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永不消散的阴云?:德国历史学家之争

希特勒,永不消散的阴云?:德国历史学家之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哈贝马斯 等 著,逢之,崔博 等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德国史
  • 希特勒
  • 二战
  • 历史学家
  • 学术研究
  • 政治史
  • 传记
  • 欧洲史
  • 纳粹德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68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2912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5
字数:3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
  ——德国前总理 勃兰特
  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28日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上的讲演中引用了这句话。
  德国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本书提供了经典的范例。
  1980年代,在当时的联邦德国发生了一场著名的争论,后来被称为“德国历史学家之争”。争论围绕纳粹罪行的独特性、如何评价第三帝国在德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评价和书写历史等问题展开。参加争论的有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和德国一大批著名的历史学家,如恩斯特?诺尔特等人。争论并不局限于学术圈和思想界,而是在德国的报纸、期刊等公共媒体上展开,因而在公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在西方世界引起重视。参与论战的各方,虽然也有言辞激烈之处,但总体上而言,较好地遵守了学术讨论或者思想论争的基本规则,力争以逻辑力量阐明自己的观点,取得上风。
  虽然这场争论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提出的问题是整个德国社会二战以后虽未明言却普遍关心的,参与争论的学者从历史和现实的多个角度进入,没有使用过多的学术语言,公众理解起来没有障碍,各方的观点也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各自的逻辑非常清晰,因此,对整个社会开放数十年以来的思想禁区,加深关于德意志第三帝国历史的思考,确认德国在历史和世界中的位置,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了解这场争论,中国的读者解读东亚的历史和自己的当代史,都很有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尤尔根·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是当代西方 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领袖,“批判理论” 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 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目录

1.历史传奇和修正主义之间?2.没有历史的国度中的历史3.不愿过去的过去4.谴责与理解5.一种损害赔偿方式6.新的东部战线国家神话7.暴政的时代8.致《时代周刊))编辑的信,1986年8月1日9.致《法兰克福汇报》编辑的信,1986年8月11日10.致《法兰克福汇报》编辑的信,1986年8月16日11.亏欠的记忆12.致《法兰克福汇报》编辑的信,1986年9月6日13.强加的糟糕实践14.历史的道德15.不可用斯大林和波尔布特抑制希特勒16.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17.历史的猜谜图18.寻找“遗失的历史”?19.新的历史意识和对国家社会主义的相对化20.在思想分歧之处21.新的奥斯维辛谎言22.特里尔第36届德国历史学家大会开幕演讲,1986年10月23.在怀疑的统治下24.致《明镜》编辑的信,198611.110月20日25.被颠倒的是非26.研究无禁区27.论历史学的公用28.永远在希特勒的阴影之下吗?29.并非结语30.化妆师们正在粉饰一种新的身份认同3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2.历史分量几何?33.致《法兰克福汇报》编辑的信,1986年11月29日34.致《法兰克福汇报》编辑的信,1986年11月29日35.否认和遗忘都无法将我们从历史中解放36.不能如此,也不允许如此37.尤尔根·哈贝马斯、卡尔一海因茨·扬森和1986年的启蒙38.纳粹统治——一种正常的暴政?39.致《法兰克福汇报》编辑的信,1986年12月6日40.唯有直面过去,我们才能自由41.谁否认历史,谁就是背叛自己的国家42.论“历史学家之争”

