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情与爱

中国式的情与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志红,青音 著
图书标签:
  • 情感
  • 爱情
  • 中国文化
  • 人际关系
  • 家庭
  • 社会
  • 心理
  • 成长
  • 婚姻
  • 两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32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19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12
字数:1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真正解决婚恋、家庭难题的心理学读本!
  武志红老师为著名心理学家、畅销书作家,是科班出身的心理咨询师,而非半路出家的情感专家。青音不仅是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心理咨询师,而且是在心理疗愈和节目主持两个专业领域跨界传播的知名媒体人。通过情感心理节目解决过上亿个真实的心理学案例。因此,本书强调心理学的运用,强调彻底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与陆琪等情感指导的图书截然不同。
  面对纷纷扰扰的家庭关系、雾里看花的情与爱,本书以睿智、柔软的方式,从“做自己”的角度,给中国传统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单身男女,提供专业的心理学建议,帮助大家活出真自我,让中国夫妻和单身男女重新认清现象背后的事实,认清情与爱,收获“脚踏实地”的幸福。

内容简介

  ****中国式的家庭,是中国式情与爱的写照*****
  妻子总是习惯把老公当孩子对待;孩子*,老公靠边站,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次序错乱;独生子女家庭危机四伏;婆媳关系,总是处于没完没了的战争状态;儿子却在妈妈理直气壮的爱中备受煎熬;或者,你的婚姻正在遭遇第三者;或许,你已经成为不肯离婚的“正宫”……
  *****还未走入家庭的单身男女感叹*****
  对的人,在那里;我这么优秀,为什么成为“必剩客”;“公主病”,天经地义,男人们为何说三道四;“我爱你”“对不起”,一个大男人怎么说出口;面子!面子!面子!唉……好累……
  *****心理学家武志红,著名主播青音*****
  从“做自己”的角度切入,融入鲜明的时代特色,给中国传统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单身男女,提供心理学的建议,陪伴中国夫妻和单身男女穿越现象的迷雾,把爱活出来,收获真幸福。

作者简介

  青音,“绵羊热线”APP创始人、“心联网科技”董事长兼CEO。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主持人奖得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家庭治疗学派心理专家。中国大陆*一位在心理咨询和节目主持两个专业领域跨界传播的知名自媒体人。李开复先生投资的*位主持人。
  因其公众号“青音约”的原创内容及影响力,2015年获得WeMedia第二届中国自媒体“年度自媒体女王”称号、2016年新榜“年度音频新媒体荣誉奖”。“青音约”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全媒体形式“让心理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提倡“柔软”的处事哲学,强调“学习爱”、“成为更好的自己”。
  “绵羊热线”致力于打造华语世界*、*质的“心灵陪伴”情感疗愈平台。

