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運動》為晏陽初先生的代錶文章集。晏陽初早期開展平民教育運動時,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産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     
內頁插圖
          目錄
   平民教育新運動
“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見
平民教育運動術
關於平民教育精神的講話
平民學校教材問題
平民教育概論
平民教育的真義——“平民教育”的真義與其他教育的關係
平民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最後的使命
《定縣社會概況調查》序
農村運動的使命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實驗工作大概
關於民眾教育的任務
農民運動與民族自救
定縣實驗區工作概略
“誤教”與“無教”
三樁基本建設——對長沙雅禮(Yale)學校學生的講話
睏難中的新都實驗
關於非常時代中國青年應有的精神的講話
關於我們為何發起農民抗戰教育的廣播稿
十年來的中國鄉村建設
多難興邦必須訓練民眾
開闢培養實用人纔的教育新路
農村建設要義
平教事業在抗戰救國中的芹獻
抗戰建國的基本問題
籌備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的意見
辦好鄉建學院的意義與要求
戰後鄉建工作努力的方嚮
鄉村建設育纔院的宗旨與今後的使命
改造中國要從基層建設抓起
平民教育與中國的抗戰及國傢建設
關於在美工作簡單情況的報告
平民教育運動簡史
為和平而教育世界
中國農村教育問題
開發民力建設鄉村
鄉村建設工作展望
截至1949年4月的工作進展報告
中國的平民教育和社會重建及其對世界的影響
接受拉濛 麥格塞塞奬的答謝詞
從事鄉村改造必須兼有科學的本領和堅定的信仰
中國農村復興聯閤委員會在抗戰勝利後的建立
菲律賓聖路易斯計劃及其影響——一個民間運動、一個本土運動
菲律賓鄉村改造運動的整體理念及其對國傢的影響
國際鄉村改造學院的曆史與理念
就“鄉村改造”答記者問
我為什麼第二次迴到祖國
鄉村改造運動十大信條——在URR國際鄉村改造研討會上的講話
晏陽初先生學術年錶
“創造轉化”與“自我實現”——論晏陽初的思想與人格
編後記      
精彩書摘
     三、平民教育的急需
  (一)齊傢
  中國人對於國傢的觀念,非常薄弱,但對於傢庭的觀念,確是根深蒂固,牢不可破。這種觀念,有利有害,隨各人見解而不同,現在有許多人覺得有害無利,主張打破傢庭的組織與製度。但能否打破,尚屬疑問,即使能夠打破,必另産生新組織新製度的傢庭。可以斷言,無論舊傢庭或新傢庭,精神方麵縱不講怎麼綱常倫秩,亦必一傢人相親相愛,通力閤作。物質方麵雖不必高樓大廈,畫棟雕梁,亦必窗明幾淨,室無微塵。倘進其門則穢氣衝天,登其堂則糞土滿地,入其室則立無容身,傢人相語則此詬彼誶,人類的團體生活和男女的共同生活,無論取任何形式的組織,恐怕也不應有這樣的現象吧?西洋人對於傢庭觀念,雖不及中國人,但對於傢庭的整理,亦非常注意。可見齊傢之事,無論古今中外都是必要的。現在中國仍是以傢庭為國傢組織的單位,欲治其國,須從齊傢起。平民教育為齊傢所急需的至少有兩點:
  1.平民教育與傢長教育歐美的教育注重在兒童;中國的教育應注重在傢長。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現在做傢長的,自己都沒受過教育,不知道教育的重要,多不肯送子女弟妹們去上學。倘若他們受過教育,至少可以覺悟教育的重要和不識字的害處,推想到子弟不受教育的害處,自然很願意送他們去讀書。
  2.傢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傢庭教育和兒童的發展,更是密切。因為學校教育是有限製的,傢庭的教育是無限製的。傢長的一舉一動,影響於子女者甚大;而教師的一言一行,影響於學生者甚小。有人以為傢庭不過吃飯與睡覺的處所,對於兒童教育沒有關係。其實傢庭是造人的工廠,要想製造有學問有道德的好人,須看傢長是否有學問有道德的好人。倘傢長受過平民教育,便有好習慣以教訓灌輸於子女。同樣,學校教育得到傢庭的協助與閤作,定可收最大的效果。
  (二)治國
  兒童是將來國傢的主人,這句話誰都不能否認的。歐美各國對於義務教育特彆注重,以培養國民的基礎,擔負將來國傢的責任。近常有人說:今日的中國是沒有希望瞭。要建設明日的中國,盡可努力於義務教育,數十年之後,便可收效。不知歐美各國所以能努力於將來,是否因為現在的結果已由前人艱難締造好瞭。中國的先民既不肯艱難締造,緻生今日舉國文盲的結果。倘今日中國所處的地位,還有數十年從容製造國民的機會,那麼,現在的青年和成人,隻好任他隨時而逝,不容我輩操心。不幸中國所處的地位危險已極,救國的責任,加不到數十年後的人身上,隻好藉重現在不長進、號稱為文盲的青年和成人。
  1.平民教育與平民政治中國今日己為共和國傢,若能把共和推翻,恢復16年前的專製,則蚩蚩者氓,仍可不識不知則,凡努力於平民教育的人們,都是多事。現在這民主國的金字招牌,是脫不下瞭的。聰明的人,就得腳踏實地地做共和國傢以民為主的工作。從根本上喚醒民眾,使他們知道人民都應該參與政治運動,人民都能參與政治,纔是真正的民主的政治。不參與政治,讓一般軍閥、官僚、政客去把持,就是假民主的政治。
  ……      
前言/序言
     編後記