精彩书摘

  3.不愿过去的过去  ——一个可以写就、却无法发表的演说  在“不愿过去的过去”这一标题下所意指的,仅仅只能是德国人或者德国的那一段国家社会主义的历史。这一主题隐含着这样一种观点,一般来说每一段历史总要过去,而恰恰是这一不愿过去的过去,意味着一种完全的特例。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不能将一般意义上历史的逝去看作是消失。比如说,拿破仑一世时代就一直在历史研究中被不断提及,奥古斯都时代同样也是如此。但很显然的,这些历史都没有给同时代人投下那种压抑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可以任由历史学家们摆布。然而,最近赫尔曼·吕倍(HemannLube)指出,国家社会主义的历史与上述情况恰恰相反,它非但没有消逝或者衰弱下去,反而愈加鲜活、愈加充满力量一当然它的这一形象并非榜样形象,而是一个恐阼形象。这一段历史直接落户在当下,并如同一把行刑刀时刻高悬于当代人的头顶。非黑即白的形象  这一点并非偶然。联邦德国和西方国家越是坚定地朝着“福利社会”的方向发展,人们就越是讨厌第三帝国的形象以及其时刻准备充当战争牺牲者的意识形态,——“大炮代替黄油”是其准则;学校庆典时合唱队高唱的“我们的死亡是一场盛宴”(unserTodwirdeinFest)等埃达名言今天所有人都是思想上的和平主义者,但是他们却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稳妥的距离来看待第三帝国之好战。因为他们知道,两大强权一年到头的军备开销比希特勒1933年到1939年花费的还要多,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仍然梗在我们心里,它希望我们以明确的立场来谴责敌人,而不是一味陷在当下的混乱局势中。  这也适用于女性主义:在国家社会主义那里,“拥有男子气概的幻想”(Miinnlichkeitswahn)是一种充满挑衅的自我意识。但现在,人们倾向于否认和隐藏这种男子气概。这样,国家社会主义就成了当下敌人最后而十分显明的表现形式。我们越是清楚地强调,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中联邦德国至多只能扮演一个中等国家的角色,希特勒“统治世界”的要求在我们看来就越是匪夷所思——然而,其“无害性”依旧无法被证明,因此担忧在许多地方仍挥之不去,这种担忧虽然不会成为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理由,却可能成为其起点。而最重要的是,“最终解决”给我们留下的回忆使得过去无法成为过去,因为自从联邦德国通过立法使自己跻身人道国家的行列,大规模消灭数百万人生命的暴行就更显得不可思议。人们的怀疑就此产生了,而且难以计数的外国人也像德国人一样,过去不相信、现在也不会相信现在的这个“法律国家”与历史上的那个“军事国家”竟然是同一个国家。  德国人不想让过去挥之不去,并且希望在过去上画上“最后一笔”(SchluBstrich),让德国的过去看起来和其他民族的过去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这难道仅仅是出于“军事国家”中极为常见的顽固不化吗?  这诸多论据和问题在我们面前竖起了一堵墙,挡住了我们持续不停地“讨论”国家社会主义的渴望。但是,在这诸多论据和问题中难道没有一个正确的核心吗?在此,我将举出这些论据和问题中的一部分,并提出一个我认为最具决定意义,并且能够终止各种“讨论”的“过错”的概念。它既非“最后一笔”,亦与不时烦扰我们的“摆脱”(Bewaltigung)无关。  恰恰是最经常以最消极视角提到“利益”的人,最无法容忍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不可过去的过去中,利益是否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如年轻一代与“父辈”不休斗争中的利益,或者是被迫害者后代所享有的永久特权地位的利益。  “德国人的罪责”这个话题故意忽略了与“犹太人的罪责”这个话题的相似性,后者曾是国家社会主义者的争论要点。由德国人发出的所有针对“德国人”的罪行指责都不是真诚的,因为控诉者没有将自己或其所代表的集团包括进来,并且实际上他们只是想给老对手以致命一击。  ……

