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全集: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

徐复观全集: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复观 著
图书标签:
  • 徐复观
  • 周官
  • 经学史
  • 中国思想史
  • 古代文献
  • 周朝
  • 历史学
  • 学术研究
  • 文化研究
  • 经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255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74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徐复观全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经学史的基础》是徐复观先生最后一部专著,整部手稿大都是在病中完成的。作者认为,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根源,而研究经学的产生及流变、追溯经学的创生历史本身就是对中国文化反思的过程。《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是作者通过纯正的经学考证方法,对《周礼》进行研究的一部专著。有关《周官》的讨论千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徐复观先生立足于文本,挖掘西汉时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认为“《周官》乃王莽、刘歆们用官制以表达他们政治理想之书”。对《周官》所表现的生产制度、土田制度、商业、教育等进行深入阐述。

作者简介

  徐复观,原名秉常,字佛观,一九〇三年一月三十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琂坳村。著名学者,曾任香港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台中农学院教授,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华侨日报》主笔。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目录

中国经学史的基础
自序
先汉经学之形成
一、周公及周室之史—经学的发端
二、二、春秋时代经学的发展
三、孔子及孔门—经学基础的奠定
四、孟子与经学
五、荀子—经学形式的发展
六、《墨子》中的经学影响
七、《庄子》中的经学影响
八、《管子》、《韩非子》中的经学影响
九、《吕氏春秋》中的经学影响
十、六经、六艺的完成
西汉经学史
一、博士性格的演变
二、西汉经学的传承
三、西汉的经学思想

《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
自序
一、引言
二、以官制表达政治理想的思想线索
三、思想线索在汉代的演进
四、思想线索发展的结果—《周官》的成立8
五、文献线索的考查
六、王莽、刘歆制作《周官》历程的探索
七、《周官》在文字结构中所反映出的时代背景
八、《周官》在思想构成中所反映出的时代背景
九、《周官》成立的文献背景
十、《周官》组织体的形成与管仲
十一、读法—以吏为师
十二、《周官》中的土田制度与生产观念
十三、《周官》中的赋役制度
十四、《周官》中的商业与商税
十六、《周官》中的教化(教育)思想
十七、杂考

精彩书摘

  1、经学奠定中国文化的基型,因而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线。 中国文化的反省,应当追溯到中国经学的反省。
  2、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我把《汉书? 儒林传》及《艺文志》中的《六艺略》和刘歆《让太常博士书》的重要部分完全录入,再加以疏通辩析。我知道这是很笨的方法,但也是流弊较少的方法。
  3、孔子与礼的关系,主要在透过形式以发现形式中所含的价值,再反过来以价值评定其形式的得失,由此以作礼的精神转换,由此转换而使“不下庶人”的礼,成为万人万世行为规范之礼。
  4、经学传承的意义:以五经的人文性格,及概括生活各方面的规模,朝廷为它立博士作有计划的传承,虽历经变乱,但依然沿袭到魏、晋,使大一统下的文化,环绕此一基线发展,约四百年之久。而民间的自由传承,父子相继,父、子、孙相继的,固数见不鲜……这种情形,在人类文化史中,只有中国才出现过这种盛业、盛事。从人类文化史的立场来衡量,这是非常值得宝贵的。
  5、我素不信任以简单抽样的方式来论定一人或一书的思想,也不太信任以几个字或几句话来论定古书的真伪或其年代的先后,除非几个字或几句话可以发生笼罩全局的作用。为了确实把握《周官》的思想,便努力把握《周官》全书的结构及其时代的背景。同时,《周官》全书的结构及其时代背景,也成为《周官》得以成立的时代的证明。所以我是运用系统的、集体的材料,来作我论证的根据,前人没有下过这种工夫。
  6、要恢复民族的活力,便必须恢复历史文化的活力。要恢复历史文化的活力,便对塑造历史文化的基型、推动文化的基线的经学,应当重新加以反省,加以把握。
  编者前言
  徐复观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观,于一九〇三年元月卅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家坳凤形塆。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续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国学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训练。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触社会主义思潮,后入日本士官学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国。授身军职,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任军令部
  派驻延安联络参谋,与共产党高层多次直接接触。返重庆后,参与决策内层,同时拜入熊十力先生门下。在熊先生的开导下,重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中,体会出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年近五十而志不遂,一九五一年转而致力于教育,择菁去芜地阐扬中国文化,并秉持理念评论时事。一九七〇年后迁居香港,诲人笔耕不辍。徐教授于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辞世。他是新儒学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智识分子的典范。我们参与《徐复观全集》的选编工作,是以诚敬的态度,完整地呈现徐复观教授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执著,对理念的坚持,以及独特的人生轨迹。九州出版社出版《徐复观全集》,使得徐复观教授累积的智慧,能完整地呈现给世人,我们相信徐复观教授是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王晓波 郭齐勇 薛顺雄 徐武军 谨志
  ……