目录

第一篇 中国式家庭
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结婚,但未必经历爱情 003
爱情是靠不住的 004
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 005 
爱情是凄美虚无的,物质保障才是可靠的 006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次序,90%的中国人都搞错了
妈妈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个爱的人 008
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个敌人 009
“妈宝男”也可以遗传 010
有效沟通,确保存在感 011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 013
究竟谁在为所欲为
“丧心病狂”晒娃党 015
“某某妈”,注意啦! 016
你是生育机器吗?嘴上说不,行动说是 018 
独生子女家庭的危机,如何防患?
家庭之内,宇宙的中心;家庭之外,难以适应 020
出生至六个月,尽量给孩子全然的满足 021
孩子一点点长大,父母一步步放手 023
掌握自己的人生,温和而坚定 025
第二篇 解剖亲密关系
对的人,在哪里?
恋爱时因为互补在一起 029
结婚后因为互补而战争 030
关系是创造出来的  031
在情感里,我们一定要完全真实   
包容,才能活出那个有攻击性的真实自我  034
“完美”,是另一种形式的攻击 035
包容,是有容量去化解对方的攻击  036
包容,带来美妙的步调一致  038
敌意一定唤起敌意,而爱则唤起爱  039
第三者的真相
“经典款”第三者  042 
插足是竞争、嫉妒、破坏,并非爱  044 
把爱挂在嘴边,只是为了掩饰一个事实  046 
不肯离婚的“正宫” 
家破碎了,世界就会分崩离析  048 
我要虚幻的面子,而非真实的人 050
我要报复你,坚决不离婚! 051
脚踏两条船的人
既要稳定,又要激情 054
透过爱情的镜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055
狡兔三窟,才有安全感 056
与其等你抛弃我,不如我先伤害你 058
在关系中解决问题,才是有意义的 059
第三篇 如今的中国女人
“公主病”病号的幸福密钥  
中国流行“公主病” 065
女人就应该被照顾吗? 067
“公主病”的由来 068
辨识自己的行为指向,带着觉知去做“婴儿”和“妈妈” 070
为什么好女人都被剩下了?  
女孩太优秀,就会被剩下? 072
妈妈说“你不要结婚,不要生孩子” 073
美满的婚姻需要先跟自己的父亲和解 075
其实“想嫁的都嫁了” 076
女性单身真的那么可怕吗?  
主动选择单身的女性明显增多  078
受教育程度越高,活得越清醒  080
单身并不可怕,活好自己才最重要  081 
爱购物,为哪般 
“火鸡最好吃的滋味就是在你将吃未吃的时候”  083
女人的感性需要具体、丰富刺激的滋养  085
女人越会购物,家庭越美好  086
成为“不招人待见”的妻子需要几步?
把老公当成孩子,婚姻关系都很糟糕  088
不是关心,是控制 089
我永远都是对的  090
你永远都对不起我 090
只有爱会换来爱,怨只会换来怨 091
什么样的女人才是真的强大  
为什么中国女人脾气大 094
女人的强势,源自缺乏真正的平等 096
真正强大的女人,一定是柔和的  097
第四篇 如今的中国男人
解读中国式男人
不能有欲望的中国男人 101
另类男人—“小鲜肉” 103
男孩的教养方式 104
男人婚后对妻子没有“性趣”?
“白玫瑰”与“红玫瑰” 105
与妻子发生热烈的情感,是有罪的  107
关键点在于男人,和女人没有多大关系  108
小时候没有与妈妈建立清晰的“边界”  109
“性人格”是否健康,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110
“面子”对于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要?
面子其实是一种畸形自恋 112
我们愿意制造嫉妒,也愿意嫉妒别人 114
成长“里子”,才能从“面子”的黑暗势力中脱身 115
说句“我爱你”“对不起”就这么难? 
“恨”不能说,“爱”也不能说 117
“不好意思”=不准备负责任 118
心口和喉咙之间,横亘着羞耻 119
真正的爱是努力去做,是分享内心丰富的滋养 120
“中国式好人”在婚姻中的危害  
“好人”心里藏着破坏欲望 122
你的价值建立在你对他人的价值之上? 123 
对自己很残酷,对自己的亲人更加残酷  124
“好”的程度越严重,“恨”的程度也越严重  126
“中国式好人”怎么破?  
“好人”的判断标准:日子过得舒不舒服 128
打破“好人”魔咒的第一步:学会维权 130
打破“好人”魔咒的第二步:建立边界 131
打破“好人”魔咒的第三步:爱自己 132
老公是“妈宝男”,怎么破?
“妈宝男”的特征:始终与妈妈一体 133
“妈宝男”的“爱”,是对“恨”的防御 135
遇到“妈宝男”,你该怎么办 138
第五篇 不肯放手的父母
婆媳关系,两个女人的战争  
妈妈只有一个,媳妇可以再找? 143
儿子在妈妈理直气壮的“爱”中备受煎熬 144 
共生与边界不清,使得处好婆媳关系难上加难  145
丈夫与婆婆的共生程度决定婆媳关系的好坏 148
婆媳关系的本质是三角关系
婆媳战争里最隐秘的因素 150
直面最难启齿的问题 152
如何理顺婆媳关系 
现代婆婆的“悲惨” 154
丈夫:妈妈我很爱你,但请你尊重家庭的序位 155
爸爸,放过你的女儿
有女儿的家庭,男人更不愿离婚 158
有女儿的爸爸需要处理更多心理焦虑 159
父母对孩子健康的爱,应该指向分离 160
第六篇 成为你自己
为什么你妈总是催你结婚生孩子?
和别人“不一样”就“不正常”? 165
和别人“不一样”就是“不孝顺”? 167
不要在“爱孩子”的旗帜下害孩子 168
父母催婚,我们如何应对
催婚是一场持久战 170
应对方法之一:主动出击 171
应对方法之二:充分准备 173
应对方法之三:从小事开始 174
怎样才是“做自己”
“做自己”不是“想干吗就干吗” 177
好的关系就是让你成为你自己 178
人真正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被认可” 119
为什么中国人做自己很难 180
如何“做自己”
在中国,“做自己”很危险 182
认清楚“真自我”和”假自我” 183
“做自己”是尊重生命力本身 185
活出真自我的两种方法 186

