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101辑) [Old Photos]

老照片(第101辑) [Old Photo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山东画报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老照片
  • 怀旧
  • 摄影
  • 历史
  • 记忆
  • 家族
  • 纪实
  • 黑白
  • 复古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57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880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Old Photo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张照片、一段住事,《老照片(第101辑)》正在为人类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回望这些细节,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每张照片都蕴涵了一个真切、感人的故事。在这里,它们向我们传递的就是这些现代的我们所不知道一切,这些内容包括有人物经历、抗日战争历史等,都是些名人名事。

内容简介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
  《老照片(第101辑)》述及的有用照片编辑的吴兴沈氏宗谱、“城市人民公社”、马歇尔的猎枪、五三惨案回忆等。

目录

谭金土 1917年:用照片编辑的沈氏宗谱
张贻贝 “城市人民公社”的片断回忆
朱新地 说说我的中学时代
黄肇炎 三线厂的伙食
邓可蕴 六十二年前去八达岭游玩
王孔杰 “落实政策”那些事
李 宾 一宗从档案里流出的照片
雍 坚 1930年代:质感静美的济南
张 俊 民国时期的沙市中山公园
马西良 一处乡村“洋”学堂
张丹非 父亲留下的照片
张星扬 关于爷爷的零散记忆
鲁 跃 无尽的思念
杨康博 悼祖母
崔兆森 马歇尔的猎枪
李义福 家国情怀
刘可牧 五三惨案回忆
龚玉和 一个人的“抗战史”
王 任 启蒙的历程
黄豆米 我和父亲与《老照片》
张春来 我爱读《老照片》
杨秀利 一次美丽的邂逅
冯克力 有多少照片仍在沉睡

精彩书摘

  《老照片(第101辑)》:
  临毕业前夕,人人都表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一方面,电影《军垦赞歌》的优美插曲“迎着晨风,迎着阳光,跨山过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唱得大家热血沸腾,心驰神往。与此同时,上大学仍是每个人的热望,谁也没有懈怠复习。毕竟,大学梦是那样的美丽诱人。
  大约是4月份到5月初吧,离高考不到两个月了,学校里出了一件爆炸性新闻:医农班的吴同学自愿放弃高考去了西双版纳农场。本来,此类举止在那个年代并不算新奇,甚至还可能受表扬并掀起一个向其学习的运动,昆一中以前也有过毕业生主动放弃高考下乡的例子。但吴同学是不辞而别,且留下了一封长信。吴在信中说: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当今蛀书虫。每当我想起那些在深山里开凿隧道的人、那些用艰辛的劳动创造世界的人,我就感到自己不能继续在教室里坐下去了。特别是有些老师,更是在混日子,简直不知羞耻……(事隔近五十年,请原谅我只记得一点大意了)
  医农班教室就在我们班对面,吴同学平时给人的印象是学习勤奋,文质彬彬。在当时,埋头读书的学生如果不是“红五类”或者表现积极,几乎都有成“白专”典型之嫌。吴的家庭出身好像也不是什么“红五类”。
  当时我们听到的故事是这样:吴同学到省农垦局谎称自己是社会青年,坚决要求去农场,于是办妥种种手续并转了户口,对学校则是请了几天病假。总之,吴的计划成功了,当他的信送到学校时,人已经到了西双版纳某农场。
  吴同学这封思想新锐、措辞激烈、对老师发难的公开信,无疑是在一中投放了一颗炸弹,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学生中立即分成几派,赞许的、佩服的、愤怒的、嘲讽的、怀疑的……整个校园都在议论纷纷,学生不再认真听课,老师也无法讲课,教室里简直坐不下去了。
  在日益不安的氛围中,上级派工作组进驻了学校,于是一批批的学生被找去开座谈会。起初大家都以为,工作组是来维持学校秩序与纪律的,座谈会上许多人批评吴同学目无校纪、不尊敬老师等等,但工作组的意图似乎不在于此……
  不久以后,中央“五一六通知”下达;6月29日,学校里发生了揪斗老师的事件,许多老师(特别是老教师)被拉出来在校园里游斗,虽然比起后来“文革”中的种种做法还算是小巫见大巫,但它开了昆明学校里揪斗老师的先河。自此之后,高干子弟聚集的一中便成了昆明运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这时,我们已经完成了高考前的各项准备,只等着进考场了,看着这乱纷纷闹哄哄的场面,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学校期末考试也不考了,我们被告之先集中精力搞运动,高考延期三个月,后来又说延期六个月,最后成了无限延期。
  不久北京一中的毕业班寄来了一封公开信,倡议全国各地第一中学的毕业生联名写信给中央,要求废除高考制度,让我们直接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不管心里赞成还是不赞成,几乎人人都在信上签了名。那时我真是做梦也不会想到,轰轰烈烈地革命造反、破旧立新,最后还是恢复高考救了我。此为后话。
  1968年12月,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下达,1969年初,昆明市的中学生(从高66至初68共六个年级)开始一批批奔赴农村。经历了“文革”中的七斗八斗,班集体早已成一盘散沙,自然不会再有什么集体毕业照,我们甚至连正式的毕业证书也没有。记得当时离校和下乡是一起办理的,每人拿到了一张巴掌大小的纸片,上书“毕业分配证明”,离校手续就办好了,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总算是中学毕业了!从此,一代人别无选择地奔赴了广阔天地,中国词典里也多了个专用名词“知青”。
  在此顺便补充一下,当我们遵循“最高指示”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听说吴同学已经是西双版纳某农场学习毛选的积极分子,到昆明来开会了。后来我再没有听到他的消息。直到现在我都不清楚,他当初的惊人之举,究竟是“先知先觉”,还是歪打正着?
  在国家和个人都经历了无数风雨坎坷之后,高考制度终于恢复。1978年,我在江苏省参加了高考,这时我已三十一岁,高中毕业整整十二年了。由于一些原因,我是在只准备了两天政治,其他都来不及复习的情况下走进考场的。当时唯一的念头是:如果我放弃这盼了多少年的机会,会后悔一辈子,要是真的考不上,从此认命也!结果,我考上了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且高考总分为全校第一(这倒有些意外),而这份实力和底气,无疑是昆一中给我的!正是在昆一中接受了完整而良好的教育,我才能在离开学校并折腾多年以后终圆大学梦!
  当我走进大学校园,和那些比我小很多的同学坐在同一个课堂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时,回想起当年在“废除高考倡议书”上积极签名的举动,不禁感慨万端,历史真是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

