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2000年(修订版)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丝绸之路2000年(修订版)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芳思 著,赵学工 译,杨玉好 校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亚洲历史
  • 贸易
  • 文化交流
  • 历史
  • 旅行
  • 中亚
  • 丝绸
  • 古道
  • 探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54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1274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70
字数:258900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丝绸之路两千年来的历史包含了太多的话题,一个话题一条线索,一个话题一种视角。斯文·赫定、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楼兰、高昌、唐玄奘、玛嘎尔尼、蚕丝、茶叶、大黄、香妃、斯坦因……都会在此相逢。在这本书里,我们选用了大量珍贵的图片,它们来自世界著名博物馆、图书馆的珍藏,用彩色的大图片为你再现丝路文化。另外,我们还为你做了两个大大的拉页,将丝绸之路的路径和通道直观地呈现给你。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是古代一条贸易路线,穿越中亚直达欧洲,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它称为丝绸之路。这个充满风情的名字,至今使人联想到驮着大批中国优质丝绸、香料和香水的驼队,联想起雪山环绕的沙漠和绿洲,还包括葡萄、芫荽、波罗的海湖泊和地中海珊瑚,等等。通过这条路线,丝绸从中国运到古罗马、汉族公主受命与西域部族联姻结盟。丝绸之路的商贸,起于公元1世纪,距今2000年。《丝绸之路2000年(修订版)》引用大量博物馆的馆藏,包括照片、写本和绘画,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关于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的画面,其中包括很多著名的探险家,如斯坦因、斯文·赫定和曼纳海姆等人拍摄的照片。

作者简介

  吴芳思(Frances Wood)英国国家图书馆中文部前主任。作品有《马可·波罗去过中国吗?》(1995),《华人与狗不许入内:1843-1943年间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1998),《在北京练习扔手榴弹:我在“**”期间》(2000),《中国指南》(修订版2002)。
  
  赵学工,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专业毕业。长期在部队从事英语翻译工作,1999年在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进修研究生课程。2003年转业。此后从事英语教学和翻译工作。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全世界人民都对丝绸之路很着迷。他们不仅陶醉于丝绸本身,而且也陶醉于在中亚沙漠中发现中国丝绸;他们还陶醉于宗教的传播:中国早期的佛教行脚僧勇闯沙漠,从印度取回珍贵的经卷在长安翻译;他们还醉心于造纸术的传播故事:从中国经阿拉伯世界到欧洲。对我来说,在敦煌蕴藏丰富的藏经洞中发现的纸张,是丝绸之路上*伟大的发现之一。
  ——吴芳思( Frances Wood)
  
  ★当丝绸之路一下子升温后,人们忽然发现,中文书中有关丝绸之路的综述性图书并没有几种,已有的也是一些比较学术的、教科书式的著作,比较少见适合专业之外读者的那种雅俗共赏的读物。比较而言,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布尔努瓦《丝绸之路》和吴芳思《丝绸之路2000年》倒是两种篇幅适中,而内容也颇为可观的书籍。现在,上海辞书出版社重新修订出版《丝绸之路2000年》,相信会受到今日读者的广泛欢迎。
  ——荣新江

目录

序言(荣新江)
中文版序
第1章 “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流”
第2章 玉猪龙和薄如蝉翼的“羊毛”制品:玉器和丝绸
第3章 从希腊、罗马到中国
第4章 天之弃子匈奴和汉朝贸易
第5章 贸易和宗教的传播:吐火罗人和粟特人
第6章 中亚风尚
第7章 千佛洞:丝绸之路上的佛教
第8章 党项人、蒙古人、聂斯脱利派传教士和马可·波罗
第9章 玫瑰花园:前往大明帝国和撒马尔罕的旅行者
第10章 大角逐与丝绸之路
第11章 在亚洲冰冷的怀抱里:丝绸之路上的探险者
第12章 战利品和老虎内脏:狩猎和丝路理论
第13章 获得样品:奥里尔·斯坦因
第14章 发掘结束:伯希和、冯·勒柯克和华尔纳
第15章 尕司令:20世纪30年代的丝路之行
跋今日丝绸之路
注释与参考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致谢
译后记

