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人生不过一碗温暖红尘

汪曾祺作品:人生不过一碗温暖红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散文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人生感悟
  • 温暖
  • 红尘
  • 文化
  • 经典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199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8174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汪曾祺汪曾祺文集汪曾祺文集文集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生不过一碗温暖红尘》是一部经典的美食散文集,内容涵盖五味人间、食肉和饮茶、吃食与文学、四方食事四大方面。文章的主要叙述对象包括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内容,无论是谈萝卜、豆腐、栗子,还是谈韭菜花、手把肉、故乡的元宵,在他的描述之下,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读汪曾祺谈美食的文字,你会快乐地笑出声来。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人间草木》《大淖记事》《晚翠文谈》等。

精彩书摘

萝卜

扬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因为是扬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扬花萝卜”。这个名称很富于季节感。我家不远处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屋下有一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卖供孩子食用的便宜的零吃。扬花萝卜下来的时候,卖萝卜。萝卜一把一把地码着。她不时用炊帚洒一点水,萝卜总是鲜红的。给她一个铜板,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萝卜。萝卜极鲜嫩,有甜味,富水分。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侯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除了生嚼,扬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萝卜斜切的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小孩子的顺口溜唱道:

人之初,鼻涕拖。

油炒饭,拌萝卜。

油炒饭加一点葱花,在农村算是美食,所以拌萝卜丝一碟,吃起来是很香的。

萝卜丝与细切的海蛰皮同拌,在我的家乡是上酒席的,与香干拌荠菜、盐水虾、松花蛋同为凉碟。

北京人用水萝卜切片,汆羊肉汤,味鲜而清淡。

烧小萝卜,来北京前我没有吃过(我的家乡扬花萝卜没有熟吃的),很好。有一位台湾女作家来北京,要我亲自做一顿饭请她吃。我给她做了几个菜,其中一个是烧小萝卜。她吃了赞不绝口。那当然是不难吃的:那两天正是小萝卜最好吃的时候,都长足了,但还很嫩,不糠;而且是用干贝烧的。她说台湾没有这种水萝卜。

我们家乡有一种穿心红萝卜,粗如黄酒盏,长可三四寸,外皮深紫红色,里面的肉有放射形的紫红纹,紫白相间,若是横切开来,正如中药里的槟榔片(卖时都是直切),当中一线贯通,色极深,故名穿心红。卖穿心红萝卜的挑担,与山芋(番薯)同卖,山芋切厚片。都是生吃。

紫萝卜不大,大的如一个大衣口子,扁圆形,皮色乌紫。据说这是五倍子染的。看来不是本色。因为它掉色,吃了,嘴唇牙肉也是乌紫乌紫的。里面的肉却是嫩白的。这种萝卜非本地所产,产在泰州。每年秋末,就有泰州人来卖紫萝卜,都是女的,挎一个柳条篮子,沿街吆喝:“紫萝——卜!”

我在淮安第一回吃到青萝卜。曾在淮安中学借读过一个学期,一到星期日,就买了七八个青萝卜,一堆花生,几个同学,尽情吃一顿。后来我到天津吃过青萝卜,觉得淮安青萝卜比天津的好。大抵一种东西第一回吃,总是最好的。

天津吃萝卜是一种风气。50年代初,我到天津,一个同学的父亲请我们到天华景听曲艺。座位之前有一溜长案,摆得满满的,除了茶壶茶碗,瓜子花生米碟子,还有几大盘切成薄片的青萝卜。听“玩艺儿”吃萝卜,此风为别处所无。天津谚云:“吃了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吃萝卜喝茶,此风别处所无。

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1948年冬天,我到了北京,街头巷尾,每听到吆喝:“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声音高亮辽远。看来在北京做小买卖的,都得有条好嗓子。卖“萝卜赛梨”的,萝卜都是一个一个挑选过的,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去,咔嚓嚓的响。

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曾参加过收心里美萝卜。张家口土质于萝卜相宜,心里美皆甚大。收萝卜时是可以随便吃的。和我收萝卜的农业工人取出一个萝卜,看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就扔进大堆。一看,这个不错,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着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以名状。他们说:“吃萝卜,讲究吃‘棒打萝卜’。”