前言/序言


《战争的阴影:二十世纪欧洲的集体记忆与历史叙事》 本书导言:历史的重负与记忆的塑造 历史并非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客观记录,它更是一场持续的、充满张力的对话,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尤其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大陆上,战争的创伤从未真正愈合,而是以复杂而隐蔽的方式融入了民族身份、政治话语和社会集体记忆的肌理之中。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二十世纪欧洲,特别是德语世界和受战争影响深远的国家中,历史学家、政治精英、普通民众是如何处理和建构关于战争、罪责、受害以及民族身份的叙事。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如何选择性地记忆、重塑或压抑某些历史片段,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着当下的社会结构与国际关系。 本书拒绝接受单一、整齐划一的历史版本。相反,我们深入考察了历史书写中的“裂痕”——那些被故意忽略的视角、被边缘化的证词以及意识形态驱动的叙事重构。从战后初期对战争原因的“去政治化”解读,到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对历史责任的截然划分,再到统一后德国社会在如何面对其复杂遗产时所经历的深刻反思与内部冲突,本书描绘了一幅多层次、充满矛盾的历史地理图景。 第一部分:废墟之上的建构——战后初期的历史重塑(1945-1960年代) 二战的结束并非历史叙事的终结,而是其复杂阶段的开始。在被占领的德国,盟军的“去纳粹化”计划与德国自身的“去污名化”努力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张力。本书首先分析了战后初期德国历史学界如何努力与纳粹的意识形态遗产划清界限,同时又在无意或有意之间,维持了一种针对旧有精英结构的部分连续性。 我们考察了关于“闪电战”和“人民战争”叙事的初期构建过程。在这一时期,强调“无辜的士兵”和“被诱导的民众”的声音占据了主导地位,旨在将历史责任集中于少数纳粹高层,从而为战后社会的道德重建提供一个相对“轻盈”的基础。通过梳理战后第一批历史教科书和官方纪念活动的文件,我们揭示了“受害者叙事”是如何在西德早期社会中悄然生根,成为抵御外部问责的重要心理屏障。 同时,本书也对比了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处理历史问题上的截然不同路径。在苏维埃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历史被清晰地划分为“进步的无产阶级历史”与“反动的资本主义历史”。东德的历史学家如何将纳粹政权描绘成德意志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的必然产物,以及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如何服务于其政治合法性的构建,构成了本部分的重要议题。 第二部分:记忆的冲突与身份的重构——社会觉醒与历史的“公共化”(1960年代末至今) 随着一代“战后婴儿”步入社会,他们对父辈所构建的“沉默的共识”提出了尖锐的质疑。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从六八学运开始,欧洲社会内部对战争记忆和罪责承担的“反抗”过程。 我们详细分析了社会运动如何将历史的讨论从学院的象牙塔拉入公共领域,迫使官方历史叙事正视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的中心地位,并挑战关于普通德国人参与罪行的系统性否认。本书特别关注了西德“新史学派”的崛起,他们不再满足于描述事件的进程,而是深入探究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试图理解“法西斯主义是如何可能的”,从而将焦点从精英转向了普通人的责任。 在这一部分,我们还探讨了“受害者平衡”的争议。随着东欧国家(特别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的民主化进程,关于纳粹占领期间本国平民遭受的苦难,以及他们在战后初期作为战胜国或受害国的身份认同,与德国内部逐渐强化的“受害/施害”双重身份认知之间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我们考察了诸如“驱逐德意志人”这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国家叙事中的截然不同的定位,揭示了“记忆政治”在当代欧洲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核心作用。 第三部分:欧洲的“共享创伤”与未来的历史责任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扩展到欧洲的整合进程中,探讨了“历史的欧洲化”这一复杂现象。随着欧洲联盟的建立,如何构建一种超越民族界限的、关于二十世纪战争的“共享创伤”成为一个关键的政治与文化议题。 我们分析了欧洲共同记忆工程的努力,例如欧洲议会和各国纪念机构在统一叙事上的尝试,以及这些努力在面对成员国根深蒂固的民族叙事时的局限性。例如,关于集中营的纪念碑的象征意义,在不同国家间如何被解读和利用,反映了欧洲一体化在历史认识上的内在张力。 此外,本书探讨了历史学家在面对新兴的全球化和身份政治浪潮时所扮演的角色。当历史记忆不再仅仅关乎过去,而是与当前的移民政策、民族主义复苏以及对历史修正主义的抵制直接相关时,历史研究的伦理边界在哪里?我们考察了当代欧洲历史学家如何努力保持学术的批判性,既不沉溺于无休止的自责,也不允许对历史事实的轻率歪曲。 结语:永恒的辨析 《战争的阴影》最终认为,二十世纪欧洲的历史叙事是一张不断被修补、被撕扯的挂毯。每一次对过去的重新阐释,都折射出当下社会的焦虑与渴望。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不仅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社会构建负责任的承诺。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透视欧洲历史记忆复杂性的分析框架,理解历史是如何成为一种塑造当代身份和政治决策的强大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第一部分后,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冷静而又不失批判性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他似乎总能站在一个近乎“上帝视角”的位置,去审视那些曾经被狂热情绪所笼罩的事件。