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贺葆真,字性存,生于光绪四年(1878)八月十二日,卒于1949年。①他是直隶深州武强县人,桐城派晚期重要古文家贺涛(1849-1912)之子。据《武强贺氏家谱》所记,贺氏是科举世家,贺云鸿是乾隆己亥恩科举人,贺云锦是乾隆戊申恩科举人,贺云举是嘉庆己卯科进士。贺云举子贺式周是道光壬辰庚子两科副榜,贺式周子贺锡璜是同治甲子科举人,贺锡璜子贺涛、贺沅,同为光绪丙戌科进士。贺涛有三子:贺葆初、贺葆真、贺葆良。葆真有一子,名植新,葆良有二子:名翊新、培新。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日记一 光绪十六年(1890)
日记二 光绪十七年(1891)
日记三 光绪十八年(1892)
日记四 光绪十九年(1893)
日记五 光绪二十年(1894)
日记六 光绪二十一年(1895)
日记七 光绪二十二年(1896)
日记八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日记九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日记十 光绪二十五年(1899)
日记十一 光绪二十六年(1900)
日记十二 光绪二十七年(1901)
日记十三 光绪二十八年(1902)
日记十四 光绪二十九年(1903)
日记十五 光绪三十年(1904)
日记十六 光绪三十一年(1905)
收愚斋日记十七 光绪三十二年(1906)
收愚斋日记十八 光绪三十三年(1907)
收愚斋日记十九 光绪三十四年(1908)
收愚斋日记二十 宣统元年(1909)
收愚斋日记二十一 宣统二年(1910)
收愚斋日记二十二 宣统三年(1911)
收愚斋日记二十三 民国元年(1912)
收愚斋日记二十四 民国二年(1913)
收愚斋日记二十五 民国三年(1914)
收愚斋日记二十六 民国四年(1915)
收愚斋日记二十七 民国五年(1916)
收愚斋日记二十八 民国六年(1917)
收愚斋日记二十九 民国七年(1918)
收愚斋日记三十 民国八年(1919)
收愚斋日记四十一 民国十九年(1930)
精彩书摘
九月一日(9月29日)吕梅学诗,实一法其师李刚己。刚己师事吾父,亦尝从范、吴二公游。吕梅尝读吴先生之诗,以其师渊源所自出也。辟疆承受家学,深造有得,范肯堂尤为诗学大家,二家之诗,吕梅皆未获见,急思一读,故数属余觅之。余因赴辟疆所,求其诗稿,并所存范先生诗,而吕梅适于是时访我,不遇而去。
二日(9月30日)于师范学堂见《图书集成》,即刘观察所购者。然刘氏购书之奇闻,铁卿而外并无人言之,既在其地,为时匪遥,且无人能道其事,然则奇闻异事,不见称于人者多矣,岂惟人之传不传有命,即一物一事之微,其显晦莫不有数焉。此书为类书最繁之本,虽甚芜杂,考据家容或有所取裁。吾尝谓类书代人增益,隋以前尚矣。于唐有《艺文类聚》,才百卷耳,宋则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千卷,至明《永乐大典》乃逾万卷耳,繁博已为有书籍以来所未有。国朝《图书集成》竞能过之,至五百函,极艺文之大观,自今以往,学者争为海外之学,吾知后日之为类书者,必且取欧美之书籍加乎其内,汇萃之为一大部,然以吾国旧学为类书者,则恐以此为观止矣。书凡五百十七函,每函十本,本约口页,每页十八行,行二十字。
三日(10月1日)孟黻臣先生来。黻臣本师范学堂总监督兼教习,近又兼充京师八旗高等学堂监督,故寓京师,而时来保定。黻臣先生名庆荣,官翰林院侍讲,与吾父夙有交谊。其在师范学堂大为学生之信仰,而经营诸事亦颇勤慎,今虽有事于八旗学堂,而此间学堂及在事诸君,犹不让其专在都中也。
四日(10月2日)钞辟疆诗数首。余生平未尝学诗,辟疆诗又岂能读?聊录数首以存梗概,然其雄奇则一望而知也。陈廉访将之,任皖省,吾父为文以赠之,铁卿先生亦有送序,吾父为介绍谒见陈公。
七日(10月5日)吾父以陈公将之任安徽,遂请去陈公,为设盛馔署中饯行。
八日(10月6日)葆真侍吾父入都。午后登火车与铁卿先生同行,送者有辟疆、襄甫、旭卿,辟疆、襄甫,更至车栈,俟之良久,车行乃退。暮至京,即赴绳匠胡同吾姑家。盖自七月初间,宗先生即移寓于此。此高阳李文正私第,即明相国严嵩府也。宗宅租得其两院,深院大厦,侈于旧寓,月租十四金,可谓廉矣。
十日(10月8日)吴辟疆来。辟疆以山东杨莲甫中丞电招,将委以济南学务,欣然欲往,乃来京辞绍公,不作海外游矣。辟疆游海外,凡所闻见,将必发之于文章,益于辟疆者甚大,乃以炸弹之故止其行,诚辟疆之不幸矣。茈山先生于近时小说,最喜《官场现形记》,因为吾父读之,吾父亦拍手称善。乃希将人豫学堂,豫学堂招生百人,本省不足,再以他省附人。他省人须自备资斧。鞠如入法文学堂已两旬,于是宗氏兄弟尽入学堂。葆初在保定师范学堂东文班,伯砰在大学之优级师范,仲玖在求实中学,五人分占五校,可谓知急时务矣。
十一日(10月9日)访辟疆不遇。常吉甫先生来。晚柯凤孙先生与辟疆同来,留辟疆宿焉。凤孙先生以诗学名,尤善著述,以宋濂等所为《元史》弗善也,乃重编辑之,犹未脱稿。今都中讲求古学,有此闳大之著述,先生而外,未之有闻。
十二日(10月10日)余往谒外舅冠卿先生于辛寺胡同。遂访马玺卿、李翊臣。今日所来客日杨儒珍及冠卿先生。先生宿此,辟疆仍宿焉。
