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法则

论自然法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国] 洛克 著
图书标签:
  • 自然法则
  • 哲学
  • 科学
  • 宇宙
  • 物理学
  • 生命
  • 进化
  • 自然
  • 思考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184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03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典与解释.洛克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论自然法则》系“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洛克集”之一。“洛克集”旨在改变我国学界洛克研究的现状,通过研究洛克而思考与中国百年政制变革有关的问题。
2.洛克有现代政治之父的美誉,也是如今“自由民主”普世价值的理论之父。本书选编洛克的《论自然法则》一文,连同其他学者极具代表性的洛克研究论文五篇,合为一书,迻译为中文版《论自然法则》。

内容简介

洛克的自然法学说是法学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他把自然状态、自然法同资产阶级的理想和利益联系在一起,并加以系统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独特创见。
《论自然法则》是洛克早年在牛津大学任道德学监时的拉丁文作品,洛克生前未公开出版,直到1954年,剑桥大学莱登教授才将之整理翻译为英文并附长篇导言一并出版。现选编莱登整理的《论自然法则》一文,连同其他学者极具代表性的洛克研究论文五篇,迻译为中文版《论自然法则》。此书必将对研究洛克自然法、自然权利思想以及西方现代早期政治思想之学者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作者洛克(1632-1704),英国哲学家,与贝克莱、休谟三人并列为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洛克被誉为现代政治之父,也是如今“自由民主”普世价值的理论之父。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译者徐健,浙江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领域为西方古代和近现代政治哲学,担任“经典与解释·廊下派集”主编;
苏光恩,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讲师,学术专长为苏格兰启蒙思想研究;
杨顺,上海交通大学法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法理、国际法研究;
黄锐,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社会理论、城市建设研究;
刘敏,北京大学法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法学理论研究。

目录

选编者前言(徐健) 莱登  导言 洛克  论自然法则 约尔顿  洛克论自然法则 施特劳斯  洛克的自然法学说 塞利格  洛克的自然法与政治的基础 扎科特  洛克《政府论》(上篇)导读 阿什克拉夫特  洛克的自然状态