张家口的白萝卜也很大。我参加过张家口地区农业展览会的布置工作,送展的白萝卜都特大。白萝卜有象牙白和露八分。露八分即八分露出土面,露出土面部分外皮淡绿色。

我的家乡无此大萝卜,只是粗如小儿手笔而已。家乡吃萝卜只是红烧,或素烧,或与臀肩肉同烧。

江南人特重白萝卜炖汤,常与排骨或猪肉同炖。白萝卜耐久炖,久则出味。或入淡菜,味尤厚。沙汀《淘金记》写么吵吵每天用牙巴骨炖白萝卜,吃得一家脸上都是油光光的。天天吃是不行的,隔几天吃一次,想亦不恶。

四川人用白萝卜炖牛肉,甚佳。

扬州人、广东人制萝卜丝饼,极妙。北京东华门大街曾有外地人制萝卜丝饼,生意极好。此人后来不见了。

北京人炒萝卜条,是家常下饭菜。或入酱炒,则为南方人所不喜。

白萝卜最能消食通气。我们在湖南体验生活,有位领导同志,接连五天大便不通,吃了各种药都不见效,憋得他难受得不行。后来生吃了几个大白萝卜,一下子畅通了。奇效如此,若非亲见,很难相信。

萝卜是腌制咸菜的重要原料。我们那里,几乎家家都要腌萝卜干。腌萝卜干的是大红萝卜。切萝卜时全家大小一起动手。孩子切萝卜,觉得这个一定很甜,尝一瓣,甜,就放在一边,自己吃。切一天萝卜,每个孩子独自里都装了不少。萝卜干盐渍后须在芦席上摊晒,水气干后,入缸,压紧,封实,一两个月后取食。我们那里说在商店学徒(学生意)要“吃三年萝卜干饭”,意谓油水少也。学徒不到三年零一节,不满师,吃饭须自觉,筷子不能往荤菜盘里伸。

扬州一带酱园里卖萝卜头,乃甜面酱所腌,口感甚佳。孩子们爱吃,一半也因为它的形状很好玩,圆圆的,比一个鸽子蛋略大。此北地所无,天源,六必居都没有。

北京有小酱萝卜,佐粥甚佳。大腌萝卜咸得发苦,不好吃。

四川泡菜什么萝卜都可以泡,红萝卜、白萝卜。

湖南桑植卖泡萝卜。走几步,就有个卖泡萝卜的摊子。萝卜切成大片,泡在广口玻璃瓶里,给毛把钱即可得一片,边走边吃。峨眉山道边也有卖泡萝卜的,一面涂了一层稀酱。

萝卜原产中国,所以中国的为最好。有春萝卜、夏萝卜、秋萝卜、冬萝卜、四季萝卜,一年到头都有。可生食、煮食、腌制。萝卜所惠于中国人者亦大矣。美国有小红萝卜,大如元宵,皮色鲜红可爱,吃起来则淡而无味。异域得此,聊胜于无。爱伦堡小说写几个艺术家吃奶油蘸萝卜,喝伏特加,不知是不是这种红心萝卜。我在爱荷华南朝鲜人开的菜铺的仓库看到一堆心里美,大喜。买回来一吃,味道满不对,形似而已。日本人爱吃萝卜,好象是煮熟蘸酱吃的。

豆腐

 豆腐点得比较老的,为北豆腐。听说张家口地区有一个堡里的豆腐能用秤钩钩起来,扛着秤杆走几十里路。这是豆腐么?点得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为豆腐脑。比豆腐脑稍老一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压紧成型,是豆腐干。

  卷在白布层中压成大张的薄片,是豆腐片。东北叫干豆腐。压得紧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页或千张。

  豆浆锅的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撩起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家乡则简单地叫做皮子。