前言/序言

  有多少照片仍在沉睡
  冯克力
  二十二年前,山东画报出版社刚一建立,即与某高校的教师们合作,编辑出版了《图片中国百年史:1894—1994》。
  这套书大致按编年的体例,历年发生的大事都要尽可能用图片来呈现。当述及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饥荒,即通常所说的“三年困难时期”时,果真就遇到了“困难”。说“上穷碧落下黄泉”那是夸张,但编辑者们的确是跑遍了国内各大报社、通讯社及档案馆、博物馆,居然没能找到一幅真实记录灾荒的照片。最后,只好从别的出版物里翻拍了一幅周恩来致函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询问“饿死人”传闻的手迹,又想办法找来一张反映当年土地因干旱而龟裂的照片,算是给了那场饿毙数千万人的大饥荒一个草草交代。
  那时候,照相机在中国虽说还远未普及,但政府机关、厂矿企业,以及大大小小的宣传、新闻、文化机构里,专职或兼职的摄影工作者已不在少数。你不能不佩服,一场举世震惊的大饥荒的影像,竟会留下如此彻底的空白,这本身恐怕也算个奇迹了!
  本辑所刊《一宗从档案里流出的照片》,曾随附在向上级政府申请教育资金的报告里,呈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山西兴县的贫穷与教育的落后。因是为了向上面要钱,加之这些照片又不会公开流布,故主事者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地展示了当地的贫困面,无意间却为后人了解老区当年的真实境况,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影像资料。
  由此想到,为了类似的目的而拍摄的照片,应该还有不少吧,包括饥荒年代的照片,可能正沉睡在某个部门的档案卷宗里呢,而且它们总会有被唤醒的一天。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构思的、不包含《老照片(第101辑)》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自然: 书名:《流动的光影:二十世纪城市变迁中的瞬间捕捉》 书籍简介 引言:时间深处的低语 我们行走于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世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不断拓宽,记忆的实体景观日益稀薄。然而,当我们翻开那些尘封的影像档案,时间仿佛被定格,那些失落的、或正在消逝的场景,以一种近乎刺痛的方式重新鲜活起来。 《流动的光影:二十世纪城市变迁中的瞬间捕捉》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图集,它是一场深刻的对话——是今日的我们与昨日的城市精神进行的一次跨越时空的交谈。本书汇集了自20世纪初至世纪末,横跨数十年间,从东亚的繁华都市到欧洲小镇,从北美新兴工业区到南美洲的港口城市中,那些被摄影师不经意间捕捉到的、极具时代烙印的街景、生活切片和建筑更迭的珍贵影像。 本书的编纂团队历经数年,从全球各大私人收藏、地方档案馆以及已故摄影师的遗作中,遴选出约三百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照片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视觉冲击力,更在于它们精确地记录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和文化思潮在物质空间上的投射。 第一部:钢铁与尘土的序曲——工业化浪潮下的都市轮廓 (约1900-1930s) 本部分聚焦于20世纪初叶,全球范围内的第一次工业化高峰对城市形态带来的剧变。照片中的景象充斥着蒸汽、煤烟和快速增长的人口。 我们看到了初具规模的现代交通工具——有轨电车首次穿梭于狭窄的石板路上,马车与早期的汽车争抢着有限的街道空间。建筑风格上,新古典主义的宏伟与新兴的装饰艺术风格开始交锋。重点展示的影像包括:新落成的火车站台前送别的人群,他们衣着考究但神色疲惫;工厂烟囱下,工人们在暮色中排队领薪的场景;以及,一些迅速扩张的贫民窟边缘,与新兴的富人区仅一墙之隔的鲜明对比。这些画面揭示了一个悖论:技术进步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与分离。 第二部:动荡与重建的间奏——冲突、隔离与新生 (约1940s-1960s) 这一章节是关于转型、创伤与坚韧的记录。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冷战格局,在许多城市的物理结构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同时也催生了全新的城市规划哲学。 我们深入探讨了战后重建时期的影像语言。镜头聚焦于临时搭建的居住区、被炸毁的教堂废墟旁嬉戏的孩童,以及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居住需求而拔地而起的标准化、功能至上的社会住宅群。特别收录了一组关于“边界”的摄影作品,记录了城市中人为设置的隔离带——无论是铁丝网、检查站,还是无形的社会壁垒——如何重塑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路径和情感连接。此外,新兴的消费文化开始在特定区域萌芽,早期的百货公司橱窗,成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投射梦想的舞台。 