精彩书摘

  第一篇中国式家庭
  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结婚,但未必经历爱情]
  有一个已经是第三次婚姻的朋友跟我聊,她说:“你一直在跟大家分享‘爱是什么’。可是我周围的人,包括我在内,觉得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或者说文化养成里,是把爱情和婚姻当作两回事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
  我想起自己在大四和研究生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就会对身边认识的情侣的感情结果进行预测,结果大部分结局并不乐观,而且好像基本言中了。其中只有一对情侣,我觉得他们未来会过得很幸福。一个多月前我又跟那个朋友联系上了,我问,你们怎么样?他说,非常好。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
  其实当时的预测没有别的理论工具,就是通过直觉,感觉他们之间爱的成分的多少,彼此默契程度如何。我当时觉得,除了这一对,别的情侣考虑情感之外的东西过多;也有几对似乎特别在意情感的情侣,又有些东西非常不协调。所以,我对大多数情侣的结局持悲观态度。
  后来我做了心理咨询师,接待了大量来访者,写专栏,又收到数千封读者的来信,才明白中国人把爱情活出来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大家都结婚,但是大家未必都经历过爱情。我听过这样的说法: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鬼,听过没见过。首先,我们的父辈是羞于谈爱情的,因此他们在参与孩子婚姻讨论时也不提爱情。孩子结婚时,爸爸妈妈不会问他:你们相爱吗?父母的关注点往往落在买学区房、落户口这些特别实际的问题上。所以直到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选择婚姻的时候,虽然也考虑爱情,但不会将爱情作为婚姻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将婚姻的持久稳固视为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情,将重点放在物质条件、社会地位等方面。
  [爱情是靠不住的]
  关于爱情,我听过一些不同的说法。
  有一种说法非常普遍,说,爱情的前提是两个独立的人,他们又想在一起,然后才会有爱情。
  另外一种说法是美国的一个哲学家,准确地说是神话学家提出的,虽然现在爱情的观念深入全世界每个地方,但实际上在文化渊源里,爱情是只有在欧洲文化中才有的东西。除了欧洲,其他各种各样的文化里,其实都不怎么讲爱情。
  在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七仙女、白素贞,追求爱情,但基本上都是悲剧结尾。白素贞被压在了雷峰塔下,七仙女跟董永隔着银河遥遥相望。好像中国人普遍认为爱情是凄美的,追求爱情,就没有好下场。
  这里面其实藏了一种特别深刻的痛楚,也就是我总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情的观点:如果整个民族都相信爱情是凄美的,其实是因为我们认为“爱情是不可能的”。所以老一辈人教导年轻人说,不要只考虑爱情,甚至不要考虑爱情,爱情是靠不住的。要选择让你感觉安全持久的东西,比如社会经济地位,或者是否门当户对。我的理解是,之所以这样教导,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藏着对爱的渴望,但是同时,身为中国人,我们又会存着很深的对爱的绝望。
  所以,即使有了爱情,在表达上,我们也都心虚气短,觉得不可能实现。
  [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
  跟爱情有关的文艺作品,欧洲国家的表现风格都是奔放的、热烈的,但是我们的表达常常是非常凄婉的。在国内的导演里,我觉得王家卫对中国爱情的表达最到位。王家卫的电影里,男主角和女主角的爱只有一条线那么细,那条线似有若无,却连绵不断。就好像跳舞,两个人碰到了,双目相投,却擦肩而过。这种表达非常符合中国特色,很渴望爱,但又不敢,在两个人就要表露,就要在一起的时候,擦肩而过。
  中国人对待感情的态度,就是这么压抑,就像龚自珍笔下的“病梅”,扭曲、病态、不自然,甚至觉得热烈、奔放,大胆地去追求、享受爱情,享受性爱是有罪的。同样是激情,我想到梵?高的画。梵?高是一个病得很重的人,是严重的精神病性的心理疾病患者,但是他的向日葵非常奔放,他的星空非常奔放,他可以把生命的全部热情在笔下泼洒出来。但在中国文化里,主流文化讲究的都是含蓄的、暧昧的、没有勇气实现、只好一辈子心心念念
  的情愫。如同鲁迅笔下那个“文人的梦想”:在下雪天,由两个侍儿扶着,吐半口血,去院子里看梅花。文人们觉得这种感觉特别好,特别有意味。王小波对这段的评论是,大可不必
  搞得这么憋屈,我是一个壮小伙子,如果需要,上去打他一拳,他立马就可以吐出血来。
  我的理解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是没有“儿童”这个物种的。有的只是“小大人”。我们的成长过程,似乎就是一个学会压抑的过程。因此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就在并不适合自己身心发育的环境里成长,我们对爱的体验都是非常绝望的,生命里的热情、感性、奔放,就好像跟我们彻底没了关系,统统被压抑了。这种体验一再重复、加强,情感的需求被一再压抑,所以后来即使长大了,也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因为我们很害怕这种伤害:我很渴望你,但是你会让我体验到绝望。
