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现”的思考法: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公开课》是根据日本京都大学精心策划的一堂公开课的内容整理而成的。主讲人是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位是被称为“再生医学之父”的医学家山中伸弥,一位是因预言“夸克”的存在而解开宇宙奥秘的物理学家益川敏英。他们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回顾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重点谈了在科学大探险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研究方法、为人处世的原则、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生动地体现了两位科学家的真性情,是一部既能增长见识,又能对当代大学生理性选择人生之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读物。
《“大发现”的思考法: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公开课》中有山中伸弥、益川敏英儿时的回忆、青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在科研道路上获取重大发现的过程等,话题丰富有趣,活力四射。他们都是那种从少年时代起,就对喜欢做的事情忘我地投入、被大自然的那份神秘所吸引的人。这是两位诺奖得主的共性,也是今后的教育要重视的地方!
山中伸弥(1962~),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入选《时代》杂志“世界百大影响力人物”。京都大学再生医科学研究所干细胞生物系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2007年发现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的方法。此方法诱导出的干细胞可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为研究治疗多种心血管绝症提供了巨大助力。这一研究成果使他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2008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2009年)。2011年获国际高学术大奖沃尔夫医学奖;2012年获芬兰“千年技术奖”,日本文化勋章。
益川敏英(1940年~),200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京都大学名誉,京都产业大学物理学部教授。1973年提出“小林-益川模型”, 用来解释弱相互作用对称性破缺。1979年,获仁科纪念奖;1985年,获美国物理学会J.J.樱井奖、日本学院奖;1995年,获,中日文化奖;2002年,获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坂田?早川讲座奖;2007年,获欧洲物理学会高能基本粒子物理学奖。
这堂课的重要角色是爱开玩笑的山中先生,而机敏的益川教授特别擅长提问。我把得到的启示整理成30张纸贴到墙上,每次读它,都感觉特别振奋。虽然我的智商和工作能力无法和他们相比,但是他们让我燃起了干劲和热情。让我满意的是,这本书没有一般的公开课那种拖拖拉拉的感觉。
日本网站
书中有他们儿时的回忆、青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在科研道路上获取重大发现的过程等,话题丰富有趣,活力四射。他们都是那种从少年时代起,就对喜欢做的事情忘我地投入、被大自然的那份神秘所吸引的人。这是两位诺奖得主的共性,也是今后的教育要重视的地方!
《中文导报》
这本书让我感觉两位诺奖获得者就像生活在我身边的人一样。不做家庭作业、有不擅长的学科、为了一点小小的发现而发自内心的狂喜,甚至也和我一样,为学什么专业,该考研还是该工作而苦恼。他们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啊!
《日本新华侨报》
如此了不起的人居然有过那么落魄的时刻,山中教授在挫折中拼命努力工作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们了解了真正的科学家的活法和精神世界。
日本网站
目录
失败的学生山中伸弥获得诺贝尔奖 桥本隆则
专访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益川敏英:愈老弥坚 冯丽妃
第一章 重大发现从“哥伦布的鸡蛋”中破壳而出
掀起医疗革命的梦幻细胞 // 名称很重要,还参考了iPod // 让细胞返老还童的时间机器 //把细胞时钟的指针拨回去 // 60万亿个细胞,都具有3万页相同的设计图纸 // 涂了墨水的DNA图纸 // 制作iPS细胞,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 // 先从10万之中筛选100个 // 学生时代在父亲的工厂管理库存的经验发挥了作用 // 终于发现了“山中因子”// “小林益川理论”也是一只哥伦布的鸡蛋 // 多亏了“破缺”,宇宙才得以存在 // “放弃”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 6 夸克模型被认为是胡说八道//马上就要发表论文了,却出了一件大事 // 打一场世界范围的信息激战 // 与难题搏斗时最令人兴奋 // 人类多功能干细胞诞生的瞬间 // 用几毫米的皮肤制作多功能干细胞
第二章 “徒劳无益”成就了我们
从来不做家庭作业的小学生 // 两个家庭都是个体经营,父母对孩子无暇关照 // 母语水平是一切的基础// 父亲的影响// 10次以上的骨折,让我立志成为整形外科医生//
如今,名古屋正在创造科学 // 计算速度的快慢与是否适合搞数学无关 // 高三的假期还在参加社团活动// 犹豫不决又花心 // 勇敢尝试是成就梦想的前提 // 狂写自荐信的时期 // 研究室很不起眼,靠的就是出奇制胜 // 直线型人生和螺旋型人生 // 看似徒劳无益的东西,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启示
第三章 思考,就是感动
绝对不出错的方法:益川式记忆法 // 抽象化和具体化,两种不同的路线 // ”吃惊”是重要的素质 // 狗的实验让我兴奋异常 // 没有“吃惊”就没有多功能干细胞 // 从癌基因研究到多功能干细胞 // 假说的成功率不到20% // 比起人的思考,大自然更为深奥幽玄 // 一边走路一边思考 // 在睡梦中还能做研究? // 废寝忘食地想了三天
第四章 不争第一怎么行?