精彩书摘

250年间,就如我们将会发现的,洛夫莱斯作品集里的自然法论文没有得到识别和研究,因此,它既未引起人们的兴趣,也没有发生任何影响。在洛克的一生中,只有托森与泰瑞尔知道这些论文;而通过收集的证据表明,其中一位曾在自己著作中使用过这些论文。
在1671年,也就是洛克完成自然法则论文的第12个年头,托森发表了一本著作,名为《根据英格兰教会答问手册而对十条圣训或十诫所作的释义——通过介绍一些有关上帝的自然法和实定法的一般性论述以作为释义的前提》(An Explication of the Decalogue or Ten Commandment,according to Catechism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To which are premised by way of Introduction Several General Discourses concerning God’s both Natural and Positive Laws)。第1篇论文处理了“自然法”的问题,托森计划从以下4点进行探究,即(1)“自然法是怎样产生的”,(2)“这种法律通常的内容是什么”,(3)“这样的义务维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4)“在增加了摩西与基督的律法之后,关于自然法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处”。托森在这篇论文中引用的文献除了《圣经》之外,唯一权威的作家就是胡克。我们从托森给洛克的信中得知,在16世纪初两位友人对自然法则进行过长期讨论,现在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是托森在书中第1篇论文里阐发的观点到底是他自己的,还是洛克的,或者是两位朋友早期讨论的共同成果。
作为对第一个问题的回应,托森基于两个理由推论出自然法则的存在:(a)存在一位上帝,凭借其智慧,他已经正当地、且不可避免地为自己的造物制定了适合于它们的本性以及适合于自己的设计的法律,并且(b)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被自身的意识所限制,而这一事实只能基于如下设想才能得到解释:每个个体详尽地知晓有关善与恶的规则。可以说,托森此处表述的观点几乎与洛克在第1篇自然法则论文中所接受的一致。
根据托森寄给洛克的书信,似乎上面提到的第一个理由是托森提议之后洛克承认的,而第二个理由和来自良知的论据也是由托森提出的。托森在信中向洛克建议,除了以上的两项原因之外,他们不应该为自然法则的存在寻找更进一步的证据,因此,在洛克的第1篇论文中发现的其他证明自然法则存在的论点似乎都应该是洛克的创造。的确,我们有很好的理由相信自然法来自意识的观点是由托森而不是洛克引入讨论并主动构建的。首先,洛克对这些观点的表述不及托森清晰明确。其次,托森(洛克也是如此,只不过重视的程度不一样)主张,意识并不区分善与恶,而只是凭借它认为的善的或恶的外部规则对一个行为作出评判。直到多年以后,这一点才被洛克自己在1690年的《人类理智论》中加以主张,尤其是他简略回应伯内特在1697年对《人类理智论》的评论的过程中。
托森的论文讨论的第二个问题与自然法则的内容有关。同洛克一样,他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对一种先验方法的喜爱胜过一种后验的方法。像洛克一样,他将人类对上帝、邻人和他们自己的义务定义为对上帝的崇拜与服从、给予每人他所应有的,以及自我保存。较之洛克,托森对此的论述再次显得更加详尽具体、简洁紧凑,而洛克在这个问题上的讨论则有些仓促了事,并且散见于他的论文当中。我们可以设想,托森在书中对这部分论点的阐释,如果不是他本人独立研究的结果,那么仍然是与洛克讨论的产物。因此,在这些观点的形成上,至少要给洛克记上一功。
接着,托森讨论了自然法的效力。对他来说,自然法的效力持续的时间同人类生存的时间一样久远,他对这种主张的肯定程度丝毫不逊于洛克。当他谈到某些事例——据此似乎可以表明,依据上帝的命令,自然法的约束力能够失效——的时候,他提到了经常被传统作家引用的两个例子,即以色列人携带着埃及人的物品到达巴勒斯坦,以及亚伯拉罕将自己无辜的儿子作为祭品献祭给上帝。在第7篇论文中,洛克只用了其中的一个作为事例。但是,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法并未真正发生变化。这与托森的主张是相同的,并且这种论点事实上来源于传统。即便自然法具有永久效力与确定性,在回答为什么人类频繁违背或者误解自然法时,托森十分有条理地列举了一系列理由,其中的开头两个,但不包括最后一个,能够在洛克的自然法论文中找到,只不过洛克没有将这些理由归类而是使其散见于论文中。托森在这一语境下引用的菲利克斯(Minucius Felix)的faxile credimus quae uolumus并未出现在洛克的自然法则论文中,但是这部分引文可以在1690年的《人类理智论》的相似语境中找到。综上所述,我们能再次推断出托森在两位老友间的讨论中扮演积极角色,而且,当他发表自己有关自然法的学说时,不能否认曾得益于洛克的自然法则论文。