  [爱情是凄美虚无的,物质保障才是可靠的]
  为什么中国人从文化到现实,对情感的态度会是这样呢?这里面包含着几个层次的原因。
  首先,客观地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平均水平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我们的社会福利和保障系统也没有达到让一个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的水准,所以大部分人,即使是一些已经不用担心温饱的人,也没有足够的物质上的安全感,因此,在选择婚姻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物质条件的保障。
  其次,我们对情感的态度,跟原生家庭、个人的成长经历、所受的教育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混沌的、黏糊的文化,人和人之间界限极不清晰,而且彼此越位、侵蚀严重,大家都习以为常;这些人一旦成家,组成家庭,就不是彼此独立的,他们一旦成为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不管是男孩、女孩,其人格在进入婚姻之前也不是一种独立的状态。所以即使大家觉得家人之间很相爱,但其实完全是共生的,甚至是寄生的关系,这种情感是依赖的、是病态的;一旦这个孩子恋爱、成家,他遵循的也是和他的父母一样的轨迹,而不是享受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成熟的爱情。
  除此之外,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民族的集体意识里,人们一提到爱情,反应就是凄美的,靠不住的,像肥皂泡一样,一吹就破的。
  我们知道,爱情是两个独立的人才会有的东西,但是在中国的两性关系里,往往只有一个人能够绽放。这个人是核心,另外一个人要围着他转,满足、照顾、烘托他的情绪。读者朋友不妨想想自己周围朋友们的家庭结构,两口子之间是不是大多数是这个样子。这种关系时间长了一定会失衡,失衡就会出问题。一出问题,大家又会觉得,爱情是靠不住的,还是物质比较靠得住。
  因此,中国人将爱情和婚姻区分开来这种现象,是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现有的经济状况和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与我们代代相传的家庭意识,都有深刻关联的。因此,在这些客观条件没有得到充分调整和改善之前,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下结论,比如批评有些人结婚就是为了钱,或者嘲笑年轻人为了爱情而结婚。其实这是两种极端,都是片面的。
  不管是发展社会经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调整我们的家庭观念和养育观念,逐步培养人格独立、心智健全的人,都需要经过长久努力才能慢慢地发生改变。在此之前,就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尽量清醒、审慎地选择自己的爱情与婚姻。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次序,90%的中国人都搞错了
  [妈妈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个爱的人]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的发现:中国很多家庭当中,妈妈和孩子的关系特别亲密,类似一种结盟。比如,妈妈如果生的是儿子,一定是妈妈和儿子的关系特别好;如果是个女儿,即使原本爸爸和女儿的关系很紧密,但随着女儿逐渐长大,妈妈开始在女儿面前诉苦,讲爸爸多么坏、多么糟糕,经过几年,或许是一夜之间,女儿就会从对爸爸好到对妈妈很忠诚,疏远爸爸,甚至和妈妈一样对爸爸充满了抱怨和恨意。
  那位朋友和我探讨说:“这种关系,会给家庭带来什么?”我说:“那当然是一种灾难,带来的是婚姻关系的不和谐和亲子关系的扭曲。”其实这种普遍现象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因为所有的孩子,他生命中第一个爱的人都是妈妈。孩子和妈妈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连接。怀胎十月,妈妈和孩子是一体的;按精神分析的说法,想把孩子养好,就需要妈妈在孩子三岁之前,与孩子非常亲近,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甚至共生的关系,即“妈妈就是宝宝,宝宝就是妈妈”这样的关系。
  [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个敌人]
  关于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我特别喜欢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的说法。他说:父亲是所有人的第一个敌人。