历时30年的证明 // 实验物理更适合稻作民族的日本人? // 顶夸克“百分之百存在”// 两种类型的领导者 // 思考的搅拌作用 // 普通人如何做出好的成绩? // 汤川先生的原始论文有错误?!//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 美国是一个靠大量人力财力进行规模化竞争的国家// 拼的是思想和创意 // 表达和传播能力的重要性 // 在美国的大学里训练表达能力 // 表达能力改变人生 // 准确表述的重要意义 // 日本的科学家幸福吗? // “科学立国”的尴尬现实 // 当然应该争第一
第五章 抑郁症和天才
实习医生时的挫折和失意 // 不知挫折为何物//双职工家庭的育儿经 // 伺候老鼠的悲哀 深陷“留美后遗症”的日子 // “抑郁症”是老朋友 // 志当存高远,但行动必须脚踏实地//老板教给我的“VW”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天才就是懂得精雕细琢的人 // 天才论与精确到分钟的日程表 // 把织田信长当成“人物甲”就行了 // 跑步
163 终章 有没有上帝175
搞真正的科学,别玩科学游戏 // 应该简化大学入学考试//伪科学的蔓延——信奉超能力的科学家//“积极不信教” // 宗教让人相信不存在的东西,就是在撒谎 // 所谓科学,就是“为了肯定而进行否定”的一系列工作 // 大自然远比人类更具独创性 // 对生命诞生之谜的探索,是留给人类的最后一曲浪漫 // 多功能干细胞与人类的未来 // 早日把新药送到病人手中// 科学家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 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发现的“哥伦布的鸡蛋”
“吃惊”是重要的素质
益川:一般人会认为,科学完全是理性的世界,直来直去,没有通融的地方,好像跟感受性没什么关系。
山中:我觉得对科学家来说,感受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不会兴奋地跳起来的话,那么对他来说,科学研究之路将会非常辛苦。我认为能够发自内心地吃惊,为大千世界而感动,其实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素质。
益川:在我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经常有人问我:“益川教授,您走上科学研究之路,最基本的动力是什么”?我每次都回答“是仰慕”。年轻人读了书,就会仰慕伟大的科学巨匠,然后自己也希望见贤思齐,想了解自己还不知道的世界,想探索书中没有写到的深奥幽玄。这就是一种感受性。被感受性所驱使,年轻人就会一步步地走进科学世界。我想,山中先生在制作出iPS细胞的那一刻,感受性一定得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刺激吧。
山中:制成iPS细胞的那一刻当然也很激动,不过我在那之前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预测到了,所以还不能算是吃惊,说“很高兴”或“一块石头落了地”,可能更准确些。真正让我从心底感到震惊,大吼一声“太神奇了”的,人生中只有两次。
益川:是吗?比iPS细胞的时候都要吃惊,那到底是什么时候呢?
山中:第一次,是在参加大阪市立大学研究生考试的面试中,被问到很多关于药理学的知识。我在本科时只学了一点,那天虽然使出浑身解数,把能想到的东西都努力回答了,可还是很快就露了马脚。被考官一顿追问,很快就没信心了,觉得这次肯定完蛋了。面试快结束的时候,我孤注一掷,对考官大声说:“老师,我对药理学一点都不懂,不过我想学!我会好好学的,请您一定要收我”。没想到还真考上了。前几天我还见了那位老师,他对我说,如果我那时不那么大喊大叫,肯定被刷下来了(笑)。
假说的成功率不到20%
益川:如今的年轻人,对于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有很多人能够敏感地加以对待,不过也有不少人,一旦发现结果不如所愿,就会灰心丧气,再也没干劲了。后面这种人恐怕不适合搞研究,即使坚持做下去,也会很痛苦的。
山中: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实验结果都会与预想不符。我经常对学生们这么说:
“棒球的击球率(打率)如果达到30%,就是很了不起的击球手了。在研究领域就更低,如果假说有10%的成功率就算不错,到20%,就是相当出色的学者,如果到了30%,那倒让人担心了:这个人没问题吧?是不是篡改了实验数据?”