最后,托森的论文探究的是关于自然法则同摩西的律法、福音律法之间的联系问题。我们必须将他视为单独进行这项研究的人,因为在洛克的所有自然法论文中都没有相应的内容。他试图表明,正是因为自然法的诫命所具有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使其避免被摩西以及基督的法律所取代。此时,真实的情况是,他与洛克一样表达了一种不拘泥于教义的态度,而两人的这种态度都可能承袭自维奇科特(Whichcote) 和卡尔弗韦尔。然而,在讨论的末尾,托森将自然法则称作“上帝的烛光”,洛克在1690年的《人类理智论》中也用过这个比喻,而在自然法则论文中却没有出现过。在自然法则论文中,或许是受到卡尔弗韦尔主要作品标题的影响,洛克更喜欢使用只与理性相关联的“自然之光”。
鉴于此,我们得到的普遍印象是,托森在论文集中表达的观点并不必然参考了洛克的自然法论文,部分是自己的,部分来自于传统。然而,由于与洛克自然法论文中的观点十分相似,托森的观点的必定能在他和朋友之间的一系列讨论中寻找到根源,并且他显然也贡献出部分核心内容。我倾向于认为,这些讨论的主题存在于比第1篇论文的篇幅大4倍的《十诫释义》中。与此同时,第1篇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托森参加讨论的收获,而我们也可以非常便利地从洛克的自然法论文的所有相关部分——在托森的论文集中没有相应内容——中估量他的收获。
现在让我们接着考察泰瑞尔的著作,书名为《有关自然法则论文的专题论文集——根据坎伯兰在相关主题的拉丁论文中所定下的原则与方法》(A Brief Disquisition of the Law of Nature,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 laid down in the Rev. Dr. Cumberland’s Latin Treatise on that Subjecet),出版时间为1692年。泰瑞尔跟随坎伯兰的问题,以反驳霍布斯作为著述的主题,并解释自然法因其首要目的所具有的约束力,即依据上帝的命令(enjoin)迫使人们全力以赴,寻求并建立理性存在物的共同善。他曾经在1681年出版的名为《家长不是君主》的著作的第一章强调了后一项任务的紧迫性,而这部分内容同他与菲尔默之间的论战紧密相关。
泰瑞尔与洛克早年在牛津便已结识,当时洛克尚未着手写作自然法论文。两人的终生友谊使泰瑞尔熟知洛克的论文。泰瑞尔与洛克每隔一段时间便会讨论他们关注的主题,并反复鼓励后者将自然法则论文发表:首先是1687年,当洛克完成《人类理智论》的手稿时;然后是1690年,在《人类理智论》发表之后;1692年,当泰瑞尔发表自己的著作《关于自然法则的专题论文》(Disquisition of the Law of Nature)之后,他再次鼓励洛克。在该书的很多地方,泰瑞尔承认自己受益于洛克的《人类理智论》,并引用了后者的部分内容。然而,我们得到的印象是,他受益于洛克的观点已经远远超出了他承认的归于《人类理智论》里的内容。泰瑞尔书中有关自然法的一些主要论点,事实上在洛克的《人类理智论》中不存在对应内容,而是与洛克自然法论文中的阐释如此相似,以至于我们根本不用怀疑他们之间的承接性。泰瑞尔在《关于自然法则的专题论文》中根本没有提到自然法则论文,而在一些他效仿洛克的地方甚至暗指是自己的原创。在此处遭遇抄袭的疑问如此之强烈,使得进一步的探讨成为必要。
在作为作品引言的“致读者的序言”中,泰瑞尔解释说该书在对自然法的探讨中反对像格劳秀斯与塞尔登一样采用后验的方法,换言之,反对使用一种依据传统以及人们的一致同意证明自然法的方法。像洛克和托森一样,泰瑞尔更喜欢运用先验(posteriori)的方法,通过探求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类的本性来论证自然法的确定性。他确信,这般探讨的结果将表明,自然法的约束力源自于上帝的意志与权威。而他为自己设定了一项特殊的使命,即将自然法怎样源自于上帝这一论题准确地展示出来。与此同时,他反对如他所说的柏拉图主义者的尝试,即通过假设上帝在人类心灵中置放了某些天生的道德善恶的观念来证明自然法的神圣起源。作为对这种假设的驳斥,他指示读者参考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而且,泰瑞尔主张这种论证是以他对知识来源于感觉的问题的研究为依据。毫无疑问,参考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足以驳斥天赋观念,但是泰瑞尔此处真正的考虑是要表明自然法不是一种内在的法律(innate law),而对于这一问题洛克则在自己的第2和第3篇论文中已经进行了详尽的讨论,而在《人类理智论》中只是简略提及。与此类似,在序言的结尾处,当总结自己为什么主张“自然法拥有一切使其必然呈现出现在这副模样的东西”的原因时,泰瑞尔似乎再次借用了洛克自然法则论文中的内容,而非成熟时期的作品。泰瑞尔书中的第3章似乎给了我们相同的印象,他在那里阐述了一种对自然法的信仰的异议以及他对这种异议的回应,并再次表示出对自然法能够经由传统得到论证的怀疑。

