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弗洛伊德以来,重要的精神医学著作之一
自1992年出版后 畅销20余年
美国创伤治疗师人手一册
心理咨询师、创伤治疗师必读书
著名心理创伤专家 童慧琦、施琪嘉、徐凯文 撰文推荐
在西方,关于心理创伤疗愈的著作非常丰富,其中通俗易懂的当属美国资深心理创伤专家朱迪思·赫尔曼所写的《创伤与复原》。
书中对于心理创伤的来源与内涵有很清楚的定义:受害者在压倒性的力量下陷于无助,从而形成一种强烈恐惧、失控和面临毁灭威胁的感觉。这种压倒性的力量,可以是地震、台风这类的天灾,也可能是战争、性侵害等暴行。创伤受害者所承受的,除了直接伤害,社会往往也是另一种压力的来源。原因是,研究和治疗心理创伤“就不得不面对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脆弱,以及人性的邪恶”。而这些丑陋的东西却正是整个社会所不想面对,一般人希望眼不见为净的。因此,也便产生了“受害的一方或许想遗忘,但是却无法遗忘;旁观的一方有着不自觉的强烈动机要遗忘,而就真的遗忘了”的矛盾情境。
本书的临床素材取自作者在一家女性精神医疗中心的20年执业经验和研究成果, 以及她在一所大学的附属医院10年教学和担任督导的经验,主题覆盖了乱伦恶行受害者、家庭暴力受害者,以及那些曾参与过战役的退伍军人和恐怖活动的受害者。
自1992年出版,本书就被誉为一部开创性的作品。它将个人经验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主张心理创伤只能在社会背景中加以理解。出版20多年来,它改变了人们思考和治疗创伤事件与创伤受害者的方式。
对于心理咨询师和创伤治疗专家来说,本书将帮助你深入理解来访者心理创伤的本质,并提供有效的方法来辅助你,帮助来访者从创伤中复原。
对于创伤受害者来说,你可以在本书中获得理解和共鸣,更加深入地洞察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获得真正有效的帮助。
朱迪思·赫尔曼(Judith Herman)
美国顶级创伤与虐待专家,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的临床教授,剑桥医院暴力受害者课程的培训主管。她也是位于马萨诸塞的妇女心理健康联盟的创立者。
赫尔曼于1996年获颁国际创伤应激研究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2005年,我在旧金山退伍军人医疗中心的PTSD临床小组当实习生,临床督导老师说《创伤与复原》是必读的经典,学生们人手一册。而如今,我自己带学生,介绍创伤相关的书籍,必读和先读的依旧是这本《创伤与复原》。这些年,版本变了,内容则厚重隽永,令人感叹深思,一如既往。
—— 童慧琦
加州健康研究院联合创始人
本书的出版既可供专业的心理创伤治疗专家所用,又可给那些可能提供急性创伤的工作团队参考,如本书提到的挪威团队针对翻船事件或一些难民的工作就是很好的材料。本书还重点提到儿童和妇女创伤,它指出,在心理创伤的研究史上第三阶段(就是现在)主要是性和家庭暴力导致的创伤,这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 施琪嘉
德中心理研究院主席
在赫尔曼这部经典著作中,讨论的主要就是复杂性创伤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其中,童年期性创伤和虐待受害者所遭受的歧视是他们所经历的更严重的伤害。那些无良的律师、爆料者以及对性创伤受害者报以歧视、无端怀疑的围观者所造成的伤害甚至超过了性创伤本身。关于这一点,也是本书中所详细阐述的,我要说的是我在这方面的知识,首先就是来自于本书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讨论。
—— 徐凯文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这本书是一项惊人的成就,我们这一代的大杰作。
—— 贝塞尔·范德科尔克
美国复杂性创伤治疗网络主任
自弗洛伊德以来,极重要的精神医学著作之一。
—— 《纽约时报》
推荐序一 与创伤真正和解
推荐序二 穿越创伤的旅程:为了重生
前 言 记住暴行,揭露真相
第一部分
创伤性障碍
第1章
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第2章
恐怖经历
第3章
外部关系的断绝
第4章
囚禁
第5章
受虐儿童
第6章
一个全新的诊断分析
第二部分
复原的阶段
第7章
治疗关系
第8章
安全
第9章
回顾与哀悼
第10章
重建联系感
第11章
共通性
后记
创伤的矛盾冲突仍未休
附表
我最近读完的《星尘挽歌》,与其说是一本科幻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终极命运的哲学沉思录。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宏大且逻辑严密的宇宙图景,从宏观的星系碰撞到微观的基因突变,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严谨的推敲。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选择”与“宿命”的探讨。在那个技术高度发达,几乎可以预测未来的世界里,个体自由意志的存在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书中主角团队历经数代的穿梭与牺牲,试图寻找一个“最优解”,但每一次的努力似乎都将他们推向了更深的悖论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复杂信息的方式,他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富有张力的情节冲突来展现科学与伦理的碰撞。例如,为了拯救一个垂死的文明,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个可能导致另一个文明加速消亡的决定,那种两难的痛苦和沉重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释怀。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冷静而精准,偶尔迸发出的诗意描绘,也总能精准地击中读者内心深处对未知的敬畏。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权力之蚀》这本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它并非那种传统意义上按照时间线梳理的枯燥编年史,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新颖的“微观切片”研究方法,聚焦于几个关键历史节点上,对权力结构内部的腐蚀与瓦解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解剖。