第三部:玻璃幕墙与人潮涌动——现代性的扩张与异化 (约1970s-1990s)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深入,城市的“垂直化”和“速度化”成为新的主题。本部分着重表现高度现代化的都市景观,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张力。 照片的主角不再仅仅是建筑本身,而是被建筑所定义的人群——他们行色匆匆,面部表情往往被巨大的广告牌和闪烁的霓虹灯所淹没。我们挑选了一系列关于“公共空间”的影像:广场上,抗议者与游客并存;地铁站内,西装革履的白领与充满个性的街头艺术家共享同一个流动空间。一个引人深思的系列是关于“被遗忘的角落”:在摩天大楼的阴影之下,那些老旧的、尚未被拆除的木结构房屋,如同被时间遗忘的孤岛,与周围的玻璃幕墙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话。这些影像探讨了效率至上的现代性如何挤压了城市中的“慢节奏”与“人性化尺度”。 结语:记忆的复位与未来的展望 《流动的光影》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醒我们,每一座城市都是由无数个“瞬间”累积而成的。摄影师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他们用光和影的语言,捕捉了那些转瞬即逝的社会情绪和物质形态。 本书的版式设计严格遵循了影像的原始美学,采用无衬线字体,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老照片的颗粒感与层次感。附录中包含了详尽的影像注释,不仅交代了拍摄地点、时间,更辅以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时代语境。 这部作品,献给所有对城市肌理抱有好奇心、渴望理解今日繁华背后复杂历史脉络的读者。它邀请您慢下来,穿过时间的褶皱,重新审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来时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体验是复杂且有些失落的。我带着对“老照片”这个概念的浪漫化想象去拥抱它,却发现自己面对的其实是一本高度风格化的私房画册。它在技术层面上或许无可挑剔,排版精准,影调控制得当,但它在“情感交流”的层面上,设置了一个很高的门槛。它像一个精致的封闭花园,入口处的美景足以吸引人驻足,但一旦走进去,却发现所有路径都是导向某个私人领地的,缺乏公共的观景台。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但这个空间似乎只对少数人敞开。我无法从中学到关于那个时代的任何社会学知识,也无法获得强烈的共鸣,它更像是一本安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与它有共同记忆的人来解读的“默片”。我欣赏它的艺术性,但遗憾地认为,它未能达到一本优秀影像记录集应有的那种广泛的感染力和清晰的时代指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过去,就有一种深深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那种略带褪色的质感,像是从旧时光的抽屉里小心翼翼地翻出来的一般。我买它,更多的是冲着这份“老照片”的情怀去的,希望能从中窥见一些时代变迁的痕迹,或者捕捉到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却又刻骨铭心的瞬间。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的时候,那种期望值却开始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它似乎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视觉日记,但日记的主题却非常个人化,以至于我这个外来的读者,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玻璃墙外,努力地去辨认墙内那些模糊的影像和笑脸。我期待看到的是更宏大叙事下的集体记忆,是那些具有时代标志性的物件或场景的定格,但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更侧重于某个特定群体内部的私密记录,那些剪影和角度,对于一个不了解背景的人来说,解读的难度非常高。这倒不是说它不好,只是它没有达到我预设的“老照片”应有的那种公共性与共鸣感。它更像是一串私人密码,而我手头并没有对应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口吻,如果可以称之为叙事的话,是极其碎片化的。它没有连贯的文字引导,也没有清晰的时间轴或者主题划分,就是一帧一帧地展示着那些被定格的画面。这本该是“看图说话”的精髓所在,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然而,由于照片本身的选取标准非常独特,这种留白反而成了一种阻碍。举个例子,某一页上是一张对着镜子拍摄的侧影,室内陈设非常简朴,但人物的衣着却带着某种特定的年代特征,但缺乏任何文字提示,我无法判断这是五十年代的场景,还是八十年代初期的某种特定风格的残留。这种信息真空,使得我的好奇心在短暂的激发后,迅速被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取代。我开始怀疑,这是否是一本为特定圈子的人准备的“回忆录”?对于一个局外人来说,这些影像的重量远远不够,它们似乎缺少了一个关键的连接点,让我无法真正“进入”到那个情境之中去感受照片背后的情绪波动。

