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丛书(第1编):文津演讲录(12)

讲座丛书(第1编):文津演讲录(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和平 编
图书标签:
  • 文津演讲录
  • 演讲
  • 文化
  • 学术
  • 讲座
  • 文津图书
  • 思想
  • 知识
  • 中国文化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25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21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讲座丛书(第1编)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字数:2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讲座丛书(第1编):文津演讲录(12)》为国家图书馆讲座丛书系列之第一编,已连续出版近十年,广受社会各界好评。主讲人大都是来自全国著名高校及文化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讲座内容涉及自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军事等方方面面,是一本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好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祖宗之法”与北宋前期政治 邓小南
唐代官吏的培养和选拔 吴宗国
忽必烈的元帝国与蒙汉二元政策 李治安
制度变革滞后与清王朝的覆亡 雷颐
敦煌学及其他 郝春文
中国族谱学的若干思考 常建华
明中叶以降知识人的讲学活动 赵园
大炮与银两:晚明的军事改革 李伯重
阅读南宋:对一个时代的理解 包伟民
辛亥革命四大问题的再探讨 杨天石

精彩书摘

  诏令已经下了,但是作为给事中可以执奏,他就写了一个文件反对。唐太宗问他:你为什么反对?张玄素说:当时隋朝就是因为修建这些工程,最后国家都灭亡了。唐太宗说:如果我修又怎么样呢?张玄素就说:如果你修的话那就和隋炀帝差不多。唐太宗又说:那我同桀纣比怎么样呢?张玄素说:也差不多,所谓同归于尽,同归于亡,到最后国家都要灭亡。唐太宗到最后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而且给张玄素以鼓励。这样的事情很多,大家看一看《资治通鉴》,看一看《贞观政要》,甚至于到唐朝后期唐宪宗的时候,大臣仍然可以很直率地给皇帝提意见。唐宪宗当时想要任命一个宦官去负责平定藩镇,很多大臣反对,白居易当时作为谏官也反对,就同皇帝争论起来了,说到激动的地方,白居易就对唐宪宗说:“陛下错!”皇帝你错啦!这在其他的朝代还了得呀!当然唐宪宗一开始也接受不了,后来听了李绛的劝说,本来谏官就有这个权利,而且他提出的意见很好嘛,所以觉得这事也未错,对白居易待之如故。
  所以说唐朝当时不仅仅有这么一个规定,对皇帝的决定、上级的决定要求大家提意见,而且提了以后确实是可以得到妥善处理的,而大臣也不会因这个受到什么责罚。与这相应的还有另外两条规定,一条就是唐朝政府规定,“凡制敕不便,有执奏者,进其考”。皇帝的制敕有不对的地方,如果你提出意见,“进其考”。“进其考”是什么意思?就是每年考课的时候增加你的考级,实际上就是可以升官了,可以加薪了,就是说你提了意见不仅不会受到责罚而且还要受到奖励。另外一条就是在唐朝的法律中还规定,凡是认为“律、令、式不便于事,皆需申尚书省议定奏闻,若不申议,辄奏改行者,徒二年”。就是说你认为当时的法律、法令,还有式,式就是根据皇帝的制敕中的一些规定编制的一些工作条例,你若认为这些不合适的话,你可申报到尚书省,报告皇帝请求改正,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程序。这些都是由律令作出的一些具体的规定。
  我觉得很可取的是不仅要求官员各司其职,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且要求不要单纯地服从上级,有不妥当的地方、有不合适的地方,就要提出来。有这样一个例子,当时李日知在大理寺为司刑丞,有一个死囚,他审理了以后觉得不合乎死罪的规定,应该免除他的死刑,就改判了,然后就送到大理少卿(大理寺的通判官)那里。当时大理卿缺职,少卿就是长官了。这个长官不同意,推来推去,推了三次,往复再三,两个人都很生气,一个说我在的话他一定不能死,另一个说我在的话他一定得死。那怎么办?最后申报给皇帝,请求皇帝裁决,最后李日知的意见得到了肯定。这就是说上级的决定如果是错误的话,下级也可进行争议,相持不下的话,还可以报告给上一级,直到皇帝,因为九寺上面就是皇帝了。这就是当时规定的一些原则、法律、规范,这样一些东西又付诸实施了。还有很多的案例、典故。
  这样的一些规定和事实就给其他广大的官员、一个标准,就是说所有的官员只要在这样的范围内,都可以奋发有为地去工作,都可以创造性地去办案。正是由于有这样一个环境,一些真正有才能的官员才有可能脱颖而出。一个科长若什么事情都得听处长的,这个科长将来大概出息不了什么。科长有意见可以充分发表,处长有错误科长可以反对,这个科长将来就有出息了。如果再上一级确确实实出于公心,就会把这样一些人提拔上去,而让那些碌碌无为的、只想保官的人顶多维持原职即可。
  ……