这种超然的态度,对于梳理那些充满争议和误读的历史节点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他处理那些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平衡感,他没有简单地将复杂的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试图去还原他们所处的时代困境和思维逻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是对错误的宽恕,而是一种更深入的理解,理解“恶”是如何在特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开出毁灭性的花朵。每当读到一些关键的转折点,作者总能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着相似的潜在危机?这种将历史反思与现实关照紧密结合的写法,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让人读来脊背发凉,也让人对维护和平与理性的重要性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引证工作做得极为扎实,几乎每一论断后面都能看到详尽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列表,这对于追求知识准确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定心丸。我个人习惯于边读边做笔记,这本书的内容密度非常高,很多段落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其蕴含的深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巧妙地构建起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链条,将分散的历史碎片整合成了有机的整体。特别是他对某些经典历史叙事进行“祛魅”的处理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他挑战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看法,用新的史料和不同的解读角度,为我们重塑了一个更加立体、也更加残酷的历史图景。这种敢于直面历史的幽暗面的勇气和能力,是优秀历史作品所必需的品质。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那段尘封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结构性认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零星事件的记忆上。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令人称赞。它成功地在保持原文的学术严谨性和历史语境的同时,将复杂的德语表达转化为了流畅、富有张力的中文。我深知,优秀的史学著作,其语言往往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要做到信、达、雅的统一非常困难。但这本译作似乎做到了这一点,文字功底深厚,用词精准,读起来几乎没有“翻译腔”,反而有一种原汁原味的史诗感。阅读体验的流畅性直接决定了读者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的洪流中去,而这部译作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它使得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仿佛近在眼前,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决策,都变得触手可及。这种沉浸式的阅读感受,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知识吸收的效率,让我愿意一气呵成地读完大部分内容,尽管内容本身颇为沉重。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令人信服且极具深度的历史解读框架。它不仅仅是在叙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对后世有何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收尾部分,对于历史教训的提炼和总结,那部分内容展现了一种超越时间和国界的警醒意义。它提醒我们,即便是在看似最文明、最理性的时代,那些极端的思想和力量也从未真正消失,它们只是潜伏在阴影之中,等待合适的时机。这种对人性弱点和制度缺陷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研究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意识形态和集体无意识的社会学经典。对于任何一个试图理解现代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并希望对未来有所预判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作,值得反复阅读和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略带压抑的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把人拉入了一种严肃的历史探讨氛围中。我本来就对近现代欧洲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影响深远的转折点和人物。翻开书的扉页,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前言的措辞就能看出,这不是一本哗众取宠的畅销书,而是扎根于大量史料和前人研究基础上的深度对话。那种试图在浩瀚的历史迷雾中,拨开表象、探寻核心驱动力的努力,着实让人钦佩。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思考那些被反复提及的年代背景和意识形态的演变。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感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那些看似微小的决策,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汇集成巨大的洪流。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观的梳理,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细腻刻画,这种张弛有度的文笔,让复杂的历史脉络变得清晰易懂,即使是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评分

