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漢學經典譯叢:中國文獻史》是俄國漢學傢瓦西裏·帕夫洛維奇·瓦西裏耶夫寫的一部中國文獻介紹類的漢學讀物。在當時的背景下,把中國文獻介紹給俄國,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本書按照專題,把中國文獻分為儒傢文獻(其中又按時間把儒傢分為兩個時期),道傢文獻,佛教文獻,曆史與地理著作,律法文獻,語言學、批評、古代。
瓦西裏 ?帕夫洛維奇 ?瓦西裏耶夫(1818--1900)是19世紀俄羅斯漢學界的一位最重要的人物。先後在喀山大學和彼得堡大學的漢學專業授課,對於漢學的發展壯大和俄羅斯漢學人纔的培養都做齣瞭重要貢獻。
漢語書麵語與口語差彆較大,這也是它與埃及文字的不同之處。埃及文字的書麵語同口語是一緻的。漢字的情況恰好相反,至今尚未寫作或齣版過任何一本與口語錶達相一緻的書麵語著述。朗讀漢語作品時,如果聽眾是文盲,那麼他根本聽不懂書中所寫的內容。這並不是由於聽眾不理解文章,而是因為漢語作品並非寫給人聽,而是讓人自己去閱讀: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作品不是用口語書寫,而是按照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模式的書麵語。
問題在於,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語言,會因為說話人的親人、朋友和同鄉不明白他的話,而像與聾啞人對話一樣逼他寫齣來。有些人在闡述漢語的這一特點時根本不明所以。實際上,中國有很多方言土語。除瞭固有詞匯,每個詞匯和短語(“走”這個詞北京的東城區說“去”,西城區說“開”——著者注)都有各自的發音和稱謂:北京人說“十”,甘肅人說“四”(在北京,油氈子是一種“漆布”——著者注)。這樣一來,如果對話雙方都不懂書麵語,在無法猜測對方說話的內容或者不熟悉彼此發嗇的情況下,就不得不請翻譯幫忙,或者根本無法進行對話。因此在全中國範圍內書麵語就起到瞭橋粱的作用。在我們看來,指責中國人愚蠢、不接受字母錶的觀點並不正確。中國人接觸字母錶的時間不會晚於公元4世紀,而且對它給予瞭較高的評價。但是,如何能讓當時的所有人都會書麵語呢?
漢語書麵語同口語的區彆在於,書麵語中的詞在一個聽力最好的中國人(歐洲人就更不用說瞭——著者注)聽來均是單音節,它們或者由一個韻母構成(e,u.iu等——著者注),或者由聲母與帶有上述韻母閤成的音節構成(ba. bu,be),或者後麵再加上一個聲母(ban,ben),或者隻有聲母n,ng,因此經常(某些外來音節除外——著者注)會齣現聽不懂但能讀懂的狀況。例如,眾所周知,一個“yi”音在漢語中就有一百多個漢字與之相匹配,不但每個字意義不同,而且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義也各不相同;有可能齣現這樣的情景,兩個中國人在對話,當一方說齣“yi”音後,他就可以斷定對方知道自己想說“一個”。書麵語“一”的意義不在口語中使用。但是如果再按照四聲發音(這是一些完全不同的詞語,夾雜我們的字母和陌生發音——著者注),那麼就需要在前麵或後麵補充上另一個單音節詞,這樣纔能組成一個新詞,例如:一個,衣裳,意思,早已,禮儀,所以,等。
但是因為這些發“yi”音的漢字書寫各不相同,所以即便隻有一個字,沒有任何漢字與其組成詞語,讀者也能明白其意義。對此我們會另做敘述。口語中所說的某種樹木、石頭、鳥類等,一般由兩部分構成——詞根(一般為形容詞——著者注)和詞綴。但是書麵語中隻使用發音和對應該意義的詞根;為瞭不必專門寫齣樹木、石頭、動物等詞匯的全稱,往往將這些單音節詞的標誌和意義結颱起來;也就是說,書麵語中往往使用單音節詞。讀者一讀到帶“木”字旁的“樟”,就知道這是“樟腦”的意思,與帶“王”字旁的“璋石”和帶“犬”字旁的“香獐”區彆開來。也就是說,單音節詞來源於雙音節詞(雙音節詞中的形容詞在單音節詞中作名詞用——著者注)。
我們不應該忘記,古漢語的詞大都是數量不多的單音節詞;雖然是單音節詞。但是在不同語境中因詞根的不同而意義各不相同——即加上一個同義或近義的實詞素,與原來的單音節詞構成雙音節詞,以及加上一個虛詞素,作為前綴或後綴構成雙音節詞。漢字的詞根可以不考慮詞源(死,使之死——著者注)形式和句法形式,不過由於書寫的不同,曾經齣現過的各種詞義都得以保存。例如“節”字,原意為“截斷”,然後有瞭“節子”(竹子和樹木上的疤痕——著者注);後來我們又知道,“jie”字可以指“界綫”“節製”“戒條”,甚至“戒律”等。發音同為“Jie”的漢字書寫卻各不相同,所以韆萬不要混淆。漢字的意義非常多,有時甚至截然相反:“天或地”意指“天與地”(“喝”與“使之喝”,立與“使之立”——均用一個字錶示——著者注)。在此我們以“對”字為例進行解釋。“對”是“對立的”(敵對的——著者注)或者“相關的”的意思,但是我們想象一下貼在門上的對聯的“對”,它可能是“對立的”和“相關的”的意思,因為“對”可以釋義為“對答”“反駁”。這就說明,即便漢字的意義是確定的,但是它在應用、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都可能具有其他意義,例如,“道”字意指“道理…方法”‘道德”。此外,如果我們說,漢語書麵語來源於口語中的雙音節詞(或者多音節詞,類似文學上的迂說法——著者注),那麼這並不意味著,書麵語單音節詞就不能彼此,閤構成雙音節詞。相反,與口語相比,這種結閤在書麵語中使用更多,不過往往讓人聽不懂。例如,在口語中習慣說“喜歡”,書麵語中卻變為“歡喜”,然後齣現瞭“喜新”“新歡”“歡欣”“欣悅”等口語中根本不使用的詞。
上文中曾說過,聲母的不同會導緻不同地方發音各不相同(“是”與“係”——著者注),書寫也不相同,而這成為保存有方言(特彆是中國古代各諸侯國的文字①——著者注)的書麵語的共同財産。
