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也最令人神往的文明之一;印度历史则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那里的哲学、那里的宗教,对今天的人们越发是一种吸引,一种撩拨——大约对西方人尤其如此。                 
内容简介
       《周末读完印度史》讲述了印度从印度河流域文明到当代的恢弘历史。历朝大事大战都不惜浓墨重彩,历代英雄美人则多用工笔,有文献可征引处旁征博引,政治经济勾勒清楚,文化思想建筑也点染得恰到好处。全书分12章,1~5章为古代,6~7章为中世纪,8章及以后为近现代,合于“三部曲”。书后附有年表,4000年大事可尽收眼底;又附有印度胜地,足使次大陆风物历历在目。     
内页插图
          目录
       策划人语
    序
    Ⅰ 邂逅印度
    南亚大三角
    民族博物馆
    宗教诞生地
    风情民主国
    Ⅱ 文明初绽 史前到公元前1500年
    从大河开始
    挖掘新世界
    艺术和文化
    再见哈拉巴
    Ⅲ 回到上古 公元前1500-前334年
    思想萌动
    吠陀年代
    众神乐园
    史诗世界
    转世轮回
    佛陀度众
    大雄传道
    Ⅳ 孔雀王朝 公元前330-前184年
    月护孔雀
    天眷大王
    佛法统治
    王朝遗产
    Ⅴ 黄金时代 公元前184-公元647年
    贵霜时期
    笈多崛起
    笈多王朝
    古典风格
    戒日大王
    Ⅵ 伊斯兰崛起 647-1565年
    阿罗阇弗
    突厥入侵
    德里苏丹国
    图格卢克
    宗教融合
    南方诸国
    Ⅶ 莫卧儿帝国 1526-1707年
    开国圣主巴布尔
    风流倜傥胡马雍
    雄才大略阿克巴
    乱世枭雄奥朗则布
    Ⅷ 潮落石出 1707-1785年
    莫卧儿解体
    马拉塔同盟
    通商与为政
    侵占孟加拉
    英国人立足
    Ⅸ “皇冠上的宝石” 1785~1914年
    “永久的殖民地”
    “最伟大的福祉”
    “不列颠和平”
    “皇冠上的宝石”
    Ⅹ 自由之路 1850~1948年
    伟大的觉醒
    期望和牺牲
    圣雄甘地
    帝国的终结
    Ⅺ 午夜之子 1947~1964年
    尼赫鲁
    新模式
    新印度
    世界舞台
    Ⅻ 王朝终结 1964年~
    民主意见
    女王崛起
    紧急状态
    东山再起
    接班人
    天命在兹
    附录
    大事年表
    总督和副王
    独立以后国家元首
    总理
    印度胜地
    延伸阅读
    译后记      
精彩书摘
       风情民主国
    印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议会民主制国家。其组织形式是包括25个邦的联邦共和国。很多邦都不仅仅是行省:种族、语言、历史、环境,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它们是独立的国家。事实上,有些邦作为自治机构比作为联邦一员的历史要长得多。
    印度各邦
    最北边的邦是高居喜马拉雅山上的克什米尔,它简直美得令人心动。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的是穆斯林,他们差不多都说当地的语言——克什米尔语。挨着克什米尔是旁遮普广阔的小麦种植平原。旁遮普是印度农业最发达、最高产的地区。在印度独立之前,这片地区是穆斯林、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交错杂居,简直是个复杂的“马赛克”。独立之后,旁遮普被分成两个省。东旁遮普以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占多数,卒归印度;西旁遮普则以穆斯林占多数,归巴基斯坦。现在印度统治的地区包括两个邦: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其中,旁遮普邦主要是锡克教徒,而相邻的哈里亚纳邦主要是印度教徒。整个地区的通用语是旁遮普语。虽说是两个邦,骨子里却是同一种文化,独特的旁遮普文化。
    旁遮普西南是沙漠漫布的拉贾斯坦邦(Rajasthan)。拉贾斯坦是印度了不起的武士种族阿罗阁弗人(Rajputs)的故乡,被誉为印度教武士精神和文化的摇篮。它有一种独特的气氛,每一投足都是绵延的古老传统,才一放眼又是惊心的山顶城堡。确实,与其说拉贾斯坦是现代印度的一部分还不如说它属于早已逝去的中古。
    被称为恒河大平原的地区有两个邦:北方邦和比哈尔邦。这里是印度文化的中心,是次大陆最强大文明的发源地。这块土地叫做“印度斯坦”(意思是“印度人的土地”),是印度教古老的中心。这里有印度教最神圣的城市;故都德里(Delhi)也在这里,数百年来它一直是整个地区的中心。这里的主要语言是印地语,它被定为国语,该地区持久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现在,印度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居住在这两个邦。值得注意的是,独立以来几乎所有的总理都是从北方邦选区选出的。
