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賀葆真,字性存,生於光緒四年(1878)八月十二日,卒於1949年。①他是直隸深州武強縣人,桐城派晚期重要古文傢賀濤(1849-1912)之子。據《武強賀氏傢譜》所記,賀氏是科舉世傢,賀雲鴻是乾隆己亥恩科舉人,賀雲錦是乾隆戊申恩科舉人,賀雲舉是嘉慶己卯科進士。賀雲舉子賀式周是道光壬辰庚子兩科副榜,賀式周子賀锡璜是同治甲子科舉人,賀锡璜子賀濤、賀沅,同為光緒丙戌科進士。賀濤有三子:賀葆初、賀葆真、賀葆良。葆真有一子,名植新,葆良有二子:名翊新、培新。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日記一 光緒十六年(1890)
日記二 光緒十七年(1891)
日記三 光緒十八年(1892)
日記四 光緒十九年(1893)
日記五 光緒二十年(1894)
日記六 光緒二十一年(1895)
日記七 光緒二十二年(1896)
日記八 光緒二十三年(1897)
日記九 光緒二十四年(1898)
日記十 光緒二十五年(1899)
日記十一 光緒二十六年(1900)
日記十二 光緒二十七年(1901)
日記十三 光緒二十八年(1902)
日記十四 光緒二十九年(1903)
日記十五 光緒三十年(1904)
日記十六 光緒三十一年(1905)
收愚齋日記十七 光緒三十二年(1906)
收愚齋日記十八 光緒三十三年(1907)
收愚齋日記十九 光緒三十四年(1908)
收愚齋日記二十 宣統元年(1909)
收愚齋日記二十一 宣統二年(1910)
收愚齋日記二十二 宣統三年(1911)
收愚齋日記二十三 民國元年(1912)
收愚齋日記二十四 民國二年(1913)
收愚齋日記二十五 民國三年(1914)
收愚齋日記二十六 民國四年(1915)
收愚齋日記二十七 民國五年(1916)
收愚齋日記二十八 民國六年(1917)
收愚齋日記二十九 民國七年(1918)
收愚齋日記三十 民國八年(1919)
收愚齋日記四十一 民國十九年(1930)
精彩書摘
九月一日(9月29日)呂梅學詩,實一法其師李剛己。剛己師事吾父,亦嘗從範、吳二公遊。呂梅嘗讀吳先生之詩,以其師淵源所自齣也。闢疆承受傢學,深造有得,範肯堂尤為詩學大傢,二傢之詩,呂梅皆未獲見,急思一讀,故數屬餘覓之。餘因赴闢疆所,求其詩稿,並所存範先生詩,而呂梅適於是時訪我,不遇而去。
二日(9月30日)於師範學堂見《圖書集成》,即劉觀察所購者。然劉氏購書之奇聞,鐵卿而外並無人言之,既在其地,為時匪遙,且無人能道其事,然則奇聞異事,不見稱於人者多矣,豈惟人之傳不傳有命,即一物一事之微,其顯晦莫不有數焉。此書為類書最繁之本,雖甚蕪雜,考據傢容或有所取裁。吾嘗謂類書代人增益,隋以前尚矣。於唐有《藝文類聚》,纔百捲耳,宋則有《太平禦覽》、《冊府元龜》韆捲,至明《永樂大典》乃逾萬捲耳,繁博已為有書籍以來所未有。國朝《圖書集成》競能過之,至五百函,極藝文之大觀,自今以往,學者爭為海外之學,吾知後日之為類書者,必且取歐美之書籍加乎其內,匯萃之為一大部,然以吾國舊學為類書者,則恐以此為觀止矣。書凡五百十七函,每函十本,本約口頁,每頁十八行,行二十字。
三日(10月1日)孟黻臣先生來。黻臣本師範學堂總監督兼教習,近又兼充京師八旗高等學堂監督,故寓京師,而時來保定。黻臣先生名慶榮,官翰林院侍講,與吾父夙有交誼。其在師範學堂大為學生之信仰,而經營諸事亦頗勤慎,今雖有事於八旗學堂,而此間學堂及在事諸君,猶不讓其專在都中也。
四日(10月2日)鈔闢疆詩數首。餘生平未嘗學詩,闢疆詩又豈能讀?聊錄數首以存梗概,然其雄奇則一望而知也。陳廉訪將之,任皖省,吾父為文以贈之,鐵卿先生亦有送序,吾父為介紹謁見陳公。
七日(10月5日)吾父以陳公將之任安徽,遂請去陳公,為設盛饌署中餞行。
八日(10月6日)葆真侍吾父入都。午後登火車與鐵卿先生同行,送者有闢疆、襄甫、旭卿,闢疆、襄甫,更至車棧,俟之良久,車行乃退。暮至京,即赴繩匠鬍同吾姑傢。蓋自七月初間,宗先生即移寓於此。此高陽李文正私第,即明相國嚴嵩府也。宗宅租得其兩院,深院大廈,侈於舊寓,月租十四金,可謂廉矣。
十日(10月8日)吳闢疆來。闢疆以山東楊蓮甫中丞電招,將委以濟南學務,欣然欲往,乃來京辭紹公,不作海外遊矣。闢疆遊海外,凡所聞見,將必發之於文章,益於闢疆者甚大,乃以炸彈之故止其行,誠闢疆之不幸矣。茈山先生於近時小說,最喜《官場現形記》,因為吾父讀之,吾父亦拍手稱善。乃希將人豫學堂,豫學堂招生百人,本省不足,再以他省附人。他省人須自備資斧。鞠如入法文學堂已兩旬,於是宗氏兄弟盡入學堂。葆初在保定師範學堂東文班,伯砰在大學之優級師範,仲玖在求實中學,五人分占五校,可謂知急時務矣。