前言/序言


欧亚大陆的文明交响:一部横跨千年的人类互动史诗 《欧亚大陆的文明交响:一部横跨千年的人类互动史诗》 深入探讨了自古代至近现代,广袤的欧亚大陆腹地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宏大且细致的叙事框架,用以解析不同文明区域之间复杂而持久的互动关系,而非仅仅聚焦于某一条特定的贸易路线或单一的历史时期。 第一部:文明的萌芽与早期互动(公元前5世纪前 - 公元前2世纪) 本书的开篇回溯至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聚焦于欧亚大陆核心地带的早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汇点。我们首先考察了在东亚的黄河文明、南亚的印度河谷文明、中亚的粟特文化圈以及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随后,重点分析了早期技术(如冶金术和马匹的驯化)如何跨越地理障碍,催生了早期的区域性联系。 例如,在古代草原上,斯基泰-萨尔马提亚人群体的迁徙模式被细致描绘,他们不仅是马背上的征服者,更是连接东西方物质文化的关键媒介。本部分详尽阐述了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如何通过其高效的道路系统和标准化的行政管理,首次将广阔的亚洲腹地置于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治与经济框架之下,促进了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首次大规模文化渗透。我们探讨了希腊化文化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如何沿着中亚的绿洲城镇播撒影响,并与本土的佛教思想产生初期碰撞。 第二部:帝国的兴衰与物质流动的加速(公元前2世纪 - 公元10世纪)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分析由强大帝国支撑的区域性连接的建立与巩固。重点剖析了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虽然相隔遥远,但其对西域控制的加强,如何间接刺激了中亚地区商路的活跃。我们避免将这一时期简单归类为“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而是将其视为多重独立贸易网络相互交织的复杂体系。 重点案例分析包括: 1. 粟特语商人群体的崛起: 深入研究粟特人在不同帝国疆域内建立的商业飞地,他们的语言和宗教信仰如何成为跨文化交流的载体。 2. 宗教的传播与本土化: 详细考察佛教艺术和教义如何从印度向东传入,并在敦煌、龟兹等地与波斯、希腊文化元素发生融合,形成独特的犍陀罗艺术风格和中亚佛教母题。同时,探讨了祆教(拜火教)和景教(早期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不同时期的传播轨迹和影响力。 3. 突厥汗国的兴衰与草原的再塑: 分析了公元6世纪后,突厥诸部在中亚的兴起,如何打通了连接东欧草原与中国北方的快速通道,对丝绸之路的地理和政治版图产生了结构性影响。 第三部:伊斯兰世界的中枢作用与全球化前夜(公元10世纪 - 公元14世纪) 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和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欧亚大陆的互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特点是知识、技术和商业资本的集中化。本书将重点放在伊斯兰哈里发国和随后兴起的波斯化王朝(如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如何成为欧亚信息和商品交换的枢纽。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与知识的转移: 探讨了源自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以及印度传入的数字系统(阿拉伯数字的雏形),如何在巴格达、开罗等地被吸收、改进,并通过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传入欧洲。 2. 农业与物种的交流: 考察了棉花、甘蔗、柑橘类水果等重要经济作物的地理扩散路径,以及这些作物对沿线各地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改造。 3. 蒙古帝国时代的整合与冲击: 对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建立的庞大帝国体系进行了批判性审视。我们认为,蒙古的统治在短期内带来了空前的安全和政治统一(Pax Mongolica),极大地便利了人员和信息的流动,但也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动荡和疾病(如黑死病)的扩散。这一时期的互动是高强度、高风险的“一体化”尝试。 第四部:海洋力量的兴起与腹地的转型(公元15世纪 - 公元19世纪)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传统陆地通道面临的挑战,以及欧亚腹地在面对新兴海洋帝国时的适应与挣扎。 1. 奥斯曼帝国与萨非王朝的角力: 考察了在明朝和帖木儿后继者统治下的东亚,以及新兴的俄罗斯沙皇国势力崛起,如何重塑了中亚的政治地理。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贸易路线的控制,虽然没有完全切断陆路,但极大地提高了交易成本,客观上刺激了欧洲对开辟新航路的渴望。 2. 内陆边疆的重构: 详细分析了中亚草原地带的准游牧部落(如哈萨克、卡尔梅克)如何在清朝和沙俄的压力下,其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 3. 现代性的渗透与迟滞: 探讨了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和意识形态如何通过各种边缘路径(如外交使团、科学探险、以及最终的军事干预)逐渐渗透到中亚和西亚的腹地,以及这些传统中心如何试图应对全球权力中心的转移。 结论:连续性与断裂性 全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欧亚大陆数千年来互动模式的根本特征:即技术、宗教和商品流动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显著的周期性与非对称性。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跨越民族国家视角的、立体的历史观,强调了这些“中介地带”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全书强调的是互动、吸收、适应与抵抗的复杂过程,而非单一的征服或线性的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带着岁月痕迹的丝绸纹理,配上那烫金的标题,初见时就让人心生敬畏。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本跨越千年的史书。光是翻阅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地图,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制作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心血。那些描绘古城遗址、骆驼商队以及异域风情的版画和照片,每一张都仿佛在低语着历史的秘密。装帧的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比如扉页上那一句引人深思的题词,以及精美的烫印工艺,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丝绸之路”这一宏大主题的尊重。阅读体验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对实体美感的追求,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和珍藏的文物。我甚至花了好一阵子研究了目录和索引的编排方式,那种清晰的脉络感,预示着内容会是多么的系统和全面,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普及性达到了一个令人称奇的平衡点。作为非专业人士,我原本担心那些深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考据会让人望而却步,但作者的笔法极为高明,他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将复杂的学术观点,用清晰、引人入胜的语言阐释出来。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于不同学派观点的引用和辨析,都处理得非常客观和审慎,显示出扎实的学养和开放的研究态度。每一次提到某个地名的变迁,或者某种器物风格的演变,后面总能看到详尽的注释和引文佐证,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靠性。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丝路历史脉络的严肃读者来说,它提供的深度是远远超出一般科普读物的范畴的,无疑是一部可以作为案头参考的权威著作。

