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貞不貳?:遼代的越境之舉 [Unbounded Loyalty]

忠貞不貳?:遼代的越境之舉 [Unbounded Loyalt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史懷梅 著,劉東 編,曹流 譯
圖書標籤:
  • 遼史
  • 契丹史
  • 邊境史
  • 政治史
  • 軍事史
  • 文化交流
  • 民族關係
  • 中世紀史
  • 曆史學
  • 越境行為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4153296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142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係列
外文名稱:Unbounded Loyalt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6
字數:2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細述5位“越境者”的麯摺故事,啓發讀者深入思考族群文化衝突與認同問題!

  2.以10世紀燕雲地區部分漢人官員和將領依附契丹政權這一史實作為切入點,內容詳實,觀點新穎。

  3.重新探討瞭從唐滅亡(907)至宋遼“檀淵之盟”(1005)間這一復雜時期內人們忠君觀念的邊界意識的變化,以及族群間文化衝突與認同等一係列重要問題。

內容簡介

  《忠貞不貳?:遼代的越境之舉》改變瞭以往以民族主義概念觀察曆史問題的視角,以10世紀燕雲地區部分漢人官員和將領依附契丹政權的史實作為切入點,重新探討瞭從唐滅亡(907)至宋遼“澶淵之盟”(1005)間這一復雜時期內人們忠君觀念和邊界意識的變化,以及族群間文化衝突與認同等一係列重要問題。《忠貞不貳?:遼代的越境之舉》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六個章節)。第一部分(前三章)專注於界定一係列概念並探討相關觀念的變化,包括邊界(border)、族性(ethnicity)、忠誠(loyalty)的意識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第二部分(後三章)通過對不同時期越境入遼的代錶人物:李擀、韓延徽、張礪、趙延壽、王繼忠的個案分析,揭示瞭從唐亡至“澶淵之盟”這近一個世紀裏民眾的忠君觀念和邊界意識的變化。

作者簡介

  史懷梅(Naomi Standen),現任職於英國伯明翰大學曆史係,主要緻力於中國中古史研究,目前專注於研究中古時期的邊界、邊疆、邊境以及生活在該區域的人。執筆《劍橋中國史五代宋史》“五代”部分,發錶論文《五代時期的劫掠與邊疆社會》、《遊牧者的需求:劫掠、入侵與947年遼的徵服行動》等數十篇,在學界影響巨大。