由此我們明白,一方麵,詞的構成除瞭存在於單音節字中的本義外,還會齣現其他詞根的變換;另一方麵,同一個詞根的本義應該有不同發音的漢字相對應。而這恰恰是造成漢字同音字較多的原因。
如果認為,以副詞為首的單音節詞沒有任何變體,即單音節詞始終如一,那麼可以肯定地說,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初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行文的古典韻味所吸引。那種沉穩、內斂又不失力量感的文字風格,讓人仿佛迴到瞭古代士大夫的案頭。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它不是簡單的年代順序堆砌,而是將文獻的演變與當時的社會思潮、學術爭鳴緊密地結閤起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爭議性史料時的那種平衡和審慎,既不偏頗,又能提齣自己獨到的見解。書中對於特定時期“學派”之間文獻的互相影響和吸收,分析得入木三分。舉例來說,在論述魏晉玄學對早期佛教經典的本土化改造時,作者引用的文獻旁徵博引,論證鏈條嚴密無懈可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古代知識體係的“操作係統”,一旦掌握瞭這個係統,再去閱讀任何單篇的古籍都會有豁然開朗之感。它需要的不僅是閱讀,更是深入的思考和印證。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低,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古代漢語基礎和基本的曆史知識儲備。但對於真正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學習者而言,這份“挑戰”恰恰是最大的“饋贈”。我花費瞭相當長的時間來消化其中的每一個章節,尤其是關於手抄本和雕版印刷技術對文獻保存和傳播影響的論述,簡直是打開瞭我全新的視角。作者對於文獻學技術細節的關注,比如抄寫錯誤對文本的影響、不同抄本之間的校勘關係等,體現瞭一種工匠般的細緻。我最佩服的是,作者能將如此龐雜的綫索梳理得井井有條,使得讀者在麵對如織的文獻網絡時,仍能抓住主乾。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方法論”指南,教會我們如何科學、批判性地對待我們繼承下來的浩瀚典籍。讀完後,我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求真”精神肅然起敬。
評分每一次重讀這本書的不同部分,總能發現新的理解層次。初讀時,可能側重於把握其宏觀的時間綫索;二讀時,則會聚焦於其中某個特定朝代或學派的文獻細節。這本書的妙處就在於它的“多義性”和“支撐力”。它像一個堅實的知識地基,支撐起我對整個中國思想史的理解大廈。作者在闡述文獻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化”方麵,也進行瞭深刻的反思,揭示瞭文獻在不同權力結構下如何被重塑和利用。這種對權力與文本關係的剖析,使全書的學術深度遠超一般文獻綜述。對於希望深入研究中國思想史或文化史的學者來說,這本書幾乎是案頭必備,其提供的參照係和方法論工具的價值,是無法用簡單的“推薦”二字來衡量的,它更像是一次與中國古代智慧的深度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令人稱道,作為一本學術力作,它保持瞭必要的莊重感和易讀性之間的平衡。字體的選擇、頁邊距的控製,都顯示齣齣版方對知識載體的尊重。內容方麵,我注意到作者在探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對漢文文獻的接納與改造時,視野相當開闊,沒有局限在漢族中心論的窠臼中。這種跨文化的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中國文獻”這一概念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漢字的記錄,更是一種文化輻射力的體現。書中對於一些失傳文獻的重建性研究,如根據後世引用推測原貌的嘗試,充滿瞭想象力和嚴謹的邏輯支撐,讀來令人心潮澎湃。這本書無疑是當代中國學研究領域中一座堅實的裏程碑,它的齣現,為後來的研究者設定瞭一個極高的標杆。
評分這是一部厚重而引人入勝的學術著作,它以一種近乎史詩般的氣魄,勾勒齣中國古代典籍的流變脈絡。作者的敘事功力著實令人嘆服,他不僅僅是在羅列史實和文獻考據,更是在描繪一部“活的”文化史。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文獻的整理、流傳、以及思想演變的細緻剖析,使得原本枯燥的文獻學知識變得鮮活起來。尤其是對一些關鍵文本的源流考證,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目睹瞭那些失落的經典是如何被重新發現、整理和傳承的。不同於市麵上常見的泛泛而談的文化普及讀物,這本書是真正深入骨髓的學術探索,對於任何想係統瞭解中國思想源流的讀者來說,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藏。書中的一些理論框架構建得極為精妙,能有效幫助讀者建立起宏觀的認知結構,避免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迷失方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