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史经典·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中国史纲(插图本)

民国文史经典·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中国史纲(插图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荫麟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民国史
  • 中国史
  • 史纲
  • 文化
  • 文史
  • 大师
  • 插图本
  • 通俗历史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265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10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文史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4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文史经典·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中国史纲(插图本)》是张荫麟短暂的一生留下的著作,但已足见作者深邃敏锐的识见和渊博厚实的学养,通透又睿永的思想。本书的撰写,在当时是他专为清华大学学生作为历史教材的课本讲义。
  所以,在形式上就更为生动活泼,易读易解,语言凝练晓畅,行文优雅,无半点枯涩呆滞,但同时又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且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饱含情感与敬意,故全书无任何浅薄、空疏、浮夸,书中的不少观点和思想在今人看来仍极有价值和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张荫麟(1905—1942),字素痴,广东东莞人。,著名学、,历史学家,民国时期极具才华和思想的学者,曾受到其师辈们如梁启超、陈寅恪、钱穆等诸多大师的器重。他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被吴宓称为'“梁任公第二”。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年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提前返国。
  1934年,回国应清华大学之聘,任历史、哲学两系专任讲师,并兼北大历史、哲学课。1935年,应教育部之聘,编撰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上古篇”,虽是为高中所编教材,然其功力与学识并不稍减,而其取精用宏,引人入胜,即归入中国史学名著不愧。于1942年病逝,时年37岁。
  张荫麟虽然英年早逝。但包括梁任公、贺麟、吴晗在内的熟悉他的学界人物,无一例外地称赏他为不可多得的史学天才。熊十力曾说:“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其宏博之思,蕴诸中而尚未及阐发者,吾固无从深悉。然其为学,规模宏远,不守一家言,则时贤之所夙推而共誉也。”又说:“昔明季诸子,无不兼精哲史两方面者。吾因荫麟先生之殁,而深有慨乎其规模或遂莫有继之这也。”(熊十力:《哲学与史学——悼张荫麟先生》)以熊之性格特点,如此评骘一位先逝的比自己小整整二十岁的当代学人。
  张荫麟一生著述甚多,散见于报章杂志者,凡数十万言。其中《张荫麟文集》、《中国史纲》(上古篇)于1955年由北京三联书店重版。