  生命最初是伊甸园,妈妈和婴儿共生在一起,最初孩子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但是随着长大,孩子会突然发现:怎么有一个“父亲”在那儿?他会觉得父亲对母婴这种共生关系来说,是入侵者,所以说父亲是敌人的原型。
  因此,父亲其实很不容易。作为父亲,他需要做到:第一,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或者说保护者,得有力量;第二,力量之外,还得有充沛的爱,这样,他才能带着爱,入侵到母婴关系里;第三,他要感化孩子,让孩子对父亲的敌意逐渐变成对父亲的爱。
  这些功课对男人来说,是挺难的,如果没有妻子的帮助那就更难。而我觉得中国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发展水平都不高,所以说,在受到挑战时,很多男性会感觉受挫。受挫以后,他采取的应对方式是什么?是逃走。
  目前的婚姻现状里,男性出轨常发生于两大节点:妻子怀孕期间、生下孩子之后。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女性怀了孩子之后,就开始有一种由衷的满足感。事实上,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人可以和自己完全连接在一起,而且女性的这种需求要比男性更强烈。
  从人性本身来说,这种需求的强烈程度是一样的。但女性可以直接活在“我要连接,我要情感”的态度中,而男性则可能意识不到。女性如果不能在丈夫这儿得到满足(我们前面讲道:中国式婚姻中很缺爱情),那么在有了孩子以后,她会觉得她可以从孩子这里得到情感连接的满足。这样一来,她和孩子连得很紧,丈夫就会觉得:我被抛弃了,我不重要。
  如果丈夫的心理发展水平很低,他感觉到被抛弃了,就会逃走。但如果丈夫的心理功能发展得比较好,他就能做一个包容的男人,会在妻子怀孕、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努力付出;当他有被抛弃感时,他就会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思考之后,他会去和妻子耐心沟通,从而想办法去化解,而不是指责、攻击,甚至逃走。
  [“妈宝男”也可以遗传]
  一旦男人选择在挑战面前逃走,婚姻中的女人就会更加失望,她和孩子的连接就会变得更紧密,于是丈夫就“消失了”。这里我特别想提醒男性注意,一定要小心这种局面。有段时间在新浪微博上,我的粉丝(一些编剧和导演)就在探讨:公公去哪儿了?中国的影视剧当中,都是女人在争夺年轻的男人或者孩子。但是,六七十岁的男人去哪儿了呢?答案是“消失了”。影视剧当中的中国男人,尤其是父亲这个角色,要么是和事佬,要么就是一个“隐形人”。很难看到一个很有个性的、很有主张的、很有力量的公公,在这个家庭当中起到权威作用的。而国外的电影,尤其是美国的电影里,父亲是很有存在感的。爷爷会拍着孙子的头说:“去吧,我们都爱你!”或者说:“你很棒,加油!”在这里我们能感觉到男人的力量。尤其是父子间的互动或者爷孙之间的互动,非常感人。
  所以我们说,一个家庭中,男人的消失,不光是女人的作用,男人也起了相应的作用。男人是女人的镜子,女人也是男人的镜子。如果女人这么容易和孩子建立同盟,排斥男人,这可能也意味着,这个男人确实水平不高。和中国女性相比,男性的心理发展水平更低。这是我透过“剩男剩女”现象发现的。就“剩男剩女”相比较而言,“剩女”大多比“剩男”要出色。坊间有这样的说法—好男人都结婚了,但是好女人都没嫁出去。
  为什么有些男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如同龄的女性?我想这也和原生家庭有关,是因为他们的妈妈也没有进步。妈妈主导的“母子结盟”关系中,培养出了非常恋母的、依赖性很强的、内心没有长大的孩子,也就是我们说的“妈宝男”。
  有些男人不承认自己是“妈宝男”,觉得自己早早就离开家,生活很独立,而且工作做得也不错。但是,当面对两性关系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家庭关系时,他如何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亲?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很难,因为他的父亲—后来的“公公”—也没有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亲;他甚至不知道一个合格的父亲是什么样的。所以,这是代代遗传的。
  [有效沟通,确保存在感]
  如果丈夫在家庭当中已经发现妻子和孩子的关系特别紧密,自己像可有可无的人,他一定会很焦虑。于是,有的人会去找第三者,有的人会埋头于工作、忙于应酬,但这些都是消极的应对。那么,如何积极地应对呢?
  积极的应对中,沟通,特别是关系里的沟通,很重要。丈夫可以对妻子说:“我注意到你怀孕、有了孩子之后,你们变得很紧密,而我却被排挤了,我感觉在家里很孤独。”丈夫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这样的表达很有可能让妻子觉得自己被攻击了,导致妻子有怨言。但是无论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很重要。此外,比表达不满更重要的是,丈夫要去认识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比方说,觉察一下自己是不是对“被拒绝”太敏感,一感觉到被拒绝,就会有极大的愤怒和敌意。