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历史,一方面以庄重的态度写下了大量的史学著作,另一方面则不断地从历史中借鉴修齐治平的智慧。
《鉴知录》是一部读史随笔集。顾名思义,读《资治通鉴》,是为了鉴往知来。作者起于基层,富有实际工作经验。从其文字看来,他好读书,勤于思考,为文能联系实际,所作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他调遣的材料,是用心选择过的,提出的问题,也是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过的。因此,行间时见诚敬,殊少凿空之论,可做各级干部勤政律己之砺石,一般读者做人处世之圭臬。
内页插图
目录
怀柔·征伐·内耗
狗不叫·民则安
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
善为川者决之使道
势有变则法不同
受宠而不飞扬
朋党的由来及第一次党禁
毛遂自荐与跑官要官
用错·人毁掉一军
大道理小道理都要讲情理
处理好女婿和儿子的关系
各负其责要知其责
谨慎力行是美德
忠心为国当无畏
执法不阿贵在不畏权贵
西楚霸王败在何处
爱才之举应如萧何
萧规曹随不可取
功高不可学韩信
知之不处不如不知
百姓从行不从言
以德报怨是大德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不赶时尚也是高尚
百姓不徒附
国以简贤为务
举才秉公不徇私
胡服骑射与文化包容
改革关键是上层要统一
如何来看吴起现象
祸福由己不由天
中国古代的侠士精神
古人谈政权更迭周期律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日计不足月计有余
以正祛邪要在扶正
圣人也会看走眼
也谈苛政猛于虎
国弱无外交·使弱交不成
“寒蝉”也有罪
以国为家不能私家
一段传闻的考证
刻鹄不成尚类鹜
因灾自责与借灾掩过
市虎成于三夫
印票子不是好路子
国不稳难以安家
多行不义必有报
宽严相济为政观
何为小人伎俩
曹操奸雄的帽子谁给戴的
正人君子盖勋
汉武帝的用人之道
用人要重实而轻言
成功男人的背后有个好女人
只有穷人才有资格骄傲
求实需要胆量与勇气
固疆守边不可废
鹰鹯不若鸾凤
小小县令真胆大
司马光治史的政治倾向
小人得志君子必遭殃
仗义敢言的东汉大学生
为政如同安琴瑟
作舍道边,三年不成
“圣人”不辨雌雄
悦人赞己,暗莫甚焉
多吃两个鸡蛋就算贪官
圣人不言天道
汉武帝重视农业
什么是宝
莫以私忌快其意
英雄老子管不好笨蛋儿子
国将亡,必多制
临危不惧在于有实力
政者,正也
皇帝卖官为敛私房钱
留下清白给子孙
道义不顾私恩
上有所好下必有效
精彩书摘
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
“水至清则无鱼”,是常被人引用的一句话,多数的理解是办事不可太认真,特别是对待下属,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可管束太紧,要让他们有点好处。“水清无鱼”,从生物学上讲是对的,清水没有营养成分,养不了鱼。鱼塘里没有一个池子是清的,水越肥就越混浊,养的鱼也就越大。还有一个成语,叫“浑水摸鱼”,就是把水搅浑了,鱼钻进泥里,用手就可以轻易把鱼抓住。水太清了养不住鱼,水太浑了鱼也待不住,有人就把这一生物现象用于社会管理。简单说这种做法完全错误也不对,但就廉政建设来说,用这种说法为为政不廉、不计小过开脱也不对,关键看指什么事来说,用在何事何地。
《资治通鉴》卷四十八记载了一件事,能够引发一点思考。
班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戍边的名将,长期驻守边疆,战功很大,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受人敬仰的。由于年老多病,在汉和帝永元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02年请求辞职退休,能回到关内来养病。他给汉和帝上书说,臣不敢盼望到酒泉郡,只希望能活着进玉门关就满足了。但朝廷对班超的请求一直没有答复。班超的妹妹就又给皇帝上了奏章,说蛮夷的天性,欺侮年老体弱的人。现在班超年纪大了,已经是将死之人,长久没有人去接替他,恐怕会引起蛮族的奸邪动机,产生作乱叛逆的心。现在朝中的卿大夫都是过一天享乐一天,都是管眼前的一点事情,都不肯从长远着想,如果突然有了暴乱,班超现在的体力、精力处理起来会很困难,已是力不从心了。这样就会毁掉国家多年来积累的功业,也会毁掉忠臣竭力报国的英名,实在是令人痛惜的事。班超从万里以外上书来表示诚心,陈述急迫心情,引颈遥望圣意,至今已经三年,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我听说古代的时候,男子15岁服兵役,到60岁就要退休,就不再担任军职,还有休息的时候。我冒死来为班超请求朝廷的哀悯,乞让班超在残年生还,再度见到宫廷,使国家没有奔劳远方的忧虑,西域没有仓猝发生的祸患,班超能蒙受文王葬骨那样的恩爱,田子方哀悯老马那样的仁惠。
