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由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學、密歇根大學、華盛頓大學、多倫多大學等世界知名高等學府的54名曆史研究領域的專傢撰寫述評,另有不計其數的曆史研究者對書中所涉及史料進行考評和補充。
★看懂世界現代文明發展軌跡的第1書。
★常春藤大學及新常春藤大學新生推薦圖書(曆史社科類)、曆史專業學生指定讀物。
★榮獲美國國傢圖書奬。
★美國國會圖書館年度推薦好書第1。
★曆時20年的心血工程,針對作者授課過程中遇到的曆史知識盲點一一點評;授課式語言風格,易讀易懂,毫不艱澀。
內容簡介
《世界大曆史(1571-1689)》是“世界大曆史”係列叢書的第二本。時間跨度約為16世紀末期至17世紀末期(1571—1689)。
作為西方文明的搖籃,地中海地區自勒班陀戰役之後加速衰弱,至1699年,歐洲各國已完全失去對地中海的興趣。盡管在勒班陀戰敗,奧斯曼帝國很快捲土重來,於1683年圍城維也納,然而仍以失敗告終。16世紀末期齣現的皇位紛爭直接導緻俄國在17世紀初陷入一個極度混亂的時期。1599年,東印度公司成立,英國正式開始瞭在亞洲的貿易。1607年,英國在北美的第1個定居點詹姆斯敦建立,美國文明開始齣生時的陣痛。1618年,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為一場全歐洲參與的大規模戰爭,並一直持續瞭三十年,德意誌遭受重創,新的歐洲霸主崛起。三十年戰爭的勝利者之一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統治下,步入亙古未有的輝煌時期。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爆發,這是一次沒有流血犧牲的革命,這次革命之後,君主立憲製度得以確立。放眼東方,1603年,日本德川幕府建立,由此帶給日本人富有爭議的265年。中國亦完成瞭一次重大的政權更迭,滿族人代替漢族人開始瞭對中國長達三百餘年的統治。古代印度的莫臥兒帝國在17世紀中葉達到瞭其輝煌的高峰。17世紀是科學的黃金年代,巨匠輩齣,人類在各科學領域的認知都産生瞭巨大的進步,作為科學革命主要發生地的英國,很快將以世界大國的地位邁入18世紀。
作者簡介
弗蘭剋·薩剋雷,1977 年在天普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任波蘭富布萊特學者,現為印第安納大學東南分校榮譽曆史學教授,研究方嚮為19至20世紀俄國與波蘭關係史,研究成果有專著《革命前夜——亞曆山大一世與波蘭議會王國》(1980)、編著《1855 年以來的俄國發展史》(2007)和《德國發展史》(2004)。此外,他還是《格林伍德現代國傢史》的聯閤主編。
約翰·芬德林,在德剋薩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世界博覽會和現代奧林匹剋運動史近30 年,現為印第安納大學東南分校榮譽曆史學教授。近年研究成果有與羅伯特· 倫代爾和金伯利· 佩爾閤著《美洲博覽會》(2000)、與金伯利· 佩爾閤編《現代奧林匹剋運動全書》(2004) 和《世界博覽會全書》(2008)。約翰· E.芬德林退休後在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剋萊特斯坦普有限公司(Collectors’ Stamps Ltd.)從事郵票和舊版名信片的銷售管理工作。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令人驚嘆的寫作陣容。大量備受尊敬的各領域學者為這套叢書的撰寫做齣瞭突齣貢獻。
——《紐約時報》
★本書匯集瞭頗具可讀性的各項內容,以一個廣闊的視角來展示改變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曆史上的那些大事件。
——《華盛頓郵報》
★閱讀這套叢書可以讓專業人士或非專業人士都受益匪淺。
——《齣版人周刊》
★這套書的內容聚焦政治事件的同時也大量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領域相關事件,極大地擴展瞭閱讀的層次,提升瞭閱讀的趣味。
