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自古以来不管在何种文化之下都沉浸在神话、历史和传奇之中,让人无限着迷。这个典型意向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差异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金乌”是太阳的别名。在美洲的原住民中,乌鸦是危机的拯救者。在北欧,乌鸦却成为思想和记忆的化身……
◆传说英王查尔斯二世曾经非常惧怕一则预言:如果乌鸦飞离伦敦塔,英国将会灭亡。你一定想不到,1944年的二战时期,相传一只乌鸦侦查到了伦敦上空敌军轰炸机的事件。而事实究竟是怎样呢?作者在《乌鸦之城:伦敦,伦敦塔与乌鸦的故事》中一一阐释了那些有关乌鸦与伦敦传奇故事的来龙去脉。将一个角度独特的伦敦历史呈现了出来。
◆世界级的“乌鸦”专家结合渊博的学识与迷人的传奇故事为我们追溯了伦敦塔与乌鸦的历史,揭示了这个神秘的动物背后所隐含的符号权利以及其真正的魔力所在。
《乌鸦之城:伦敦,伦敦塔与乌鸦的故事》从伦敦塔内的乌鸦讲起,展现了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对乌鸦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态度所发生的巨大转变,展示了乌鸦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中的独特魅力,由此勾连出了英国从中世纪到现当代的历史。
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文化故事揭示了我们的思维与文化是如何被乌鸦影响并定义的。如今的英国,它不仅仅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更成为了关乎国运的“神鸟”,同时在英国文化中也是一种对在困境中坚强存活的精神的比喻。人类在保护它的过程中也保护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博里亚·萨克斯(Boria Sax),美国纽约默西学院 (Mercy College)文学哲学讲师、作家、诗人、翻译家。精通思想文化史。著有《神话与文学中的动物百科》、《神奇的动物园》、《乌鸦》等书。
博里亚·萨克斯是全球文化史研究专家,他的上一本著作《乌鸦》已被译成8种文字。他同时也是“传说与故事中的自然”(Nature in Legend and Story)组织的创办人。
博里亚·萨克斯是一位令人喜爱的作家。他的研究不仅涉及英国著名神话故事的起源,也展示了乌鸦这种动物的神奇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支撑古老的传说,也能激发新的故事。
——《泰晤士报》
进入博里亚·萨克斯的世界,会发现他是一位十分值得尊敬的学者,作者成功的厘清了若干年间人类与这种神秘鸟类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纽约日报》
《乌鸦之城》为我们理解伦敦这座世界名城的近代史和神话传说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同时也对神话本身、对人类与动物之间不断变化着的微妙关系提供了精彩的解读。
——罗纳德·霍顿教授,“英格兰遗产组织”理事会成员
前 言
序 失落的阿卡迪亚
第一部分 寻找伦敦塔渡鸦
01 寻找塔渡鸦
02 布兰和他的后继者们
03 杜瑞文的伯爵
04 渡鸦之城
05 绞刑架的四周
06 宠物渡鸦
07 幸运渡鸦—杰基
08 麦克唐纳的被害
09 梅布尔和葛利普
10 新的鸟群
11 进入21 世纪
第二部分 伦敦塔渡鸦的启示
12 夏目漱石
13 历史的骇人秘密
14 创发的传统、伪民俗、民俗以及现代神话?
15 成为渡鸦
16 渡鸦与皇权
后 记:大不列颠会衰落吗?