如果丈夫不能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敌意,就会直接往后退,以至于他在家里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当然,传统文化里讲究“男儿有泪不轻弹”,对于中国的男性来讲,表达自己被抛弃了,表达自己孤独,这个很难。作为一个男人,他觉得跟妻子表达这些显得自己很软弱、没有男人样儿,真是做不到。而且男性一般比女性敏感度差,他可能莫名其妙地就后退了,自己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这确实比较难。在此有一个简单的建议:如果自己捕捉不到关键,可以找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比如找心理医生。全世界都是这一比例—七十对三十,即心理医生的来访者中,百分之七十是女性,百分之三十是男性。
  沟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和对方沟通,再一个是和自己沟通。男性对自己情绪的体察,确实是比女性要迟钝一些,而且大部分男性是向外看,向内看的比较少。特别希望看到这段文字的男性读者,不管你年龄多大,都希望你从现在开始,学习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多跟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向内走得越深,跟外界沟通、建立连接的时候,才会越顺畅。男人要培养跟自己沟通的能力,而女性则刚好相反,女性要好好培养与对方沟通的能力。
  而那些跟孩子结盟的妻子,她们需要做什么改变呢?
  对妻子来讲,她首先要有“警惕自己与孩子结盟”的意识。对妻子来讲,和孩子结盟是很自然、很容易发生的事情。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的历程,当妻子生孩子之后,她有一段时间会全身心地贯注在孩子身上,这对养育孩子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也许中国家庭中的妻子,需要多一份心,在跟孩子建立联盟的时候,看看丈夫是不是感觉到被疏远了。如果发现丈夫有这种感受,而且丈夫又不会、不能表达,就需要妻子主动跟丈夫沟通。这一点,对女性来讲也很不容易。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家庭关系的构建上,女性的责任更大一些,因为女性天然就有比男性更好的感受能力和情绪包容能力。而男性需要付出的努力、需要做的事更多一些,因为女性与孩子形成连接是自然的过程,而男性则需要通过努力和爱才能实现。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
  “妈宝男”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家庭的核心关系出现了错位,变成了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健康的家庭里,核心关系应该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
  在中国家庭里特别容易看到这种现象:丈夫被排挤了,母亲和孩子构成了联盟,如果这个孩子是一个男孩,那么这个联盟会导致这个男孩长大后也一直是个“妈宝男”。要减少或防止这种现象,男性女性都需要反思和成长。
  一个家庭比较理想的模式是:夫妻首先由爱情开始,他们之间感情很深。在爱情中,刚开始,女人确实需要把男人当孩子似的引领,而同时,男人需要包容女性的情绪。这听上去就像两个人在跳双人舞一样,是一种有进有退的、非常美妙的关系和节奏。当生了孩子之后,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女性包容孩子的情绪,而男性要支撑这个家。男性曾经包容过女性的情绪,女性才能很好地包容和这个男性所生孩子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逐渐长大,父亲带孩子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但在前期,男性确实需要主动地去包容体谅女性的情绪。
  我认识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母亲,她在家庭关系构建中的做法是:当她发现丈夫和孩子闹了矛盾,就跟孩子说:“我的丈夫是我选的,你在我的家庭当中,在你长大成人之前的很多年里,你都要跟我一起来适应他,因为我接纳他,所以你也要接纳他。但是我不要求你接纳他一辈子,因为将来你会有你自己的家庭。但是希望我们这个家庭,给你带来的更多的是温暖和包容。”这个孩子就会意识到“爸爸跟妈妈是一伙的,所以我在家里要规矩一点儿,我在家里要尊敬我的爸爸,要爱护我的妈妈”。这个妈妈真是一个很好的妈妈,她在有意识地处理她和孩子的联盟关系,不要太过于紧密。
  他们的孩子特别感恩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情是孩子内心最笃定的根基。不管生活、事业当中遇到多少挫折,孩子都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自己,不被父母牵绊,相信自己将来也会建立一个非常好的家庭,和父母当年一样温暖。
  所以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永远是第一顺位。夫妻关系是家里的定海神针,夫妻间的爱,就是家庭之树的根。男性和女性共同学习、成长,保持、增进夫妻间的爱,才是一个家庭幸福、健康的根本。
  ……

