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希腊政治与社会初探

古代希腊政治与社会初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洋 著
图书标签:
  • 古代希腊
  • 政治史
  • 社会史
  • 古典文明
  • 历史学
  • 西方文明
  • 城邦
  • 民主
  • 哲学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19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60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古典学研究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古代希腊政治与社会初探》对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的描画为我们生动展现了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典城邦的历史风貌。
  
  海报:
  

内容简介

  黄洋教授在英国伦敦大学接受了古典学教育,致力于古希腊史研究,已经出版有著作《古代希腊土地制度研究》。本书是他的部分新作结集,主要侧重古希腊城邦,兼及其他社会问题。可以代表国内学界在古希腊史领域的最新成果。

作者简介

  黄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伦敦大学古典学博士,专长希腊史。

目录

第一章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有一份针对您提出的“古代希腊政治与社会初探”之外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不带任何刻意修饰的痕迹。 --- 《河流两岸的文明曙光:两河流域的城邦兴衰与楔形文字的秘密》 导言:文明的摇篮,泥板上的帝国回响 在亚欧大陆的交汇点,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广袤而富饶的冲积平原上,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复杂文明悄然崛起。这不是对古希腊城邦民主与哲学的探究,而是深入到更古老的时代,去追溯那些奠定了人类社会组织、法律体系、书写系统乃至天文学基础的伟大实践。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时空迷雾,探访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那个由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轮流主宰的土地。我们将聚焦于这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无休止的权力更迭,并深入挖掘那些刻在泥板上的智慧遗产。 第一部分:苏美尔的黎明——城邦的起源与灌溉的奇迹 故事始于公元前四千纪的苏美尔平原。这里没有天然的防御屏障,只有肥沃的泥土和依赖洪水预测的灌溉系统。这种对水资源管理的共同需求,催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形态。 一、灌溉的组织与早期国家形态的萌芽: 我们将详细考察苏美尔人如何构建复杂的引水渠和堤坝网络。这种工程的组织性,远超部落联盟的范畴,它要求统一的劳动力调度、资源分配和冲突解决机制,这无形中成为了早期“国家”权力的雏形。乌鲁克(Uruk)、乌尔(Ur)、拉格什(Lagash)等标志性城邦的兴起,不仅是人口的聚集,更是社会阶层分化和官僚体系初建的见证。 二、神权与王权的交织: 苏美尔的社会结构是典型的神权政治。城邦的守护神拥有土地和财富的最终所有权。祭司阶层在早期政治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本书将分析“恩”(En)、“卢伽尔”(Lugal)等早期统治者的角色演变,探讨他们如何从神庙的管理者,逐步转化为世俗的军事领袖和最高裁决者。 三、楔形文字的诞生与知识的固化: 苏美尔人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无疑是楔形文字。我们不仅会介绍其从象形符号到抽象音节文字的演变过程,更重要的是,探究文字在社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从记录粮食收支到神庙献祭清单,再到早期的法律条文和文学作品(如《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早期版本)。文字的出现,标志着知识与权力开始脱离口头传承,成为可被保存和积累的社会财富。 第二部分:帝国的崛起与法律的构建——阿卡德与巴比伦的统治遗产 随着苏美尔城邦内部纷争的加剧和外部压力(如来自北方的闪米特语族群)的增强,权力结构开始向统一的帝国过渡。 一、萨尔贡大帝的统一与阿卡德帝国的短暂辉煌: 公元前24世纪,萨尔贡如何通过军事征服和文化融合,首次将美索不达米亚的大部分地区纳入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我们将分析阿卡德帝国在行政管理上对苏美尔模式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它对“统一帝国”概念的早期实践。 二、汉谟拉比的法律秩序: 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在于古巴比伦王朝的第六任国王汉谟拉比。他的《法典》不仅是已知最完整、最具系统性的古代法典之一,更是研究古代社会等级、经济关系和司法理念的绝佳窗口。本书将细致剖析法典中的核心原则,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同态复仇法)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差异化应用,以及它如何试图在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中确立稳定的契约与责任体系。 三、神祇的变迁与宇宙观的统一: 随着巴比伦的崛起,其主神马尔杜克(Marduk)地位上升,反映了政治中心的转移。我们将探讨这种神祇体系的重构如何服务于帝国的意识形态构建,以及巴比伦天文学家如何基于宗教需求,发展出精密的历法和占星术,奠定了早期天文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战火与重塑——亚述的军事机器与新巴比伦的黄昏 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美索不达米亚进入了一个由强大军事帝国主导的时代。 一、亚述帝国的军事化社会: 亚述人以其无与伦比的军事技术、高效的后勤补给和残暴的威慑政策而闻名。本书将考察亚述的社会结构如何完全围绕战争机器运转,从士兵的招募、战俘的处理(大规模驱逐政策的社会后果),到王宫建筑中用于宣扬武功的浮雕艺术,都体现了一种高度军事化的国家形态。 二、尼布甲尼撒二世与文化复兴: 在亚述覆灭后,新巴比伦(迦勒底帝国)短暂复兴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荣耀。我们关注尼布甲尼撒二世对巴比伦城的宏伟重建——宏伟的伊什塔尔城门、宏大的天文观测塔(Ziggurat)以及传说中的“空中花园”。这种对古典传统的回归,是在帝国衰落前夕,对辉煌过往的最后一次深刻致敬。 结语:泥板上的永恒回响 两河流域的文明,历经兴衰更迭,最终被波斯、希腊和罗马的浪潮所淹没。然而,他们留下的遗产——城邦管理的基础、书写对历史的固化、以及对宇宙秩序的早期探索——却成为后世所有近东文明的基石。本书的终极目标,是让读者透过那些残存的泥板碎片,重构出那个在河流两岸孕育、挣扎、最终走向辉煌的古代世界图景。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文明的著作,着实让我对那个遥远时代的风貌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入的理解。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亲身站在雅典的集市中央,耳畔充斥着哲人和政客们激烈的辩论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比如手工作坊里的劳作场景,家庭主妇们管理家庭事务的琐碎,甚至是平民阶层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程度,这些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远非教科书上那些冰冷的概念所能比拟。它并没有沉溺于宏大的叙事,而是将历史的脉络巧妙地编织进了普通人的命运之中。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沉思于他们那种基于城邦的集体认同感,以及这种认同感如何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这种对社会结构的微观剖析,使得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触手可及,真正体会到了“生活在历史中”的含义。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视角相当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它并没有将古代文明理想化为某种完美典范,而是敢于直面其内部的矛盾与残酷。作者毫不避讳地揭示了该社会在光鲜外表下潜藏的结构性不平等,无论是对边缘群体的排斥,还是对权力滥用的警惕,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种不带偏见的审视态度,使得历史的解读更加真实和立体,避免了“赞歌式”的历史书写陷阱。它引导读者思考:即便是最受推崇的古代制度,其运作的基石是否也建立在对部分人群的牺牲之上?这种对“美德与瑕疵并存”的辩证看待,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促使我反观我们自身的现代社会。