目录

自序
初版自序
再版自序
《中国史纲》献辞
第一章 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第一节 商代文化 / 002
第二节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 009
第三节 周朝的兴起 / 012
第四节 周代与外族 / 017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 / 022
第二节 奴隶 / 024
第三节 庶民 / 027
第四节 都邑与商业 / 030
第五节 家庭 / 033
第六节 士 / 035
第七节 宗教 / 038
第八节 卿大夫 / 043
第九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 / 046
第三章 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 楚的兴起 / 050
第二节 齐的兴起(附宋) / 052
第三节 晋楚争霸 / 055
第四节 吴越代兴 / 060
第五节 郑子产 / 063
第四章 孔子及其时世
第一节 鲁国的特色 / 067
第二节 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 068
第三节 孔子与其时世 / 071
第四节 孔子与政治 / 074
第五节 孔子与教育 / 078
第六节 孔子的晚年 / 084
第五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 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 085
笫二节 魏文侯李克吴起 / 087
第三节 秦的变法 / 090
第四节 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 094
第五节 国际局面的变迁 / 098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第一节 新知识阶级的兴起 / 103
第二节 墨子 / 106
第三节 墨子与墨家 / 108
第四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 / 111
第五节 杨朱陈仲庄周惠施老子 / 117
第六节 邹衍荀卿韩非 / 120
第七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第一节 吕不韦与嬴政 / 126
第二节 六国混一 / 128
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营 / 131
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 136
第八章 秦汉之际
第一节 陈胜之起灭 / 140
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 / 143
第三节 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 / 146
第四节 项羽在关中 / 149
第五节 楚汉之战及其结局 / 152
第九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 纯郡县制的重建 / 156
第二节 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 / 159
第三节 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 163
第四节 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 170
第十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 道家学说的全盛及其影响 / 173
第二节 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 / 179
第三节 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响 / 182
第十一章 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 外戚王氏的专权 / 185
第二节 哀帝朝的政治 / 187
第三节 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 189
第四节 王莽的改革 / 193
第五节 新朝的倾覆 / 196
第六节 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 201
附录
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 / 205
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 / 211
北宋的外患与变法 / 225
北宋四子之生活与思想 / 247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从前讲历史的人每喜欢从“天地剖判”或“混沌初开”说起。近来讲历史的人每喜欢从星云凝结和地球形成说起。这部书却不想拉得这么远。也不想追溯几百万年以前,东亚地方若干次由大陆变成海洋,更由海洋变成大陆的经过。也不想追溯几十万年以前当华北还没有给飞沙扬尘的大风铺上黄土层的时候,介乎猿人与人之间的“北京人”怎样在那里生活着,后来气候又怎样改变,使得他们消灭或远徙,而遗留下粗糙的石器,用火的烬迹和食余的兽骨人骨,在北平附近的周口店的地层中。也不想跟踪此后石器文化在中国境内的分布,传播和进步,直至存在于公元前六七千年间具有初期农业和精致陶器的“仰韶文化”(仰韶在河南渑池附近)所代表的阶段。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
  严格的说,照现在所知,我国最初有文字记录的时代是商朝,略当于公元前十八世纪中叶至前十二世纪中叶。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即以所知商朝的实况为鉴别这些传说的标准。
  第一节 商代文化
  商朝在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间,定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们称这二百七十多年为商朝的后期,我们所以确知商朝已有文字记录乃因为公元―八九九年以来殷都遗址—即所谓殷墟—的发现和发掘。
  殷墟出土的遗物,除了大批的铜器、陶器、骨器、石器外,最引史家注意的是无数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至少有十万片以上)。这些甲骨差不多全是占卜所用的,乃王室卜人所保存的档案。原来商人要预测未来的吉凶,或探问鬼神的意旨,便拿一块龟腹甲(间有用背甲的)或牛肩胛骨(间有用肋骨的),在一面加以钻凿,却不令穿透,然后在钻凿处灼火,另一面便现出裂纹,这叫做“兆”。卜人看兆而断定鬼神或一种神妙的势力对于所问的反应。所问的事情,有时连日后的“应验”,就刻在兆的旁边,这可称为卜辞。卜辞的内容以关于祖先的祭祀的为最多,如卜祭祀的日期、用牲的种类、用牲的数目等;有关于气象的,如卜雨、晴、风、雪等;有关于岁收的丰歉的;有关于征伐、渔猎和出行涉川之利否的;有关于疾病、胎孕和梦征的;有所谓卜旬和卜夕的,即于一旬之末卜下一旬有无灾害和于日间卜是夕有无灾害的。还有别的事项这里不能尽举。卜辞以外,甲骨文书中也有少数短短的记事,例如记颁发矛若干,某人取贝若干,某日某人入觐之类;又有田猎获兽的记录,刻在兽头骨上的。甲骨文书全是商朝后期的遗物。根据甲骨文书、甲骨文字的分析,其他商代的遗物遗迹和后人关于商朝的记载,我们可作一商代的文化的速写如下。
  商人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法。农作物有黍、稷、稻、麦、蚕桑。卜辞中“卜黍年”“贞(卜问)我受黍年”、“贞其登黍”的记录很多,而此等处的黍字从未见有用别的植物名来替代的,可知黍为商人主要的农作物。帛、巾、幕等字和若干从糸的字的存在,证明丝织工艺的发达。有酒,以黍酿造。耕种全用人力。农具有耒耜。原始的耒耜,盖全以木为之。耒是一根拗曲的木棒,下端歧而为二,歧头上安一横木,以便脚踏。这是起土用的。耜和耒的分别是下端斜锐而不分歧,利于刺地而不利于起土,大约过于坚实的土,耒不能起便先用耜去刺松。耒当是利用树桠做成。商人是否已用铜做耒耜的下部,不得而确知。
  ……