目錄

前言1

導言1

第一部分

邊界、分界綫與越境者——概念與背景19

第1章

你不可由此及彼——概念反思21

民族主義的概念範疇22

一些定義26

邊界:領土與權力27

與族性相關的問題34

忠的問題43

史書編纂中的邊界與10世紀的文獻47

第2章

生與死——忠的概念和運用54

一個新概念:公元前1000年忠的概念57

漢代的選擇方式63

漢代以降的理想與現實66

唐代對忠的一係列解釋68

五代時期忠的思想72

北宋的史書編纂:一個實質的變化75

結論79

第3章

跨越邊界與邊界的移動——第一批遼南人81

越境的類型83

10世紀的分裂與選擇87

10世紀中葉的聯盟與戰爭96

10世紀後期的戰爭與國傢的形成108

其他的越境方式122

文化類型125

第二部分

為遼效力——人生129

第4章

邊疆地區的忠——締造者與儒傢131

為遼效力132

在遼的早期成就133

離開與返迴138

為南朝效力143

對選擇的描述147

第5章

邊界概念的齣現——兩種為遼效力的方式152

來自朝廷內部的觀點154

遼與晉:聯盟與戰爭中的忠誠與邊界163

邊界與忠:文化或政治?175

第6章

畫一條綫——對忠的重新定義181

忠貞至死?947年以後的李澣183

變節:王繼忠的越境與澶淵之盟的影響192

效力於遼198

不確定性203結論邊界的確定——從古至今207

10世紀對忠的理解的變化208

從實用主義到永恒真理:史書編纂中的遼南人210

南方文獻與《遼史》對“心係南朝”情感的描寫214

超越族性與民族218

附錄222

參考文獻251

索引282

精彩書摘

  《忠貞不貳?:遼代的越境之舉》:
  一個典型的行政區由眾多居住在該轄域內的傢庭組成,並由在特定治所辦公的地方長官或其他官員統領。治所名通常與縣名、州名或省名一緻。自漢以降,最基層的縣或者甚至是田界,已被繪製成圖(有時是被標在地界上),因而我們理解起來較為容易。州界由所轄縣界的外緣組成,與此相同,省界劃分則是依據所轄州界的外緣。
  然而,縣以上的邊界綫被置於何處已不重要(雖然這些邊界綫也總是被記錄在案,並且官方也屢有越界侵襲的報道),當地官員將忠誠置於何處纔是最為關鍵的。如果縣、州、省的官員決定改投他人,也就是說嚮侵犯者舉城投降,那麼他的這一行為會通過稅賦以及轄區政府的行政機構,影響到整個轄區。如果一個官員這麼做瞭,那麼上一級行政區的邊界綫不得不隨之移動,把已變節的地區移到另一側。
  但是此類邊界綫的移動是政治立場改變的結果,而不是現代所認為的是政治立場改變的原因。改變的關鍵是官員效忠於彆處瞭,通常他們依然會在新主人手下謀得一個閤適的職位。雖然這一過程會産生大量的流民,但這種現象似乎隻是短暫的。這些人為自身的利益也必須使他們的屬民留在自己的轄域內,因為沒有賦稅的土地是毫無價值的。
  當我們發現邊界綫這麼不重要時,可能會感到不安,但對於普通民眾而言,這恰好讓他們對彼此之間以及與身傢性命所係的官員之間的關係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為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官員改變忠誠並不直接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變化。他們可能會遭遇戰亂,這些戰亂通常會促使他們變節,但如果他們僥幸逃脫而幸存下來,那就繼續嚮原來的政府或個人納稅或逃稅。如果我們知道個人選擇在這一變化中的重要性,我們就能夠通過個人做齣的不同選擇來確定邊界綫的位置。因此,用我們的標準來衡量,可以說跨越瞭邊界綫的那些人已經自覺承認瞭邊界綫的存在。
  對邊界的反思凸顯瞭中華帝國晚期與中華帝國早期世界的差異。在帝國晚期,雖然政府通常無法控製中國本部內所有的人口和土地,但“中國”基本上被認為是一個統一的實體;而在帝國早期,並沒人認為統一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有“中國”或“天朝上國”概念的話,那通常隻是一種理想。從唐到元(1260-1368)的中古時期紛繁復雜,我們如何判定中華帝國是統一的還是分裂的,取決於我們是以領土還是以權力作為判斷的標準。在唐代,皇室統禦瞭整個中國本部地區,但755年安祿山叛亂後皇室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瞭侵奪。在宋朝,三個“徵服王朝”再一次分割瞭中國本部地區,但979年宋滅十國後,它的權力明顯是統一在皇室手中的。當然,這個以民族統一主義著稱的朝代,長期以來麵臨的最大威脅來自於帝國的邊界以外。
  ……

前言/序言

  本書緻力於重新描繪一個被時間和曆史塗抹得麵目全非的世界。全書主要討論的是選擇:對忠的選擇、對認同的選擇、對解釋的選擇,以及人們麵對紛繁變亂的時代所做的選擇。本書試圖為一係列特殊人群所做的特殊選擇確立一個參照物,並且力圖考察是什麼影響瞭他們的選擇,反過來又是什麼影響瞭參照物的變化。同時,本書還探尋瞭文獻中對於這些選擇的解釋的變化過程,並將之作為從後世文獻中獲取10世紀真實情形的一種主要手段。

  這裏呈現齣來的研究結果,一開始並非如此。我的博士論文從最初以越境者(frontier crosser)為主題發展到現在以邊界(border)為主題,這使我必須重新思考現代某些重要的概念在過去是什麼樣的。在這一似乎永無止境的重新思考過程中,我的一些新的假定貫穿瞭本書始末。因此,作品的成型實際上是這一探索曆程的結束,雖然這無法解釋我為何會到那兒,但這使我以另一個視角和另一種語言,開啓瞭一段領略不同風景的旅程。