评分

从文笔上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感染力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绝不拖泥带水,每一个段落似乎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没有丝毫的赘述感。我特别喜欢那种时不时出现的、极富画面感的场景转换,比如从描绘一次庄严的祭祀仪式,瞬间切换到对底层奴隶命运的无声叹息,这种对比极具冲击力,让人在情感上受到触动。它不像某些专业著作那样干巴巴地堆砌史料,而是将史实嵌入富有张力的叙事结构中,使得即使是对历史背景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故事所吸引,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信息。这种将知识“包装”得如此精美的能力,是许多严肃历史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

这本书对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的整合运用,达到了令人赞叹的程度。作者似乎是一位“资料的炼金术士”,他从看似零散的碑文残片、陶片记载,乃至文学作品中的只言片语中,提炼出了宏大的历史图景。尤其是在论证某个社会制度的形成时,作者会引用多方证据相互印证,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数学证明一般无懈可击。例如,在分析某一时期家庭结构的变化时,他不仅参考了法律文本,还引入了墓葬习俗的变迁数据,两者相互佐证,形成了一种铁板一块的论证基础。这种多维度、交叉验证的研究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对历史真相抽丝剥茧的探索快感。

评分

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复杂思想脉络时的那种游刃有余和精准把握。本书在处理不同流派思想之间的张力与互动时,展现出极高的学术水准,既没有简单地偏袒某一方,也没有将复杂的思潮庸俗化。书中对那些开创性思想的起源追溯,以及它们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演变过程,分析得鞭辟入里。比如,关于某种关于“正义”的早期定义,作者追溯了其在不同城邦间的微妙差异,并论证了这些差异如何催生了后世法哲学的分野。这种深挖思想根源,并将其置于动态社会环境中考察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智识上的满足感。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他们想了什么”,更在解释“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历史洞察。

评分

作者罗伯兹是英国伊顿公学古典学教授、古典系系主任,是古典学教师联合协会(JACT)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伦敦古典学教师协会原始文献译丛(LACTOR)所主办的希腊罗马史文献翻译系列丛书主编。

