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史料翔实,叙史有法,结论审慎,文笔流畅,是一部研究黄埔军校史、中共党史的佳作和精品,有不少突破和创新,深化和推进了黄埔军校史的研究。一、用研究历史的方法来研究中共党史。在多方收集海内外有关档案资料、民国报刊、人物传记、文史著述、各种工具书的基础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考证和分析,对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过的共产党员进行了细致的辨认,对共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内外的重要活动,既深化了黄埔军校史的研究,也从一个方面深化了中共党史的研究。二、结合民国史来研究中共党史。《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一书能将中共党史置于民国史的背景之下来研究,既符合历史演绎的真实,也为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新的路径。三、用开拓创新的精神来研究中共党史。书中对与黄埔军校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重新进行了审视,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新看法、新见解,由此折射出作者的史识和眼力。
黄埔军校是一所在大革命风暴中诞生,又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刻、长久影响的军事政治名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大批共产党员参加了该校的教学、训练及相关的工作,或在该校各期、各种班次学习超出百人,至1926年3月达500人。据“黄埔同学会”组织科1929年之统计,前五期中的共产党“嫌疑”者,共有1522人。作者从上世纪70年代起接触黄埔军校的有关史料,通过长时期的调研、梳理和积累,至目前为止,共搜集了600多位有姓名、事迹可查考的黄埔党员名单。本书一一寻绎这批人走向黄埔的道路;对他们在黄埔军校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在黄埔建校、建军中所起的作用,作了客观的、历史的考察;并对黄埔党员和党组织对全国各地的辐射影响,对人民军队的创建发展的贡献,做了有根有据的述评。《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初版于2004年,深受各地读者欢迎,受全国学界好评,曾获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本次修订,作者依据新搜集的史料,增撰文字约10万字,加插了大量有证史价值的图片,增加的篇幅共200多页。
曾庆榴,广东连南人,1945年生,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教授。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育长、副校长,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广东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广东地方史。著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广州国民政府》、《走出历史的困谷》、《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国民革命与广州》,主持编撰《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第一卷),参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大型历史文献片《黄埔军校》,任总撰稿。
序
缘起
第一章 黄埔建校
第一节 首批黄埔红色教官
第二节 最早的黄埔学生党员
第三节 走向黄埔的道路
第二章 黄埔直属支部
第一节 第一个支部
第二节 拨开岁月的迷雾
第三节 黄埔一期的中共党员
第四节 赤潮初涌
第三章 东征岁月(上)
第一节 黄埔二期的中共党员
第二节 左翼社团、期刊
第三节 首次东征
第四章 东征岁月(下)
第一节 黄埔三期的中共党员
第二节 武力与民众
第三节 再次东征
第五章 黄埔特支、党团
第一节 黄埔四期的中共党员
第二节 党组织的发展
第六章 同室缘何操戈
第一节 一校之长
第二节 两“会”之争
第七章 北伐风云
第一节 黄埔五、六期的中共党员
第二节 潮起潮落
第三节 北伐前线点击
第八章 沧海横流
第一节 黄埔“清党”
第二节 “黄埔战争”
第三节 大道苍茫
结束语
后记
修订版后记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莫过于作者对人物命运深刻的描绘。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是在挖掘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生命。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那些普通黄埔学员的刻画,他们不是伟大的领袖,没有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但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都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读到一些学员在理想与现实、信仰与生存之间摇摆时的内心独白,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痛苦与抉择。作者笔下的情感真挚而细腻,有时让我热泪盈眶,有时又让我心生敬佩。他对共产党人在这段历史中的作用,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展现了他们在思想教育、组织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理想、信仰、牺牲与成长的史诗。我从中看到的,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在时代的浪潮中,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历史的篇章。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导游,带着读者穿越时空,亲临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他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黄埔军校早期教育理念和军事训练方法的介绍,这些细节让我对那个时期革命者的成长环境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书中对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的活动,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包括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组织建设等方面的贡献。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中的争议,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了不同视角下的历史真相。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校园,感受着那些年轻人的热血与激情,也思考着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作者在梳理黄埔军校这段历史时,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和政治层面,他还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思想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我看到了各种思潮在黄埔军校的传播,也看到了共产党人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书中对于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中的组织发展、思想建设以及与国民党方面的互动,都有着非常详细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呈现了历史进程中的曲折与起伏。我从书中看到了革命者们坚定的信念,也看到了他们为了理想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宏观和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与伟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力量感,红色的主调让人联想到革命的激情,而黄埔军校的标志则代表着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翻开书页,我首先被吸引的是作者详实的考证和严谨的态度。他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将那些尘封已久的文献、信件、回忆录等,巧妙地编织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年轻的革命者,他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黄埔军校这片热土上接受洗礼,学习军事,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作者对那个时代政治环境的解读也非常到位,他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合作与斗争,揭示了历史发展中那些微妙而关键的节点。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历史是如何在这样一群热血青年的手中被塑造的?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牺牲,又对后来的中国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立体。作者对于黄埔军校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关系的呈现,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 nuanced 的描绘。他通过大量的史实细节,展现了双方在合作时期的相互促进,也揭示了分歧的萌芽和发展。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他不仅描述了事件的经过,更重要的是,他会从不同角度解读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非常成功,无论是那些耳熟能详的革命家,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党员,作者都赋予了他们鲜活的生命力。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理想主义光辉,也看到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这本书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那些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的先辈们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