评分

初读几章,那种扑面而来的史诗感和叙事张力,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冰冷的史料,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他/她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巧妙地将经济贸易、宗教传播、文化交融这三条主线编织得天衣无缝。比如,对粟特商人群体兴衰的描述,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几句话,而是充满了对他们如何在沙漠中建立起商业网络、如何周旋于不同帝国之间的细腻刻画。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的关注,那些商贾、僧侣、工匠的面孔,透过文字变得立体起来,他们的决策、他们的冒险,构成了这条伟大商道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这种叙事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代入感和探索欲,仿佛自己也成了那漫漫黄沙中,随行的一员。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地域文化的纵深挖掘。丝绸之路绝非一条单一的、从东到西的直线,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文化交汇网络。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中原王朝与西方世界的互动上,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那些“中途站”的辉煌与变迁——比如中亚河中地区的城市文明,或者西域绿洲国家的独特信仰体系。作者在描述不同文化元素碰撞时所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佛教艺术如何吸收了希腊化雕塑的影响,又如何在传入中国后发生本土化的转变,这种层层递进的文化解码,让人对人类文明的相互影响有了更宏大和多元的理解。它挑战了那种将历史简单地视为“线性进步”的传统观念,而是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复杂性的文化熔炉。

评分

这本书的修订版相较于旧版,无疑是加入了大量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这使得它保持了极强的时效性和前沿性。我特地去对比了一下某些关键章节的更新点,发现作者对新的DNA分析技术在古代人群迁徙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近航海记录的解读,都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补充。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是学术著作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梳理和重述,更是在现有认知框架下不断拓展和修正,这对于每一个关注历史研究动态的读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信息增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千年变迁”这个概念有了更具体、更具象的把握,它不再是抽象的时间概念,而是由一个个新发现和新观点构筑起来的立体图景。

评分

很好,是正品,内容很丰富很实用,多次购买很放心!

评分

ok

评分

挺好的,会再来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本书挺好的,包装好,精品。

评分

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值得收藏的书

评分

一直在京东上买图书,不错

评分

定价过高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