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继承并发展了“爱和自由”的核心思想,进一步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世界中创造自我,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育为一个完整的人。
它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诠释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同《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一样,《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是一本值得长久放在书架上的教育经典!
作者简介
孙瑞雪,中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创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创始人;“儿童敏感期”理论创始人;专著《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新纪元;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人物新周刊》《心理访谈》《半边天》等栏目,讲述“爱和自由”的教育;2009年,被评选为“中国教育杰出人物”2006年、2007年,中央电视台走进孙瑞雪教育机构幼儿园,连续拍摄16集《敏感期》专题片。
在孙瑞雪老师的带领下,“爱和自由”教育团体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以蒙特梭利、卢梭、皮亚杰等经典教育学、现代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19年高度专注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创造、建构、发展和完善了“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思想理论系统、教育教学系统,“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的教育思想系统,敏感期理论系统,以及“爱和自由”学校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系统。
目录
开篇语
第一章 什么是完整的成长
第二章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第一节 什么是主人
第二节 唤醒身体
第三节 身体的禁锢对儿童成长意味着什么
第四节 不同阶段的身体发展特征
第五节 隐藏在儿童身体里的生命力
第三章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第一节 儿童天然拥有情绪
第二节 情绪共生
第三节 儿童有认知情绪的内驱力
第四节 怎样陪伴儿童情绪的成长
第五节 儿童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六节 伴随情绪,儿童进入生命深处
第七节 精神情绪
第四章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第一节 感觉是发现的智慧
第二节 感觉是儿童认知的基础
第三节 感觉让儿童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
第四节 感觉带领儿童进入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
第五节 感觉是良知和善(道德)的来源
第六节 对感觉的新认识
第五章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第一节 心理,扩展了儿童内在的空间
第二节 历经心理过程,外在的事件被接纳
第三节 历经心理过程,外在的人和物被接纳
第四节 经历不同的心理过程,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
第五节 父母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
第六节 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
第七节 心理成长的缺失,阻碍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八节 心理、意志和思维
第六章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第一节 从感觉上升到概念,就是智力
第二节 兴趣,是儿童认知的内驱力
第三节 环境的真实,是儿童认知的条件
第四节 意志力的产生和形成
第五节 认知,在真实的生活中发展
第六节 认知被局限在头脑的系统中
第七节 认知和儿童内在生命的成长
第七章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第一节 儿童是天生的“精神贵族”
第二节 儿童天然向往并敏感于精神
第三节 走出精神,创造自我
第四节 与儿童共享精神生活
第五节 如何为儿童创造精神成长的环境
第六节 在“爱和自由”中,儿童精神的成长
第八章 精神胚胎的引领
第一节 精神胚胎
第二节 无与伦比的觉察
第九章 自我创造的历程
第一节 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萌芽:“我的”私有财产
第三节 自我的诞生:“我的”想法是我的
第四节 自我的力量
第五节 自我的丧失
第六节 自我的替代品——小我
第七节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第十章 完整的人
第一节 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第二节 完整的人
第十一章 再谈感觉
第十二章 不同角度的洞见——儿童成长阶段的几个经典理论
第一节 成长阶段的发现
第二节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
第三节 蒙特梭利关于成长阶段的划分
第四节 卢道夫 史代纳关于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
第五节 爱利克 埃里克森关于生命成长的阐述
附录:词语释义
后记:金色的希望
精彩书摘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