  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买回来就能拌。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头只卖得数日,过此则叶绿梗硬,香气大减。其次是小葱拌豆腐。北京有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可见这是北京人家家都吃的小菜。拌豆腐特宜小葱,小葱嫩,香。葱粗如指,以拌豆腐,滋味即减。我和林斤澜在武夷山,住一招待所。斤澜爱吃拌豆腐,招待所每餐皆上拌豆腐一大盘,但与豆腐同拌的是青蒜。青蒜炒回锅肉甚佳,以拌豆腐,配搭不当。北京人有用韭菜花、青椒糊拌豆腐的,这是侉吃法,南方人不敢领教。而南方人吃的松花蛋拌豆腐,北方人也觉得岂有此理。这是一道上海菜,我第一次吃到却是在香港的一家上海饭馆里,是吃阳澄湖大闸蟹之前的一道凉菜。北豆腐、松花蛋切成小骰子块,同拌,无姜汁蒜泥,只少放一点盐而已。好吃么?用上海话说:蛮崭格!用北方话说:旱香瓜——另一个味儿。咸鸭蛋拌豆腐也是南方菜,但必须用敝乡所产“高邮咸蛋”。高邮咸蛋蛋黄色如朱砂,多油,和豆腐拌在一起,红白相间,只是颜色即可使人胃口大开。别处的咸鸭蛋,尤其是北方的,蛋黄色浅,又无油,却不中吃。

  烧豆腐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用油煎过再加料烧的;不过油煎的。

  北豆腐切成厚二分的长方块,热锅温油两面煎。油不必多,因豆腐不吃油。最好用平底锅煎。不要煎得太老,稍结薄壳,表面发皱,即可铲出,是名“虎皮”。用已备好的肥瘦各半熟猪肉,切大片,下锅略煸,加葱、姜、蒜、酱油、绵白糖,兑入原猪肉汤,将豆腐推入,加盖猛火煮二三开,即放小火咕嘟。约十五分钟,收汤,即可装盘。这就是“虎皮豆腐”。如加冬菇、虾米、辣椒及豆豉即是“家乡豆腐”。或加菌油,即是湖南有名的“菌油豆腐”——菌油豆腐也有不用油煎的。

  “文思和尚豆腐”是清代扬州有名的素菜,好几本菜谱著录,但我在扬州一带的寺庙和素菜馆的菜单上都没有见到过。不知道文思和尚豆腐是过油煎了的,还是不过油煎的。我无端地觉得是油煎了的,而且无端地觉得是用黄豆芽吊汤,加了上好的口蘑或香、竹笋,用极好秋油,文火熬成。什么时候材料凑手,我将根据想象,试做一次文思和尚豆腐。我的文思和尚豆腐将是素菜荤做,放猪油,放虾籽。

  虎皮豆腐切大片,不过油煎的烧豆腐则宜切块,六七分见方。北方小饭铺里肉末烧豆腐,是常备菜。肉末烧豆腐亦称家常豆腐。烧豆腐里的翘楚,是麻婆豆腐。相传有陈婆婆,脸上有几粒麻子,在乡场上摆一个饭摊,挑油的脚夫路过,常到她的饭摊上吃饭,陈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刮下来,给他们烧豆腐。后来大人先生也特意来吃她烧的豆腐。于是麻婆豆腐名闻遐迩。陈麻婆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中国烹饪史上应为她大书一笔,因为麻婆豆腐确实很好吃。做麻婆豆腐的要领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做过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个味儿,后来才知道我用的是瘦猪肉末。牛肉末不能用猪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县豆瓣。豆瓣须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汤汁渐渐收入豆腐,才起锅。五是起锅时要撒一层川花椒末。一定得用川花椒,即名为“大红袍”者。用山西、河北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出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说话,应该把说话的嘴腾出来。麻婆豆腐必须是:麻、辣、烫。

  昆明最便宜的小饭铺里有小炒豆腐。猪肉末,肥瘦,豆腐捏碎,同炒,加酱油,起锅时下葱花。这道菜便宜,实惠,好吃。不加酱油而用盐,与番茄同炒,即为番茄炒豆腐。番茄须烫过,撕去皮,炒至成酱,番茄汁渗入豆腐,乃佳。

  砂锅豆腐须有好汤,骨头汤或肉汤,小火炖,至豆腐起蜂窝,方好。砂锅鱼头豆腐,用花鲢(即胖头鱼)头,劈为两半,下冬菇、扁尖(腌青笋)、海米,汤清而味厚,非海参鱼翅可及。

