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诗话:人间词话

中华经典诗话:人间词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王国维 著,彭玉平 注
图书标签:
  • 诗词鉴赏
  • 词学
  • 文学史
  • 古典文学
  • 中华文化
  • 名著
  • 诗话
  • 王国维
  • 人间词话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00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751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经典诗话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3
字数: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诗话,是中国古代评论诗歌、诗人、诗派,记录诗人议论、事迹的著作。写作诗话之风,始于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盛行于宋代。明、清两代作者也很多。
  为满足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的需求,中华书局策划编选了“中华经典诗话”丛书,精选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典的诗话、词话作品进行注释、评析,为爱好文学,尤其是爱好诗词阅读和写作的读者提供一套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培养审美趣味,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既是文学爱好者所推崇的提高审美品位之作,也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一定地位的经典之作。本次推出的是第一辑。

内容简介

  

  《人间词话》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一部文学批评经典著作,对20世纪文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为“中华经典诗话”丛书之一种,收录《人间词话》通行本64则,原文之后辅以注释、点评,以方便读者理解和领会。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22岁起,他到上海《时务报》报馆做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在罗振玉的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3部著作。l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避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词以境界为最上)二 (有造境)三 (有有我之境)四 (无我之境)五 (自然中之物)六 (境非独谓景物也)七 (红杏枝头春意闹)八 (境界有大小)九 (严沧浪((诗话》)一○ (太白纯以气象胜)一一 (张皋文谓飞卿)一二 (画屏金鹧鸪)一三 (南唐中主词)一四 (温飞卿之词)一五 (词至李后主)一六 (词人者)一七 (客观之诗人)一八 (尼采谓)一九 (冯正中词)二○ (正中词)二一 (欧九《浣溪沙》词)二二 (梅舜俞《苏幕遮》词)二三 (人知和靖)二四 (《诗·蒹葭》一篇)二五 (我瞻四方)二六 (古今之成大事业)二七 (永叔)二八 (冯梦华)二九 (少游词境)三○ (风雨如晦)三一 (昭明太子)三二 (词之雅郑)三三 (美成深远之致)三四 (词忌用替代字)三五 (沈伯时《乐府指迷》)三六 (美成《青玉案》)三七 (东坡《水龙吟》)三八 (咏物之词)三九 (白石写景之作)四○ (问“隔”与“不隔”)四一 (生年不满百)四二 (古今词人)四三 (南宋词人)四四 (东坡之词旷)四五 (读东坡、稼轩词)四六 (苏、辛,词中之狂)四七 (稼轩中秋饮酒)四八 (周介存谓)四九 (介存谓梦窗词)五○ (梦窗之词)五一 (明月照积雪)五二 (纳兰容若)五三 (陆放翁跋《花间集》)五四 (四言敝而有楚辞)五五 (诗之《三百篇》)五六 (大家之作)五七 (人能于诗词中)五八 (以(《长恨歌》之壮采)五九 (近体诗体制)六○ (诗人对宇宙人生)六一 (诗人必有)六二 (昔为倡家女)六三 (枯藤老树昏鸦)六四 (白仁甫)

精彩书摘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评析】
  此则在手稿中原居第3l则,王国维整理手稿择录发表时重新调整顺序,才将其列为第一则。“境界”是王国维最为驰名的词学范畴,在王国维的词学体系中具有核心意义。“境界”二字渊源甚早,而且在王国维之前用以评论诗文也颇多其例,清初刘体仁的《七颂堂词绎》和清末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更是以境界来评词。但在这些诗话词话著作中,境界的内涵是比较模糊的,而且没有成为其著述的理论核心,而王国维特别拈出“境界”二字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并持以进行批评实践,“境界”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才由此而真正得以充分彰显出来,这是王国维境界说备受称誉的重要原因所在。
  “最上”云云,可见其境界说悬格之高。这也说明王国维从本质上不是写一部词学普及或填词入门类的书,而是带着指引词学发展方向的意义。在王国维看来,境界内涵高格而外有名句,以名句彰显格调,才能当得起“境界”二字。高格是作者人格与作品格调的结合,是从作品整体而言的,而名句则近乎“秀句”之意,但“名旬”之“名”不仅表现在文采神妙上,更体现在对“高格”的精准表述上。这种“名句”意识其实是古代赋诗断章和摘句批评的一种观念延续。境界说应该是兼含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的。在词史发展中,王国维把五代与北宋时期作为境界说的最佳体现,所谓“独绝”包含着难以超越的意思,从王国维后来的论述来看,五代北宋词自然神妙的艺术才是他最为欣赏的,至于在新的时代之下,如何既保持五代北宋词的神妙艺术,又能结合时代特点和个人体会,增加宇宙人生之哲思,就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主要致力的方向了。王国维的境界晚也正是他在对五代、北宋词的涵泳与领会中提炼出来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的“出处”特点,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王国维对词史发展的整体学术判断,其得失因此而显得十分明显。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评析】
  此则在手稿中原居第32则。王国维撰述词话初期似较随意,但从第3l则开始论及“境界”,此后相连数则也承此而下,可见王国维此时关于境界说的理论已经较为自觉了。
  ……