——《星期日泰晤士報》
★每一捲都可以在一個與之匹配的時間軸上進行拓展和延伸。
——讀者書評
★對每個曆史事件的分析都受到大量當今著作的啓發。
——讀者書評
目錄
第1章 地中海時代的終結
第2章 俄國動蕩時期
第3章 英國進入亞洲
第4章 德川幕府的建立
第5章 詹姆斯敦的建立
第6章 三十年戰爭
第7章 路易十四的統治
第8章 滿族人的徵服
第9章 科學革命
第10章 莫臥兒帝國的黃金時代
第11章 維也納之圍
第十二章 光榮革命
精彩書摘
1571 年 10 月 19 日上午,一艘由安吉洛 · 加布裏埃利(Angelo Gabrieli) 指揮的槳帆船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San Marco Square)靠岸,帶來瞭土耳 其人於 12 天前在勒班陀被教皇、西班牙和威尼斯組成的神聖同盟(the Holy League)擊敗的消息。起初,威尼斯市民十分警覺,因為加布裏埃利的船員們穿著戰敗的敵人的衣服。然而,近距離探視之後,聖馬可廣場上越聚越多的人群注意到,奧斯曼的旗幟懸掛在船尾,甲闆上還有土耳其武器和俘虜。很快,船上鳴炮慶祝,一股洶湧的情緒在全城爆發開來。人們因勝利
而激動得大聲哭泣,興高采烈地將手高高地舉嚮天空,在大街上相互擁抱。 接下來的一整夜和整整一周,整個城市都在燃放煙花、敲響鍾聲、舉行彌撒(Mass),慶祝勒班陀戰役的勝利。該市金融區裏亞托區(the Rialto)的商人和工匠們用土耳其的地毯、旗幟和彎刀來裝飾他們的店鋪。市政部門打開債務人監獄,上演瞭一場由政府人員、戰爭英雄和犯人參加的盛大遊行,嚮聖馬可廣場行進。
在接下來的兩周,勒班陀戰役勝利的消息在全歐洲傳播開來。消息所
至之處,人們都以歡笑和儀式來慶祝。據說,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Philip II)聽到這個消息時,錶現得淡定如常。當他在其皇宮埃斯科裏亞爾宮(the Escorial)的私人教堂做彌撒時,他的大臣們告訴他土耳其人戰敗的消息, 他卻不動聲色。然而,做完晚禱時,他站起身來,莊嚴地命令唱起聖歌,來慶祝基督教對土耳其人的勝利。就連新教國傢(Protestant nations)也感到歡欣鼓舞。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King James VI of Scotland)作瞭一組拉丁語短詩來紀念這次勝利。
當時的人後來斷定這場勝利是天主教和伊斯蘭教數十年鬥爭的終結。 《堂·吉訶德》(Don Quixote)的作者米格爾·德·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參加瞭這場戰鬥,他稱之為"過去、現在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所能見到的最偉大的事件"。他以自己在勒班陀戰役中所負的傷為榮,他的傷使他左手殘廢。教皇和威尼斯當局命令在象徵他們權力的大廳裏繪上壁畫,以紀念基督教聯盟的勝利。然而,不到兩世紀之後,法國哲學傢伏爾泰(Voltaire)頗具諷刺意味地將這場勝利稱為一項無意義的成就。
勒班陀戰役是地中海地區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海戰,在這場海戰中,14 萬名土耳其人、西班牙人(Spaniards)、威尼斯人(Venetians)和教皇的臣民分乘六百多艘艦船,在希臘西部的海岸展開對決。在四個小時的激戰中,四萬多人戰死,將近一百艘船隻被擊毀。戰死者當中,大約有兩萬五韆人是土耳其人。塞萬提斯通過堂 · 吉訶德的嘴迴顧說,那一天"對於基督教世界來說是如此令人高興,因為全世界終於知道土耳其人在海上並不是戰無不勝的"。然而,根據其直接結果,勒班陀戰役的後果證實瞭伏爾泰對神聖同盟勝利的消極評價。由於沒有資源和人力繼續戰鬥,威尼斯於 1573 年與奧斯曼人單獨簽訂條約,承認喪失塞浦路斯。一年後,無論是西班牙還是奧斯曼帝國,都不願也沒有資源在地中海地區進行大規模海上對抗。兩個大國在戰鬥中都遭受瞭人員和艦船方麵的災難性損失,這使它們花瞭數十年纔得以重建其海軍。而且,兩個大國都將精力轉移到其他威脅者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the Spanish Habsburgs)將注意力放在他們與荷蘭和英國的鬥爭中,奧斯曼土耳其人則不得不在兩條戰綫同時戰鬥,一邊在匈牙利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the Austrian Habsburgs)作戰,一邊在波斯與薩非王朝(the Safavids)作戰。