前言/序言


《古韵今风:情爱观念的千年流转》 引言 情与爱,作为人类情感中最核心、最复杂的部分,贯穿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始终。从远古茹毛饮血的时代,到如今信息爆炸的数字纪元,人们对情与爱的理解、表达和追求,从未停止过演变。这部《古韵今风:情爱观念的千年流转》并非一本简单的罗曼史,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溯源,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它试图剥离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表象,探寻隐藏在万千情感形态背后的,中国传统情爱观念的根基、演变轨迹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回响。 第一章:原始的萌动与氏族的情感纽带 在文字尚未诞生的遥远年代,情感的表达或许粗犷而直接。远古人类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彼此间的扶持、依靠,形成了最初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更多地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和氏族繁衍的需要。在那个时代,“情”与“爱”的概念模糊不清,或许更多地体现在对血亲的责任感、对族群成员的归属感,以及在共同抵御外敌、分享食物的合作中产生的依恋。 性,作为繁衍后代的本能驱动,也与情感交织在一起。然而,其社会性和道德性尚未被高度规训。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故事,蕴含着对生命起源的浪漫想象,也折射出早期社会对繁衍的敬畏和对生命延续的朴素情感。在那些壁画和陶器上,或许我们可以窥见一些原始的生育崇拜,以及男女在生殖过程中的某种原始的仪式感,这便是人类早期情爱观念的最早注脚。 第二章:礼乐规制的约束与士大夫的含蓄情愫 随着文明的曙光初现,周公制礼作乐,将社会秩序与道德伦理纳入规范。在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社会,情与爱被置于“礼”的框架之下。婚姻不再仅仅是男女的自由结合,而成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家族大事。忠、孝、仁、义等伦理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情感的认知。“男女授受不亲”,便是对男女之情的直接约束,将男女间的交往限制在严格的界限之内。 然而,压抑的情感并非消失,而是以更加含蓄、内敛的方式存在。士大夫阶层,作为当时社会的文化精英,他们的情感世界,往往体现在诗词歌赋之中。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青涩爱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守承诺。这些诗句,用含蓄的比兴手法,表达了内心的倾慕与渴望,展现了理性克制下涌动的深情。 在这个时期,忠贞的节操被高度推崇,尤其对女性而言。贞妇烈女的故事被广为传颂,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即便在婚姻之外,人们对情感的表达也常常需要借助委婉的言辞和含蓄的意象。这并非情感的淡漠,而是将情感的表达融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语境,通过意会和共鸣来传达。 第三章:风月流转的市井烟火与文人的浪漫不羁 唐宋时期,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开放,为情爱观念的多元化提供了土壤。市井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催生了更加生动、鲜活的情感表达。小说、戏曲的兴起,为我们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爱恨情仇,不再仅仅是士大夫的笔下风雅,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文人墨客的创作,更是将情爱的主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李白“长相守,在长安”的豪情,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情,以及白居易《长恨歌》中帝王将相的缠绵悱恻,都展现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情感世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期,一些文人展现了相对自由的情爱观。如唐代的“风流”文化,鼓励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对美的欣赏和对情的追求。虽然仍受礼教束缚,但相较于前代,已有了松动的迹象。仕女图、青楼文化中的歌妓,也成为了情爱表达的一种特殊载体,她们与文人墨客的交往,在艺术和情感的碰撞中,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第四章:戏曲与小说的情感世界:欲望的呐喊与命运的悲歌 元明清时期,戏曲和小说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它们将民间的情感诉说推向了顶峰。这些作品,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曲折动人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爱观念。 《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是对封建礼教压迫下自由恋爱的歌颂,虽然最终以悲剧收场,但其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却 resonated deeply with audiences。 《红楼梦》更是将封建大家族的兴衰与儿女的爱情悲剧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他们的情感纠葛,既有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也有对青春美好爱情的扼腕叹息。 这些作品中的“情”与“爱”,不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欲望、纠结的挣扎、命运的无奈,以及对个体情感自由的渴望。它们描绘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也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情感的压迫。这是一种更具现实主义色彩的情感描绘,它反映了民间对真挚情感的向往,以及对不公命运的抗争。 第五章:近现代的转型与西方思潮的冲击 晚清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古老的情爱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思想的涌入,带来了“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等新观念。知识分子们开始反思传统的包办婚姻和女性的地位,呼吁建立更加平等、自由的情感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将这场思想解放推向了高潮。白话文的兴起,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直接、坦诚。鲁迅笔下的“娜拉走后怎样”,以及大量关于爱情、婚姻的论战,都在挑战着旧有的伦理道德,呼唤着新的情感模式。 然而,这种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新旧思想的碰撞,在社会层面和个体心理层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张力。涌现出了许多关于自由恋爱的文学作品,如徐志摩对浪漫爱情的追求,张爱玲笔下都市男女的爱恨情仇,都映射出在这个转型时期,人们在情感上的迷茫、挣扎与探索。 第六章:当代情感的多元光谱与价值重塑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进步,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模式。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得婚姻不再仅仅是生存的保障。情感的满足、精神的契合,成为了人们在亲密关系中更加看重的要素。“闪婚”、“丁克”、“异地恋”、“跨国恋”、“同性恋”等多元化的情感模式层出不穷,挑战着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 网络社交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虚拟世界的“网恋”,使得情感的建立变得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信任危机和情感的碎片化。 同时,消费主义的盛行,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爱情的看法,将爱情与物质条件、社会地位挂钩。对“爱情保险”、“婚恋速配”等现象的讨论,反映了当代社会在情感价值上的某种焦虑和迷茫。 然而,在这些变化之中,我们也看到传统情感价值的回归与重塑。许多人开始反思过度物质化和功利化的情感模式,重新审视真挚情感的价值。