大师之作。。。。。。。。。。。。

评分

《超越唯乐原则》

评分

使集体得以构成和稳固存在的关键因素是力比多联系。力比多是从情绪理论中借用来的一个语词,我们用它来称呼那些与包含在“爱”载个名词下的所有东西有关的本能的能量。为了说清楚问题,弗洛伊德举出了两种认为构成的集体作为例子:教会和军队。

评分

书很好看,值得一读。

评分

非常好122112222211212

评分

还好

评分

2012年华为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到2011年已超过15万人, 华为总部办公楼海外员工比例也在上升。为了对员工进行保障,华为同年投入达58.1亿。 2012年华为在经济、环境、社会方面的实践与绩效:华为员工人数在2010至2012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截至2012年底该公司共拥有来自156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5万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45.36%,外籍员工人数接近3万。与2011年相比,2012年华为中国员工的人数占总员工人数的百分比降低了77.2%至72.09%,海外员工本地化比例正逐年上升,2012年从2010年的69%、2011年的72%增至73%。同时,2012年华为海外中高层管理人员本地化比例达22%,全部管理岗位管理者本地化比例达29%。华为2012年全球员工保障投入达人民币58.1亿元。据悉,这笔支出主要用于为华为全球员工购买各国家和地区法律规定的各类保险,为员工提供人身意外伤害险、重大疾病险、寿险、医疗险及商务旅行险等商业保险福利,并设置了特殊情况下的公司医疗救助计划。此外,为了应对员工在全球多个国家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华为建立起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流程及常设组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流程,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对员工的危害。去年底,华为就曾包机救助安哥拉代表处一位重病员工。 2高管名单编辑董事会华为2010年年报中第一次披露了所有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名单、简历和照片。年报显示,2010年底,全体持股员工投票选举产生51名持股员工代表和9名候补持股员工代表,并由持股员工代表选举产生公司新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新一届董事会成员为孙亚芳、郭平、徐直军、胡厚昆、任正非、徐文伟、李杰、丁耘、孟晚舟、陈黎芳、万飚、张平安、余承东。监事会梁华、彭智平、任树录、田峰、邓飚。 CFO 孟晚舟——总裁任正非之女,掌管起这家公司的财政大权。 3企业标识编辑标识示意 华为LOGO 华为新的企业标识在保持原有标识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基础上,更加聚焦、创新、稳健、和谐,充分体现了华为将继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持续的创新,支持客户实现网络转型并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业务;华为将更加国际化、职业化、更加聚焦客户,和我们的客户及合作伙伴一道,创造和谐商业环境以实现自身的稳健成长。核心理念一、聚焦:新标识更加聚焦底部的核心,体现出华为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的核心理念;二、创新:新标识灵动活泼,更加具有时代感,表明华为将继续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持续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共同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三、稳健:新标识饱满大方,表达了华为将更稳健地发展,更加国际化、职业化;四、和谐:新标识在保持整体对称的同时,加入了光影元素,显得更为和谐,表明华为将坚持开放合作,构建和谐商业环境,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 4发展战略编辑为适应信息行业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华为做出面向客户的战略调整, 华为华为的创新将从电信运营商网络向企业业务、消费者领域延伸,协同发展“云- 管- 端”业务,积极提供大容量和智能化的信息管道、丰富多彩的智能终端以及新一代业务平台和应用,给世界带来高效、绿色、创新的信息化应用和体验。华为将继续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提供ICT 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更快地提高工作效率。 5运营网络编辑华为P6(23张)华为向电信运营商提供统一平台、统一体验、具有良好弹性的Single解决方案,支撑电信网络无阻塞地传送和交换数据信息流,帮助运营商简化网络及其平滑演进和端到端融合,快速部署业务和简单运营,降低网络CAPEX和OPEX。同时,华为专业服务解决方案与运营商深度战略协同,应对无缝演进、用户感知、运营效率和收入提升等领域的挑战, 助力客户商业卓越。 6主营业务编辑华为P6手机(25张)华为聚焦ICT基础设施领域,围绕政府及公共事业、金融、能源、电力和交通等客户需求持续创新,提供可被合作伙伴集成的ICT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升通信、办公和生产系统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华为将继续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运营商、分销和电子商务等多种渠道,致力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终端品牌,为消费者带来简单愉悦的移动互联应用体验。同时,华为根据电信运营商的特定需求定制、生产终端,帮助电信运营商发展业务并获得成功。华为还将对网络、云计算、未来个人和家庭融合解决方案的理解融入到各种终端产品中,坚持“开放、合作与创新”,与操作系统厂家、芯片供应商和内容服务商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健康完整的终端生态系统。

评分

《超越唯乐原则》

评分

这个话题课上讲过好多次,值得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