十一日(10月9日)訪闢疆不遇。常吉甫先生來。晚柯鳳孫先生與闢疆同來,留闢疆宿焉。鳳孫先生以詩學名,尤善著述,以宋濂等所為《元史》弗善也,乃重編輯之,猶未脫稿。今都中講求古學,有此閎大之著述,先生而外,未之有聞。
十二日(10月10日)餘往謁外舅冠卿先生於辛寺鬍同。遂訪馬璽卿、李翊臣。今日所來客日楊儒珍及冠卿先生。先生宿此,闢疆仍宿焉。
十三日(10月11日)闢疆迴津。冠卿先生招吾父飲於福隆堂。餘往華北書局,今已易名為北新書局矣。趙湘帆兄弟與常郭二君瓜分華北而趙氏得其根據地,占優勢焉。開辦費不足,湘帆擬再招新股,而延賈佩卿主筆,人皆知其難也。此局開辦數年,貿易尚好,然不勝其賠纍,今總辦易人,核實估計前每股五十元者,至此僅馀十元,又無端取消股東權利,將所餘股款招股東取去。馬璽卿訪吾父於福隆堂。
十五日(10月13日)梁子嘉、趙湘帆來。常立臣、繹之兩先生來。
……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一輯):賀葆真日記》內容概要 圖書背景與價值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一輯):賀葆真日記》並非一部內容涵蓋廣泛的通史或斷代史著作,而是聚焦於特定曆史人物——賀葆真——的私人日記匯編。該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其作為第一手史料的稀有性和獨特性上,為研究清末民初至抗日戰爭時期特定曆史階段的社會動態、政治風雲及個人經曆提供瞭珍貴視角。 史料的聚焦與呈現 本書的核心內容是賀葆真先生的個人日記。賀葆真作為特定曆史時期的知識分子或社會活動者(具體身份視日記內容而定,但其日記本身構成瞭一個獨特的觀察窗口),其記錄的文字往往比官方文獻更具生活氣息和即時性。 一、 曆史脈絡的側寫 日記內容通常依時間順序展開,詳細記錄瞭從日記開始書寫之日起,至其終止之日的日常事件、重大社會變革及個人感悟。對於研究者而言,這提供瞭一個微觀的切入點,用以觀察宏大曆史敘事下的個體命運。例如,日記中可能詳細描繪瞭辛亥革命前後社會氣氛的變化、軍閥混戰時期的治安狀況,或是抗日戰爭初期民眾的生活睏境。這些細節,如物價波動、官員更迭、人際交往中的微妙變化,是官方檔案中難以捕捉的“溫度”。 二、 政治參與與思想演變 如果賀葆真先生參與瞭當時的政治活動,其日記將成為研究其政治傾嚮、思想轉變的直接證據。日記中會包含他對時局的判斷、對特定政策的贊同或反對,以及與關鍵人物的會麵記錄。這些私密記錄可以幫助曆史學傢重構特定曆史事件的幕後信息,澄清曆史記載中的模糊地帶。例如,他對於某個政黨的態度、對某個革命行動的支持或保留意見,都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現齣來。 三、 社會生活與文化風貌 日記不僅記錄瞭宏大的政治事件,更細緻地描繪瞭彼時社會的日常景象。這可能包括: 傢庭生活與人際關係: 記錄瞭與傢人、朋友、同事之間的往來、婚喪嫁娶等傳統禮儀的履行情況,反映瞭特定階層或地域的社會倫理。 教育與文化活動: 如果賀葆真與教育界或文化界有聯係,日記中會涉及新式學堂的設立、舊式私塾的衰微、新思潮的傳播,以及文學藝術活動的記錄。 風土人情: 對地方風俗、民間信仰、社會習俗的觀察和描述,為社會史研究提供瞭生動的素材。 四、 個人情感與心理狀態 日記的本質是私人書寫,因此,讀者可以窺見賀葆真先生在特定曆史壓力下的個人情感波動、道德抉擇和精神睏境。對個人仕途的得失、對親友生死的哀悼、對未來走嚮的迷茫與希望,這些細膩的情感流露,使得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和豐滿,超越瞭傳統史料的客觀陳述。 史料的整理與呈現方式 作為“稀見史料叢刊”的一部分,本書的齣版標準必然要求對原稿進行細緻的整理和校注。雖然具體整理規範未在此簡介中詳述,但通常會包括: 1. 底本說明: 交代所依據的日記手稿的來源、保存情況以及版本可靠性。 2. 文字校勘: 針對原稿可能齣現的筆誤、模糊字跡進行考證和校訂,確保文字的準確性。 3. 注釋與索引: 對日記中齣現的生僻詞匯、曆史地名、以及關鍵曆史人物進行必要的注釋和索引,以方便讀者理解和檢索。 總結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一輯):賀葆真日記》並非一本理論闡釋之作,而是一部高質量的原始檔案匯編。它通過賀葆真先生的個體書寫,為我們理解中國近現代轉型期復雜多變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景觀,提供瞭一個獨特而不可替代的私人見證。它的價值在於其史料的“真”與“稀”,是深化相關曆史研究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