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只要不吃亏,付出点代价没什么
嘉嘉,活泼好动,思维活跃,肯吃苦,在学校里劳动可是一把好手。但他无心学习,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较差,爱惹是生非,常常因为自制力差而与小朋友发生摩擦,甚至跟小朋友打架。
周末,爸爸带着嘉嘉去公园放风筝。嘉嘉那股高兴劲啊就甭提了,他一边跑一边放线,时刻观察风筝的动向,风筝越飞越高。爸爸也充满爱意地看着他,时不时地向他喊话,让他放线或者收线。
正当嘉嘉玩得高兴的时候,一个大一点的男孩也过来放风筝。但是由于风向的问题,他的风筝还没有飞高就掉了下来。说来也巧,他的风筝线跟嘉嘉的风筝线缠到了一起。那个大一点的男孩用力拽了一下,没有拽开。嘉嘉的风筝也受到了影响,就赶紧收线,想把两个风筝的线分开。大男孩见自己的风筝没法起飞,还跟嘉嘉的风筝缠到了一起,心里很生气。他跑到嘉嘉跟前,二话没说,骂骂咧咧地把嘉嘉打倒在地,使劲地要把两个风筝分开,最后见两个风筝实在是扯不开,竟然一赌气把两个风筝都毁掉了。
嘉嘉本来挨了打心里就很委屈,又看到自己的风筝被毁掉了,哭着到爸爸跟前去告状。爸爸听了之后,感觉孩子受了这么大的侮辱,吃了这么大的亏,心里相当窝火,就气呼呼地对嘉嘉说:“他毁了你的风筝,还打了你,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你怎么不打他?只要不吃亏,付出什么代价都可以!看你这副没本事的样子,还有脸回来跟我告状!”说着,爸爸风风火火地来到那个大男孩跟前,先是一顿大骂,然后竟然动起手来,打了那个孩子几个耳光。
大男孩哭着走了。不一会儿,大男孩的父母也奔了过来,双方大人吵闹起来,又一场战争爆发了…一
现实生活中,孩子之间有纠纷是常见的事。家长都心疼自己的孩子,总怕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负,怕孩子吃亏,而家长又不可能时时跟随在孩子身边。在某些家长看来,做人不能太老实,老实人容易被人欺负,容易吃亏。经常有家长这样教育孩子:如果有人欺负自己,就要以牙还牙,不能吃半点亏,不要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软弱,被人打了就会被人看不起。只要不吃亏,付出什么代价都可以。这是对孩子多大的误导啊!
故事中,两个孩子因为放风筝而引起纠纷,爸爸见到自己的孩子吃了亏,受了别人的欺负,便向那个大男孩大打出手,为孩子“报仇”。另一方的家长也毫不示弱,结果因为一件小事引起了双方家长的一场“战争”。其实,如果孩子的打架行为发生在正常交往范畴中且并不严重,家长就不应过多干涉,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协调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孩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孩子自己解决不了,求助于父母,父母切莫简单处理,武断对待,或不问青红皂白打骂自己的孩子或别人的孩子,片面地说打架不好。父母应该首先处理孩子的情绪,然后弄清楚打架的原因,让孩子有正确的是非观。如果是自己孩子不对,父母应明确指出孩子的不对之处,并进行教育,还应该让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指导孩子道歉时应注意礼貌用语。假如是对方不对,父母也应指导孩子,学会正确处理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孩子之间玩游戏打闹,最后大人也“参战”,导致冲突升级,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并不罕见。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只能是火上浇油。孩子今天争吵完,过两天又嘻嘻哈哈地一块玩去了,而大人吵起架来,如果没有理智的一方,就会越打仇恨越深。
……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力量。它没有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来打动你,也没有刻意去制造煽情的效果,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深刻的智慧和动人的情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同理心”的强调,它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去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理解自己,理解作为父母的内心需求和困境。我曾经因为孩子的叛逆而感到挫败和无助,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叛逆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他们寻求独立和自我的一种方式。这本书鼓励我们放下评判,用一种更包容、更接纳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成长。它不是教我们如何去“控制”孩子,而是教我们如何去“引导”孩子,如何去建立一种更健康、更平等的亲子关系。读这本书,我仿佛找到了一种与自己和解的方式,也找到了一种与孩子重新连接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最好的教育,源于最真挚的爱,以及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是一位非常喜欢阅读的人,尤其偏爱那些能够引起我深度思考,同时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智慧之书。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剖析了亲子关系中存在的种种微妙之处。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沟通的艺术”这一章节,它并非提供僵化的对话模板,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态,以及如何用更有效、更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去交流。我曾经因为一些小事和孩子产生误会,读了这一部分后,我尝试改变了沟通方式,结果令人惊喜。孩子的反应明显变得积极,愿意敞开心扉与我分享更多。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和态度。很多时候,我们父母的焦虑和不安,会不自觉地传递给孩子。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提醒我们要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成为孩子的港湾。它不是要你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鼓励你成为一个更真实、更懂得爱自己的父母。
评分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人格的塑造。而这本书,正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的。它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教条式的指导,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父母如何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轨迹。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所打动。我过去常常因为孩子的小错误而情绪失控,事后又深感后悔。这本书教会我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如何平静地面对孩子的挑战,以及如何用更积极的方式去回应。它让我明白,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给孩子一个更稳定的成长环境。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亲子关系,思考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温和却有力的声音,提醒我反思,引导我成长。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陪伴”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人生的升华。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市面上的育儿书籍太多了,良莠不齐。然而,读完之后,我不得不说,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瞬间穿透我内心的防备,直抵我灵魂深处。它让我看到了许多我从未曾注意到的,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细微之处。其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父母如何用一种“放下”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成长,我当时读得潸然泪下。我一直以来都对孩子的未来有着过度的规划和期待,总是担心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却忽略了他们本身的需求和感受。这本书让我明白,太多的“为你好”可能正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性。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培养”出优秀孩子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好父母的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作为父母,需要的不是一味的付出和牺牲,而是一种智慧的引导和适时的放手。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孤单,仿佛有一位理解我的知己,和我一起分享育儿路上的喜怒哀乐。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它不像那些陈词滥调的说教,也不是空洞无物的哲学探讨。这本书的文字,如同一泓清泉,缓缓流淌,滋润着我内心深处那些早已干涸的角落。它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触碰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曾经在育儿的道路上感到迷茫和疲惫,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对孩子有太多的愧疚。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做父母从来都不是完美的,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用心去爱,是否愿意去学习和成长。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次分享,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曾经的困惑,也提供了走出迷茫的指引。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的部分,这让我放下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期待,转而欣赏孩子独特的闪光点。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要求孩子成为我想象中的样子,而是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力量上的支撑。它让我重新找回了作为父母的初心,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