  同樣,也是一次旅行激發瞭我對邊疆(frontier)這一主題的興趣。1980年代初,東歐仍籠罩在冷戰的陰影下,我仔細研究瞭大量有關邊疆和邊界的論著。我注意到東德人被柏林牆所隔絕,而且日常可以自由來往的奧匈邊界竟是壁壘森嚴之地。一路之上,隻有通過邊檢站時纔能感知邊界的存在,四目所及根本沒有柵欄將邊界兩邊分隔開來,反倒是巨大的風景變化成為進入另一個國傢的標識,比如在捷剋斯洛伐剋是膚寸狹田、草垛矗立,而到瞭匈牙利則是沃野韆裏,道路隻能穿梭其間。同樣,在波蘭,簇新閃亮的教堂銅頂展示瞭人們對天主教的虔誠。那次旅行使我開始實際關注現在的邊疆:邊疆是什麼,邊疆是如何確立的,又是如何被打破的,或者說當地民眾是如何忽略它的存在的?果真這樣的話,中央政府在其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為什麼不同形式的越境(frontier crossing)成為瞭政府與當地人鬥爭的舞颱?

  中國曆史上也有與之相似的問題,這就使我們能以一種同樣的方式重新理解邊疆問題(frontier issues)。在我開始這項研究的很多年裏,漢化(sinicization)的概念從廣遭質疑到被普遍接受,從1990年柯嬌燕(Pamela Crossley)具有深遠意義的論文《思考現代早期中國的族群性》(“Thinking about Ethnic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到2002年宿迪塔·森(Sudipta Sen)在《亞洲研究》(Asian Studies)上宣布同化模式(assimilationist model)已死亡。彼時,族性(ethnicity)成為除漢化(sinicization)以外的一種主要敘述方式,然而現在族性本身作為一種分析框架已遭到質疑——至少對於前現代來說是這樣的——在此,我試圖提供另一種分析模式,以便能夠更好地分析並非是由族性建構起來的世界。

  當然,在此要感謝的人太多,原諒我無法一一臚列,隻能銘記於心。吉尼提·尼爾森(Jinty Nelson)不僅讓我領略到編年史是如此令人著迷,而且教會瞭我閱讀它們的方法。安妮·杜根(Anne Duggan)不遺餘力地打磨我的文稿。傅海波(Herbert Franke)積極鼓勵我閱讀古代文獻。與其他人一樣,杜希德(Denis Twitchett)的耐心和一直以來的支持,使我獲益良多。他慷慨的鼓勵,我將永生不忘。柯嬌燕不斷給予我靈感、支持、批判,以及學術良知。感謝威斯康星大學蘇必略分校與紐卡斯爾的同事們以及那些誌同道閤的學生們,是他們給予瞭我溫馨的工作環境和切實的幫助。

  本書能夠得以完成,得益於中國颱灣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Chiang Ching�瞜uo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博士論文奬學金的資助。隨後的工作、奬學金以及參會邀請在很大程度上給予瞭我從不同角度探索相關問題的機會,這些是埋頭寫作此書無法獲得的。雖然由此延緩瞭寫作進度,但我受益匪淺。在此,同樣要感謝魯文·阿米塔伊(Reuven Amitai)與彭曉燕(Michal Biran),特彆要感謝狄宇宙(Nicola Di Cosmo)的寬容。我希望本書的齣版能給他們帶來哪怕一絲半點的安慰。另外要感謝的是,英國大學中國委員會(Universities�� China Committee in London)提供的齣版津貼,減輕瞭齣版的負擔。

  狄宇宙和柯嬌燕通讀樣稿(柯嬌燕校讀瞭兩遍)。我力圖全麵采納他們的建設性意見,可惜的是我卻辜負瞭他們的期許,未能全部吸收他們的真知灼見。尤銳(Yuri Pines)和戚安道(Andrew Chittick)對於“忠”(loyalty)在某些重要曆史時期的討論拓寬瞭我的視野。凱文·格林(Kevin Greene)、格雷厄姆(Graeme Milne)、鮑勃·摩爾(Bob Moore)與費倫(Sam Turner)閱讀瞭未成形的導言和第1章。夏麗森(Alison Hardie)仔細審訂瞭書中的翻譯,堤姆·科剋(Tim Kirk)為書名提供瞭建議,龍沛(Peter Lorge)在最後時刻給齣瞭至關重要的批評意見。邁剋(Mike)仔細審讀瞭每一稿,值得欣慰的是現在他有新的東西可以讀瞭。夏威夷大學齣版社的派翠西亞·柯士比(Pat Crosby)做瞭大量超齣編輯本職的工作,在此惟道一聲謝謝。與瑪格麗特·布萊剋(Margaret Black)一起工作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以上所有人對於精進本書提供瞭諸多幫助,但我仍要文責自負。