  “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乡菜。豆腐切成指甲盖大的小薄片,推入虾子酱油汤中,滚几开,勾薄芡,盛大碗中,浇一勺熟猪油,即得。叫做“汪豆腐”,大概因为上面泛着一层油。用勺舀了吃。吃时要小心,不能性急,因为很烫。滚开的豆腐,上面又是滚开的油,吃急了会烫坏舌头。我的家乡人喜欢吃烫的东西,语云:“一烫抵三鲜。”乡下人家来了客,大都做一个汪豆腐应急。周巷汪豆腐很有名。我没有到过周巷,周巷汪豆腐好,我想无非是虾子多,油多。近年高邮新出一道名菜:雪花豆腐,用盐,不用酱油。我想给家乡的厨师出个主意:加入蟹白(雄蟹白的油即蟹的精子),这样雪花豆腐就更名贵了。

  不知道为什么,北京的老豆腐现在见不着了,过去卖老豆腐的摊子是很多的。老豆腐其实并不老,老,也许是和豆腐脑相对而言。老豆腐的佐料很简单:芝麻酱、腌韭菜末。爱吃辣的浇一勺青椒糊。坐在街边摊头的矮脚长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饼,夹一个薄脆,是一顿好饭。

  四川的豆花是很妙的东西,我和几个作家到四川旅游,在乐山吃饭。几位作家都去了大馆子,我和林斤澜钻进一家只有穿草鞋的乡下人光顾的小店,一人要了一碗豆花。豆花只是一碗白汤,啥都没有。豆花用筷子夹出来,蘸“味碟”里的作料吃。味碟里主要是豆瓣。我和斤澜各吃了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很美。豆花汤里或加切碎的青菜,则为“菜豆花”。北京的豆花庄的豆花乃以鸡汤煨成,过于讲究,不如乡坝头的豆花存其本味。

  北京的豆腐脑过去浇羊肉口蘑渣熬成的卤。羊肉是好羊肉,口蘑渣是碎黑片蘑,还要加一勺蒜泥水。现在的卤,羊肉极少,不放口蘑,只是一锅稠糊糊的酱油黏汁而已。即便是过去浇卤的豆腐脑,我觉得也不如我们家乡的豆腐脑。我们那里的豆腐脑温在紫铜扁钵的锅里,用紫铜平勺盛在碗里,加秋油、滴醋、一点点麻油,小虾米、榨菜末、芹菜(药芹即水芹菜)末。清清爽爽,而多滋味。

  中国豆腐的做法多矣,不胜记载。四川作家高缨请我们在乐山的山上吃过一次豆腐宴,豆腐十好几样,风味各别,不相雷同。特别是豆腐的质量极好。掌勺的老师傅从磨豆腐到烹制,都是亲自为之,绝不假手旁人。这一顿豆腐宴可称寰中一绝!

  豆腐干南北皆有。北京的豆腐干比较有特点的是熏干。熏干切长片拌芹菜,很好。熏干的烟熏味和芹菜的芹菜香相得益彰。花干、苏州干是从南边传过来的,北京原先没有。北京的苏州干只是用味精取鲜,苏州的小豆腐干是用酱油、糖、冬菇汤煮出后晾得半干的,味长而耐嚼。从苏州上车,买两包小豆腐干,可以一直嚼到郑州。香干亦称茶干。我在小说《茶干》中有较细的描述:

  ……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香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蒲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色的,掰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