然而勒班陀戰役的後果,與廣泛的社會和經濟危機一起,帶來瞭持久的變化,這終結瞭地中海地區長達數世紀之久的霸權地位。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不再公開衝突,這從根本上改變瞭地中海地區的軍事和商業格局。由於缺少有力的治安力量,地中海海盜橫行,尤其是地中海東部航道。自土耳其人在 1453 年徵服君士坦丁堡時,他們就一直保衛這些航道。海盜呈現齣多種形式。大部分海盜,不管是穆斯林還是基督徒,都是獨立的冒險傢,他們是大海中的小魚,卻對奧斯曼人和威尼斯人的國傢以及它們的商業活動造成巨大打擊。其他海盜受到國傢的支持。這些人就是所謂的私掠船船員(privateers),他們在地中海盆地眾多小國的庇護下,既做貿易,又當海盜。這些海盜的所作所為被稱為"corso",意思是去海上航行。但是"corso"也意味著在公海的劫掠行為。因此,"corsair" 是海盜和其他類型的海賊的同義詞。
其實,西班牙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宗教戰爭在地中海起到瞭打壓海盜的作用。這兩個國傢之間的對抗大多發生在地中海地區中部,尤其是 1534年發生在突尼斯(Tunis)的對抗和 1565 年發生在馬耳他的對抗。然而,當這兩個強國之間的敵對結束之後,大規模海戰被"次等的小型戰爭"所取代(正如著名法國曆史學傢費爾南 · 布羅代爾
所稱的一樣)。這些海盜並不是以十字架(the Cross)和新月(the Crescent)的名義參加曠日持久的海戰,爭奪要塞和海上航道的主導權,而是乘坐敵對或中立的船隻,投身於小規模襲擊,或者搶劫海岸上孤立的村鎮,將其居民擄為俘虜,再賣到地中海地區主要的貿易中轉站。
從宗教信仰和社會背景來看,地中海地區的海盜是一夥混雜的人。這些海盜中最著名的是巴巴裏海岸(the Barbary Coast)的海盜,他們以北非的三座城市阿爾及爾(Algiers)、突尼斯和的黎波裏(Tripoli)為基地。這幫穆斯林海盜由土耳其人、柏柏爾人、基督教的叛教者混閤而成,他們從16 世紀早期就已威脅地中海水域。海盜兄弟奧魯奇·雷斯和巴巴羅薩 · 海雷丁(Hayreddin Barbarossa)齣生於愛琴群島(the Aegean Islands),當時已經當上阿爾及爾總督。從這裏,他們派船襲擊並打劫法國、西西裏島,尤其是西方教皇國(the western Papal States)沿海地區的海岸。俘獲並販賣奴隸成瞭這些海盜的主要活動,馬格裏布地區(the Maghreb)的城市成為買賣這些在海上俘獲的或者從沿海地區擄來的人口的重要市場。奴隸們要麼被販賣到伊斯坦布爾,成為奧斯曼蘇丹(the Ottoman sultan)的女眷,要麼留在北非,為城市的統治者做苦力。少數幸運者被其傢人贖迴,或者被《仁慈聖母令》和《三位一體令》(the Mercedarians and Trinitarians,羅馬天主教會頒布的贖迴令)贖迴。從 1530 年到 1580 年,單是阿爾及爾的奴隸市場,被販賣至此的信仰基督教的歐洲人就多達 30 萬名。巴巴羅薩 · 海雷丁死後,巴巴裏的海盜沿著一條獨立的航綫齣擊,這逐漸惹惱瞭他們在伊斯坦布爾的法律意義上的主人。的確,在1581 年之後,他們將海盜襲擊的場所轉移到地中海東部地區,在這裏,他們猛烈襲擊從他們的航綫上經過的基督徒船隻。
烏斯科剋人(the Uskoks)是另一群狠毒的海盜。16 世紀 70 年代之後,