前言/序言

选编者前言
  在《政府论》(下篇)第一章中,洛克(Locke)直接给出政治权力的定义,“政治权力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涉及死刑和各种较轻处罚的法律的权利,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公众福利”(第3节)。乍看下来,权力与权利是等同的,但这一定义真正要反映的是,正当的或合法的政治权力必须得基于权利且为了权利。可见,要正确理解政治权力,就得首先探究权利,准确说来是自然权利。并且,对于洛克以及其他那些近现代政治哲人们而言,自然权利只有在某种特殊的人类状态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解释。因此,“为了正确地了解政治权力,并追溯它的起源,我们必须考察所有的人自然地处于什么状态”(第4节,亦参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李平沤译),序言,第35-6页)。
  随后,洛克便开始细致描述这一自然状态。它是某种“完全自由”和“平等”的状态:所有人天然地具有“相同的身心能力”,可以自行“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物和人身”,而“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除非上帝以明确的方式赋予一人统治其他人的权力(第4节)。可是,既然人人都享有判断何种方式有利于自我保存,那么在那种状态下是否可能出现霍布斯(Hobbes)所极为反感的普遍的争斗与厮杀呢?依照洛克的直接陈述,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因为自然状态下的自然法为人人所遵守,所以这一“旨在维护和平和保卫全人类”的法则禁止任何人无端妨碍他人之保存(第6节)。自然的法则规定了任何人的自我保存的权利,只有当自我保存与维持他人相冲突时,他才只须考虑前者。这样,洛克通过否定自然状态是“放任”的状态,而与霍布斯和斯宾诺莎拉开了至少表面上看来是可观的距离。换言之,自然状态并非是一种充斥着“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的状态,“尽管有些人把它们混为一谈”(第7、16和19节;霍布斯,《利维坦》,第十三章;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第十六章)。
  可若想理解洛克的上述观点,我们必须首先面对这样的问题,即他所谓的自然法到底是个什么模样的学说。因为,自然状态之为和平全仗于人的理性或自然的法则(洛克有时将理性径直称为自然法,参见第6节)。但困难的是,《政府论》和《人类理智论》二书中虽对自然法有所涉及,但并没有对此做出连贯具体的阐述,而真正承担这一任务的当推洛克生前未刊的早期著作《论自然法则》(Essays on the Law of Nature)。
  1954年,莱登(W. von Leyden)编译并出版了洛克某些未刊手稿(书名为《洛克的<论自然法则>》(John Locke, Essays on the Law of Nature)),其中主要就是《论自然法则》,并附有长篇的重要导言。《论自然法则》原稿以拉丁文撰写,中译本转译自莱登的英译文,同时翻译了莱登的导言。考虑到有志研究自然法,尤其是洛克的自然法思想的读者,笔者另选取了五篇自觉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作为参考。其中,前三篇论文与洛克的自然法学说直接相关,施特劳斯一文还针对莱登的翻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当然从中我们也可看出施特劳斯本人对洛克的判断,如果结合《自然正当与历史》中关于洛克的章节,那么我们更会获益匪浅)。后两篇论文至少从题目上看是与自然法无关的,一篇谈的是《政府论》(上篇),另一篇谈到的是洛克的自然状态。但细致想来,这种看法并非完全靠谱。首先诚如上述,洛克是在自然状态这个观念之下来讨论自然法的,因此自然状态本身的性质定然影响着他对自然法的理解,这样看来阿什克拉夫特(Richard Ashcraft)的讨论对我们了解洛克的自然法观而言并非不重要(另,注意施特劳斯《自然正当与历史》(彭刚译)第235页注释96)。其次,洛克提醒我们,要想真正弄懂他的主张(包括他的自然法理论),还必须破除某些障碍,其中就有费尔默的父权论(参见《人类理智论》(关文运译)献词第13-4页)。为此,我们必须重新拾起为我们所忽视的《政府论》(上篇),以求更真实地理解洛克所谓的自然法。可见,扎科特(Michael P. Zuckert)这篇杰出的文章也是不可或缺的(比较扎科特《自然权利与新共和主义》(王岽兴译)、塔科夫《为了自由——洛克的教育思想》(邓文正译)和拉斯莱特《洛克〈政府论〉导论》(冯克利译)中的相关章节)。
  最后,本书的最终成稿和出版多亏程志敏老师的督促和帮忙,在此深表谢意。同时,感谢刘小枫先生对书稿的审阅。当然,译本中的文责概由译者们负责,还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徐健
2011年5月于浙大西溪校区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宇宙的脉动:从微观粒子到宏大星系的演化史》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独立于“论自然法则”: --- 宇宙的脉动:从微观粒子到宏大星系的演化史 一卷跨越时空尺度的史诗,一次对存在本源的深刻叩问。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无数定律编织而成的复杂网络中,但这些定律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宇宙的“第一推动力”究竟是什么?《宇宙的脉动》并非探讨既有的哲学或伦理准则,它是一部硬核的、以现代物理学和天体生物学为基石的科学编年史,旨在描摹自大爆炸奇点到当前已知结构形成的全景图。 本书的核心叙事围绕着“熵增”与“结构涌现”这对看似矛盾的力量展开,带领读者进行一次由小及大的、令人目眩神迷的探索之旅。 第一部分:时空的黎明——创世的瞬间与基本力的诞生(约 300 页) 本部分聚焦于宇宙诞生最初的 $10^{-43}$ 秒,即普朗克时期,以及随后暴胀时代的剧烈扩张。我们详细剖析了粒子物理学模型(如标准模型及其潜在的超对称扩展)如何解释物质的起源。 1.1 奇点之谜与暴胀的加速器: 深入探讨爱因斯坦场方程在极端密度下的行为,以及宇宙学常数在早期宇宙中的角色。本书不回避对量子引力理论(如弦论或圈量子引力)的介绍,但会侧重于它们对早期宇宙热力学状态的预测性。我们探讨了“暴胀子”场(Inflaton Field)如何提供最初的能量梯度,并解释了为什么宇宙今天看起来如此平坦。 1.2 基本力的分化: 宇宙冷却过程中,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如何从统一的超力中分离出来。本书特别关注了规范玻色子(光子、胶子、W/Z玻色子)的产生机制,以及希格斯场的激活如何赋予基本粒子质量。我们以清晰的数学框架解释了费米子(夸克和轻子)如何通过汤川耦合形成稳定的物质单元。 