  我的傢人為此付齣太多,這本小冊子是無以為報的。如果不是傢人堅持讓我周末休息,待在傢裏與他們共享晚餐,我想我會早點完成這本書,但是如果沒有傢人的堅持——更彆說沒有他們的愛、他們的耐心,以及他們的紛擾——我想我是根本不可能完成此書的。

  於泰晤士河畔紐卡斯爾

  2006年3月


好的,這是一部關於遼代曆史的深度研究著作的簡介,其內容涵蓋瞭遼代在邊疆治理、民族關係、文化交流以及軍事策略等方麵的復雜實踐,重點探討瞭“越境之舉”這一具有多重含義的現象,但不涉及《忠貞不貳?:遼代的越境之舉》這一特定主題。 --- 史海鈎沉:大遼王朝的邊疆治理與域外互動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對遼代(契丹王朝,916年—1125年)在中國曆史長河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進行一次全麵的、多維度的審視。遼代不僅僅是一個被傳統史學視為“異族”的政權,它更是塑造瞭十一世紀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推動瞭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深度融閤的關鍵力量。本書立足於近年來齣土的考古資料、多語種文獻(包括漢文史料、契丹大字、西夏文、迴鶻文等)的交叉比對,力求擺脫二元對立的曆史敘事,展現一個復雜、動態且極具生命力的遼代王朝。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對遼代社會、政治與文化生態的宏觀理解。 第一部分:製度的構建與多重治理模式 本部分聚焦於遼代國傢機器的建立與演變,特彆關注其獨特的“因俗而治”的治理哲學。 1. 漢製與契丹傳統的交融: 詳細剖析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建國初期如何巧妙地吸收唐五代以來的漢地官僚製度(如三省六部製、科舉製),並將其與契丹部落原有的軍事民主製度、那可鐙製度相結閤。重點探討瞭“南麵對漢地,北麵對本部”的雙軌製行政體係是如何在中央層麵實現有效製衡與協作的。我們通過分析官署的設置、官員的任用頻率以及他們所承擔的實際職能,揭示瞭這種混閤體製在不同曆史階段的適應性與局限性。 2. 土地製度與經濟基礎的轉型: 深入考察遼代對漢地(幽雲十六州及後期的河東、河北地區)的土地兼並與賦稅徵收製度。不同於傳統草原帝國對定居農業區的粗放管理,遼代建立瞭一套相對成熟的賦稅係統,包括人丁稅、口錢以及田畝稅。本書對比瞭遼代的州縣製與契丹本部“部”的組織形式,指齣經濟基礎的差異如何影響瞭中央對不同區域的控製力度與治理側重。 3. 法律與宗教政策的整閤: 闡述遼代對佛、道、儒、祆教等多元信仰體係的寬容政策。通過對《遼律遺文》及相關法律文獻的解讀,分析瞭契丹法律(如刑罰、財産繼承等)的保留與改造,以及這些法律體係如何規製契丹貴族與漢族庶民之間的關係。重點分析瞭佛教在遼代上層社會的普及程度,及其在維護統治閤法性方麵的作用。 第二部分:地緣政治:邊疆的塑造與互動 此部分是本書的核心之一,它將視野從王朝內部擴展到廣闊的外部世界,探討遼代如何通過軍事、外交和貿易來界定和維護其“邊疆”。 1. 東北亞的權力平衡: 詳細梳理瞭遼代與後晉、後漢、後周乃至北宋之間錯綜復雜的軍事衝突與和平時期(如澶淵之盟前後的態勢)。本書側重於分析遼代的主動性戰略——即它並非是被動的防禦者,而是積極的塑造者。通過對鞍轡之變、高梁河之戰等關鍵戰役的重新評估,探討遼軍的戰術優勢(騎兵的機動性與集中使用)及其在不同地形條件下的適用性。 2. 與西夏及草原民族的復雜關係: 遼朝不僅是中原王朝的對手,更是其他草原政權(如西夏、迴鶻、女真諸部)的宗主或盟友。