他們分布在一度非常和平的地中海東部水域。他們的基地位於伊斯特裏亞海岸(the Istrian coast)的莫拉卡山(Mount Morlacca)附近,他們的據點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海盜窩,固若金湯,從海上難以攻擊。這些人叫烏斯科剋人,這一稱呼來自意大利語,意為"逃犯"。以這個臭名昭著的賊窩為據點,這一小撮人在 16 世紀晚期和 17 世紀早期的大部分時間裏,製造瞭一個持久的國際問題。在神聖羅馬帝國(the Holy Roman Empire)的保護下,烏斯科剋人無視奧斯曼人和威尼斯人之間建立的和平。在亞得裏亞海和達爾馬提亞海岸(the Dalmatian)沿綫,這些離經叛道者明目張膽地襲擊奧斯曼土耳其和威尼斯的船隻,尤其是當他們認為船上載有土耳其和猶太商人及貨物時。於是,他們使用宗教語言來為自己對戰利品的貪婪辯護,試圖使之閤法化。他們的襲擊齣瞭名地殘暴——他們有食人的惡名。而達爾馬提亞海岸的許多居民願意為他們提供幫助,盡管威尼斯的法律規定,協助這些人會遭到嚴厲的報復,而不僅僅是惹怒威尼斯人。曆史證明,他們的襲擊和劫掠非常具有破壞性,以至於意大利曆史學傢阿爾貝托 · 特南蒂(Alberto Tenenti)認為,他們在 17 世紀 20 年代加快瞭威尼斯的衰落,損害瞭奧斯曼人和威尼斯人之間的諒解,而這正中位於維也納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室的下懷。
……
前言/序言
群星的隕落與新秩序的曙光:1689年後的全球變局 一部描繪劇變時代、探尋現代性起源的宏大史詩 本書聚焦於1689年之後,至20世紀初的全球曆史進程。 它並非對既有“世界大曆史”的簡單延續,而是對一個全新時代的深入剖析——一個在思想、技術、政治和經濟領域發生根本性重塑的時代。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三個世紀的波瀾壯闊,觀察舊帝國如何解體,新興力量如何崛起,以及我們今日世界賴以建立的諸多基本結構是如何被塑造、奠定和衝突的。 第一捲:啓濛的火種與舊製度的黃昏 (1689-1789) 本捲著重探討17世紀末期遺留下來的結構性矛盾,以及在新的知識浪潮下,歐洲乃至全球思想領域的劇烈醞釀。 1. 科學革命的遺産與理性的擴張: 雖然牛頓的成就已臻成熟,但本書將追溯科學方法如何從自然哲學領域滲透到社會、政治和經濟學領域。我們將考察洛剋、孟德斯鳩、伏爾泰等思想傢如何將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應用於人類社會組織,挑戰君權神授的閤法性。重點分析“百科全書”的編纂過程,及其作為知識權力轉移的象徵意義。 2. 帝國體係的重塑與“大西洋貿易”的深化: 1689年標誌著威斯敏斯特體係的初步確立,但歐洲列強間的競爭並未停止,而是轉嚮殖民地和貿易霸權。本捲細緻考察英國通過貿易擴張、債務積纍和軍事勝利(如七年戰爭)如何逐步奠定其全球商業主導地位。同時,研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體係如何麵臨內部壓力(如剋裏奧爾精英的覺醒)和外部挑戰。 3. 東方帝國的內在張力: 在西方醞釀啓濛思想的同時,東方的龐大帝國正經曆著各自的黃金時代與潛在危機。我們將深入分析清朝康乾盛世後期的社會結構、財政睏境與文化保守主義的抬頭。同時,對莫臥兒帝國衰落後印度次大陸的碎片化進程進行描繪,以及奧斯曼帝國在應對歐洲技術和軍事進步時的掙紮與改革嘗試。 4. 早期工業的萌芽與社會階層的變遷: 雖然大規模的工業革命尚未爆發,但資本主義萌芽在英國的紡織業、冶金業和金融業中顯現齣關鍵性變化。本書將分析圈地運動對農村人口流動的影響,以及早期城市中資産階級和工人階級雛形的形成。 第二捲:革命的洪流與民族國傢的誕生 (1789-1848) 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之一,聚焦於人類政治形態的劇烈斷裂與重建。 1. 法國大革命的遺産與全球迴響: 本捲將細緻剖析法國大革命從理想主義的開端,到恐怖統治,再到拿破侖的軍事獨裁與隨後的歐洲均勢體係。重點分析“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如何跨越國界,成為激勵殖民地反抗和歐洲自由主義運動的強大意識形態武器。 2. 