前言/序言


《人间词话》:词之镜鉴,情之回响 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诗歌与词,如同两条璀璨的河流,各自流淌出独具魅力的风韵。而在这两条河流交汇之处,有一位巨匠,他以其精湛的眼光和深邃的体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关于词的经典之作——《人间词话》。本书并非史书的浩繁梳理,也非理论的枯燥堆砌,而是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词的灵魂,更是一曲悠扬的回响,传递着人间的情感。 《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美学家。他学识渊博,涉猎广泛,而他对词的造诣,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部《人间词话》,是他倾尽毕生心血,对词的创作、鉴赏、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的深刻思考与独到见解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了中国词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词的“境界”理论的阐释。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摹,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真正优秀的词作,能够达到一种“境界”,即情与景的高度融合,使读者在感受景物的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境界”是词的生命,是词之所以动人的关键。他将词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指作者将自己的情感、经历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而“无我之境”则是指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完全消融于景物之中,仿佛景物本身就具有生命和情感,读者在欣赏景物时,自然会感受到一种超越个人的普遍情感。王国维的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中国古典诗词含蓄蕴藉、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更深刻地触及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如何通过外在的具象,抵达内在的抽象,如何将个体的体验升华为普遍的情感共鸣。 他以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为例,指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苏轼将自己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慨融入其中。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被他视为“无我之境”,词中没有直接抒发作者的离愁别绪,但读者读来,却能感受到一种凄凉、哀婉的意境。这种“有我”与“无我”的划分,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对词作情感表达不同层次和维度的精辟概括。他鼓励词人要力求“入于无情之景,而情尽显露”,即通过对纯粹景物的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其次,《人间词话》对词的“词品”进行了深刻的论述。王国维将词的品第分为“上、中、下”三等,并以具体的词作为例进行评析。他认为,词的品第,并非取决于其辞藻的华丽与否,更在于其情感的真挚与否,意境的高下与否。他推崇那些能够“写尽”人情世态,却又不落俗套的词作。他赞赏温庭筠的词“绮丽”,但认为其“语益浅”,有时流于雕琢;他欣赏李煜的词“亡国之音哀以思”,认为其情感真挚,直击人心,但又指出其“有亡国之痛,而非有亡国之词”。这种对词品的高度关注,体现了王国维对词作艺术价值的严谨判断,也为后人提供了鉴赏词作的重要标准。 他尤其重视词中所蕴含的“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源于强烈的感情宣泄,而是来自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宇宙人生的透彻理解。他认为,真正伟大的词,能够“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能够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味,引发读者无尽的联想。他推崇辛弃疾的词,认为其“沉雄”,充满豪迈之气,但又不止于豪迈,更能将家国之情、人生之思融为一体。他引用了辛弃疾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指出这寥寥数语,却将词人的孤独、凄凉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再者,《人间词话》为我们展现了王国维对词史的深刻洞察。他梳理了从词的起源到宋代词的鼎盛,以及元明清词的发展脉络,并对各个时期、各个词人的风格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概括。他不仅关注词的创作,更重视词的传承与发展。他能辨析出词的“变化”,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词人,如何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开创出新的风格。他能够跳出狭隘的门户之见,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词的发展,指出词的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创造与革新。 他特别强调了宋代词的“集大成”地位。在他看来,宋代词在继承唐代诗歌的精髓,融合了唐诗的雄浑与婉约,以及民间曲调的生动活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他认为,宋代词的成就,在于其情感的丰富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以及意境的深远性。他对“词”这种文体,有着近乎虔诚的敬意,认为它是中国文学中一种独特而伟大的存在。 《人间词话》的语言风格,也是其一大特色。王国维的文字,极其精炼,字字珠玑,不含一丝冗余。他常常用简洁的譬喻,深刻的格言,来阐释复杂的艺术理论。他的语言,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思想的锐利。读他的文字,如同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回味无穷。许多被后人广为传颂的经典名句,都出自《人间词话》。例如,“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三种之境界”,更是激励了无数后学,成为他们人生奋斗的座右铭。 这“三种之境界”指的是: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象征着对人生目标的执着追求,以及面对漫漫前路,虽有迷茫,却依旧坚持探索的决心。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界,象征着为了实现目标,甘愿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承受痛苦,而不后悔。第三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象征着在经历了无数的奋斗与磨砺之后,终于豁然开朗,找到了自己真正追求的目标,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三种境界,不仅是对词人创作心路历程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奋斗精神的深刻总结,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人间词话》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还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厚人文关怀。王国维不仅仅是在谈论词,更是在谈论人生,谈论情感,谈论人类共通的悲欢离合。他对词人的命运,对词作背后所承载的时代气息,都有着深刻的体察。他所赏析的词人,无论是苏轼的豪放,还是李清照的婉约,亦或是李煜的凄婉,他都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普遍的人性光辉,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对世事的感慨。 阅读《人间词话》,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由词构成的文学殿堂。在这里,我们可以聆听千古词人的心声,感受他们细腻的情感,领略他们高超的艺术技巧。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词的理论著作,更是一部能够启发我们思考人生、感悟情感的智慧之书。它告诉我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情感与理性的融合,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个人情感与普遍人性的对话。 《人间词话》的问世,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词学研究的水平,对后世的词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它依然是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学习和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参考文献。它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的阻隔,继续滋养着中华文化的土壤,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人的情感世界,提供了一扇不可多得的窗口。它让我们明白,那些优美的词句,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民族精神与文化血脉的传承。 总而言之,《人间词话》是一部集理论性、鉴赏性、文学性于一体的杰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精炼的语言、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词的世界的大门,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提供了重要的钥匙。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词的灵魂;它是一次回响,让我们听到情感的共鸣。它所包含的,是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是对人生的深刻洞察,是对中华文化的深情礼赞。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华经典诗话:人间词话》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书中对于诗词的解读,非常注重挖掘其内在的哲学意蕴和人生智慧。作者并不回避人生的苦难和无常,而是以一种豁达而又深沉的态度,去审视和解读那些饱含岁月痕迹的诗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的评论,作者并未将他们简单地神化,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凡人的情感、挣扎和超越。在那些意境深远的诗篇中,我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书中的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我与这个世界的联系。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微涩,回味甘醇,越品越有滋味。它是一本能让你沉静下来,进行深刻自我反思的书,也是一本能让你在品味诗词的同时,找到人生答案的书。