评分

《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分为上下两编,共20卷。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上编10卷,摘自历代的史志、笔记,下编亦分为10卷,摘自近代的报刊、杂著。两编既互相联系成一整体,又各自独立成篇,由古及近,以近代为主。将散见于浩繁的卷帙之中有关风俗民情资料摘钞整理,汇集成册。尤其是下编,搜罗更加宏丰,饶有兴味,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大有裨益。《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是胡朴安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张炽章先生、钱爽先生高度赞誉《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它的出现标志了我国风俗志的编纂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分为上下两编,共20卷。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上编10卷,摘自历代的史志、笔记,下编亦分为10卷,摘自近代的报刊、杂著。两编既互相联系成一整体,又各自独立成篇,由古及近,以近代为主。将散见于浩繁的卷帙之中有关风俗民情资料摘钞整理,汇集成册。尤其是下编,搜罗更加宏丰,饶有兴味,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大有裨益。《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是胡朴安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张炽章先生、钱爽先生高度赞誉《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它的出现标志了我国风俗志的编纂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泽薮曰扬纡,其川漳,其浸汾潞,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谷宜黍稷。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馀祁,其川摩池呕夷,其浸涞易,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蓄宜五扰,其谷宜五种(郑康成注:五扰,马、牛、羊、犬、豕;五种,黍、稷、菽、麦、稻也。贾公彦云:五扰,马、牛、羊、犬、豕者,六畜中鸡为缓,故去之。云五种,黍、稷、菽、麦、稻者,若馈用六谷,则兼有蕉,若民之要用,则去荩。故知是此五者)。 《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分为上下两编,共20卷。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上编10卷,摘自历代的史志、笔记,下编亦分为10卷,摘自近代的报刊、杂著。两编既互相联系成一整体,又各自独立成篇,由古及近,以近代为主。将散见于浩繁的卷帙之中有关风俗民情资料摘钞整理,汇集成册。尤其是下编,搜罗更加宏丰,饶有兴味,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大有裨益。《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是胡朴安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张炽章先生、钱爽先生高度赞誉《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它的出现标志了我国风俗志的编纂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分为上下两编,共20卷。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上编10卷,摘自历代的史志、笔记,下编亦分为10卷,摘自近代的报刊、杂著。两编既互相联系成一整体,又各自独立成篇,由古及近,以近代为主。将散见于浩繁的卷帙之中有关风俗民情资料摘钞整理,汇集成册。尤其是下编,搜罗更加宏丰,饶有兴味,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大有裨益。《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是胡朴安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张炽章先生、钱爽先生高度赞誉《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它的出现标志了我国风俗志的编纂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泽薮曰扬纡,其川漳,其浸汾潞,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谷宜黍稷。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馀祁,其川摩池呕夷,其浸涞易,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蓄宜五扰,其谷宜五种(郑康成注:五扰,马、牛、羊、犬、豕;五种,黍、稷、菽、麦、稻也。贾公彦云:五扰,马、牛、羊、犬、豕者,六畜中鸡为缓,故去之。云五种,黍、稷、菽、麦、稻者,若馈用六谷,则兼有蕉,若民之要用,则去荩。故知是此五者)。

评分

《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分为上下两编,共20卷。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上编10卷,摘自历代的史志、笔记,下编亦分为10卷,摘自近代的报刊、杂著。两编既互相联系成一整体,又各自独立成篇,由古及近,以近代为主。将散见于浩繁的卷帙之中有关风俗民情资料摘钞整理,汇集成册。尤其是下编,搜罗更加宏丰,饶有兴味,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大有裨益。《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是胡朴安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张炽章先生、钱爽先生高度赞誉《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它的出现标志了我国风俗志的编纂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分为上下两编,共20卷。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上编10卷,摘自历代的史志、笔记,下编亦分为10卷,摘自近代的报刊、杂著。两编既互相联系成一整体,又各自独立成篇,由古及近,以近代为主。将散见于浩繁的卷帙之中有关风俗民情资料摘钞整理,汇集成册。尤其是下编,搜罗更加宏丰,饶有兴味,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大有裨益。《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是胡朴安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张炽章先生、钱爽先生高度赞誉《中华全国风俗志(套装上下册)》,“它的出现标志了我国风俗志的编纂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泽薮曰扬纡,其川漳,其浸汾潞,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谷宜黍稷。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馀祁,其川摩池呕夷,其浸涞易,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蓄宜五扰,其谷宜五种(郑康成注:五扰,马、牛、羊、犬、豕;五种,黍、稷、菽、麦、稻也。贾公彦云:五扰,马、牛、羊、犬、豕者,六畜中鸡为缓,故去之。云五种,黍、稷、菽、麦、稻者,若馈用六谷,则兼有蕉,若民之要用,则去荩。故知是此五者)。  季札观乐,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魏曰:美哉!讽讽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注:晋本唐国,故有尧之遗风,忧深思远,情发于声。讽讽,中庸之声。婉,约也。险当为俭。大而约,则俭节易行。惜其国小无明君也。)  魏国风七篇(《葛屦》刺褊,《汾沮洳》刺俭,《固有桃》刺时,《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十亩之间》刺时,《伐檀》刺贪,《硕鼠》刺重敛)。  唐国风十二篇(《蟋蟀》刺晋僖公,《山有枢》刺晋昭公,《扬之水》刺晋昭公,《椒聊》刺晋昭公,《绸缪》刺晋乱,《杕杜》刺时,《羔裘》刺时,《鸨羽》刺时,《无衣》美晋武公,《有杕之杜》刺晋武公,《葛生》刺晋献公,《采苓》刺晋献公)。魏国风谱(《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魏无世家,其诗当在平、桓之间)。还不错。

评分

实物与介绍一样,非常满意实物与介绍一样,非常满意

评分

好书一本,非常棒,你值得拥有

评分

商品与图片基本相符,质量还行,这个价钱买的还是值得的

评分

商品与图片基本相符,质量还行,这个价钱买的还是值得的

评分

帮朋友买的,不知道里面说的是什么.....

评分

店家发货快,快递小哥送货快,服务态度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