    再往东,随着恒河接近它在孟加拉湾的人海口,麦田消失了,景物都染上浓重的热带色彩。这就是西孟加拉邦,孟加拉人的土地。它和东孟加拉邦一度成为联合孟加拉邦的一部分。印度独立以后,东孟加拉永久地从印度分离出来,先成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后在1971年成为一个新的国家——孟加拉国。孟加拉文化繁荣,不管是知识还是艺术都是全印度最具活力的。以孟加拉语为基础,这种传统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文学、宗教和政治人物。这个地区的中心是不断扩大的大都市加尔各答(Calcutta/Kolkata),以前是英属印度的首府。
    出孟加拉往东北是山地,山地的居民则迥乎不同,大致是出身混杂、文化各异的几个部落,有穆斯林,有印度教徒,有基督教徒。他们都操着自己部落的方言。当地最大的邦是阿萨姆邦,产茶叶,又是印度石油工业的中心。阿萨姆人说阿萨姆语,长相也和孟加拉人大不相同。
    印度西部被一片沙漠和群山与北部平原分隔开来,向外直视阿拉伯海。古吉拉特犬牙交错的海岸线上有很多良港。几个世纪以来,古吉拉特人以其商业和经商的技巧而闻名。尽管古吉拉特人中既有印度教徒也有穆斯林和耆那教徒,作为一个团体,他们还是深受耆那教哲学的影响,认为生命(life)不管以何种形式存在,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许多古吉拉特企业立足于孟买,这个巨大的城市是印度最重要的港口、印度电影业的中心,也是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首府。这个邦面积占了半岛的很大一部分,居民是赫赫有名的马拉塔人,说马拉塔语。300年来,正是他们执掌着印度中西部的命运。
    半岛南部的4个邦,卡纳塔克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杜邦看上去往往是另一个世界。比如说穿衣,那里就宽松得多,吃饭则口味特重,多加调料,而妇女似乎享有更多的自由。取名字也不同,好多名字北方人甚至念不出来。任何一个游客都会发现,南部的居民属于独特的种族,有着独特的文化气质,他们的语言也和北印度大相径庭。很有可能,最古老的文化传统属于次大陆南端泰米尔纳杜邦的泰米尔人。除此之外,居住在风景如画的喀拉拉邦的马来人的文化应该是最古老的文化了。卡纳塔克邦和这两个邦接壤,沿西海岸展开,官方语言是坎纳达语。而东邻安得拉邦的语言又不同,整个邦都说泰卢固语。
    四境之内如此五花八门,也真是罕见了。从一个邦跨进另一个邦,你会感到是在不同的世界里徜徉。街上的招牌是陌生的,人们都说着另一种语言,甚至看上去彼此“绝非族类”。结果是你会觉得很迷惑,而这也正是印度保持魅力的原因之一。不同于古希腊、古埃及甚至古中国的遗址,印度的纪念碑不是小心翼翼保存起来给游客们看的,它们不是死去的文物,它们有生命,充满了生机——有一种文化,它活着,依旧是持续的人类传统的一部分,而它们,正是这种文化聚焦的地方。这一点最是印度的特色,这特色堪称天下无双,以致在外国人看来印度还属于它自己的世界。
    Ⅱ文明初绽史前到公元前1500年
    印度的史前史和欧洲美洲一样,可以根据冰期(IceAges)做出断代:冰川影响了这个国家的形状和面貌。在印度,最早的人类活动的迹象(有没有更早的还不知道)出现在第二个冰期之后(前40万~前20万年)。虽然没有人类的残骸,印度西北部,尤其是净河(Sohan)流域的旁遮普地区(今属巴基斯坦),却发现了大量粗糙的石器。大约与此同时的另一个史前石器工业遗迹也在印度南部和整个德干高原被发现,考古学家称之为马德拉斯工业。这个文化中的人们把大卵石的表层敲掉,用石核制作工具。这种技术与北方的技术大不相同,北方人只用石片。无疑,马德拉斯文明的先民是先民中比较先进的一支,他们能更好地改造环境。
    这就是旧石器时代,印度历史上最早也最漫长的时代,到处都是正在学习和尝试的人;这就是旧石器时代,次大陆上两个隔绝的地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可我们对这两个早期文化知道得不多,只能想当然地说,旧石器时代印度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原始人过着大致相同的生活。他们游牧、狩猎、采集;因为时刻受到野兽和大自然的威胁,他们不得不群居,转场也成队进行。
    漫长的旧石器时代过后是中石器时代。人们驯服了狗,石器之外他们还制作骨器、使用燧石,陶器的制作也从此开始。在印度,这个时代的遗迹主要发现于耐袜陁河(Narmada)流域(耐袜陋河在频陀山和七折山之间,横贯中印度)。终于有一天,人们得以驾驭环境,成了环境的主人,这一天不再属于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开始了。旧的游牧生活逐渐让位于更加安定的农业生活。人们开始种植庄稼,驯服禽畜,制作精良的石器和陶器,这些器皿都比旧石器时代先进得多。一下子有了很多东西我们可以鉴定、描述、确定它们的日期,我们对印度的了解越发具体而准确了。