1.3 轻元素的熔炉: 详述大爆炸核合成(BBN)的过程,计算了早期宇宙中氢、氦及微量锂的丰度比例。本书通过对比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CMB)的各向异性图谱,验证了BBN模型对早期物质密度的精确预测能力。 第二部分:暗影与星际的编织者——结构形成的宏大尺度(约 450 页) 从粒子时代过渡到物质主导时代,宇宙进入了“黑暗时代”。本部分着重于引力在无光环境中如何逐步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宏观宇宙结构。 2.1 暗物质的指纹: 暗物质占据了宇宙总质能的绝大部分,但其性质仍是未解之谜。本书系统梳理了当前对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轴子(Axions)等主流候选者的搜寻进展,并详细分析了冷暗物质(CDM)如何通过引力坍缩形成“暗物质晕”(Halos)。我们将展示模拟结果如何显示,没有暗物质的干预,星系的形成速度将远远慢于实际观测。 2.2 宇宙网的骨架: 阐释密度涨落(源于早期量子涨落的微小差异)如何被引力放大,形成浩瀚的宇宙网——包括巨大的纤维、空洞和星系团。我们引入了功率谱分析工具,展示了结构形成的时间演化,并讨论了“再电离时代”的来临,即第一代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点亮宇宙的瞬间。 2.3 星系的诞生、融合与生命的周期: 深入探讨恒星如何从分子云中诞生,其生命周期(主序星、红巨星、超新星爆发)如何播撒重元素。本书细致地描绘了星系合并的动力学过程,例如椭圆星系如何由两个旋涡星系碰撞形成,以及黑洞在星系核心的反馈机制(AGN Feedback)如何调控星系的恒星形成速率。 第三部分:行星的摇篮与生命的契机——复杂性的涌现(约 350 页) 本部分将视野收缩到单个星系,特别是我们的银河系,探讨行星系统的形成、宜居性的条件以及复杂化学在特定环境下的必然性。 3.1 原行星盘的尘埃与气体的合奏: 详细描述恒星形成后,剩余物质如何凝聚成原行星盘。我们探讨了“冰线”(Frost Line)对岩石行星和气态巨行星分布的关键影响。本书讨论了微流星体碰撞形成行星胚胎(Planetesimals)的迭代过程,以及“巨型撞击假说”如何解释月球的形成。 3.2 宜居性的多维空间: 宜居性并非仅仅是处于“宜居带”内。本书构建了一个多维模型,纳入了恒星类型(M型、G型恒星的差异)、板块构造(维持碳循环)、磁场保护(抵御宇宙射线)以及围绕气态巨星(如木星)的“引力清道夫”效应。这部分将侧重于地质和化学条件对复杂分子聚合的约束。 3.3 化学演化的路径: 探讨从简单的有机分子(如氨基酸前体)在星际云、彗星和早期地球环境中的合成途径。我们分析了“生命起源”的化学障碍,如手性分子的选择性,以及地质学中对复杂系统(如自我复制和新陈代谢的起源)的模拟尝试。这里的讨论严格基于实验化学和地质化学的证据,而非推测。 结论:我们所知的边界与未解的挑战(约 150 页) 本书的收尾部分不涉及任何形而上的论断,而是清晰地勾勒出当前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前沿难题。 4.1 物质-反物质的不对称性: 为什么我们的宇宙几乎完全由物质构成?CP破坏的微小不对称性在早期宇宙中扮演了怎样的决定性角色? 4.2 量子信息与时空: 探讨黑洞信息悖论、霍金辐射,以及现代物理学如何尝试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的尝试(如AdS/CFT对应原理)。 4.3 终极命运: 展望宇宙的长期演化——是热寂(Heat Death)、大撕裂(Big Rip)还是其他未知的最终状态?这完全取决于暗能量的性质(如$w$参数的精确值)。 《宇宙的脉动》是一部旨在为严肃的科学爱好者提供的参考书,它以严谨的物理学为骨架,以宏大的时间尺度为背景,全景式地展示了自然界如何从无序的能量汤中,涌现出我们所能观测到的、令人惊叹的复杂结构。它探讨的是“如何”,而非“应该”的构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仿佛在诉说着宇宙深处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一直对宏大叙事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充满兴趣,而“论自然法则”这个名字,恰恰点燃了我对未知的好奇心。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应该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根本性原则。它或许会从最微观的粒子运动讲起,层层递进,最终触及宇宙的宏观规律。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那些支配万物运行的秩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和顿悟。可能它会引用古老的智慧,也可能融合最新的科学发现,但无论如何,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现实。这种对“法则”的探讨,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更是一种对存在本质的追问,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线索,或者至少,引发我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拿到这本“论自然法则”的时候,我抱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在我看来,对自然法则的理解,是人类认识自我、认识宇宙的基石。我一直认为,科学不仅仅是冰冷的公式和实验,更是一种对世界规律的探索和敬畏。所以,我预想这本书会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它不会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会深入到逻辑的脉络,用严谨的推理和翔实的论据,构建起一个关于自然法则的宏大体系。我期待它能颠覆我以往的认知,挑战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联系。或许,它会涉及到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关键在于,它如何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关于宇宙运作的精美网格。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探讨的“因果”关系感兴趣,这种关系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但其本质究竟是什么?是注定的宿命,还是可以被改变的链条?我想,这本“论自然法则”可能会给我一些令人振奋的启发。