前言/序言



《文津演讲录(12)》是由讲座丛书编辑部策划出版的第十二辑文津演讲集。本书精选了近年来在文津讲坛上进行的一系列具有深刻思想价值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专题演讲,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这些演讲由国内外顶尖学者、思想家、艺术家和文化界名人主讲,他们以其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和生动的表达,为听众带来了思想的盛宴。 本书的编纂旨在记录和传播那些能够启迪民智、启发思考的学术观点和文化洞察。每一篇演讲都代表着作者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刻反思或是前瞻性思考。编辑团队在选择稿件时,力求体现演讲的原创性、前沿性和启发性,确保内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思想的感染力。 核心内容与主题: 《文津演讲录(12)》收录的演讲内容丰富多样,但其核心精神在于对当下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人类未来的深刻洞察与积极探索。 历史回溯与现实反思: 多位学者从不同历史维度切入,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近代中国的转型历程、以及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历史变迁进行了精辟的解读。例如,有演讲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与“义”,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有的则回顾了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关键节点,揭示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还有的从全球化视角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分析了地缘政治、文化交流中的机遇与挑战。这些历史的回顾并非简单的叙事,而是旨在为理解当下、预判未来提供深厚的历史参照。 思想的碰撞与哲学启迪: 本辑演讲中不乏对当代重要哲学思潮的梳理与辨析。有学者聚焦于“存在与意义”这一永恒命题,探讨个体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寻找自我价值与精神归宿;有的则从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等理论视角,对语言、权力、社会建构等议题进行深刻剖析,引导读者跳出既有框架,以更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周遭世界。还有的演讲尝试连接东方哲学与西方思想,寻求不同文明智慧的对话与融合,为解决全球性困境提供跨文化的解决方案。 文学、艺术与审美新境: 本书收录的艺术类演讲,打破了传统艺术史的局限,从更广阔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审视文学与艺术的价值。例如,有演讲者以当代的视角重读经典小说,发掘其隐藏的社会批判意义;有的则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艺术创作的新形态、新媒介及其对观众审美体验的影响。对中国古典诗词、绘画、戏曲的深入解读,不仅展现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这些演讲鼓励读者在纷繁的艺术现象中,保持独立判断,提升审美能力,感悟生活之美。 社会变迁与公民意识: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本书中的演讲也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关键议题。有演讲关注科技进步对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带来的冲击,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如何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有的则聚焦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流动、社区建设等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更有演讲致力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呼吁个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共同塑造一个更公正、更包容的社会。 跨学科的视野与创新思维: 本辑演讲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跨学科的融合性。许多演讲者并非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产生新的洞见。例如,历史学家可能会引用社会学理论来解释历史现象,文学评论家会借用心理学原理来分析人物心理,科学家则会从哲学层面探讨科学的伦理边界。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不仅拓宽了读者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创新思维的产生路径,鼓励人们在学习和研究中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界思考。 演讲者的风格与特点: 《文津演讲录(12)》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内容本身,也离不开各位演讲者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他们有的旁征博引,学识渊博,娓娓道来;有的犀利深刻,直指核心,引人深思;有的则充满激情,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本书收录的演讲,既有学院派的严谨求实,也有人文关怀的真挚表达。无论是在课堂、学术会议还是公开讲坛,这些演讲都曾引起热烈反响,激发了听众的广泛兴趣和深入讨论。 本书的阅读价值: 本书适合所有对知识、文化、社会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无论是正在求学的学生,还是希望不断提升自我、开阔视野的专业人士,亦或是关心社会进步、探索人生意义的普通大众,都能在《文津演讲录(12)》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发。 知识更新与深度拓展: 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观点,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每一篇演讲都经过精心提炼,能够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核心信息,并引导进一步深入学习。 思维方式的启迪: 各位演讲者的独特视角和分析方法,将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思维模型。通过学习他们如何提问、如何分析、如何论证,读者能够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人文情怀的滋养: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本书所蕴含的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刻体察,能够滋养读者的灵魂,帮助读者在物质至上的洪流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共鸣。 促进社会对话与理解: 通过阅读不同领域、不同观点的碰撞,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的社会议题,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对话与理解,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文津演讲录(12)》是一本思想的集萃,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演讲的文本,更是开启一场场思想之旅的钥匙。它鼓励读者保持好奇心,拥抱变化,不断求知,以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去面对和塑造我们所处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讲座丛书(第1编):文津演讲录(12)》正是一本让我充满期待的书。从书名就可以感受到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内容的厚重,但同时“演讲录”的形式又带着一种与听众的互动感,仿佛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一场思想的盛宴中。我喜欢这种能够直接触及作者思想内核的方式,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有真诚的表达和深刻的洞察。我特别好奇,那些身处不同学术领域,拥有不同人生阅历的演讲者,他们是如何在文津这个平台上,碰撞出如此多样的思想火花?是否会有对社会现象的独到剖析?是否会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拓展我的思维边界,学习到更多看待世界的独特角度,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的智慧。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是我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源泉。