本書細緻考察瞭遼代對黨項、女真部落的羈縻政策,揭示瞭“宗主國”身份的建立是基於軍事威懾、經濟輸送和文化輸齣的綜閤結果。特彆分析瞭遼代在處理與其屬部之間的權利義務邊界時所采取的靈活手腕。 3. 貿易路綫的控製與商業擴張: 遼代控製瞭重要的陸上商道,成為連接東亞與中亞、西亞的橋梁。本書研究瞭遼代對鹽鐵專營的放鬆與對民間商業的鼓勵,特彆關注瞭榷茶製度和對陶瓷、絲綢的轉口貿易。通過對遼代齣土的錢幣、貿易印記以及海外文書的分析,重構瞭遼代在國際貿易網絡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社會生活與物質文化:一個多中心的世界 本部分轉嚮社會史和文化史的層麵,探討遼代社會各階層的生存狀態及其文化麵貌。 1. 契丹貴族的生活世界: 憑藉近年來的考古發現,重塑瞭契丹貴族的生活圖景。分析瞭他們的墓葬習俗(如木槨、壁畫、車馬坑的使用)、服飾風格(如袍服、襆頭)以及他們對遊牧生活方式的保留程度。考察瞭阿保機傢族和耶律氏、蕭氏等大傢族在權力更迭中的作用及其文化遺産的延續。 2. 漢地社會的適應與反抗: 深入探討瞭幽雲十六州漢人社會在遼代統治下的變遷。分析瞭漢人在遼代官僚體係中的上升路徑、他們對遼代文化(如契丹語的使用、服飾的改變)的接受程度,以及可能存在的文化張力與社會矛盾。 3. 城市的發展與跨文化空間: 重點研究瞭遼代的幾座重要都城——上京臨潢府、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以及中京大定府的城市規劃與功能。這些城市是不同文化交匯的熔爐,本書利用建築遺址的證據,展現瞭遼代城市在布局上如何結閤瞭草原的放射狀與漢地的棋盤式結構,形成瞭獨特的“雙中心”或“多中心”的城市範式。 第四部分:曆史的遺産與影響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目光投嚮遼代對後世的影響,特彆是對其繼承者金朝以及宋朝産生的深遠迴響。 1. 對金朝的製度承繼: 分析瞭金朝如何在建立初期,直接復製和繼承瞭遼代在對漢地治理、經濟管理以及對濛古諸部關係處理上的經驗與教訓,證明遼代實際上為後來的女真政權提供瞭成熟的治理模闆。 2. 對宋朝邊防的影響: 闡釋瞭與遼朝長期的對峙如何深刻地重塑瞭北宋的軍事體製、財政結構以及對北方邊疆的認知,最終促成瞭宋代在文化上的內嚮收縮與技術上的革新。 本書通過紮實的文獻考證與前沿的考古發現相結閤,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復雜、且在當時世界舞颱上具有強大存在感的遼帝國。它不是一個關於“成功”或“失敗”的簡單敘事,而是一部關於一個在農牧文明碰撞前沿不斷尋求平衡、創新與自我定義的偉大王朝的深度剖析。 ---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非專業讀者的角度來看,這個標題成功的抓住瞭我對“大曆史”敘事的迷戀——宏大的主題,精微的切入點。‘Unbounded Loyalty’ 這個英文副標題的加入,更加劇瞭這種雙重性,它暗示瞭忠誠的“無界”狀態,這與“越境之舉”形成瞭完美的呼應,仿佛在說,忠誠本身就是一種跨越界限的行動。我希望閱讀體驗能夠是一場發現之旅,發現遼人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體係間進行身份認同的校準與選擇。如果作者能夠構建一個清晰的、關於遼代內部權力如何通過管理“邊境”和“忠誠度”來維護其統治閤法性的論述模型,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遠遠超越單純的史料整理。它應該能讓我思考,在任何一個時代,界限(物理的、精神的、政治的)的意義究竟何在。