引录这一大段话与本文的立题相差十万八千里,就作文的要求来说,是跑了题,但读到这段话,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古代忠臣的胸怀是何等的宽阔,没有居功自傲,没有争名夺利,没有倚老卖老,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只求辞职离休,而且没有任何条件和待遇要求,甚至低到不回都城,不回大城市,只进入玉门关就行,这样的胸襟能有几人,这才是真正的高风亮节。虽然文章跑点题,也跑得值。
汉和帝被班超妹妹的话打动了,同意了班超的请求,征召班超回朝。8月班超到达洛阳,9月就去世了。
班超被征召回朝,朝廷任命戊己校尉任尚接替班超做了都护。任尚在同班超交接时说,君侯您在塞外三十多年,由我接替您留下的职务,责任十分重大,而我的水平又很低,您应该给我点儿指点,应该怎么做。班超就十分诚恳地对任尚说,我已年老失智,你已经多次担当重任,不是我班超能够赶得上的,也就不要谦虚了。要征询我的一些意见,我就说几句十分愚浅的话。塞外的官吏和士兵,绝大多数不是安分孝顺的人,都是因为犯了罪而流放到边远的地方来屯田的。而蛮夷之人是禽兽的心肠,是难以扶植的,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叛离。你的性情比较严厉急躁,水太清了,就没有了大鱼,治理政务太苛求,就不能与下属和谐合作,应采取无拘束、简单易行的政策,宽恕小过,注重大的原则而已。班超离开后,任尚私下对他亲近的人说,我以为班超有多大的本事,听他今天所说的,也不过平平而已。不听忠言,必遭祸乱。任尚终于没有把边疆治好,而断送了西部边境友好稳定的局面。
“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班超这段话的指向很明确,范围很清楚,针对性也很强。首先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就是针对塞外吏士的构成,边境各民族的习性和任尚的待人处事特点,指出:治理边境,面对这些地方的情况,和你的为人处事方法,要注意上下和谐、简便易行,不要把问题搞复杂了,不要把矛盾搞激化了,对这些比较特殊的地方和特殊的人群,要多给点恩,少施点威,把握住大的原则,宽恕一些小的过失,这样就能使边境安定下来。任尚没有看到自己的毛病,也没有看透边境的民情,更不明白班超这番话的深意,而且不屑一顾,失败就是肯定的了。
水清无大鱼,是有道理的,关键是看用在什么地方,误解误用了,也是会出问题的。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溯源集》的图书简介,内容与《鉴知录》无关: 《溯源集:文明的微观粒子与宏大叙事》 作者: 陈景和 出版社: 鸿蒙文化 装帧: 精装,附带高精度文物复原图册 页数: 820页 定价: 188.00元 ISBN: 978-7-5699-1234-5 内容提要 《溯源集》是一部跨越历史、考古学、人类学与社会结构理论的宏大叙事,它摒弃了传统历史编年体中对帝王将相的聚焦,转而深入文明演化的“微观粒子”——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构成社会基石的日常技术、信仰碎片、物料循环与语言结构。本书旨在追溯人类集体意识的起源,揭示不同文明在面对“生存”与“意义”这两个永恒命题时,所展现出的惊人相似性与细微差异。 全书共分为五卷,以时间为轴,以议题为纲,构建了一幅精细入微的文明发展图景。 --- 详细内容结构与核心论点 第一卷:物料的低语——技术起源的生态学(约200页) 本卷探讨了人类早期社会中,物质的获取、转化与再利用如何塑造了早期文化形态。陈景和教授认为,“技术并非工具的堆砌,而是认知世界的首要语法。” 泥土的哲学: 分析了陶器制造的地域性差异,如何从不同粘土的物理属性中,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祭祀和储存观念。例如,对特定含铁量泥土的偏好,如何间接影响了某些文化中“血液”与“大地之母”的关联。 纤维的迁徙: 深入考察了麻、棉、丝等天然纤维在欧亚大陆的传播路径,重点分析了这些材料在贸易网络形成之前,如何成为身份象征、神职服饰与法律契约载体的过程。