评分

这次入手了这本《讲座丛书(第1编):文津演讲录(12)》,拿到手的感觉就很厚实,封面的设计也比较素雅,传递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学术气息。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单从目录来看,就觉得内容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从历史文化的梳理,到社会思潮的探讨,再到艺术领域的独特视角,总感觉每一篇演讲都是一个经过精心打磨的知识宝藏,等待着我去挖掘。我尤其对其中几篇关于中国古典哲学在当代社会的应用的讨论感到好奇,不知道会有怎样的新颖见解。而且,文津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人对里面收录的演讲者的身份和他们的思想更加期待。我常常觉得,听一场高质量的讲座,就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能够瞬间打开思路,获得新的启发。我希望这本演讲录能带给我这样的体验,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思维的碰撞与升华。我计划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篇文章,试着去理解演讲者们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并反思它们与我自身知识体系的联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学习的绝佳方式。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选题真的很契合我近期的阅读兴趣。《讲座丛书(第1编):文津演讲录(12)》的出现,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最近一直在关注一些关于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议题,而从书名和序言透露出的信息来看,这本演讲录恰好能满足我的求知欲。我很好奇,那些活跃在学术前沿的大家们,会如何看待我们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否有所创新?他们提出的观点,又能否为当下社会面临的挑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我尤其期待那些跨学科的对话,比如当历史学者的视角与社会学家的洞察碰撞在一起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是能够洞察事物深层的联系,还是能够提出更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据说每一篇都是独立的演讲,这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来选择阅读的顺序,不用拘泥于线性逻辑,这对于我这种碎片化阅读习惯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干货”,能够运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让我的思考更加深刻,视野更加开阔。

评分

这次购入的《讲座丛书(第1编):文津演讲录(12)》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单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汇聚了智慧精英的思想沙龙。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演讲能够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传递信息和情感,而当这些演讲被整理成文字,便成了可供反复咀嚼的经典。我尤其欣赏这种“演讲录”的形式,它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思考痕迹和语言魅力。想象一下,那些平时只能在讲座现场才能聆听到的深刻见解,现在可以随时随地翻阅,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遇见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论述,能够触动我内心柔软之处的表达,甚至是那些能够挑战我固有观念的观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书架上的一位“常客”,时不时地翻开它,就能从中汲取养分,获得新的灵感。我也会把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分享给我的朋友们,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成长,这将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评分

拿到《讲座丛书(第1编):文津演讲录(12)》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目录,发现里面涉及的许多主题都与我最近的研究方向息息相关。我一直致力于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寻找新的突破点,而来自不同学者的视角,往往能为我提供意想不到的启示。我特别注意到有几篇是关于艺术史与哲学思辨的结合,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很好奇他们会如何将抽象的哲学理论融入到具体的艺术作品分析中,又会从中提炼出怎样的新观点。而且,我了解到这些演讲者都是在各自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他们的学识和经验是不可估量的财富。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清晰地认识到我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并从中汲取理论和方法上的灵感,为我的研究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阅读材料,更是一个潜在的研究伙伴,一个能引导我走向更深层次探索的向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