真买的情况是:在悦悦更小的时候,当妈妈的情绪突然在她自己的内在升起,情绪的迷雾还没有完全酝酿、扩展出来,还没有变成一种氛围的时候,悦悦的情绪就已经跟妈妈的情绪一体了。当妈妈愤怒或者焦虑的情绪出现,但却还未被妈妈感觉到的时候,悦悦就会开始哭闹。2岁以前,悦悦虽然从妈妈的身体里走了出来,身体上是分离了,但是在情绪上尚未和妈妈的情绪剥离开,依然和妈妈是浑然一体的状态。这种浑然一体的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共生体”,意思是就像还在妈妈身体里共同生活一样。悦悦不知道那是妈妈的情绪,她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的,就像悦悦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她认为她和妈妈是一体的。现在,虽然身体不共生了,但情绪上她仍然和妈妈处于共生状态。
在儿童内在的世界里,身体、情绪、感觉这些方面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共生的状态或者浑然一体的状态,最容易共生和浑然一体的首先是情绪。儿童必须历经一个发现、剥离和独立的过程,当儿童的自我开始出现,儿童就会发展出从共生或者浑然一体状态中把自己的各部分(当然首先是情绪)剥离开来的需要。当自我逐渐被儿童创造得越来越清晰的时候,生命内在的各部分的独立也就被儿童建立了。3岁多的悦悦终于发现是妈妈生气了,而不是自己生气了,这就是情绪上的成长。
2岁多的时候,表面上看来悦悦急躁地大哭是因为悦悦不同意妈妈当下的做法,实际上那是因为她和妈妈愤怒、焦虑的情绪产生了共振。随着年龄的增长,悦悦对情绪的熟知度越来越高,她的内在开始具有辨识能力,同时她也在不断发展这种能力。当妈妈内在的情绪刚一冒头,尚未释放出来时,悦悦就可以用语言告诉妈妈:“妈妈你别生气了。”当悦悦这样说的时候,她已经从妈妈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了,她不再有之前那种强烈的焦虑感。这时候,悦悦妈妈才觉察到原来是自己生气了。悦悦的发现让妈妈觉察到了自己,悦悦妈妈说:“我女儿让我发现了自己在情绪上的问题,我现在才逐渐了解了我的情绪。看来我的情绪还处在童年时与我母亲情绪的共生状态。”
共生是客观和天然的状态,如果父母情绪较为成熟,内在较为平和,父母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就比较清楚,孩子情绪成长的空间就相对宽大和良好。共生的这段特殊的时期,极容易使儿童熟知情绪的世界;然而当孩子的情绪无法成长时,共生也易于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绪世界里。核心的问题是情绪的成长过程是否可以完成。
父母如果是爱孩子的,孩子的情绪依然是和母亲共生共感,和母亲浑然一体。爱是一种完全区别于其他情绪并高于其他情绪的特别存在。爱是特别的共生。孩子学会了爱,就学会了与生命的联结。
由于是合为一体的状态,所以儿童非常容易将这个时候形成的一切转化成自己的潜意识。如果孩子不能把自己同成人剥离开,那么他就永远停留在了童年。熟悉是开始,剥离是成长的第一步,然后逐渐地辨识“你的”情绪和“我的”情绪。在辨识的过程中,情绪便独立了起来,最后伴随着“我的”而为自己负责。而这种剥离必然要依靠儿童创造出来的自我,没有自我的力量,儿童无法从浑然一体中超然地脱离出来。因为情绪还没有被自我深切地知道“这是我的”,我应该为我负责。这就是大多数成人喜欢抱怨,内在总以为“是你导致我生气的,都怨你”的原因,这种游戏不断重复着。
……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 洞悉生命内在力量,赋能孩子独立人格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引导孩子健康、独立、且富有创造力地成长,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都深切关注的课题。《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这本书,旨在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支持儿童生命内在的成长轨迹。它并非一本照搬教育理论的指南,也不是罗列枯燥训练方法的手册,而是深入儿童心灵的探索,一次关于生命如何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深邃洞察。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自我创造”。它并非鼓励儿童随心所欲,而是强调生命本身蕴含的强大驱动力,以及儿童个体在面对世界时,如何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和实践,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这种“自我创造”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是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学习、反思,从而形成独特个性的艺术。 第一部分:看见生命内在的罗盘——理解儿童成长的原动力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一同拨开笼罩在儿童成长之上的层层迷雾,去发现他们内心深处那股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拒绝将儿童视为等待被填满的容器,而是认识到他们是具有先天潜能和内在需求的生命体。 生命的种子:潜能的萌发与发展。 本书将详细阐述儿童个体所携带的独特基因蓝图,以及这些基因如何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以最优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将探讨各种天赋和特质的早期迹象,以及如何识别和呵护这些“生命的种子”,避免过早的压抑或不当的引导。这不是关于“成功学”的训练,而是关于尊重生命初衷,让潜能得以自由舒展。 探索的火花: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本质。 好奇心是儿童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它驱使着他们不断探索未知,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和成长。本书将深入剖析儿童好奇心的发展规律,探讨它如何从最初的感官探索,逐渐演化为逻辑思考和抽象推理。我们也将讨论如何在教育和家庭环境中,保护和激发这种“探索的火花”,避免使其熄灭。这并非简单的“激发兴趣”,而是理解好奇心作为生命自我驱动力的根本作用。 情感的潮汐:理解与疏导情绪的力量。 儿童的情绪世界丰富而复杂,喜怒哀乐,悲恐惊疑,都如潮汐般起伏。本书将帮助我们理解儿童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情绪发展特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如何帮助儿童认识、接纳并有效疏导自己的情绪,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成长的契机,而不是阻碍。这不是关于“情绪控制”,而是关于“情绪智慧”的培养,让孩子能够与自己的情绪和谐共处。 社交的镜像:从互动中认识自我与他人。