前言/序言


史海拾遗:民国风云下的文化群像与时代回响 一部深入挖掘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精英群体的精神脉络与学术贡献的著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宏观的历史编年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特定而关键的历史断层——民国时期。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扎实的史料考证,试图勾勒出一幅由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思想家和艺术家共同构筑的文化群像。我们着重探讨的,是如何在一系列剧烈的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文化转型中,这些先行者们如何构建起他们独特的世界观、学术体系和艺术表达,以及这些精神遗产如何塑造了现代中国的面貌。 第一辑:思想的熔炉与精神的拓荒者 本部分聚焦于民国时期思想界最为活跃的领域,剖析几种核心思潮的源起、发展及其在当时的社会实践。 一、新旧交替间的学术重建: 民国时期,是传统经学、史学、子学面临西方新知强烈冲击的时期。本书详细考察了“乾嘉学派”的遗风如何与“科学”和“民主”的理念进行碰撞与融合。我们不满足于罗列思想家的名字,而是深入到他们的著作文本中,探究他们如何系统性地重构中国历史叙事和学术范式。例如,探讨早期历史学家如何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如社会达尔文主义或唯物史观的初级形态),来解释中国数千年兴衰的内在逻辑,以及这种借鉴与本土文化传统的张力所在。 二、西方思潮的本土化叙事: 法兰西的启蒙思想、德国的哲学体系、英国的社会学理论,这些外来思潮如同活水般涌入中国。然而,它们并非被简单地翻译和移植。本章细致比对了不同学派(如激进派、改良派、自由主义者)对同一外来概念(例如“国家”、“民族”、“个人自由”)的解读差异。重点分析了思想家们在本土化过程中所做的创造性转化,以及这种转化如何服务于他们对“救亡图存”的不同策略构想。例如,比较胡适的实验主义与陈独秀的激进反传统主义在对待传统文化遗产时的不同处理手法。 三、学术独立与政治关怀的辩证: 民国时期,知识分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压力与社会责任的拷问。本书探讨了“学界”与“政界”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一些学者力图坚守纯粹的学术领地,强调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而另一些则选择“以学救国”,积极投身于政策制定和舆论引导。我们通过分析特定事件中知识分子的公开表态和私下信函,揭示他们在理想与现实、学术良知与政治立场之间的艰难抉择。 第二辑:文化场域的重塑与艺术的革新 此部分将视角从纯粹的理论探讨转向文化艺术领域,观察传统审美如何被现代性所颠覆与重塑。 一、白话文运动的深层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白话文的推广,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改变,更是文化权力结构的转移。本书考察了这场运动如何打破精英阶层对知识传播的垄断,并促使新的“公共领域”的诞生。我们分析了早期白话小说、新诗和戏剧在普及过程中所承担的启蒙使命,以及不同流派(如新月派、语丝派)在语言风格和艺术主张上的分野。 二、艺术的现代性转向: 从绘画到音乐,民国时期是中国艺术形态剧烈变动的时期。本书关注了传统水墨画在面对西方油画、素描的挑战时,如何寻求自身的突围和创新,例如对笔墨精神的现代化诠释。同时,对西方音乐(如巴赫、贝多芬)的引入,以及中国本土音乐家如何尝试将民族调性融入西方和声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不仅是技法的学习,更是对“何为美”这一根本问题的再思考。 三、教育理念的革新与人才的培养: 民国时期的大学,被誉为“大师辈出”的摇篮。本书分析了蔡元培、蒋梦麟等教育家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如“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实践与困境。重点考察了不同大学(如北大、清华、中央大学)在学科设置、师资聘请和学术传统塑造上的差异化路径,以及这种教育体系如何培养出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人才。 第三辑:记忆、传承与精神遗产 本书的收束部分,旨在评估这一代知识精英留给后世的真正遗产,并探讨历史的记忆如何选择性地被继承和遗忘。 一、私人文本中的时代侧影: 我们超越了官方的学术史,深入挖掘了学者的日记、书信、回忆录等第一手材料。这些私人文本揭示了他们在面对战争、贫困、思想审查时的真实情绪波动、人际交往的微妙,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深层焦虑。通过这些“微历史”,我们得以更立体地理解那些伟大思想背后的复杂人性。 二、精神谱系的断裂与延续: 特定历史事件后,许多文化精英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本书审视了“迁徙”与“留守”对知识谱系带来的影响。探讨了在新的政治格局下,原有的学术传统和价值体系如何被重新评估、继承或批判。这部分旨在提供一个更具反思性的视角,审视我们今天对“民国精神”的理解,是否遗漏了某些关键的维度。 三、对现代中国文化气质的定型: 总结而言,本书试图论证,民国时期知识精英所进行的思想探索、学术规范的建立和文化形态的革新,已经深刻地内化为现代中国文化气质的底色。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具体的学术成果,更是一种面对困境时,以理性、求真和承担精神来应对世界变局的方法论。 本书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文本分析和史料重构,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民国时期思想文化生态的精细化地图,而非简单的历史快照。它邀请读者共同走进那个充满矛盾、激情与创造力的精神世界,去探寻那些奠定现代中国思想基础的源头活水。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文字,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在叙事上的那种深厚功力和毫不拖沓的叙事节奏。它不像某些通史那样,为了追求宏大叙事而陷入对细节的粗略带过,而是能够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精准地捕捉到最核心的矛盾和推动力。作者对于人物命运的刻画,尤其细致入微,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位历史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其行为逻辑,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畅快感。语言风格是那种沉稳、内敛中蕴含着力量的文风,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能让人在平静的文字流淌中,感受到历史洪流的不可抗拒性。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人能更专注于历史事件本身的逻辑推演,而不是被华丽的辞藻所迷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旧时光韵味的纸张质感,配上恰到好处的插图排版,拿在手里就感觉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内页的字体选择也很用心,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增添了一份古朴雅致的书卷气。我尤其喜欢扉页和一些重要历史节点的配图,那些老照片、手稿的复刻,都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小插图,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的,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纯文字阅读的单调感。每次翻阅,都会被那些生动的画面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内容的点缀,更是对那个时代氛围的一种烘托和视觉上的补充,让历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场景。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体验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即便是作为陈列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运用和考据功夫,绝对是值得称赞的。翻阅过程中,时不时会发现一些新颖的史料引用或者独到的史观阐释,这让我这个自认为对相关历史有所涉猎的读者也感到耳目一新。它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复述已有的定论,而是尝试去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多重动机和复杂成因,提出了不少发人深省的见解。特别是对于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历史节点的论述,作者的处理显得尤为审慎和客观,既尊重了既有研究成果,又敢于提出自己基于新发现或新视角的解读,这种学者的审慎与洞察力,是阅读史学著作时最看重的品质之一。