附 录:1955 年的塔渡鸦
前言
这些自豪的人们口中一直流传着关于渡鸦的各种传奇故事。
在这本有趣的书中,博里亚·萨克斯(Boria Sax)仔细探究了一系列对英国文化具有非凡影响力的渡鸦传说,与此同时,也得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的结论。他的叙述,如同侦探小说一般,抽丝剥茧,向我们揭示了神话的创立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不只属于遥远的过去。萨克斯极具说服力地证明了“如果渡鸦离开伦敦塔,大英帝国便将覆灭”这则预言起源于近代,而并非源自祖先的古老传说。他的研究还证明了这则预言很有可能是从13 世纪的英国传奇“蒙福的布兰”发展而来,至少受其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伦敦居民面临敌
军噩梦般的新武器威胁,他们祈盼渡鸦—“布兰” 繁衍的精神后代,能够保佑他们免遭战争的挫败。
与他的另一本著作《乌鸦》(Crow)一样,在这本书中,博里亚·萨克斯有力地揭示了我们的思维与文化是如何被渡鸦这一物种影响并定义的。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从伦敦的街巷到北半球的冻原地带,渡鸦的传奇提醒了人类:与我们共享大自然的各类物种不应该只是统计学中的权值叠加、规模比例或地图上的分布范围。博里亚·萨克斯不仅对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同时,他还回顾了渡鸦在大不列颠历史中的符号式再现,为我们揭示了它们身上被赋予并且经久不衰的,关于“幸存者”的隐喻含义。保护渡鸦,也是对我们子孙后代的维系。
托尼·安吉尔
(与约翰·马兹卢夫合著《相伴乌鸦与渡鸦》)
序
失落的阿卡迪亚
捷克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曾写道:“我的身上始终背着铁栅栏”、“乌鸦们宣称/ 仅仅一只乌鸦/ 就足以摧毁天空/ 但对天空来说/ 它什么也无法证明/ 因为天空意味着/ 乌鸦的无能为力”。在捷克语里,“卡夫卡”就是“寒鸦”的意思,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为这位作家镀上了一层阴郁、敏感、奇诡而又悲亢的气质。乌鸦就像是一位身处现代社会的悲剧式英雄、孤独的斗士,它的困境也是所有现代人的困境。
老扬·勃鲁盖尔(Jan Brueghel the Elder)曾在他的作品里描绘在森林、河谷中,各种野生动物成双成对,在布满了鲜花绿草的“人间天堂” (Earthly Paradise)里共栖的景象,而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则出现在画面中最不显眼的位置,整幅画作如同丰饶的“阿卡迪亚”(Arcadia)一般, 像是一座尘世之中、天堂以外的伊甸园。然而乌鸦这个意象却从未出现在这幅盛景之中,人们对它们的描绘大多是具有悲剧意味的,故国焦土之上的墓碑、残垣、黄昏,野草乱枝,荆棘丛生,好比是存在之孤寂的象征,一位与现实苦争苦斗、离群索居的零余人。
乌鸦的意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诗歌中频繁出现,“枯藤老树昏鸦”、“轻烟老树寒鸦”、“晚日寒鸦一片愁”、“枯木寒鸦几夕阳”。明末画家朱耷在《枯木寒鸦图》中所描绘的4 只寒鸦,还是一幅“白眼向人”的狐疑孤傲神色,“独鸟怪人看”,这里的“独”,也说明了乌鸦与春燕、鸳鸯等禽兽鱼鸟的区别,它们好似天生就带有一种疏离感、一种对理想界的怀疑态度、一种独立的主体意识、隐约的焦虑感以及破败之后的怅惘之感。我们同样也可以在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作品中看到类似的景象,广袤大自然、残垣峭壁最终成为了祭奠的对象;梵高(Vincent van Gogh)自杀前的最后一幅画作《群鸦飞过麦田》里描绘的也是这样一幅炙热又悲悯的场景,这种感情是沉降式的,是一种俯瞰的状态,点缀于其中的几只乌鸦从低空碾压过来,你似乎可以听到天地之间一声沉重的召唤,这也使作品具有了一种非凡的精神能量、一种死亡与复生之间的戏剧冲力、一种深情与热望。
乌鸦以及笼中之鸟的意象与夜莺、玫瑰是截然不同的,它好比生活中苦涩而又不可回避的那一部分,“千条铁栏后便没有宇宙……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现实的囚笼、痛苦的沟壑也激励着人类,以一种更大胆、无畏的方式来接纳现实的洗礼。前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Mikhal Bulgakov)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就描写了女主人公玛格丽特裸身飞行的一段,在月光下带着狂热与愤怒自由得驭风飞翔,像一只展翅于惊涛骇浪之上的乌鸦。
本书名为《乌鸦之城:伦敦,伦敦塔与乌鸦的故事》,其直译应为“ 渡鸦之城”,渡鸦(Raven)是体型最大的鸦科类动物之一,通体乌黑,鸣声低沉,能仿人言,常见于古代神话、民间故事以及各类文学作品中。本书作者博里亚·萨克斯长期关注人类历史与自然、动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虽然文中的少许观点我不能苟同,这仍是一本有趣又通俗易读的微观历史读物。
翁家若
