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英语写作教程》是一部针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全面、系统的教材,旨在帮助中国学生掌握英语写作的知识要点,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克服汉语思维模式的干扰,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教程》共三大部分,九个章节。第一部分由一至三章构成,分别探讨写作的基本概念、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尤其是篇章结构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写作中的逻辑推理;第二部分由第四至六章构成,系统介绍了英语写作中构思、步骤及篇章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生成想法、写作步骤、篇章类型、展开模式及篇章结构;第三部分由第七至九章构成,详细讨论了英语中不同写作技巧的运用,并针对中国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上存在的普遍问题,着重讲解了英语写作中的选词、造句的正确用法,以及标点符号在英语写作中的主要用途与特殊用途。
内页插图
目录
PartⅠ
Chapter One Learning About Writing
1.1 Differentiating writing from speaking
1.2 Knowing your audience
1.3 Understanding your subject
1.4 Identifying your purpose
Chapter Two 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2.1 Difference in philosophy
2.2 Difference in the mode of thought
2.3 Linguistic features
Chapter Three Logical Devices in Writing
3.1 Basic concepts in logic
3.2 Inductive reasoning
3.3 Deductive reasoning
3.4 Inductive essay and deductive essay
PartⅡ
Chapter Four Generating Ideas
4.1 Class brainstorming
4.2 Freewriting
4.3 Clustering
4.4 Seven Wh-words
Chapter Five Writing Process
5.1 Stage One: Prewriting
5.2 Stage Two : Writing
5.3 Stage Three : Revision
Chapter Six Essay Types
6.1 Narration
6.2 Description
6.3 Exposition
6.4 Argumentation
PartⅢ
Chapter Seven Writing Skills
7.1 Basic knowledge of English writing
7.2 Classification
7.3 Cause and effect
7.4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7.5 Process
7.6 Examples
7.7 Definition
Chapter Eight Language Skills
8.1 Wording
8.2 Sentence
Chapter Nine Punctuation and Mechanics
9.1 Using end punctuation
9.2 The Comma
9.3 The Semicolon
9.4 Dash and Brackets/parentheses
9.5 Quotation Marks
9.6 Capitalization
9.7 Italicization
Bibliography
前言/序言
英文写作有没有自成体系的知识框架和特定的表达技巧?如何引导写作者克服汉语思维模式干扰、建构英语思考习惯?为帮助中国的英文写作者全面掌握英文写作的知识要点,进行流畅的英文书面表达,从而全面提升英文写作能力,我们编撰了《英语写作教程》。 针对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是本书的主要特点,本书适用于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者。 针对国内英文写作者对写作性质认识的不足、英语写作技巧的缺乏,以及普遍存在机械操练的现象,编者结合多年英语写作教学经验及自身对英语写作的认识和感悟,对国内外流行的英语写作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大量国内学生的英语习作,对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寻根问源,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书的架构。为引导较高质量的写作实践,本书还配有针对性较强的阅读及写作练习。全书共分九个章节,从写作的最基本概念入手,让学生了解写作的性质和目的,从而为写作实践做好准备。汉语思维模式是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教材将英汉写作中存在的主要差异进行了对比,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英语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教材系统地探讨了英语写作中的推理、文章类型、展开模式、篇章结构、写作技巧等。此外,本教材还针对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英语语言上的问题,着重介绍了英语选词、造句的正确用法,以及标点符号在英语写作中的主要用途与特殊用途。 本书的编写分工如下:钱杨老师负责构思教材的总体框架及第一、二、三、四章的编写;李兴文老师负责编写第五、第八章及第六章的前三部分和第七章的一、三、四部分;季晓艳老师负责编写第六章的第四部分,第七章的二、六、七部分和第九章;潘耀忠老师负责编写第七章的第五部分;惠永勤老师和蔡翔凤老师负责为本教材搜集部分阅读文章并对此进行了词汇和理解题的设计及编写。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由于编者水平和能力有限,存在的问题在所难免,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瀚海拾贝:跨越藩篱的语言探索 图书名称:《瀚海拾贝:跨越藩篱的语言探索》 作者:[此处留空,以便读者自行想象作者身份,增加亲切感] 字数:约 1500 字 --- 导言:迷航于符号之海的旅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载体和情感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们所面对的语言世界,如同浩瀚无垠的海洋,布满了专业术语的暗礁、文化语境的潮汐,以及思维定势的迷雾。