  茶干原出界首镇,故称“界首茶干”。据说乾隆南巡,过界首,曾经品尝过。

  干丝是淮扬名菜。大方豆腐干,快刀横披为片,刀工好的师傅一块豆腐干能片十六片;再立刀切为细丝。这种豆腐干是特制的,极坚致,切丝不断,又绵软,易吸汤汁。旧本只有拌干丝。干丝入开水略煮,捞出后装高足浅碗,浇麻油酱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煮干丝的兴起也就是五六十年的事。干丝母鸡汤煮,加开阳(大虾米),火腿丝。我很留恋拌干丝,因为味道清爽,现在只能吃到煮干丝了。干丝本不是“菜”,只是吃包子烧麦的茶馆里,在上点心之前喝茶时的闲食。现在则是全国各地淮扬菜系的饭馆里都预备了。我在北京常做煮干丝,成了我们家的保留节目。北京很少遇到大白豆腐干,只能用豆腐片或百页切丝代替。口感稍差,味道却不逊色,因为我的煮干丝里下了干贝。煮干丝没有什么诀窍,什么鲜东西都可往里搁。干丝上桌前要放细切的姜丝,要嫩姜。

  臭豆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我在上海、武汉都吃过。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毛泽东年轻时常去吃。后来回长沙,又特意去吃了一次,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这就成了“最高指示”,写在照壁上。火宫殿的臭豆腐遂成全国第一。油炸臭豆腐干,宜放辣椒酱、青蒜。南京夫子庙的臭豆腐干是小方块,用竹签像冰糖葫芦似的串起来卖,一串八块。昆明的臭豆腐不用油炸,在炭火盆上搁一个铁篦子,臭豆腐干放在上面烤焦,别有风味。

  在安徽屯溪吃过霉豆腐,长条豆腐,长了二寸长的白色的绒毛,在平底锅中煎熟,蘸酱油辣椒青蒜吃。凡到屯溪者,都要去尝尝。

  豆腐乳各地都有。我在江西进贤参加土改,那里的农民家家都做腐乳。进贤原来很穷,没有什么菜吃,顿顿都用豆腐乳下饭。做豆腐乳,放大量辣椒面,还放柚子皮,味道非常强烈,广西桂林、四川忠县、云南路南所出豆腐乳都很有名,各有特点。腐乳肉是苏州松鹤楼的名菜,肉味浓醇,入口即化。广东点心很多都放豆腐乳,叫做“南乳××饼”。

  南方人爱吃百页。百页结烧肉是宁波、上海人家常吃的菜。上海老城隍庙的小吃店里卖百页结:百页包一点肉馅,打成结,煮在汤里,要吃,随时盛一碗。一碗也就是四五只百页结。北方的百页缺韧性,打不成结,一打结就断。百页可入臭卤中腌臭,谓之“臭千张”。

杭州知味观有一道名菜:炸响铃。豆腐皮(如过干,要少润一点水),瘦肉剁成细馅,加葱花细姜末,入盐,把肉馅包在豆腐皮内,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许长的小段,下油锅炸得馅熟皮酥,即可捞出。油温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煳。这菜嚼起来发脆响,形略似铃,故名响铃。做法其实并不复杂。肉剁极碎,成泥状(最好用刀背剁),平摊在豆腐皮上,折叠起来,如小钱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酱油冬菇汤煮,豆皮层中有汁,甚美。北京东安市场拐角处解放前有一家肉店宝华春,兼卖南味熟肉,卖一种酒菜:豆腐皮切细条,在酱肉汤中煮透,捞出,晾至微干,很好吃,不贵。现在宝华春已经没有了。豆腐皮可做汤。炖酥腰(猪腰炖汤)里放一点豆腐皮,则汤色雪白。