    公元前9000~前5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波斯的文明已开始奠基。比起西方的邻居来,印度的进展要慢一些,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公元前4000年以后才姗姗来迟。其遗迹在南亚,最早见于西北边境,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的丘陵。现代考古挖掘发现这里曾有一些不大的农业村庄,可追溯到公元前3712~前3688年。俾路支(Baluchi)的村民用泥砖建房,制作陶器,使用石器和骨器。他们还驯育家畜,养羊(绵羊、山羊)养牛。这个地区大概伺过一些村落(villagecommunities),许多遗址都被发掘出来。从公元前3000年起,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尤其是印度河流域及周边地区,都开始出现相似的定居点。经过逐渐演化,最终一种新的、复杂的城市文明蔚然兴起,这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
    从大河开始
    印度河流域文明源于伟大的印度河,也因这条河而得名。它是次大陆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的里程碑。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起点还不很清楚,大致认为它始于公元前2500年并持续了近1000年,立足于两座伟大的城市:哈拉巴(Harappa)和莫亨焦-达罗(Mohenjo-Daro)。哈拉巴在北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太阳河(Ravi)西岸,古城拉合尔(Lahore)西南,相距差不多100英里。莫亨焦-达罗在南部,也在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河干流东岸,离人海口250英里。它位于信德(Sind)省的腹地,再往南200英里就是巴基斯坦的经济中心卡拉奇(Karachi)。这两座城市相距400英里,称得上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双璧”。……      
前言/序言
       
				 
				
				
					历史的回响:一部宏大叙事与精微洞察的融合  书名:《文明的交织:从古代到现代的全球史新视野》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阿诺德·汉密尔顿]  ---   引言:重塑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常常习惯于用孤立的视角审视各个文明的兴衰。然而,真正的历史脉络并非由一堵堵高墙分隔,而是由无数条河流交汇而成。本书《文明的交织:从古代到现代的全球史新视野》,正是一部旨在打破传统地理和时间界限的宏大叙事。它并非满足于描绘单一区域的起落,而是致力于揭示跨越大陆、历经千年的人类社会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处的复杂世界。  这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全球化并非近现代的产物,而是贯穿人类文明始终的一种动态力量。从最初的物种迁徙与技术扩散,到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再到信息时代的即时互联,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中。本书通过精心编织的史料和多角度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整体历史”的全新框架。   第一部:蛮荒与黎明——早期全球联系的萌芽(约公元前 3000 年 – 公元 500 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早期人类社会如何突破地域限制,建立起最初的连接。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印度河谷或黄河流域文明的独立考察,而是着重分析了这些早期文明在技术(如灌溉、冶金术)和概念(如文字、法律体系)上的“溢出效应”和相互影响。  关键议题:  1. 青铜时代的网络结构: 探讨了地中海东岸的米诺斯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如何通过海洋贸易与近东的苏美尔、阿卡德帝国形成一个松散但功能强大的经济圈。重点分析了象牙、青金石等战略物资的跨区域流动,如何驱动了权力中心的更迭。 2. 欧亚草原的流动性: 颠覆了将草原游牧民族视为“边缘入侵者”的传统观念。本章详述了斯基泰人、萨尔马提亚人等群体在欧亚大陆腹地扮演的文化中介角色,他们不仅是军事力量,更是疾病、牲畜和技术(如骑射术)传播的有效载体。 3. 思想的跨界传播: 聚焦于轴心时代的哲学与宗教思想的“共振”。虽然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的诞生地域不同,但其对人类境遇的深刻反思,在特定的历史窗口期,通过商路和使者网络,产生了同步的影响力,塑造了不同区域的道德基础。   第二部:帝国的扩张与文明的汇流(约公元 500 年 – 公元 1500 年)  中世纪并非“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剧烈碰撞与深刻融合的“交流时代”。本书将重点放在了三大文明带——伊斯兰黄金时代、拜占庭的延续性以及东亚的王朝体系——如何通过知识、商品和权力竞争,构建了一个比前代更为紧密连接的欧亚世界。  关键议题:  1. 