评分

作为一本“走进大师精神世界”的阅读体验,我必须说,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以人为本”的叙史。它没有把历史人物工具化,而是将他们置于具体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了他们是如何思考、挣扎和最终做出影响历史的选择的。那种对知识分子群体在时代巨变中的精神困境和思想挣扎的描摹,细腻而深刻,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以及“他们的精神追求是什么”。这种侧重于内心世界的挖掘,让原本严肃的历史叙事,顿时增添了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非常打动人。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清晰流畅,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而然,逻辑链条严密,即便是跨度较大的历史时期,作者也能通过巧妙的章节设置,将散落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且易于理解的知识体系。它给人一种非常扎实、可靠的感觉,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浅尝辄止,而是有足够的深度去支撑起一个时代的风貌。对于想要系统性了解相关历史脉络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框架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导航图,它能有效地帮助读者建立起稳固的认知结构,避免知识点的碎片化,是值得反复品读和参考的佳作。

评分

哎呀,只写到西汉作者就辞世了。字体还算够大吧。

评分

纸质不错,是正版,好评

评分

质量非常不错的,很好用的!

评分

此书强推。大爱,很赞,很划算,京东购书,仔细挑的话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

很不错的购物,很不错的书籍

评分

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评分

中国文学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古典文学以唐宋诗词及四大名著为代表,现代文学以鲁迅小说为代表,当代文学则以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为标志。

评分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