作者特别关注了亚麻纤维在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其生物降解速度与线性时间观的微妙关系。 早期冶金的社会学: 区别于传统的金属矿藏发现史,本卷着重于“失败的冶炼”——那些因为温度控制不当或矿石纯度问题而产生的“次等”器物,如何被赋予了禁忌或神圣的含义,并成为特定氏族或职业的内部秘密知识。 第二卷:符号的诞生——非文字系统的记忆工程(约170页) 人类在发展出成熟文字系统之前,如何存储和传递复杂的社会信息?本卷聚焦于石刻、结绳、图腾以及音乐模因(Meme)的早期形态。 刻痕的韵律: 考察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壁画中的重复性几何图案。作者提出,这些图案并非纯粹的装饰或狩猎记录,而是早期人类试图建立的一种“离散时间坐标系”,是“在空间中锚定瞬间记忆的尝试”。 结绳与层级: 详细对比了印加奇普(Quipu)与其他太平洋岛屿结绳记事法的结构差异。重点分析了绳结的“深度”与“张力”如何直接映射了社会层级的复杂性以及信息保密的要求。 地理的吟游诗人: 探讨了口述传统中“失传的桥段”的重要性。一个史诗中被省略或替换的特定段落,往往是文化在遭遇重大灾难(如瘟疫或气候剧变)后,为保持叙事完整性而进行的“必要性篡改”。 第三卷:社群的边界——“他者”的构建与防御机制(约150页) 文明的定义,往往建立在对“非我族类”的划定时。本卷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审视了不同社群如何通过仪式、禁忌和语言习惯来固化内部认同。 餐桌上的壁垒: 对比了游牧民族与定居农业社会在食物禁忌上的差异。例如,对特定动物脂肪的食用禁令,其深层逻辑是如何从最初的资源保护,演变为身份区隔的宗教律法。 声音的隔离带: 深入分析了早期方言和行话在职业群体(如早期工匠、萨满或盐商)中的作用。这些特殊的语言编码,如何有效地提高了外部渗透的成本,从而保护了核心生产力与知识产权。 祭品的逻辑链: 探讨了人祭、动物献祭与非物质供奉之间的演变。作者认为,献祭行为的根本目的,不是取悦神祇,而是“通过共享的极端行为,使社群成员在生理和心理上深度绑定”,从而增强群体凝聚力。 第四卷:秩序的微观动力——早期法律与非正式契约(约150页) 本卷聚焦于法律条文出现之前,社会如何通过非正式的、基于声誉和互惠的机制来维持秩序。 债务与荣誉的等价: 分析了古代社会中“欠人情”的社会价值如何远超物质价值。探讨了借贷关系中,对“偿还能力”的评估,如何被文化塑造成对“人格完整性”的评估。 冲突的驯化: 研究了早期的“决斗”或“以物易命”的习俗。这些看似野蛮的解决方式,实际上是“将高风险的暴力行为,纳入可预测的、仪式化的时间框架内”,以避免无休止的血亲复仇。 邻里间的隐形契约: 通过对古代乡村遗址的分析,重建了灌溉系统、放牧边界等公共资源的日常管理规则。这些规则的执行,完全依赖于社区成员对彼此“声誉资本”的共同维护。 第五卷:时间观的变形——线性与循环的交织(约120页) 文明的成熟,往往伴随着对时间流逝的更精细感知。本卷对比了基于太阳历、月相历以及纯粹事件序列的计时方式,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未来”的规划能力。 收获的紧迫性: 农业社会中,对四季的依赖如何催生了“必须在某一刻完成”的紧迫感,这与游猎文化中“随时准备出发”的松散时间感形成了鲜明对比。 祖先的驻留: 探讨了祖先崇拜如何将过去“锚定”在现在。在某些文化中,过去并非“逝去”,而是“尚未完全回归”,这使得历史成为了一个可供不断修正和重访的动态空间。 预言与自我实现: 审视了古代预言体系的运作机制。作者指出,预言的价值不在于其准确性,而在于它为社群提供了一个“共同认可的未来框架”,从而引导当下的行为向该框架靠拢。 --- 核心价值 《溯源集》并非一部描述“发生了什么”的历史书,而是一部探究“为什么是这样”的理论著作。它用跨学科的视角,解剖了人类文明这台复杂机器的每一个螺丝钉和齿轮,展现了从一块打磨过的燧石到一个复杂法律体系之间,那条隐秘而坚韧的因果之链。本书对于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理论研究者,以及任何对人类集体心智的深层结构抱有好奇心的读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阅读本书,如同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发现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被无数微小的、却至关重要的“选择”所雕刻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