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完整的成長:兒童生命的自我創造》繼承並發展瞭“愛和自由”的核心思想,進一步講述兒童如何在成人創造的外在世界中創造自我,如何讓兒童成為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育為一個完整的人。
它提倡對兒童生命的尊重,詮釋完整的人與完整的成長的真正內涵。同《愛和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樣,《完整的成長:兒童生命的自我創造》是一本值得長久放在書架上的教育經典!
作者簡介
孫瑞雪,中國著名教育傢、兒童心理學傢;“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創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長”教育思想創始人;“兒童敏感期”理論創始人;專著《愛和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長》開創瞭中國幼兒教育界的新紀元;多次做客中央電視颱《人物新周刊》《心理訪談》《半邊天》等欄目,講述“愛和自由”的教育;2009年,被評選為“中國教育傑齣人物”2006年、2007年,中央電視颱走進孫瑞雪教育機構幼兒園,連續拍攝16集《敏感期》專題片。
在孫瑞雪老師的帶領下,“愛和自由”教育團體深深根植於中國本土文化,以濛特梭利、盧梭、皮亞傑等經典教育學、現代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在19年高度專注的教育實踐和科學研究中,創造、建構、發展和完善瞭“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思想理論係統、教育教學係統,“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長”的教育思想係統,敏感期理論係統,以及“愛和自由”學校教育體製和教學管理係統。
目錄
開篇語
第一章 什麼是完整的成長
第二章 兒童是自己身體的主人
第一節 什麼是主人
第二節 喚醒身體
第三節 身體的禁錮對兒童成長意味著什麼
第四節 不同階段的身體發展特徵
第五節 隱藏在兒童身體裏的生命力
第三章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第一節 兒童天然擁有情緒
第二節 情緒共生
第三節 兒童有認知情緒的內驅力
第四節 怎樣陪伴兒童情緒的成長
第五節 兒童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
第六節 伴隨情緒,兒童進入生命深處
第七節 精神情緒
第四章 兒童是自己感覺的主人
第一節 感覺是發現的智慧
第二節 感覺是兒童認知的基礎
第三節 感覺讓兒童發現自己的內在世界
第四節 感覺帶領兒童進入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
第五節 感覺是良知和善(道德)的來源
第六節 對感覺的新認識
第五章 兒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第一節 心理,擴展瞭兒童內在的空間
第二節 曆經心理過程,外在的事件被接納
第三節 曆經心理過程,外在的人和物被接納
第四節 經曆不同的心理過程,得齣不同的認知結果
第五節 父母對兒童心理成長的影響
第六節 關係中,兒童心理的成長
第七節 心理成長的缺失,阻礙兒童認知的發展
第八節 心理、意誌和思維
第六章 兒童是自己認知的主人
第一節 從感覺上升到概念,就是智力
第二節 興趣,是兒童認知的內驅力
第三節 環境的真實,是兒童認知的條件
第四節 意誌力的産生和形成
第五節 認知,在真實的生活中發展
第六節 認知被局限在頭腦的係統中
第七節 認知和兒童內在生命的成長
第七章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第一節 兒童是天生的“精神貴族”
第二節 兒童天然嚮往並敏感於精神
第三節 走齣精神,創造自我
第四節 與兒童共享精神生活
第五節 如何為兒童創造精神成長的環境
第六節 在“愛和自由”中,兒童精神的成長
第八章 精神胚胎的引領
第一節 精神胚胎
第二節 無與倫比的覺察
第九章 自我創造的曆程
第一節 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
第二節 自我意識的萌芽:“我的”私有財産
第三節 自我的誕生:“我的”想法是我的
第四節 自我的力量
第五節 自我的喪失
第六節 自我的替代品——小我
第七節 一切創造始於兒童的自我創造
第十章 完整的人
第一節 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第二節 完整的人
第十一章 再談感覺
第十二章 不同角度的洞見——兒童成長階段的幾個經典理論
第一節 成長階段的發現
第二節 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闡述
第三節 濛特梭利關於成長階段的劃分
第四節 盧道夫 史代納關於生命成長階段的闡述
第五節 愛利剋 埃裏剋森關於生命成長的闡述
附錄:詞語釋義
後記:金色的希望
精彩書摘
《完整的成長:兒童生命的自我創造》:
真買的情況是:在悅悅更小的時候,當媽媽的情緒突然在她自己的內在升起,情緒的迷霧還沒有完全醞釀、擴展齣來,還沒有變成一種氛圍的時候,悅悅的情緒就已經跟媽媽的情緒一體瞭。當媽媽憤怒或者焦慮的情緒齣現,但卻還未被媽媽感覺到的時候,悅悅就會開始哭鬧。2歲以前,悅悅雖然從媽媽的身體裏走瞭齣來,身體上是分離瞭,但是在情緒上尚未和媽媽的情緒剝離開,依然和媽媽是渾然一體的狀態。這種渾然一體的狀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共生體”,意思是就像還在媽媽身體裏共同生活一樣。悅悅不知道那是媽媽的情緒,她不知道那並不是自己的,就像悅悅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她不知道自己的身體是自己的,她認為她和媽媽是一體的。現在,雖然身體不共生瞭,但情緒上她仍然和媽媽處於共生狀態。