拉丁美洲的獨立浪潮: 藉鑒法國和美國革命的經驗,以及伊比利亞半島的王權真空,本捲全麵梳理瞭玻利瓦爾、聖馬丁等“解放者”如何領導南美洲擺脫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統治。分析這些新生的共和國在建立穩定政體、解決種族隔離和經濟依賴問題上所遭遇的初期睏境。 3. 維也納體係的構建與保守主義的迴潮: 考察梅特涅體係如何試圖在歐洲大陸上“凍結”革命的成果,恢復君主製的閤法性。分析這一體係內部的矛盾——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地下暗流——如何在後來的“1830年革命”中再次爆發。 4. 早期帝國主義的擴張: 在歐洲忙於內部事務時,帝國主義的觸手開始伸嚮更遠的東方。本捲關注鴉片戰爭前夕中國麵臨的壓力,以及西方列強在太平洋島嶼和非洲沿海地帶建立的商業前哨站。 第三捲:蒸汽、鋼鐵與全球體係的固化 (1848-1890) 本捲深入探討工業革命的全麵爆發如何徹底重塑瞭人類的生産關係、戰爭形態和全球權力結構。 1. 工業革命的第二次浪潮: 重點分析鋼鐵、電力、化工等新工業部門的崛起,以及它們如何使工業化從英國擴散至德意誌、美國和日本。考察鐵路和輪船的發明如何極大地壓縮瞭時間和空間,使得全球市場真正成為可能。 2. 統一戰爭與民族國傢的完成: 細緻描繪意大利和德意誌的統一過程。分析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如何利用民族主義和國傢力量,構建齣一種以強權為基礎的新型中央集權國傢。同時,探討這種民族主義的排他性如何為未來的衝突埋下伏筆。 3. 殖民地時代的全麵展開——“瓜分世界”的前夜: 考察歐洲列強如何利用技術(如疫苗、機關槍)和金融優勢,對未被完全納入體係的地區進行更深層次的經濟和政治控製。重點分析印度被英國直接吞並後的社會影響,以及在非洲“競相角逐”的早期跡象。 4. 思想的衝突與社會運動的興起: 考察工業化帶來的貧富差距如何催生瞭馬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激進的社會理論。分析工人運動、早期社會主義政黨的組織和鬥爭,以及它們對各國政治體製構成的挑戰。同時,探討達爾文主義如何被誤用,為社會不平等和帝國主義擴張提供“科學”辯護。 第四捲:全球化的邊緣與新帝國主義的陰影 (1890-1914) 本捲是進入20世紀的過渡,重點分析一個技術高度發達但政治關係極度緊張的“多極失衡”世界。 1. 俾斯麥體係的瓦解與聯盟的對立: 分析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如何打破歐洲的權力平衡,以及由此導緻的法德、英德之間的軍備競賽和聯盟體係的形成(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 2. 遠東的崛起與地緣政治的轉嚮: 詳述日本明治維新後的迅速崛起,及其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的勝利,如何成為第一個成功實現現代化並挑戰西方霸權的非西方國傢。分析中國在列強瓜分和內部改革嘗試中的掙紮。 3. 科學的突破與現代性的焦慮: 考察相對論、量子力學等前沿科學發現如何動搖瞭啓濛運動以來建立的確定性世界觀。分析藝術(如印象派、錶現主義)和哲學(如尼采的權力意誌)對社會道德和既有秩序發齣的深刻質疑,為即將到來的“總體戰”營造瞭心理氛圍。 4. 最後的和平: 總結1914年之前,全球經濟聯係的空前緊密與政治關係的極度脆弱性之間的巨大反差。本書在對巴爾乾半島的緊張局勢的細緻描繪中收尾,預示著一個由技術驅動、意識形態對立和帝國競爭塑造的新紀元的到來。 本書的特點: 跨學科視野: 融閤瞭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和社會史,力圖展現曆史的整體性。 全球視角: 強調歐洲以外地區(如拉丁美洲、東亞、印度)在塑造現代世界中的能動性,避免“歐洲中心論”的局限。 注重結構性分析: 緻力於揭示技術、金融和製度變遷如何驅動宏大曆史敘事,而非僅僅羅列事件。 語言風格: 敘事雄健,注重細節的精準把握,力求在學術嚴謹與可讀性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