评分

我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这些影像,比如从人物的肢体语言,或者背景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物件入手。不得不承认,其中有几张黑白照片,捕捉光影的技巧非常高超,那种光与影的对比度,处理得极具戏剧张力,显示出摄影者对于构图的深刻理解。但这种高超的技艺,似乎更强调了“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而非“老照片”的文献价值。我期待的是一种朴素的、未经雕琢的生活流淌,是那些不经意间被捕捉到的、带有时代烙印的“真实”。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摄影艺术家在某个特定主题下,挑选了大量具有“复古美学”倾向的素材进行的一次集中展示。艺术感是有了,但那种穿越时空的代入感却显得单薄。它更像是在展示“如何用现代的眼光去拍摄一张看起来很老的照片”,而不是展示“那些真正老去的老照片本身所蕴含的故事和温度”。

评分

拿到书后,我最先关注的是它的装帧和纸张质感,毕竟,作为一本与“老照片”挂钩的书,触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厚重、微微泛黄的铜版纸,模拟老相册的质感,但实际的触感却偏向于现代印刷的细腻与光滑,这让我略微有些出戏。那种光滑的纸面虽然保证了色彩的还原度,但却削弱了那种“穿越感”。再者,照片的排版布局,显得有些过于现代和刻意,缺乏老照片集子常有的那种随性与散乱的美感。每一页的留白和边距都计算得一丝不苟,这使得整体的观感更像是一本现代艺术画册,而不是一本承载历史重量的影像集。我试图在这些精心构置的画面中寻找那种“偶然性”——比如照片边缘的折痕、不小心沾染上的污渍,或者仅仅是光线不佳带来的颗粒感,但这些“历史的肌理”似乎都被处理得过于干净利落了。这让我想起,我们现在习惯了过度修饰的时代,即便是追溯过去,也难免带有当下的审美滤镜,这本书似乎完美地印证了这一点。

评分

价格便宜送货非常快好?

评分

不错的书,老婆指定书目。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已完整收藏101本了。希望京东继续经销这种书。

评分

或许照片中的许多人已离开了人间,这几帧老照片,见证了从青年到老年的一群人.

评分

很不错的书,质量好,速度快,以后还来光顾!

评分

不错,挺满意的,赞一个。

评分

百年经典,老照片,再不看就没了。

评分

非常喜欢的书,每期都买,谢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