2016 年春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抓人眼球了!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几笔凌厉的金色线条勾勒出的古老城墙轮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神秘的气息。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本从时光深处打捞出来的古籍。我特别喜欢扉页上那幅手绘的伦敦地图,虽然细节不多,但那种古朴的风格,结合那些若隐若现的文字和符号,立刻就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传说和秘密的年代。光是翻阅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是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文的质量也抱有了极高的期待。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这种外部的呈现,已经足够让我兴奋地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了,它完美地营造了一种探寻古老谜团的氛围。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某些地点会拥有如此持久的、近乎魔力的吸引力,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对之魂牵梦绕。这本书的潜在主题,似乎触及了这种“地方精神”的核心。我个人非常喜欢探讨符号学和文化心理层面的解读,比如某些特定的动物形象或意象,是如何被赋予了超出其生物学意义的深刻内涵,并渗透进整个城市的集体无意识中。如果作者能够巧妙地将这些象征符号,与历史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互文,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历史记录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文化哲学探讨的高度。这种跨越学科的整合能力,是衡量一本深度非虚构作品是否卓越的关键标准之一。
评分老实说,我对这类以特定地标为核心的历史书本,最怕的就是沦为枯燥的年表堆砌。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一种叙事上的创新和节奏的把控。如果能把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编织得像一出引人入胜的戏剧,那绝对是加分项。想象一下,那些厚重的城墙,见证了多少王权的兴衰更迭,多少生命的悲欢离合,如果能通过生动的笔触,将这些无声的见证者赋予“生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那才是真正的高水平的非虚构写作。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富有画面感的,而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那种能让人在阅读时脑海中自动浮现出油画般场景的文字,才是能够真正留住读者的魔法。
评分从营销角度来看,这个选题的选择非常精准,因为它抓住了“经典”与“神秘”的交汇点。但图书的成败,最终还是取决于作者对材料的掌控力和观点的新颖性。我渴望看到一些颠覆性的论点,一些挑战传统认知的解读角度。也许是关于某些历史事件的重新定位,也许是对某个被长期忽略的社会阶层的深入挖掘。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让我们对一个似乎已经了如指掌的城市产生全新的认知和思考,那么它就成功了。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引发我停下来、合上书本,然后凝视窗外,重新审视身边世界的思考冲击波。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真正让人沉浸其中的历史读物,这本书的标题和宣传语恰好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对城市变迁史,尤其是那些富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有着莫名的痴迷。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既学术严谨又不失文学魅力的笔触,去解构一个伟大都市的灵魂。我特别关注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民间传说和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它们往往才是构成一个地方真正个性的肌理。一个好的历史作者,应该像一个技艺精湛的考古学家,不仅要挖掘出坚硬的砖石,还要还原出流淌在其中的血液与情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不仅仅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更是从人文和精神层面,去理解“伦敦”这座城市是如何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重生和演变的。
评分快递员速度又快又好!
评分克斯汀•唐尼笔下的中世纪历史如同现代悬疑小说一般引人入胜。伊莎贝拉女王的时代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关键时刻。
评分很好
评分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从一个角度了解一个城市
评分送货快~
评分很好的书 精致 内容不错
评分很好的书 精致 内容不错
评分☆☆☆☆☆西班牙历史上最伟大女王的炼成☆☆☆☆☆
评分正如译者在序中所说,他的诗充满了对美的诉求。引用了大量古希腊的神话和圣经中的典故,使得他的诗都很大气,美的没有靡靡之感,而是圆润、饱满、丰沛,就如古希腊的雕塑,可以从中看出他的“唯美而感受、唯美而创作、唯美而发抒、唯美而生活”。拉文纳是美的,厄洛斯的花园也是美的,金色的房间是美的,不知名的林中也是美的。虽然他“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也广为诟病,但是我总觉得那些装点我们生活中的细节之美,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如果可以,我也希望自己的院子开满蔷薇,有雪白的鸽子流连;看到太阳初升的光辉,为每一天都晕染上金边;或者徜徉古迹书海,亲近上帝和高贵的文明,学习智者的爱,发出了然的一声叹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