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他似乎能让文字拥有温度和气味,将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还原成了活生生的、充满欲望与弱点的个体。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中世纪某位大公爵的段落,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他是如何从一个励精图治的改革者,一步步被宫廷的阿谀奉承和自身的傲慢所吞噬,最终导致其领地分崩离析的全过程。这种对人性在绝对权力面前的脆弱性的刻画,极其深刻且具有警示意义。整本书的论证逻辑环环相扣,旁征博引却又不失流畅,读起来酣畅淋漓,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必然与偶然,而不是简单地赞颂或谴责,它让人反思,权力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其腐蚀性往往潜藏在最光鲜的外表之下。
评分读完《量子迷宫》,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物理概念融入到了一个悬念迭起的侦探故事中。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将科学知识作为一种装饰,而是让物理定律本身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故事围绕着一个声称能观测到多重宇宙瞬间的物理学家失踪案展开,每解开一个谜团,新的科学悖论就随之出现,迫使主人公(一位怀疑论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实在”的理解。我惊喜地发现,即便是像“薛定谔的猫”这样的经典概念,在书中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叙事语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模型,而是关乎生死的抉择。文字节奏感把握得极佳,紧张的推理与富有哲理的独白穿插进行,保持了阅读的持续兴奋度。这本书成功地将硬核科学的魅力与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完美结合,它让我对这个看似有序的世界背后可能存在的无限可能性,产生了深深的好奇和敬畏。
评分《静夜思》这本诗集,初读时只觉意境悠远,字句间流淌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淡淡哀愁,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旅人在月光下独自行吟。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被其中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捕捉所震撼。诗人仿佛拥有洞察万物的魔力,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宏大的场景,或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比如其中一首写到“檐下雨声碎,灯火阑珊处”,短短十个字,却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雨夜,那微弱的灯光下,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迷茫。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对于意象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风卷残荷”不仅仅是描绘秋景,更暗示了某种无可挽回的失去和衰败,这种深层的联想和共鸣,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接收,而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灵魂深处的对话。这本书的美,在于它的克制与内敛,它不试图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情感,而是通过意境的营造,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留白之处,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涌上心头,这种层次感,是很多现代诗歌难以企及的。
评分《都市游牧者手记》这本书给我一种非常松弛和随性的感觉,仿佛是作者在世界各地漫步时,随手记下的一些生活片段和感悟的集合。它的结构非常自由,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线性关系,读者可以随时翻开任意一页开始阅读,都能获得一种即时的满足感。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在场感”。无论是描绘东京深夜便利店里的孤独景象,还是在摩洛哥市集上与小贩讨价还价的场景,作者的文字都充满了强烈的感官刺激——你能闻到香料的味道,听到嘈杂的人声,感受到阳光的炙烤。与那些精心打磨、力求完美的游记不同,这本书更加真实和粗粝,它记录了旅途中的不适、迷路、被欺骗,以及那些不期而遇的善意和美好。我尤其喜欢作者观察小人物的方式,那些匆匆过客的面孔,在作者笔下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线,充满了温情。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旅行并非是打卡名胜古迹,而是在行走中不断重塑自我,并学会与陌生、不确定性和谐共存。
评分孩子很喜欢,看完牙齿大街的新鲜事赶紧去刷牙了,哈哈哈哈!
评分书质优价亷,京东物流超给力。,购书首选大京东。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武志红老师书真的写的很好,深入浅出。这几年研究心理学让自己活的开心了许多,感谢。
评分挺好的一本书,对创伤的身体疗法有很多干货的介绍,我是挑着章节读完的,还打算再读,是近期买的书里面特别想读第二遍的书
评分讲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心理创伤应该要复原的事儿
评分好看。。。。。。。
评分创伤心理学方面值得一读的经典作品。
评分厚厚的一本书,质量很好是正版,书还没开始看,但身体和心理是紧密联系的,多学习,了解自己,找到最舒适的生活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