在兒童內在的世界裏,身體、情緒、感覺這些方麵都會有一段時間處於共生的狀態或者渾然一體的狀態,最容易共生和渾然一體的首先是情緒。兒童必須曆經一個發現、剝離和獨立的過程,當兒童的自我開始齣現,兒童就會發展齣從共生或者渾然一體狀態中把自己的各部分(當然首先是情緒)剝離開來的需要。當自我逐漸被兒童創造得越來越清晰的時候,生命內在的各部分的獨立也就被兒童建立瞭。3歲多的悅悅終於發現是媽媽生氣瞭,而不是自己生氣瞭,這就是情緒上的成長。
2歲多的時候,錶麵上看來悅悅急躁地大哭是因為悅悅不同意媽媽當下的做法,實際上那是因為她和媽媽憤怒、焦慮的情緒産生瞭共振。隨著年齡的增長,悅悅對情緒的熟知度越來越高,她的內在開始具有辨識能力,同時她也在不斷發展這種能力。當媽媽內在的情緒剛一冒頭,尚未釋放齣來時,悅悅就可以用語言告訴媽媽:“媽媽你彆生氣瞭。”當悅悅這樣說的時候,她已經從媽媽的情緒中抽離齣來瞭,她不再有之前那種強烈的焦慮感。這時候,悅悅媽媽纔覺察到原來是自己生氣瞭。悅悅的發現讓媽媽覺察到瞭自己,悅悅媽媽說:“我女兒讓我發現瞭自己在情緒上的問題,我現在纔逐漸瞭解瞭我的情緒。看來我的情緒還處在童年時與我母親情緒的共生狀態。”
共生是客觀和天然的狀態,如果父母情緒較為成熟,內在較為平和,父母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就比較清楚,孩子情緒成長的空間就相對寬大和良好。共生的這段特殊的時期,極容易使兒童熟知情緒的世界;然而當孩子的情緒無法成長時,共生也易於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緒世界裏。核心的問題是情緒的成長過程是否可以完成。
父母如果是愛孩子的,孩子的情緒依然是和母親共生共感,和母親渾然一體。愛是一種完全區彆於其他情緒並高於其他情緒的特彆存在。愛是特彆的共生。孩子學會瞭愛,就學會瞭與生命的聯結。
由於是閤為一體的狀態,所以兒童非常容易將這個時候形成的一切轉化成自己的潛意識。如果孩子不能把自己同成人剝離開,那麼他就永遠停留在瞭童年。熟悉是開始,剝離是成長的第一步,然後逐漸地辨識“你的”情緒和“我的”情緒。在辨識的過程中,情緒便獨立瞭起來,最後伴隨著“我的”而為自己負責。而這種剝離必然要依靠兒童創造齣來的自我,沒有自我的力量,兒童無法從渾然一體中超然地脫離齣來。因為情緒還沒有被自我深切地知道“這是我的”,我應該為我負責。這就是大多數成人喜歡抱怨,內在總以為“是你導緻我生氣的,都怨你”的原因,這種遊戲不斷重復著。
……
《完整的成長:兒童生命的自我創造》—— 洞悉生命內在力量,賦能孩子獨立人格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如何引導孩子健康、獨立、且富有創造力地成長,是每個傢長和教育者都深切關注的課題。《完整的成長:兒童生命的自我創造》這本書,旨在為我們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和支持兒童生命內在的成長軌跡。它並非一本照搬教育理論的指南,也不是羅列枯燥訓練方法的手冊,而是深入兒童心靈的探索,一次關於生命如何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深邃洞察。 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自我創造”。它並非鼓勵兒童隨心所欲,而是強調生命本身蘊含的強大驅動力,以及兒童個體在麵對世界時,如何通過自身的體驗、感悟和實踐,構建屬於自己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模式。這種“自我創造”並非被動接受,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是兒童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調整、學習、反思,從而形成獨特個性的藝術。 第一部分:看見生命內在的羅盤——理解兒童成長的原動力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一同撥開籠罩在兒童成長之上的層層迷霧,去發現他們內心深處那股生生不息的力量。我們拒絕將兒童視為等待被填滿的容器,而是認識到他們是具有先天潛能和內在需求的生命體。 生命的種子:潛能的萌發與發展。 本書將詳細闡述兒童個體所攜帶的獨特基因藍圖,以及這些基因如何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以最優化的方式錶達齣來。我們將探討各種天賦和特質的早期跡象,以及如何識彆和嗬護這些“生命的種子”,避免過早的壓抑或不當的引導。這不是關於“成功學”的訓練,而是關於尊重生命初衷,讓潛能得以自由舒展。 探索的火花:好奇心與求知欲的本質。 好奇心是兒童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它驅使著他們不斷探索未知,從而獲得知識、經驗和成長。本書將深入剖析兒童好奇心的發展規律,探討它如何從最初的感官探索,逐漸演化為邏輯思考和抽象推理。我們也將討論如何在教育和傢庭環境中,保護和激發這種“探索的火花”,避免使其熄滅。這並非簡單的“激發興趣”,而是理解好奇心作為生命自我驅動力的根本作用。 情感的潮汐:理解與疏導情緒的力量。 兒童的情緒世界豐富而復雜,喜怒哀樂,悲恐驚疑,都如潮汐般起伏。本書將幫助我們理解兒童情緒産生的根源,以及不同年齡階段的情緒發展特點。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如何幫助兒童認識、接納並有效疏導自己的情緒,將負麵情緒轉化為成長的契機,而不是阻礙。這不是關於“情緒控製”,而是關於“情緒智慧”的培養,讓孩子能夠與自己的情緒和諧共處。 社交的鏡像:從互動中認識自我與他人。 兒童的成長離不開與他人的互動。在與傢人、同伴、老師的交往中,兒童如同照鏡子一般,逐漸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也學習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本書將深入分析兒童社交發展的不同階段,探討積極的社交模式如何塑造兒童的同理心、閤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我們將揭示,真實的社交並非模仿,而是通過真實的互動,構建深刻的人際聯結。 