前言/序言

出版前言
  徐复观先生的著作散见于海内外多家出版社,选录文章、编辑体例不尽相同。现将他的著作重新编辑校订整理,名为《徐复观全集》出版。
《全集》共二十六册,书目如下:
  一至十二册为徐复观先生译著、专著,过去已出版单行本,《全集》基本按原定稿成书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一、《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与《诗的原理》
二、《学术与政治之间》
三、《中国思想史论集》
四、《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五、《中国艺术精神》与《石涛之一研究》
六、《中国文学论集》
七、《两汉思想史》(一)
八、《两汉思想史》(二)
九、《两汉思想史》(三)
十、《中国文学论集续篇》
十一、《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与《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
十二、《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编辑《全集》时,编者补入若干文章,并将原单行本《公孙龙子讲疏》一书收入其中。
十三至二十五册,将徐复观先生散篇文章分类拟题编辑成书:
十三、《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十四、《论智识分子》
十五、《论文化》(一)
十六、《论文化》(二)
十七、《青年与教育》
十八、《论文学》
十九、《论艺术》。并将原单行本《黄大痴两山水长卷的真伪问题》一书收入其中。
二十、《偶思与随笔》
二十一、《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一)
二十二、《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二)
二十三、《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三)
(二十一至二十三册是按《学术与政治之间》的题意,将作者关于中外时政的文论汇编成册,拟名为《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
二十四、《无惭尺布裹头归? 生平》。并将原单行本《无惭尺布裹头归—徐复观最后日记》收入其中。
二十五、《无惭尺布裹头归?交往集》
二十六、《追怀》。编入亲友学生及各界对徐复观先生的追思怀念以及后学私淑对他治学理念、人格精神的阐明与发挥。
徐复观先生的著作,以前有各种编辑版本,其中原编者加入的注释,在《全集》中依然保留的,以“原编者注”标明;编辑《全集》时,编者另外加入注释的,以“编者注”标明。
  为更完整体现徐复观先生的思想脉络,编者将个别文章,在不同分类的卷中,酌情少量选取重复收入。
《全集》的编辑由徐复观先生哲嗣、台湾东海大学徐武军教授,台湾大学王晓波教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台湾东海大学薛顺雄教授协力完成。
                                                                    九州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中国经学史论丛:先秦两汉经学思潮研究》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经学发展脉络中的关键时期——先秦至两汉,旨在深入剖析这一阶段经学思潮的演变、核心议题及其对后世思想格局的影响。不同于对某一特定经典(如《周官》)的深入个案研究,本书采取宏观梳理与微观个案相结合的方式,力求构建起先秦两汉经学思想的整体图景。 第一编:先秦经学源流与思想奠基 本篇追溯经学思想的萌芽与早期形态,探讨儒家学说的形成基础。重点考察周代礼乐制度在思想史上的意义,以及孔子如何对这一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阐释。 周代礼乐的社会功能与意识形态:分析西周“封建”制度和宗法礼制的结构,阐释其如何构筑早期中国社会的秩序感和伦理规范。探讨礼在“经”的意义上,如何从行为规范上升为统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石。 孔子的“述而不作”与经义的开创:研究孔子对《诗》《书》《礼》《乐》《易》等典籍的整理与阐发,着重探讨其“仁”与“礼”的贯通,以及“微言大义”的解释方法论的初步形成。讨论孔子思想中,对“天命”观点的修正与对现世政治实践的关注。 先秦诸子的经学分野:系统比较儒家以外,如道家、墨家、法家等对古代经典的吸收、批判与重构。例如,道家对“自然”与“无为”的阐发,如何与儒家对“德治”与“礼制”的强调形成张力。墨家在“兼爱”思想中对先秦礼制的改造尝试。 第二编:汉代经学体制的建立与定型 汉代是经学正式上升为国家官方意识形态,并形成完备学派体系的关键时期。本篇详述汉代如何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经学的统治地位,以及在此过程中,不同学派的竞争与融合。 武帝朝的学术政策与官方经学的确立:分析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诉求,探讨其如何将阴阳五行学说系统地纳入儒家经典解释体系,从而服务于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今文与古文经学的对立与融合:细致辨析今文经学(以鲁、齐、夏侯三家为主)与古文经学(以欧阳生、夏侯始昌等为代表)在解释方法、所用文本及政治主张上的核心差异。阐释今文经学对谶纬之学的宽容态度及其在西汉的盛行,以及古文经学在东汉的兴起对经学纯粹性的回归呼唤。 汉代经学解释的范式转换:探讨汉儒如何运用“比类”之术,将原本带有浓厚历史或政治色彩的文献(如《尚书》中的诰命,或《春秋》中的微辞)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和伦理原则。分析章句学的兴起及其对后世经学阐释的影响,即由关注义理向关注字句考证的转移。 第三编:经学在两汉之交的危机与调适 本篇探讨在西汉衰亡与东汉初创之际,经学思想所面临的内在张力与外部挑战,尤其关注学者们如何在僵化的官方解释体系中寻求突破。 谶纬之学的盛行与经学的迷思化:考察汉代社会对神异事迹的普遍信仰,以及谶纬之学如何渗透到经典解释中,导致经学义理的模糊化和迷信化倾向。分析这种现象对儒家理性精神的消解作用。 经学批判思潮的先声:发掘两汉之际部分学者对僵化学说和繁缛注疏的反思。例如,王充《论衡》中对天人感应、迷信现象的批判,虽然尚未形成系统的经学体系,但已显露出对纯粹义理的追求。 经学向玄学过渡的隐秘路径:分析老庄思想在两汉时期的复兴,以及部分学者如何借由对《易经》的阐发,尤其是对“象数”的探讨,为后来的玄学思潮埋下伏笔。探讨经学中的“本体论”倾向如何被进一步放大。 总结与展望 本书通过对先秦经学源头的追溯和两汉经学体制的剖析,揭示了中国经学思想从礼仪规范到政治哲学,再到学术体制的演变轨迹。它强调了经学并非单一、静止的学说,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士人对于社会秩序、政治理想和宇宙人生的持续性探索与论辩的结果。这种对经典的持续阐释与重塑,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核心动力。本书的研究视野侧重于宏观的学术史建构和思潮的交汇,旨在提供一个理解汉代经学全貌的框架性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本的考据层面,它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当下思维局限的镜子。作者在探讨古代思想家如何构建理想秩序的过程中,无形中也在拷问着现代社会在面对治理困境时,是否遗失了某些被视为“过时”却可能极具智慧的思考维度。每次读到他对某个核心概念的界定时,我都会忍不住思考:在今天这个快速迭代、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去建构一个能经受住历史检验的、稳定的社会框架?这种超越时空的对话,让这本书从一本历史研究著作,升华为一部激发当代人深思的哲学探讨集,实在令人深思再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拿在手就感受到它非同一般的价值。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那些复杂的引文和注释部分,排版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极大地提升了阅读和查阅的效率。而且,纸张的质感也极佳,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这在当下很多追求快速量产的出版物中是很难得的,足见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体现了对这部学术巨著应有的尊重。能拥有这样一套精心制作的全集,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瑰宝。