十三日(10月11日)辟疆回津。冠卿先生招吾父饮于福隆堂。余往华北书局,今已易名为北新书局矣。赵湘帆兄弟与常郭二君瓜分华北而赵氏得其根据地,占优势焉。开办费不足,湘帆拟再招新股,而延贾佩卿主笔,人皆知其难也。此局开办数年,贸易尚好,然不胜其赔累,今总办易人,核实估计前每股五十元者,至此仅馀十元,又无端取消股东权利,将所余股款招股东取去。马玺卿访吾父于福隆堂。
十五日(10月13日)梁子嘉、赵湘帆来。常立臣、绎之两先生来。
……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贺葆真日记》内容概要 图书背景与价值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贺葆真日记》并非一部内容涵盖广泛的通史或断代史著作,而是聚焦于特定历史人物——贺葆真——的私人日记汇编。该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作为第一手史料的稀有性和独特性上,为研究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时期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动态、政治风云及个人经历提供了珍贵视角。 史料的聚焦与呈现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贺葆真先生的个人日记。贺葆真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或社会活动者(具体身份视日记内容而定,但其日记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窗口),其记录的文字往往比官方文献更具生活气息和即时性。 一、 历史脉络的侧写 日记内容通常依时间顺序展开,详细记录了从日记开始书写之日起,至其终止之日的日常事件、重大社会变革及个人感悟。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提供了一个微观的切入点,用以观察宏大历史叙事下的个体命运。例如,日记中可能详细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社会气氛的变化、军阀混战时期的治安状况,或是抗日战争初期民众的生活困境。这些细节,如物价波动、官员更迭、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变化,是官方档案中难以捕捉的“温度”。 二、 政治参与与思想演变 如果贺葆真先生参与了当时的政治活动,其日记将成为研究其政治倾向、思想转变的直接证据。日记中会包含他对时局的判断、对特定政策的赞同或反对,以及与关键人物的会面记录。这些私密记录可以帮助历史学家重构特定历史事件的幕后信息,澄清历史记载中的模糊地带。例如,他对于某个政党的态度、对某个革命行动的支持或保留意见,都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 三、 社会生活与文化风貌 日记不仅记录了宏大的政治事件,更细致地描绘了彼时社会的日常景象。这可能包括: 家庭生活与人际关系: 记录了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往来、婚丧嫁娶等传统礼仪的履行情况,反映了特定阶层或地域的社会伦理。 教育与文化活动: 如果贺葆真与教育界或文化界有联系,日记中会涉及新式学堂的设立、旧式私塾的衰微、新思潮的传播,以及文学艺术活动的记录。 风土人情: 对地方风俗、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的观察和描述,为社会史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四、 个人情感与心理状态 日记的本质是私人书写,因此,读者可以窥见贺葆真先生在特定历史压力下的个人情感波动、道德抉择和精神困境。对个人仕途的得失、对亲友生死的哀悼、对未来走向的迷茫与希望,这些细腻的情感流露,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超越了传统史料的客观陈述。 史料的整理与呈现方式 作为“稀见史料丛刊”的一部分,本书的出版标准必然要求对原稿进行细致的整理和校注。虽然具体整理规范未在此简介中详述,但通常会包括: 1. 底本说明: 交代所依据的日记手稿的来源、保存情况以及版本可靠性。 2. 文字校勘: 针对原稿可能出现的笔误、模糊字迹进行考证和校订,确保文字的准确性。 3. 注释与索引: 对日记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历史地名、以及关键历史人物进行必要的注释和索引,以方便读者理解和检索。 总结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贺葆真日记》并非一本理论阐释之作,而是一部高质量的原始档案汇编。它通过贺葆真先生的个体书写,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转型期复杂多变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景观,提供了一个独特而不可替代的私人见证。它的价值在于其史料的“真”与“稀”,是深化相关历史研究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