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在与家人、同伴、老师的交往中,儿童如同照镜子一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也学习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本书将深入分析儿童社交发展的不同阶段,探讨积极的社交模式如何塑造儿童的同理心、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将揭示,真实的社交并非模仿,而是通过真实的互动,构建深刻的人际联结。 第二部分:搭建内在的脚手架——赋能孩子独立人格的塑造 在理解了生命内在的动力之后,本书将重点转向如何为儿童搭建一个支持他们“自我创造”的内在脚手架。这并非为孩子铺平道路,而是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具、空间和引导,让他们能够自己攀登。 自主的土壤:培养独立思考与决策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自我创造”的基石。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提问、鼓励质疑、提供选择等方式,引导儿童形成批判性思维,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我们将分享如何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在小小的选择中,体验自主的力量,为未来更重要的决策打下基础。这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赋能式”的引导,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韧性的砖石:应对挑战与挫折的智慧。 成长之路并非坦途,挫折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培养儿童的“成长型思维”,让他们将挑战视为学习的机会,将失败看作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我们将分享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内心的韧性,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这不是关于“百毒不侵”,而是关于“浴火重生”的勇气与智慧。 创造的火种:激发想象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力是儿童生命最闪耀的光芒。本书将鼓励家长和教育者,为孩子提供丰富的体验,鼓励他们打破常规,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从中发掘解决问题的“火种”。我们将分享如何通过开放式的游戏、艺术创作、故事讲述等活动,点燃儿童想象力的火焰,让他们能够用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并以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 责任的脉络:从自我管理到社会担当。 责任感的培养是儿童从个体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鼓励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并逐渐理解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我们将分享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义务,从爱护自己的物品,到关心家人,再到参与社区活动,让他们在点滴中,编织起责任的脉络,最终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个体。 第三部分:搭建外在的支持系统——营造和谐共生的成长环境 儿童的“自我创造”并非孤军奋战,外部环境的支持至关重要。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如何为孩子构建一个既安全又有挑战,既包容又引导的成长环境。 爱的港湾:安全感与信任的基石。 安全感是儿童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前提。本书将强调建立稳定、充满爱意的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倾听、理解、接纳,为孩子提供坚实的“爱的港湾”。我们将探讨,在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如何建立清晰的界限和规则,让孩子在安全感中学会自律。 探索的空间:自由与边界的智慧平衡。 孩子需要自由去探索,但也需要清晰的边界来指引方向。本书将分享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且富有启发性的物理和心理空间,鼓励他们进行自主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将讨论如何在给予孩子选择和自由的同时,设定合理的规则和期望,帮助他们学会自律和尊重。 榜样的力量:言传身教的深度影响。 家长和教育者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最直接的蓝本。本书将强调作为成年人,在自身成长和品格塑造上的持续努力,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示范,为孩子树立可贵的榜样。我们将探讨,如何以身作则,展现对生活的热情、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合作的画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篇章。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本书将倡导建立更加开放、包容和协作的育人模式,鼓励家长、老师和社区成员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形成育人的合力,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并非一本指令性的手册,它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我们放下固有的观念,以一颗开放的心,去重新审视儿童的生命。它鼓励我们相信孩子内在的力量,陪伴他们踏上“自我创造”的旅程,最终见证他们成为完整、独立、且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这本书将帮助我们,从“如何教育孩子”的困惑中走出来,转向“如何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绘制一幅属于生命本身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