许多渴望深入探索语言奥秘、试图跨越不同文化藩篱的求知者,常常在浩繁的理论与碎片化的知识中感到迷失,不知从何处扬帆起航。 《瀚海拾贝:跨越藩篱的语言探索》并非一本旨在教授特定技能的工具书,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所有对语言的本质、演变及其社会功能怀有深切好奇心的读者,共同进行一场深度且富有哲思的旅程。本书聚焦于语言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人类认知与符号系统的交互关系,以及不同语境下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我们试图剥离那些僵硬的语法规则和教条式的用法注解,转而探索语言生命力的源泉——那些潜藏于日常对话、文学创作乃至科技交流中的微妙力量。 第一辑:符号的源头与心智的疆界 语言的起点,是人类对世界的编码与解码能力。本辑将带领读者回到符号学的原点,探讨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的辩证关系,并将其延伸至更广阔的文化符号领域。我们不讨论“如何正确地使用一个动词”,而是探讨“为何我们选择用这个声音或字符来代表某种概念”。 章节精览: 1. 从洞穴壁画到数字矩阵:意义的演化路径:追溯人类如何从具象的图示符号,过渡到抽象的文字系统。重点分析了象形文字、表音文字的发展脉络,以及数字化时代,文本信息在屏幕上呈现时所面临的新的认知挑战。 2. 隐喻的物理学:思维结构中的非字面意义:深入研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的认知隐喻理论。探讨“时间就是金钱”、“争论就是战争”等核心隐喻如何塑造我们的决策和情感反应。这一章将通过大量跨文化案例对比,揭示人类心智在处理抽象概念时,对具身体验的普遍依赖性。 3. 沉默的重量:非语言信息的解码:语言不仅仅是词语的堆砌。本节将分析语用学中的“失语”与“多言”,研究语境、沉默、停顿(Prosody)在信息传递中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针对跨文化交流中,因对“沉默”的不同解读而产生的巨大误解,提供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的视角。 第二辑:语境的迷宫与权力的博弈 语言是社会性的活动。离开了具体的交谈者、时间、地点和目的,任何词语都将失去其生命力。本辑将深入分析语境如何扭曲、构建甚至颠覆词语的“本义”,并探讨语言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的权力角色。 章节精览: 1. 从“你懂的”到“不可说”:语境依赖性与信息密度:本章聚焦于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与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s)之间的信息传递差异。我们剖析了特定群体内部如何通过共享的“黑话”、典故或历史记忆,在极少的词汇量下传递海量信息,以及这种信息密度对“局外人”构成的认知壁垒。 2. 话语的塑造:霸权与反抗的词汇战争:借鉴福柯的话语分析理论,本书探讨了特定时代、特定群体如何通过定义词汇的“正当性”来维护或挑战既有的权力结构。例如,“进步”、“传统”、“激进”等词汇在不同政治语境下的漂移和异化,以及社会运动如何通过创造新词(Neologism)来挑战既有叙事。 3. 翻译的悖论:忠实与背叛之间的舞蹈:翻译并非简单的“词对词”的替换,而是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的艰难对接。本章将讨论“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的本质——它往往源于文化特有的概念结构或情感体验无法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对等的符号系统,从而引发对“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的深刻反思。 第三辑:文学的炼金术与未来的回响 语言的艺术性体现在其能够超越信息传递的实用功能,进入审美与情感的殿堂。本辑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如何通过对语言规范的故意“偏离”和“重塑”,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章节精览: 1. 形式的张力:文学风格的句法解构:分析乔伊斯、普鲁斯特或卡夫卡等大师,如何通过极端拉长句子、使用罕见的句法结构或打破逻辑顺序,来模拟人类意识流动的非线性体验。这不仅仅是风格,更是对读者认知习惯的系统性挑战。 2. 音韵的暗示:文本的音乐性与情感投射:探讨语音学和音系学知识如何被诗人巧妙运用于创造节奏感和情感暗示。例如,硬辅音(如/k/, /t/)与柔和元音(如/u/, /o/)在不同意象描绘中的潜意识影响。 3. 语言的生态学:数字时代下的词汇消亡与新生:展望未来。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全球化交流的深入,人类语言生态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将讨论新媒体如何催生出新的缩写、表情符号(Emoji)作为一种新的视觉文本,以及这种“语言的碎片化”对人类深度思维和长期记忆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必须学会像生态学家一样,审视语言的健康状态。 结语:成为更谨慎的聆听者 《瀚海拾贝》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读者对语言的敬畏感和批判性警觉。它不是提供一把打开所有语言之门的万能钥匙,而是提供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帮助读者穿透日常语言的表象,直抵意义的深处。 阅读本书后,你或许不会立刻成为一个更“流利”的沟通者,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更审慎的观察者、一个更敏锐的聆听者,以及一个更深刻的思考者。你将开始质疑那些你从未质疑过的事物:你所说的“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你所相信的“事实”是如何被语言建构起来的? 欢迎加入这场永无止境的语言探索之旅。在符号的海洋中,真正的财富,在于我们发现和理解自身思维边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