前言/序言



《人间烟火:寻常岁月里的滋味与况味》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寻常岁月里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的书。它不标榜宏大的叙事,不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静静地,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捕捉那些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以及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深邃意蕴。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它并非要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没有试图解答那些哲学层面深不可测的命题。相反,它更像是一场温和的邀请,邀请你放慢脚步,重新审视那些你以为早已熟悉,实则蕴藏无限风景的寻常时刻。这里的文字,没有冗余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它们如同一汪清澈的泉水,自然流淌,却能洗涤心灵的尘埃,带来一份久违的宁静与舒畅。 书中的每一章节,都如同在精心布置的茶席,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小品。它们可能是一段关于童年记忆的片段,可能是一次偶然的遇见,可能是一种食材的独特风味,也可能是一种久违的乡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零散的元素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你会在阅读中,仿佛看到那个在阳光下玩耍的孩童,听到邻里间熟悉的叫卖声,闻到炊烟袅袅升起的饭菜香,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 比如,书中可能描绘了一位老人,在日落时分,静静地坐在家门口,手中把玩着一把老旧的蒲扇。他的眼神里没有太多波澜,却有着岁月的沉淀,那是经历过风雨洗礼后的平静与从容。作者不会去刻意渲染老人的孤独,也不会去煽情地描绘他的沧桑,而是将焦点放在那些微小的动作上:蒲扇轻摇的节奏,光影在他脸颊投下的斑驳,远处孩童的嬉闹声与他此刻的宁静形成一种奇妙的对比。这些细节,构成了对“活在当下”最生动的诠释,让我们体会到,即使在最平凡的时刻,生命也自有其动人的光彩。 再比如,书中可能还会记录一次关于食物的寻常体验。或许是街角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贩卖着某种已经不多见的传统小吃。作者不会去堆砌华丽的赞美,而是细致地描述制作的过程,从食材的选择,到火候的把握,再到出炉时的那一抹诱人的色泽和香气。品尝时的那一瞬间,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一种传承了多年的技艺的致敬,是对那些用心生活的人们的尊重。作者会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的味道能够穿越时光,触动人心?答案或许就在于那份实在,那份坚持,以及那份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 这本书,也在不经意间触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可能描绘了父母与子女之间,那种不善言辞却深沉如海的爱。或许是母亲在深夜为加班晚归的儿子准备的宵夜,那宵夜里不仅仅有食物的温暖,更有无言的关怀与牵挂。或许是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看似严厉的背后,隐藏着多少默默的付出与期盼。这些描写,不会落入俗套的煽情,而是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对话,展现出亲情的质朴与厚重,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亲密关系,并从中汲取力量。 书中同样可能包含对友谊的细腻描摹。一群老友,在某个寻常的午后,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无拘无束。他们可能谈论着工作上的烦恼,生活中的趣事,也可能只是静静地分享彼此的近况。没有虚伪的客套,没有刻意的迎合,只有真诚的倾听与回应。作者会捕捉到他们眼神中的默契,话语间的随意,以及那种在彼此面前可以卸下所有伪装的自在。这种纯粹的友谊,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生命中那些重要的陪伴,是何等值得珍惜。 甚至,这本书也会关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自然风物。一片落叶,一朵小花,一场雨,一阵风,在作者的笔下,都可能成为触发灵感的源泉。它不会去歌颂自然有多么宏伟壮丽,而是关注自然在最寻常的状态下,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与美感。或许是雨后泥土散发出的清新气息,或许是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落的斑驳光影,又或许是早晨露珠在草叶上晶莹剔透的闪耀。这些细微的观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原来自然的美,无处不在,只在于你是否有一颗愿意去感受的心。 《人间烟火:寻常岁月里的滋味与况味》,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在人生的旅途中,轻轻地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不必追逐那些遥不可及的星辰,真正的幸福与意义,就蕴藏在你触手可及的每一个平凡日子里。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励志书,也不是一本指导你如何解决所有人生难题的指南。它更像是一位温柔的朋友,在你感到疲惫、迷茫,或者只是想要片刻休憩时,递上一杯热茶,陪你静静地坐着,分享那些最真实、最温暖的情感。 阅读这本书,你不会找到那些惊世骇俗的见解,也不会看到那些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设计的桥段。它所呈现的,是真实的生活,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体会到的喜怒哀乐,是隐藏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背后的,人生的百味。它告诉你,无论生活如何变迁,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那些关于爱,关于情,关于生活本身的滋味,永远都不会过时。 当你读完这本书,或许你会发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你会开始留意身边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美好,你会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你也会在最平凡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满足。这本书,不求让你顿悟人生,只希望能在你心底埋下一颗种子,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用更温和、更包容的目光,去品味人生的种种滋味,去感受人间烟火的温暖与况味。它是一场关于“看见”的旅程,看见生活本身的美,看见普通人身上闪耀的光辉,看见那些平凡日子里,最动人的风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人间烟火气》的书真是让我放下了手中的一切,沉浸其中。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用最柔软的丝绸描摹日常,每一个细节都带着光,带着温度。我尤其喜欢他对生活中小人物的刻画,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经过他的点化,竟拥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比如对一碗面条的描写,那种热气腾腾的香气仿佛能穿透纸页,直达鼻尖,让人瞬间联想到自己记忆中最温暖的那些时刻。这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温柔的拜访,拜访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美好。读完后,我感觉整个人都被熨帖过,对周遭的琐碎也多了一份理解和慈悲。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最寻常的日子过出诗意,让“活着”本身成为一件值得庆祝的事。阅读的过程是缓慢而享受的,我常常忍不住停下来,回味那几句话,想象那个场景,久久不能释怀。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寻常日子里的诗》,那就是“熨帖”。我通常看书会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分析结构和修辞,但面对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完全失去了那种“审视”的欲望,只想纯粹地沉浸和感受。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如同涓涓细流,时而平静地流淌过记忆的河床,时而因为触碰到一块鹅卵石而泛起温柔的涟漪。他对“慢”的推崇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实到了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对话之中。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闲聊、一次不紧不慢的散步、一场等待日落的静默,才是构筑幸福的基石。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效率”这个词的含义,它提醒我,有些东西,只有慢下来,才能真正被捕获、被珍藏。读罢,我甚至想把手机静音,去厨房煮一壶水,静静地看它沸腾起来。