评分

我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思维之缜密和逻辑之严谨,仿佛跟着他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哲学探险。他对文本的解读,绝非简单的字面翻译或表面归纳,而是深入到文本诞生的历史肌理之中,去挖掘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时代精神和制度构想。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每当他抛出一个观点,总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你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构建起一个宏大而又严密的理论体系的。读完一个章节,常常需要合上书本,静坐沉思许久,才能真正消化其中蕴含的深刻见解,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是其他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

评分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里程碑式的,它极大地刷新了我对传统经学研究范式的认知。过去我们习惯于将某些古代典籍视为一个静止不变的文本来研究,但作者的视角却是动态的、演化的,他成功地将文本的形成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需求紧密地关联起来,赋予了古籍鲜活的生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以来被视为“定论”的观点,作者总能提出极富洞察力的质疑和全新的诠释角度,这种挑战权威的精神和开创性的研究方法,无疑为后来的学者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它不仅仅是在研究“过去”,更是在塑造我们理解“传统”的方式,其思想的穿透力是惊人的。

评分

坦白讲,初次接触这类学术著作时,我确实有过一些畏惧,担心术语过多、行文晦涩难懂。然而,进入阅读状态后,我发现作者虽然立意高远,但其叙述的流畅性却出乎意料地好。他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制度细节,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尤其是在描述社会思潮变迁时,画面感极强。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但整体阅读体验是引人入胜的,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拒人千里的冷硬感。这种将深奥学问写得既严谨又兼具可读性的能力,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

评分

自1894年始,中国与日本发生了两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崛起为帝国主义强国;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以中华民族之浴血奋战,取得全胜之局告终,自此中日荣辱易位。这两次战争的原因、进行的经过、最后的结果,以及它们对于亚洲和世界全局所产生的影响都完全不同。

评分

此套精品,趁活动入手,京东给力!

评分

著名作家冯骥才以100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旷古未闻的劫难真相。

评分

徐复观主张通过读西方哲学的著作以训练和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以增强我们对中国哲学思想史料的解析能力,并顺着材料中的条理来构成中国哲学思想的系统。他坚决反对那种假借西方哲学的架子以自重的做法。

评分

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

评分

徐复观大作,很值得一看~内容纸质都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值得拥有,赶快入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