评分

“论自然法则”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宇宙奥秘的门。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和解释自然界运行规律的书籍,而这本书似乎正是我的目标。我设想它会是一部充满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它可能会从最基本的物理定律开始,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生命现象和宇宙演化。我非常希望它能够挑战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让我们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审视这个世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构建起一个关于自然法则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许,它还会探讨人类在自然法则面前的渺小与伟大,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宏大的框架下生存和发展。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对宇宙的运行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我的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评分

这本“论自然法则”的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仿佛在召唤我踏上一段探索未知的旅程。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深感兴趣,我坚信,理解这些法则,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自身的关键。我预想这本书应该会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结晶,它不会仅仅是枯燥的科学罗列,而是会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我希望它能够解答我心中关于时间、空间、能量等诸多基本概念的疑惑,并且能够将这些概念融会贯通,展现出自然界运行的整体图景。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穿越微观世界的奇妙,触及宏观宇宙的壮丽,让我感受到生命在宇宙中的独特地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能够让我看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丽和秩序,并且能够激发起我对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论自然法则”立刻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对自然科学的喜爱,更是因为我相信,理解自然法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秩序和混沌的辩证思考,因为我一直觉得,自然界既存在着令人惊叹的精确性,也充斥着难以预测的随机性。这本书会不会去探讨生命起源的奥秘?或者宇宙演化的终极命运?我对此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让即使是科学门外汉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和启迪。我想要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惊喜,能够让我看到那些肉眼无法察觉的规律,感受到宇宙的和谐与精妙。它应该是一本能够激发我的好奇心,并让我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新的认知的书。

评分

经典之作,值得收藏!

评分

随后,洛克便开始细致描述这一自然状态。它是某种&ldquo;完全自由&rdquo;和&ldquo;平等&rdquo;的状态:所有人天然地具有&ldquo;相同的身心能力&rdquo;,可以自行&ldquo;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物和人身&rdquo;,而&ldquo;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rdquo;,除非上帝以明确的方式赋予一人统治其他人的权力(第4节)。可是,既然人人都享有判断何种方式有利于自我保存,那么在那种状态下是否可能出现霍布斯(Hobbes)所极为反感的普遍的争斗与厮杀呢?依照洛克的直接陈述,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因为自然状态下的自然法为人人所遵守,所以这一&ldquo;旨在维护和平和保卫全人类&rdquo;的法则禁止任何人无端妨碍他人之保存(第6节)。自然的法则规定了任何人的自我保存的权利,只有当自我保存与维持他人相冲突时,他才只须考虑前者。这样,洛克通过否定自然状态是&ldquo;放任&rdquo;的状态,而与霍布斯和斯宾诺莎拉开了至少表面上看来是可观的距离。换言之,自然状态并非是一种充斥着&ldquo;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rdquo;的状态,&ldquo;尽管有些人把它们混为一谈&rdquo;(第7、16和19节;霍布斯,《利维坦》,第十三章;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第十六章)。