评分

这本书,《光阴的故事集》,给我的感觉非常独特,它像是一面高清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自身被时间磨损的棱角,但又用一种极其温和的方式打磨它们。我欣赏作者对“缺憾美”的理解和表达。他从不回避生活中的不如意,那些小小的遗憾、错失的机会、未能实现的梦想,都被坦诚地摆在那里。但奇妙的是,正是这些“不完美”,构筑了生活的完整性和真实感。书中有些篇章读起来,会让你猛然惊觉,原来自己也曾那样笨拙地爱过,那样热烈地痛过。它不像一本说教的书,它更像是一个过来人拍着你的肩膀说:“没事,我们都这样走过来的。”读完后,你会觉得与自己的过去达成了某种和解,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多了一份从容不迫的接受。

评分

老实说,我起初拿到这本《岁月静好录》时,并没有抱太大期待,总觉得这类题材容易流于表面,矫揉造作。可我错了,大错特错。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的“不刻意”。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它只是安静地记录,像一位老友坐在你对面,娓娓道来他观察到的世间百态。特别是书中对于“等待”的描绘,那种带着耐心和希望的停顿,被写得如此真实可感。我仿佛看到了窗外细雨绵绵,听到了屋内老式挂钟滴答作响的声音。作者的语言是克制的,但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却极其饱满,像陈年的老酒,初尝平淡,回味悠长。它不是让你大哭大笑的书,而是让你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眼眶湿润,然后释然一笑的书。它教会我,真正的充实,往往藏在那些看似空无一物的缝隙里。

评分

我最近读的这本《烟火人间志》简直是治愈系的顶配。我向来是个焦虑感很强的人,看书都倾向于找点刺激和反思,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出口。它的文字就像是夏日午后的一阵凉风,不疾不徐,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对“物”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他写一把旧椅子,写一盏昏黄的灯,写一套缺了一角的茶具,都能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和历史的重量。这种对物件的珍视,投射到对人事物的态度上,便是深刻的包容和珍惜。每次翻开它,都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断舍离”,把那些无谓的纷扰都留在门外,只带着一颗清明的心去感受此刻的简单与美好。强烈推荐给所有被现代生活节奏压得喘不过气的朋友们。

评分

宝贝不错,很喜欢的,物流速度挺快,666

评分

很喜欢,下次还买。∴

评分

书很好,内容也适合孩子看!

评分

活动时买的,印刷质量活动时买的,还价格便宜。

评分

汪曾祺作品:人生若只如出戏

评分

还没看,送到时完好。因为期中被汪老的《职业》坑惨了,决定恶补。他的作品很有深度,值得思索

评分

汪曾祺作品:人生若只如出戏

评分

汪曾祺谈吃还是有点厉害的。平淡叙事,细节见柱。

评分

朋友推荐的书,趁有活动买来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