  “晏陽初”這個名字,在中國被有選擇性地遺忘半個多世紀之後,現在又重新迴到人們的視野,在齣版物、電視節目中時有介紹。而在國外,在過去的70年裏,他的名字、事業、思想卻早已廣為人知。美國擁有1000萬國內訂戶、17種版本、800萬國外訂戶的熱銷刊物《讀者文摘》,22年中曾7次專題報道晏陽初言行,使他獨享外國人士從未有過的盛譽。
  晏陽初先生1918年在法國華工營中,從識字掃盲教育起步,到1990年生命的終點,一生都在從事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先在中國奮鬥瞭30年,後在亞、非、拉美欠發達國傢和地區又奮鬥瞭40年,為勞苦大眾,特彆是農民的生存與發展,貢獻瞭畢生的精力。他為後世留下瞭大量十分珍貴的著作,內容包括在各處的演講、報刊發錶的文章、工作報告、書信等。篇幅一般都不長,沒有長篇巨製的學術專著,但就是這些篇幅不長、零星分散的文字卻散發著豐富深邃的思想光芒。他被世人盛贊為“人類偉大的思想傢”、“真正的哲學傢”、“傑齣的發明者”以及“現代具革命性貢獻的世界偉人”等等。
  編者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搜集整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和晏陽初的有關資料,至今已積纍瞭相當豐富的文字資料和老照片。通過辨僞、篩選、校勘等一係列過程,先後編輯齣版瞭晏陽初全集、文集、選輯等資料集。資料分彆來源於當年的報刊、圖書和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館藏捲宗。後又獲得設在菲律賓的國際鄉村改造學院提供的許多英文資料,以及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搜集到不少有關資料,使收藏更加豐富。現在應商務印書館的邀約,選編瞭這本《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運動》。
  依照叢書體例,各書需有一篇相應的評介性文字作為“導讀”。為此,本書特彆選擇瞭中國颱灣資深學者、國際著名的思想傢、哲學傢韋政通先生20多年前寫的《“創造轉化”與“自我實現”——論晏陽初的思想與人格》一文。經聯係,獲得韋先生的熱情支持,他特意對原文進行瞭校閱修訂。相信韋先生高屋建瓴、獨具慧眼的深刻評析,一定會為讀者提供極大的幫助。
  宋恩榮
  2013年2月28日    
				
 
				
				
					鄉野的理想與實踐:一場關於教育、社區與未來的深度探索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運動”這一曆史現象的簡單梳理,而是試圖從更廣闊的視角,深入探究這場運動所承載的時代精神、思想淵源、實踐路徑及其深遠影響。它是一次對中國近代以來,知識分子如何以教育為杠杆,撬動鄉村的沉屙,並緻力於重塑鄉村社會結構與文明形態的深刻反思。  時代的迴響:為何選擇鄉村,為何聚焦教育?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積貧積弱的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在救亡圖存的時代洪流中,一部分有識之士將目光投嚮瞭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廣袤鄉村。他們看到瞭鄉村的落後與愚昧,也看到瞭鄉村蘊含的巨大潛能。城市文明的繁榮,與鄉村的凋敝形成瞭鮮明對比,而這種落差,正是國傢衰敗的根源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被視為改造中國、復興民族的關鍵。傳統的科舉製度早已不適應時代的需求,而西方現代教育的引入,又麵臨著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衝突的睏境。平民教育的理念應運而生,它強調教育的普及性、實用性與啓濛性,旨在打破階級壁壘,讓知識的光輝照亮每一個角落,特彆是被忽視的鄉村。鄉村建設運動,則是這場教育革命的更為宏大的實踐場域,它不僅僅是關於知識的傳播,更是關於鄉村生活方式的重塑,關於社區組織的重建,關於農民意識的覺醒。  本書將追溯這一思想的源頭,探討早期改良派、革命黨人以及教育傢們對於鄉村教育的初步構想。我們將審視晚清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麵的嘗試,分析其局限性,以及為何這些嘗試未能觸及到鄉村的根本。同時,也會關注西方教育思潮,如杜威的實用主義,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並被本土化的知識分子所吸收,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平民教育理念。  思想的交鋒:啓濛、民主與民族主義的融閤  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運動,並非鐵闆一塊,其內部的思想光譜是復雜而多元的。本書將深入剖析其中主要的思想流派及其代錶人物。     啓濛的火種: 知識的普及與思想的解放是核心。我們將重點考察,如何通過通俗易懂的讀物、戲劇、講座等形式,嚮農民傳播科學知識、衛生常識、法律常識,以及基本的公民意識。這是一種“啓濛”,旨在驅散愚昧的迷霧,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民主的萌芽: 鄉村建設運動,往往伴隨著對傳統鄉紳製度的反思,以及對基層民主自治的探索。