评分

购书在京东 满意有轻松! 京东商城的东西太多了,比淘上的东西还要多,而且都是正品~~~~~~~~书很好,我已经快速读一遍了 &ldquo;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同咸鱼有什么分别?&rdquo;这是周星驰的一句台词,我非常喜欢他拿咸鱼来做比,一联想到身边常常出没的视梦想为空洞虚无之无聊议题的那些人,我都忍不住想笑。咸鱼,就是被腌制的死鱼,真形象。&mdash;&mdash;《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其实说谎比想象中难多了。你要藏着真相,还要让假象小心翼翼地站在真相的外围。成功的谎言,哪怕被别人刺破假象的外围,也依然离真相非常遥远。&mdash;&mdash;《少数派报告》;从今天开始,每天微笑吧,世间事除了生死,那一桩不是闲事。;觉得不快乐,是因为我们追求的不是&ldquo;幸福&rdquo;,而是&ldquo;比别人幸福&rdquo; 。你对别人要求松一点,就不会总失望;你对自己要求严一点,就不会总沮丧。---《心术》喜欢的就争取,得到的就珍惜,错过的就忘记。醒醒吧,生活就是如此简单,何必作贱自己让自己那么累。如果你拥有足够的吃穿住,你已经比世界上75%的人富有;如果你拥有存款,钱包里有现金,你已是世上最富有的8%;如果你早上起床安然无恙,你已经比活不过这周的100万人幸福;如果你未曾经历战乱、牢狱、酷刑、饥荒,你已比正身处其中的5亿人幸福&mdash;&mdash;《慈善的真相》思想有清晰的学理与脉络,可以论证也可以反驳,可情绪不同,它来去无踪,就像下水系统失灵的城市,一场小雨就会水漫金山泛滥成灾。&mdash;&mdash;《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便是岁月能赐予一个魂灵最厚重的礼物&mdash;&mdash;并非一帆风顺的经历,在若干年后借由回忆与思考,将沉淀为内心最平和有力的支撑,而这个魂灵将随之拥有智者的理性,与孩童的勇敢。&mdash;&mdash;《少数派报告》;女人,在遇到能让你真正托付一生的那个男人之前,你都必须要像一个爷儿们一样去生活;在那里,我从一个轻闲的旁观者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正因如此,我能从大学的各项课题中收获更多的乐趣,能将兼职和实习视为摸索职业道路的机会,能在低层职位中发现机遇的大门向我敞开。&mdash;&mdash;《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 女人记住了:拼命对一个人好,生怕做错一点对方就不喜欢你,这不是爱,而是取悦。分手后觉得更爱对方,没他就活不下去,这不是爱情是不甘心。你拼命工作努力做人,生怕别人会看不起你,这不是要强,而是恐惧。许多人被情绪控制,只敢抓住而不敢放弃,会累。;世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惟独生命不能。&mdash;&mdash;周国平《及时表达你的爱》;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mdash;&mdash;《我所喜欢的女子》 ;想起清晨、晌午和傍晚变幻的阳光,想起一方蓝天,一个安静的小院,一团扑面而来的柔和的风,风中仿佛从来就有母亲和奶奶轻声的呼唤&hellip;&hellip;不知道别人是否也会像我一样,由衷地惊讶:往日呢?往日的一切都到哪儿去了?&mdash;&mdash;史铁生《记忆与印象》;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做的事情,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去的地方,无论有多难,有多远。 旅行要学会随遇而安,淡然一点,走走停停,不要害怕错过什么,因为在路上你就已经收获了自由自在的好心情!切忌贪婪,恨不得一次玩遍所有传说中的好景点,累死累活不说,走马观花反而少了真实体验!要知道,当你一直在担心错过了什么的时候,其实你已经错过了旅行的意义。&mdash;&mdash;《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人们总是在长大以后回想起孩童时期。想的不外乎是热衷的各种游戏,已不复存在的原野,青梅竹马的好友...不过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应该是当时所不在意的&ldquo;时间&rdquo;吧。那种无关乎过去或未来,只在乎眼前片刻,无法重新拾回的时光。&mdash;&mdash;星野道夫《在漫长的旅途中》 在商店里我们可以看看新出现的商品,不一定要买但可以了解他的用处,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广度,扩宽我们的视野,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不断更新,新出现的东西越来越多,日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而我们购物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不要买些外表华丽而无实际用处的东西,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爱对新生的事物好奇,会不惜代价去买,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京东商城的东西太多了,比淘上的东西还要多,而且都是正品,我经过朋友的介绍来过一次,就再也没有去过别的购物网站了。书不错 我是说给懂得专业的人听得 毕竟是小范围交流 挺好,粘合部分不是太好,纸质还是不错的,质量好,封装还可以。虽然价格比在书店看到的便宜了很多,质量有预期的好,书挺好!之前老师说要买 但是是自愿的没买 等到后来说要背 找了很多家书店网上书店都没有 就上京东看看 没想到被找到了 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一个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调,不论说话还是写字。腔调一旦确立,就好比打架有了块趁手的板砖,怎么使怎么顺手,怎么拍怎么有劲,顺带着身体姿态也挥洒自如,打架简直成了舞蹈,兼有了美感和韵味。要论到写字,腔调甚至先于主题