学者建立的假说有30%以上获得证实,是非常罕见的。一般人根本无法做到。另外我还要强调一点,如果实验与预想不符,那么在这之中往往潜伏着很有趣的东西,科学就是这样的。在实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时候,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叹“这东西有意思”,是学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益川:确实如此。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想相符,那么取得的成果肯定是一般水平。实验中出现了不可理解的现象,学者当然会觉得有意思。在这种时候,重要的是要对意外现象的原因不断求索,也许从此就会豁然开朗。仅仅沉浸在沮丧和失望里没有任何意义,什么成果也出不来。
山中:我经常对学生说“与其面壁空想,不如埋头实验”。虽然这么说,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也想不出所以然来,只好先在实验上寻求突破。但想不出来好的理论的时候,做实验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做了实验,也许就会出现预想外的结果,往往就成为新的突破口。
从文本的打磨来看,这本书的编纂者功力深厚。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高度专业的思想与大众的理解力。语言的运用灵活多变,时而精准如手术刀般剖析概念,时而又如散文般抒情描绘探索时的心境。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原著和口述资料时,总能恰到好处地加入自己的引导性评论,这些评论既没有喧宾夺主,又精准地指出了关键的转折点。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我仿佛能清晰地听到两位学者的声音在耳边回荡,他们的语调、他们的侧重点,都被细致地还原了。这绝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一种深度的思想转译和文化传递,它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学术殿堂中的宝贵遗产,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被珍视和学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知识的厚重感,那种沉静中蕴含着巨大能量的氛围,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拿起它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对“发现”本身的敬畏,毕竟,能被诺贝尔奖级别的智慧所认可的思考路径,必然有着不同凡响的洞察力。我期待着能从中窥见那些真正伟大的头脑是如何运作的,他们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丝剥茧,最终触及事物本质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发现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心智如何突破自身局限的指南。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两位不同领域的顶尖学者复杂的思考过程,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语言和方法论的。这种转化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智慧体现,它关乎教育的艺术,关乎如何点燃他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框架,帮助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培养出更敏锐的观察力和更深层次的提问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既有知识的被动接受上。
评分读完前几章的感受,是一种醍醐灌顶的清爽。它没有陷入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泥潭,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你走进他毕生的思维迷宫,但又贴心地在关键路口为你亮起一盏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像紧凑的侦探小说,紧紧抓住一个科学难题不放,引人入胜;时而又像是哲学的沉思录,让人停下来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常识”是否真的站得住脚。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呈现两位学者思想碰撞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A学者的严谨逻辑与B学者的直觉飞跃,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补张力。这种张力,正是推动人类认知边界拓展的核心动力。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不同思维模式的交汇点,而非单一路线的孤军深入。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展示了如何平衡系统性学习与非线性思维的爆发力。
评分这本书的后续影响是深远的,它改变了我对“学习”本身的定义。过去我倾向于将学习视为知识的积累,是往脑子里塞信息的过程。但读完后,我认识到真正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它关乎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如何质疑既有的解释框架,以及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地图。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运用书中提到的某些分析视角去审视生活中的琐事,无论是工作上的难题还是人际关系中的困惑。这本书提供给我的不是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一套灵活的“思维工具箱”。它的价值在于赋予了读者一种主动出击、主动构建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远比任何具体的知识点都要宝贵得多,它是一种可以伴随终生的、自我迭代的内生动力。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对“失败”和“疑惑”的尊重。在很多励志类的书籍中,成功人士的故事往往被过度美化,所有的弯路都被修饰成了精心设计的“必经之路”。然而,这本书却毫不避讳地展示了两位巨匠在探索过程中所遭遇的无数次撞墙和自我怀疑。这种真实感极大地减轻了我的焦虑,让我意识到,通往深刻理解的道路从来都不是笔直的。它教会我,那些看似毫无进展的迷茫时刻,其实是思维正在进行深层重构的前兆。这种对过程的细致描摹,比任何空泛的口号都更有力量。它鼓励读者去拥抱那些“不知道”的状态,因为只有在那里,真正的“发现”才有了萌芽的空间。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急于求成的莽撞学习者,而更像是一个耐心的探险家,享受着每一步探索带来的心智上的震颤。
评分还可以
评分镂空函套包装,古钱云纹图饰, 象征吉祥富贵,收藏送礼皆宜。
评分而大思想家朱熹认为是:“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评分比起端粒重新变长,第二点的“对分化了的细胞进行复原”,其实才是更让人感觉意外的。
评分《“大发现”的思考法: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公开课》中有山中伸弥、益川敏英儿时的回忆、青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在科研道路上获取重大发现的过程等,话题丰富有趣,活力四射。他们都是那种从少年时代起,就对喜欢做的事情忘我地投入、被大自然的那份神秘所吸引的人。这是两位诺奖得主的共性,也是今后的教育要重视的地方!
评分益川:这么说,不管是我的细胞也好,还是山中先生的细胞也好,制成多功能干细胞之后就分不出来了(笑)。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说它“把细胞时钟的指针拨回去”,真是恰如其分。怪不得说多功能干细胞是时间机器呢。
评分东西很好,包装完好,到货也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