家庭的意义,亲情的维系,依然是许多人心中重要的情感寄托。 结语 《古韵今风:情爱观念的千年流转》并非试图提供一个普适性的情感答案,而是旨在展现情爱观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原始的生存本能,到礼乐的规训,再到市井的烟火,文人的浪漫,以及近现代的激荡与当代的多元,我们看到的是一部不断演变、充满张力的情感史。 理解这份流转,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以及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它提醒我们,在追寻现代情感自由的同时,也应当珍视那些历久弥新的情感内核,在古老智慧与现代潮流的交汇点上,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真实而有意义的情感归宿。这部书,是关于情感的宏大叙事,也是关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份永恒的爱与被爱的渴望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充满细节的旅程。它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主题,更像是一幅用无数细小笔触描绘的社会风情画卷。作者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无论是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生活习俗的描摹,还是对不同阶层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都显得无比考究和可信。我必须承认,初读时会被它那缓慢的节奏略微劝退,但一旦适应下来,就会发现每一个铺垫都是为后来的爆发做准备。书中的人物都不是扁平化的符号,他们鲜活、矛盾、充满瑕疵,也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他们存在的真实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真正“活过”了书中的某个阶段,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快节奏小说难以企及的。它更像是一部需要用时间去浸泡和理解的作品,急躁不得,但回报是丰厚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那近乎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它没有试图美化或回避生活中的残酷面,而是直视那些令人不安的、难以启齿的社会现象。作者的叙事声音非常独特,冷静得像一个旁观者,但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对个体命运深切的关怀。情节的推进是层层剥茧式的,没有廉价的戏剧冲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宿命般的、缓慢而坚定的力量在推动着故事走向。我特别喜欢它对环境和空间描写的那种精准度,那些建筑、街道、甚至光线的变化,都成了烘托人物心境的无声角色。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特定文化土壤下可能产生的各种情感困境和人际张力,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需要花时间去消化那种混合着理解与无奈的情绪。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它的文字密度和信息量都很大,需要读者集中全部的注意力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绪。但一旦你找到了进入那世界的钥匙,你会发现里面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宝藏。作者在处理时间线和叙事视角的切换上非常大胆且娴熟,常常在不同的历史截面之间跳跃,却总能精确地将不同时空下的情感线索缝合起来。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复杂性并非故作高深,而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提炼。我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文化自觉性,他似乎在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来解剖我们所处的文化肌理。它不是一本让人轻松消遣的书籍,而是一次智力与情感上的双重挑战,非常适合那些渴望深入探索复杂人性和社会结构的读者。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风独树一帜,它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疏离感。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沉重”,但这沉重并非来自悲剧的堆砌,而是来源于对生存本质的深刻洞察。作者擅长使用对比手法,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人挣扎并置,从而凸显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和坚韧。书中的象征意义运用得炉火纯青,每一个重复出现的意象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不同的解读维度。我个人对作者如何处理角色之间的“未说出口的话”印象深刻,那些留白和沉默,比任何激烈的争吵都更有力量。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艰苦的攀登,虽然筋疲力尽,但眼前的风景(即对人性的理解)是无比开阔和震撼的。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每次都能发现新意的杰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如同一个迷宫,引人入胜却又处处是陷阱。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建筑师,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情节的转折和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它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挖掘,那种在日常琐碎中爆发出的情感张力,真实得让人心惊。书中的世界观构建得相当庞大,涉及了社会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沉浮,读来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时而感到心潮澎湃,时而又陷入深深的沉思。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静中蕴含着力量的类型,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用最朴素的文字描绘出最深刻的意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那些耐人寻味的对白,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留白,它不把话说死,将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点和疑惑点,这种开放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

评分

听得道的音频很好,书的内容有点坑

评分

这本书采用案例叙述+作者经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评分

看完这本书,真的很好。

评分

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

评分

经常在京东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觉写评价花掉了我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在一段时间里索性随它去了不去写评价了可是有时第一次购买某种物品时我也爱参考别人的评价所以我也认真的评价一次同时也是对我卖家强大的团队表示感谢和尊敬首先宝贝性价比超高我每次都是购买一个月后才评价的虽然宝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绝对是同等价位里最棒的京东配送绝对一流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给京东一个@的赞

评分

于是我写下了一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评价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 首先,宝贝是

评分

让他按照你的方式过人生

评分

进修时带教老师推荐的书,武志红老师写的不错。因为自己看评论时喜欢看有图的,而又深恶那些只发封面不发内页的家伙。所以我发评论晒图,内页一定要多发点,好让后来者查究审阅时翻到此条,可知书内底细,心里比较有底。

评分

能帮助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应该是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