评分

这本《中华经典诗话:人间词话》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其在传统诗词赏析基础上,注入了许多现代的视角和解读方式。作者并非仅仅遵循旧有的注释和评论,而是大胆地将当代的审美观念、人生体验融入其中,让那些古老的诗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比如,书中对于爱情诗的解读,不再是单调的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而是深入探讨了情感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情感选择。这种“古今对话”的解读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也更容易找到共鸣。我发现,许多我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诗词,在作者的引导下,变得鲜活而亲切。书中也并非全是高深莫测的理论,穿插着许多生动有趣的典故和人物故事,使得阅读过程充满趣味性。有时,甚至会因为某个故事而捧腹大笑,或是为人物的命运而唏嘘不已。总而言之,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大众的趣味,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诗词鉴赏读物,它让我在领略古典诗词魅力的同时,也思考了人生的诸多课题。

评分

初读《中华经典诗话:人间词话》,便被其独特的视角所折服。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对诗词字面意义的解释,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许多经典作品的解读,都触及到了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维度。例如,对于唐代女性诗人的分析,作者不仅展现了她们的才情,更深入挖掘了她们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社会限制和情感困境,这让我对她们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于不同流派诗歌的梳理和比较,也显得尤为精辟,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和演变。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常常能从看似平常的诗句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深意。更难得的是,这本书的语言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读起来既不枯燥,又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它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循循善诱,带领读者进入诗词的殿堂,领略其无穷的魅力,也从中获得关于人生、关于艺术的深刻启迪。

评分

打开《中华经典诗话:人间词话》,我立刻被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这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以及背后默默无闻的创作者,置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他并非刻意拔高,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辟独到的见解,展现了诗词与时代、与人物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边塞诗的分析,在那些铁马金戈的画面背后,作者揭示了征夫的思乡之情,以及家国情怀的复杂交织。那种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的并存,让诗歌的生命力得以跨越时空,直击人心。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但这些都融入在具体的作品赏析中,而非生硬的理论讲解。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诗词,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对美的永恒向往。

评分

初拿到这本《中华经典诗话:人间词话》,就被它素雅的封面和沉甸甸的分量吸引了。迫不及待地翻开,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篇篇对古典诗词的深入解读。它并非简单罗列诗句,而是像一位温文尔雅的引路人,带你走进那些意境深远的篇章。作者的文笔功力深厚,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或慷慨激昂,或低回婉转,都仿佛历历在目。书中对词作的分析尤为精彩,不仅仅是词句的字面意思,更是挖掘了词背后所蕴含的时代风貌、士人心绪,以及作者与天地精神的对话。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苏轼词的几段评述,那种豪放旷达,又带着几分超然物外的哲思,在作者的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读罢,不仅对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书不适合速读,更适合细细品味,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感悟。它是一本能滋养心灵的书,让我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情感与哲思。

评分

很好,物流也给力

评分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评分

五、复核戴氏所引文献,凡确属错讹者,径改;文字虽有出入,而文意可通者,则一仍其旧。

评分

正版书籍!

评分

看着不错 应该还行的

评分

二、戴氏注文互见,凡云“见前某诗注”者,在“注”字后标示该注之注码,以便按寻。一题数篇者,仿戴氏区别之例,在“注”字前括注该篇首句。

评分

书很好。快递速度超快,快递员态度好

评分

很好的选择

评分

这套丛书很不错的,无论装帧还是内容都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