步驟,文字描述之精細,仿佛能聞到那股特有的植物樹脂的清香和微弱的刺鼻氣味。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書中的內容極具說服力。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論述中巧妙地融入瞭田野調查的親身經曆,使得冰冷的器物描述瞬間擁有瞭鮮活的生命力和現場感,閱讀體驗非常獨特,遠超那些純粹的圖錄匯編,它更像是一部結閤瞭實證研究與個人感悟的學術隨筆。
評分哈裏·布萊剋門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長大,與沃倫·伯格兒時即是好友。伯格成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後,推薦布萊剋門進入最高法院,兩人親密無間,被並稱為“明尼蘇達雙胞胎”。然而,由於政見相異,布萊剋門與伯格最終漸行漸遠,直至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來。布萊剋門也從一名保守派人士,成長為自由派大法官的領軍人物。《紐約時報》資深記者、普利策奬得主琳達·格林豪斯藉助布萊剋門去世後留下的50萬份個人文獻,《大法官是這樣煉成的:哈裏·布萊剋門的最高法院之旅》翔實敘述瞭布萊剋門與伯格的決裂經過,生動刻畫瞭前者在墮胎、死刑、種族平權等案件中的內心掙紮與立場變化,揭示瞭一位偉大法官的內心世界。
評分第四節古代占蔔的再現
評分不愧是名傢之作。讀後有啓發。
評分第二節1949年以後甲骨學研究資料的匱乏與《甲骨文閤集》項目的提齣
評分上篇甲骨學深入發展階段(1949—1978年)
評分好書。。。。。。。。。。
評分著名考古學傢、民俗學傢宋兆麟,四十多年來緻力於研究中國古代各民族日用品、生活工具,他在書中圖文並茂地介紹瞭50餘種中國古代器具,如彈、弓、弩、鹿笛等,並對其使用和流傳情況進行瞭詳細考證,學術性高,可讀性強。
評分你在,我在,就是海枯石爛。
評分著名考古學傢、民俗學傢宋兆麟,四十多年來緻力於研究中國古代各民族日用品、生活工具,他在書中圖文並茂地介紹瞭50餘種中國古代器具,如彈、弓、弩、鹿笛等,並對其使用和流傳情況進行瞭詳細考證,學術性高,可讀性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