伊斯兰世界的知识枢纽作用: 详细考察了阿拔斯王朝时期,从巴格达到科尔多瓦的知识网络如何系统性地吸收、翻译和发展了希腊、波斯和印度文明的科学与数学成果。这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创造性的重构,特别是代数学和光学领域。 2. 跨洋贸易的新格局: 摒弃将此阶段历史局限于陆地丝绸之路的传统叙事。本章详细描绘了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复杂性,包括阿拉伯商船、古吉拉特邦的贸易社群以及宋元时期中国海事力量的介入。分析了香料、瓷器和奴隶贸易对东非沿海城市(如马林迪)和东南亚王国(如室利佛逝)的结构性影响。 3. 北方力量的重塑: 考察了蒙古帝国对全球地理概念的颠覆性影响。蒙古人的征服虽然残酷,却意外地实现了欧亚大陆前所未有的政治整合,极大地加快了人员、病原体(如黑死病)和技术(如火药、印刷术)在东西方之间的流通速度,为后来的大航海时代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世界的转型——跨洋连接与重组(约公元 1500 年 – 公元 1800 年)  “地理大发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体系的建立。本书将审视欧洲航海能力的崛起,如何系统性地重塑了全球的经济地理和人口分布,其影响远超欧洲自身。  关键议题:  1. 大交换的生态与社会后果: 深入剖析了哥伦布交换(Columbian Exchange)的长期效应。这不仅是马铃薯、玉米、烟草向旧大陆的传播,更是对美洲本土人口的毁灭性打击,以及对非洲奴隶劳动的制度化需求。探讨了这些生物和经济因素如何深刻改变了全球食物结构和劳动力市场。 2. 白银的全球化血液: 详尽分析了秘鲁波托西和日本石见银山出产的白银,如何成为全球贸易的硬通货。重点阐述了这些白银如何流入中国明清的经济体系,造成了通货紧缩与赋税制度的深刻变革,展示了美洲与东亚之间隐秘而强劲的经济联系。 3. 知识与权力的互动: 考察了启蒙运动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适应。分析了欧洲科学革命的成果如何被殖民地精英(如日本的兰学家、奥斯曼帝国的改革者)所学习、吸收,以及这些知识如何反过来被用于抵抗或适应西方霸权。   第四部:速度与冲突——现代世界的形成(约公元 1800 年 – 20 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和随后的帝国主义浪潮,将全球联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同时也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与冲突。本部分关注技术进步如何与地缘政治野心交织,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关键议题:  1. 工业化的非同步性: 探讨了蒸汽机、铁路和电报等“革命性技术”如何在不同地区引发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反应。比较了英国的自由放任模式、俄国的国家主导模式,以及日本明治维新中对西方技术的系统性挪用与改造,分析了技术如何固化了“中心-边缘”的全球分工。 2. 全球劳动力的重组: 聚焦于十九世纪大规模的跨国移民浪潮(如印度契约劳工、爱尔兰移民、中国劳工),分析了这些“被转移的劳动力”如何支撑了全球种植园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文化歧视和身份认同危机。 3. 全球战争的联动性: 论证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非纯粹的欧洲冲突,而是全球资源争夺、殖民地战略部署和跨国意识形态对抗的总爆发。例如,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东和非洲殖民地士兵对欧洲战局的关键作用,以及战后对殖民体系的冲击。   结语:持续的互联与未来的挑战  《文明的交织》以对两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冷战格局的简要概述收尾,并强调了非殖民化进程对全球权力结构的重塑。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邀请读者认识到,我们对当前世界问题的理解,必须植根于对数千年跨区域互动的深刻认知。历史不是一系列孤立的民族故事,而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相互交织的全球人类经验的宏大剧本。只有理解了这些深层的连接,我们才能更明智地应对二十一世纪的共同挑战。  ---  (本书特点: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网络化”的叙事结构,它使用“技术转移”、“贸易路线”、“疾病传播”和“思想交流”作为主要的章节组织线索,而非单纯的地域时间线。它大量采用来自考古学、气候学、经济史和文化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在宏观叙事中保持对微观历史细节的敏感度,拒绝任何单一的“中心论”解释,强调力量的流动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