评分

在《政府论》(下篇)第一章中,洛克(Locke)直接给出政治权力的定义,&ldquo;政治权力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涉及死刑和各种较轻处罚的法律的权利,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公众福利&rdquo;(第3节)。乍看下来,权力与权利是等同的,但这一定义真正要反映的是,正当的或合法的政治权力必须得基于权利且为了权利。可见,要正确理解政治权力,就得首先探究权利,准确说来是自然权利。并且,对于洛克以及其他那些近现代政治哲人们而言,自然权利只有在某种特殊的人类状态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解释。因此,&ldquo;为了正确地了解政治权力,并追溯它的起源,我们必须考察所有的人自然地处于什么状态&rdquo;(第4节,亦参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李平沤译),序言,第35-6页)。

评分

可若想理解洛克的上述观点,我们必须首先面对这样的问题,即他所谓的自然法到底是个什么模样的学说。因为,自然状态之为和平全仗于人的理性或自然的法则(洛克有时将理性径直称为自然法,参见第6节)。但困难的是,《政府论》和《人类理智论》二书中虽对自然法有所涉及,但并没有对此做出连贯具体的阐述,而

评分

*

评分

随后,洛克便开始细致描述这一自然状态。它是某种&ldquo;完全自由&rdquo;和&ldquo;平等&rdquo;的状态:所有人天然地具有&ldquo;相同的身心能力&rdquo;,可以自行&ldquo;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物和人身&rdquo;,而&ldquo;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rdquo;,除非上帝以明确的方式赋予一人统治其他人的权力(第4节)。可是,既然人人都享有判断何种方式有利于自我保存,那么在那种状态下是否可能出现霍布斯(Hobbes)所极为反感的普遍的争斗与厮杀呢?依照洛克的直接陈述,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因为自然状态下的自然法为人人所遵守,所以这一&ldquo;旨在维护和平和保卫全人类&rdquo;的法则禁止任何人无端妨碍他人之保存(第6节)。自然的法则规定了任何人的自我保存的权利,只有当自我保存与维持他人相冲突时,他才只须考虑前者。这样,洛克通过否定自然状态是&ldquo;放任&rdquo;的状态,而与霍布斯和斯宾诺莎拉开了至少表面上看来是可观的距离。换言之,自然状态并非是一种充斥着&ldquo;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rdquo;的状态,&ldquo;尽管有些人把它们混为一谈&rdquo;(第7、16和19节;霍布斯,《利维坦》,第十三章;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第十六章)。

评分

随后,洛克便开始细致描述这一自然状态。它是某种&ldquo;完全自由&rdquo;和&ldquo;平等&rdquo;的状态:所有人天然地具有&ldquo;相同的身心能力&rdquo;,可以自行&ldquo;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物和人身&rdquo;,而&ldquo;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rdquo;,除非上帝以明确的方式赋予一人统治其他人的权力(第4节)。可是,既然人人都享有判断何种方式有利于自我保存,那么在那种状态下是否可能出现霍布斯(Hobbes)所极为反感的普遍的争斗与厮杀呢?依照洛克的直接陈述,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因为自然状态下的自然法为人人所遵守,所以这一&ldquo;旨在维护和平和保卫全人类&rdquo;的法则禁止任何人无端妨碍他人之保存(第6节)。自然的法则规定了任何人的自我保存的权利,只有当自我保存与维持他人相冲突时,他才只须考虑前者。这样,洛克通过否定自然状态是&ldquo;放任&rdquo;的状态,而与霍布斯和斯宾诺莎拉开了至少表面上看来是可观的距离。换言之,自然状态并非是一种充斥着&ldquo;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rdquo;的状态,&ldquo;尽管有些人把它们混为一谈&rdquo;(第7、16和19节;霍布斯,《利维坦》,第十三章;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第十六章)。

评分

可若想理解洛克的上述观点,我们必须首先面对这样的问题,即他所谓的自然法到底是个什么模样的学说。因为,自然状态之为和平全仗于人的理性或自然的法则(洛克有时将理性径直称为自然法,参见第6节)。但困难的是,《政府论》和《人类理智论》二书中虽对自然法有所涉及,但并没有对此做出连贯具体的阐述,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