本書將分析,如何嘗試在鄉村建立新的社區組織,如何推行村民自治,如何讓農民參與到公共事務的管理中。這是一種“民主”,是對權力結構的下移和民眾參與的渴望。    民族的擔當: 在救亡圖存的大背景下,鄉村建設運動也承載著強烈的民族復興的使命。農民作為國傢的主體,其素質的提高,直接關係到民族的存亡。本書將探討,知識分子如何將教育與民族主義精神相結閤,如何通過鄉村建設來增強民族凝聚力,抵禦外來侵略。  我們將重點梳理梁啓超、蔡元培、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一係列在鄉村教育和建設領域做齣傑齣貢獻的思想傢和實踐傢。他們的思想雖然存在差異,但都共同指嚮一個目標:通過教育,提升國民素質,進而實現國傢的富強與民族的獨立。本書將力求呈現他們思想的精髓,以及他們之間或相互啓發、或彼此論辯的思想圖景。  實踐的足跡:從鄉村學校到社區再生  思想的光芒,最終需要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上。本書將詳細描繪這場運動的實踐曆程,展現其豐富的形態和多樣的嘗試。     鄉村學校的創辦與改革: 從初等小學堂到更為進階的職業學校,從內容枯燥的課堂到生動活潑的實踐教學,鄉村學校的建設是這場運動的基石。我們將考察不同學校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設置,以及它們如何努力與鄉村的實際需求相結閤。例如,如何將農業技術、手工業技能納入課程,如何開展識字班、夜校,如何針對不同年齡段的農民設計教育內容。    “教育與生産相結閤”的探索: 許多實踐者認識到,單純的課堂教育難以改變農民的生活睏境。因此,“教育與生産相結閤”成為重要的理念。本書將展示,如何通過創辦閤作社、推廣新型農業技術、發展鄉村手工業,將教育活動融入生産實踐,讓農民在勞動中學習,在學習中緻富。    鄉村社區的組織與改造: 鄉村建設運動的視野遠不止於教育本身,它更是一個係統性的工程。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組織農民協會、閤作社、互助組織,來加強社區聯係,解決公共事務,提高農民的組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時,也將考察如何改造落後的習俗,推廣衛生習慣,改善鄉村環境,提升農民的生活品質。    “鄉村學院”與“生活教育”的理念: 晏陽初在定縣的實驗,陶行知在各地的“小先生”製,梁漱溟在鄒平的鄉村建設,都代錶瞭這場運動的不同側麵。本書將選取具有代錶性的案例,深入剖析其具體做法、成效與麵臨的挑戰。例如,定縣的“平民教育促進會”如何通過“普及教育、改良衛生、推行經濟、改革治安、改良政治”等“十大工作”來推進鄉村建設;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如何在實踐中得以體現。  挑戰與反思:理想的現實碰撞  任何偉大的社會實踐,都不可避免地會遭遇現實的阻礙與挑戰。本書並非為贊美而寫,而是力求呈現這場運動的復雜性與麯摺性。     資金的睏境: 鄉村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當時中國的經濟狀況普遍睏難,政府的支持有限,社會捐助也難以持續。    人纔的匱乏: 既懂教育又懂鄉村的專業人纔奇缺,許多知識分子在鄉村的艱苦條件下,麵臨著巨大的壓力和睏難。    觀念的阻力: 傳統的觀念、保守的習俗,以及部分農民的抵觸情緒,都給新思想、新方法的推廣帶來瞭阻力。    政治環境的影響: 軍閥混戰、政治動蕩,以及後來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都嚴重乾擾瞭鄉村建設運動的進程。  本書將誠實地麵對這些挑戰,並對這場運動的成敗得失進行深入反思。我們不僅要看到它在普及教育、啓濛民智、推動社會進步方麵所做的巨大貢獻,也要審視其在規模化、係統化、持久化方麵的局限性。同時,也將探討這場運動的遺産,以及它對後世的啓示。  薪火相傳:跨越時空的對話  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運動,是中國現代史上一段令人扼腕嘆息但又充滿希望的篇章。它所倡導的教育理念、社區精神、以及對鄉村的深情關懷,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書旨在通過對這段曆史的梳理與解讀,與當下的我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麵對城鄉差距、鄉村振興等重要課題,我們能否從這場運動的經驗與教訓中汲取智慧?如何重新審視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如何構建更具活力和韌性的鄉村社區?  這是一次對中國知識分子理想主義的緻敬,也是一次對社會變革艱巨性的深刻理解。它將帶領讀者走進那段充滿激情與睏頓的歲月,感受那一代人對鄉村的熱愛,對民族的擔當,以及對未來的不懈追求。這本書,是關於一場未能完全實現的中國鄉村的現代化夢想,也是關於一種永不磨滅的教育理想與建設精神的傳承。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麵映照當下、啓迪未來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