評分

盡管我尚未打開正文,但書名中蘊含的強烈的史學“張力”已經讓我心潮澎湃。它不像那些平鋪直敘的曆史敘述那樣讓人昏昏欲睡,而是自帶一種戲劇衝突的內核。遼代的曆史,常常被後世的敘事所“邊緣化”,或者被簡單地歸類為“邊患”。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越境”這一行為提升到核心議題的高度,那麼它就可能為我們理解十一世紀的東亞格局提供一個全新的、更具活力和復雜性的視角。我特彆關注作者處理證據時的審慎態度,尤其是在麵對那些可能帶有強烈偏見的官方史料時,如何保持批判性的距離,如何從蛛絲馬跡中重建一個更接近真相的“越境”圖景。這種對史料的“重訪”能力,是一個優秀曆史學傢不可或缺的素質,也是我對這本書寄予厚望的關鍵點。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抓住眼球的利器,那種古樸又不失現代感的排版,立刻讓人聯想到曆史的厚重與某種未知的張力。我拿到書的時候,首先被那個略帶斑駁的紙張質感所吸引,仿佛能從中觸摸到穿越韆年的風霜。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內文,但僅憑這外在的呈現,我已經開始構建起一個關於遼代邊疆互動與權力博弈的宏大圖景。那種“忠貞不貳”與“越境之舉”之間的並置,本身就充滿瞭悖論的美學,讓人好奇作者將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架設起邏輯的橋梁,或者,是如何徹底地撕裂這種錶麵的和諧,揭示齣深層的矛盾。我期待它能在敘事上有所突破,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曆史陳述,而是能將那些政治權謀、民族融閤與衝突的細節,描摹得如同現場目擊一般鮮活。這本書無疑在嚮我傳達一種強烈的信號: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場關於信譽與背叛的時代劇。

評分

從書名所暗示的議題來看,這本書似乎避開瞭傳統史學中對遼代單一的、往往是中原王朝視角下的刻闆印象,而是大膽地將焦點投嚮瞭“越境”這一動態且極易引發爭議的行為。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對“忠誠”的理解,往往是被單一的民族國傢概念所框定的。然而,在遼那個多元且流動性極強的時代背景下,所謂的“忠貞”究竟效忠於哪一方的君主或信仰?是草原的藍天,還是中原的廟堂?我猜測,作者很可能運用瞭跨學科的視角,或許藉鑒瞭地緣政治學的分析框架,去重新解讀那些看似簡單的外交事件或軍事調動。這種對既有框架的挑戰,正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細緻地梳理那些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那些既非完全敵對也非完全友好的復雜關係,是如何被“越境”的行為所重新定義和塑造的。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結構,那種問號的使用方式,非常具有挑釁性。它不是直接下一個斷言,而是提齣瞭一個疑問:“忠貞不貳”真的存在嗎?在遼代那樣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體係中,尤其考慮到其遊牧文化與農耕文明的交織,個體和群體的忠誠光譜必然是極其豐富的。我期待作者在行文中能夠展現齣極高的細節辨識度,比如對契丹、奚、室韋等不同部族群體內部權力結構的深入剖析。如果僅僅停留在高層政治的層麵,那未免格局太小。我更希望看到,那些在邊境綫上生活的人們,他們的日常決策、他們的語言習慣、他們對“忠誠”二字的私下定義,是如何在朝廷的宏大敘事中被扭麯、被利用,或是被堅守的。這種微觀視角的補充,往往能讓曆史的脈絡更加豐滿和可信。

評分

兩宋之間,關於天下、國傢的觀念發生瞭明顯的變化,對國傢忠誠的也與之前有新的變化,此書即對此的專題研究

評分

看推薦買的,還沒看看。。

評分

本書改變瞭以往以民族主義概念觀察曆史問題的視角,在宋遼對峙的宏觀曆史背景下,以10世紀燕雲地區部分漢人官員和將領依附契丹政權的史實作為切入點,探討瞭從唐滅亡(907)至宋遼澶淵之盟(1005)間這一復雜時期內人們忠君觀念和邊界意識的變化,以及族群間文化衝突與認同等一係列重要問題,進而對儒傢的忠誠觀念的內涵與變遷作瞭新的解讀。

評分

這套書挑著賣瞭一些感興趣的,總體不錯,陸陸續續齣瞭好多年,不容易。

評分

文化人都是這麼說的:心安處即為故鄉

評分

文化人都是這麼說的:心安處即為故鄉

評分

不錯不錯,以後再買。

評分

好書,最近天氣好正好看書

評分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