第二部分:搭建內在的腳手架——賦能孩子獨立人格的塑造 在理解瞭生命內在的動力之後,本書將重點轉嚮如何為兒童搭建一個支持他們“自我創造”的內在腳手架。這並非為孩子鋪平道路,而是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工具、空間和引導,讓他們能夠自己攀登。 自主的土壤:培養獨立思考與決策的能力。 獨立思考是“自我創造”的基石。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提問、鼓勵質疑、提供選擇等方式,引導兒童形成批判性思維,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我們將分享如何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參與傢庭決策,在小小的選擇中,體驗自主的力量,為未來更重要的決策打下基礎。這並非“放任不管”,而是“賦能式”的引導,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韌性的磚石:應對挑戰與挫摺的智慧。 成長之路並非坦途,挫摺和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培養兒童的“成長型思維”,讓他們將挑戰視為學習的機會,將失敗看作是通往成功的墊腳石。我們將分享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孩子建立內心的韌性,在睏難麵前不屈不撓,並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這不是關於“百毒不侵”,而是關於“浴火重生”的勇氣與智慧。 創造的火種:激發想象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造力是兒童生命最閃耀的光芒。本書將鼓勵傢長和教育者,為孩子提供豐富的體驗,鼓勵他們打破常規,嘗試不同的錶達方式,並從中發掘解決問題的“火種”。我們將分享如何通過開放式的遊戲、藝術創作、故事講述等活動,點燃兒童想象力的火焰,讓他們能夠用獨特的視角觀察世界,並以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 責任的脈絡:從自我管理到社會擔當。 責任感的培養是兒童從個體走嚮社會的重要一步。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鼓勵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任務,培養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並逐漸理解自己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我們將分享如何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義務,從愛護自己的物品,到關心傢人,再到參與社區活動,讓他們在點滴中,編織起責任的脈絡,最終成為一個有擔當的個體。 第三部分:搭建外在的支持係統——營造和諧共生的成長環境 兒童的“自我創造”並非孤軍奮戰,外部環境的支持至關重要。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焦於如何為孩子構建一個既安全又有挑戰,既包容又引導的成長環境。 愛的港灣:安全感與信任的基石。 安全感是兒童探索世界、錶達自我的前提。本書將強調建立穩定、充滿愛意的傢庭關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傾聽、理解、接納,為孩子提供堅實的“愛的港灣”。我們將探討,在給予孩子自由的同時,如何建立清晰的界限和規則,讓孩子在安全感中學會自律。 探索的空間:自由與邊界的智慧平衡。 孩子需要自由去探索,但也需要清晰的邊界來指引方嚮。本書將分享如何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且富有啓發性的物理和心理空間,鼓勵他們進行自主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將討論如何在給予孩子選擇和自由的同時,設定閤理的規則和期望,幫助他們學會自律和尊重。 榜樣的力量:言傳身教的深度影響。 傢長和教育者的言行舉止,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最直接的藍本。本書將強調作為成年人,在自身成長和品格塑造上的持續努力,以及如何通過積極的示範,為孩子樹立可貴的榜樣。我們將探討,如何以身作則,展現對生活的熱情、對知識的追求、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閤作的畫捲:傢校社協同育人的新篇章。 兒童的成長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傢庭、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本書將倡導建立更加開放、包容和協作的育人模式,鼓勵傢長、老師和社區成員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與閤作,形成育人的閤力,為孩子的全麵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持。 《完整的成長:兒童生命的自我創造》並非一本指令性的手冊,它更像是一次邀請,邀請我們放下固有的觀念,以一顆開放的心,去重新審視兒童的生命。它鼓勵我們相信孩子內在的力量,陪伴他們踏上“自我創造”的旅程,最終見證他們成為完整、獨立、且充滿生命活力的個體。這本書將幫助我們,從“如何教育孩子”的睏惑中走齣來,轉嚮“如何與孩子一起成長”,共同繪製一幅屬於生命本身的壯麗畫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