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闽语历史层次分析与相关音变探讨

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闽语历史层次分析与相关音变探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佳伦 著,蒋绍愚 编
图书标签:
  • 闽语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音变
  • 清华大学
  • 博士论文
  • 汉语方言
  • 语音学
  • 语言演变
  • 闽南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071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58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闽语历史层次分析与相关音变探讨》运用历史语言学和语言接触理论,比较闽南、闽东、闽北等方言,将“历史音变”与“语言接触”两种语言现象联结起来,对闽语复杂的层次表现作了细致的分析,并重新思考接触、层次与音变的交互关系,赋予闽语层次不同以往的深刻认识。通过这些努力,提出闽语的唐宋文读层、南朝江东层、晋代北方层、上古层四层次之说,见解新颖,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

作者简介

  杜佳伦,1980年出生于台湾台南地区。毕业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论文指导老师为杨秀芳教授。目前于高雄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担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学、历史语言学、音变研究,近五年研究成果在于闽语历史音韵层次的辨析以及闽语音变的探究。在《语言暨语言学》、《台湾语文研究》、《清华学报》、《汉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
1.1.1 历史比较与层次分析
1.1.2 层次接触与音变
1.2 相关研究回顾
1.2.1 原始闽语的历史比较研究
1.2.2 闽语的历史层次研究
1.2.3 历史层次分析法的运用
1.3 反思补充与研究目的
1.4 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4.1 语料与研究步骤
1.4.2 研究方法
1.5 全书架构

第二章 闽语的地理分布、音韵特点与多源形成
2.1 闽语的地理分布与分区
2.2 闽语的音韵特点
2.2.1 共同音韵特点
2.2.2 闽南方言的语音特点
2.2.3 闽东方言的语音特点
2.2.4 闽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2.3 闽语的多源形成
2.3.1 闽地的开发历史与移民
2.3.2 闽语的多源聚合与分化
2.4 结语

第三章 韵读历史层次
3.1 蟹、山、咸、效四摄开口字群的历史层次
3.1.1 1、2等同读,3、4等同读的文读层次(A)
3.1.2 3、4等同读的白读层次(B)
3.1.3 2、4等同读、3等独读的历史层次(C)
3.1.4 四等同读的历史层次(D)
3.1.5 历史时间与地域来源
3.2 蟹、山、咸、效四摄开口字群白读层的其他1、2等韵
3.2.1 “哈泰有别”的音韵层次
3.2.2 古微歌同读、文元同读的两项音韵层次
3.2.3 古歌祭元相应的两项音韵层次
3.2.4 “覃谈有别”即“古侵谈有别”的音韵层次
3.2.5 效摄1、2等有别的白读层次
3.2.6 音韵层次与时间层次的参差对应
3.3 遇、流、宕开、通四摄字群的历史层次
3.3.1 文读层次(A)
3.3.2 3等独读的白读层次(B)
3.3.3 1、3等同读的白读层次(C)
3.3.4 上古韵部同读的层次(D)
3.3.5 历史时间与地域来源
3.4 止、臻、曾、深四摄3等开口字群的历史层次
3.4.1 文读层次(A)
3.4.2 相应于支与脂之有别的白读层次(B)
3.4.3 相应于支脂之无别的白读层次(C)
3.4.4 四等同读的上古层(D)
3.4.5 历史时间与地域来源
3.5 闽语韵读层次系统与古汉语音韵的历史关系
3.5.1 上古层
3.5.2 晋代北方层
3.5.3 南朝江东层

第四章 声母与声调历史层次
4.1 古全浊声母的层次分析结果
4.2 古次浊声母的特殊表现
4.2.1 古鼻音声母
4.2.2 闽北古来母今读的层次分析
4.2.3 古喻母的层次分析
4.3 古全清母的特殊表现
4.3.1 古全清擦音的塞(擦)化
4.3.2 闽北古全清塞音的浊弱化
4.4 闽北方言古浊声类的声调层次
4.4.1 古浊母平声字
4.4.2 古浊母上声字
4.4.3 古浊母去声字
4.4.4 古浊母入声字
4.4.5 闽北声调层次总结
4.5 闽语古浊上、浊去字群的声调层次
4.6 结语:闽语声母与声调历史层次的系统性

第五章 历史层次与相关音变问题
5.1 语音变化与变异的复杂性
5.1.1 语音性内部音变
5.1.2 接触性外源音变
5.1.3 接触性层次叠置与竞争扩展
5.2 语言接触的机制
5.2.1 母语干扰
5.2.2 移借
5.2.3 闽地发展历史的重要语言接触
5.2.4 非汉语底层的音韵干扰
5.3 层次竞争的变异
5.3.1 层次竞争的双向扩散
5.3.2 闽语多重层次的竞争变异
5.3.3 完全替代与异层同读
5.4 层次互动与音韵变化
5.4.1 闽东、闽北的泰韵层次竞争与相关音韵变异
5.4.2 闽南、闽东通摄3等的层次互动与结构重整
5.5 结语:接触、层次与音变的交互关系

第六章 结论
6.1 本书重要研究成果
6.1.1 闽语韵读的四项历史层次
6.1.2 闽语声母的四项历史层次
6.1.3 古闽越语的母语干扰
6.1.4 闽语的五种历史来源与其所形成的历史层次关系
6.2 从接触与层次的观点来看闽语的历史与音变
6.3 后续研究方向

参引书目
重要表格索引
后记
附录:
专家评审意见
《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章程
《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闽语历史层次分析与相关音变探讨》 引言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而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性变体,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闽语,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方言群体,以其复杂多样的声韵调和丰富的词汇,吸引了众多语言学者的关注。本书《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闽语历史层次分析与相关音变探讨》正是聚焦于这一语言现象,深入剖析闽语的历史发展脉络,并通过对相关音变的细致考察,揭示其内部演变的规律与机制。 本书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语言学功底,对闽语的多个代表性方言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系统性的语音、词汇、语法分析。通过比对不同方言的异同,追溯其历史渊源,力图勾勒出闽语从古至今的演变轨迹。其研究视角独特,方法论新颖,既借鉴了传统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又融入了现代声学语言学、音位学、历史音变模型等前沿理论,为闽语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第一部分:闽语历史层次的梳理与辨析 闽语方言分布广泛,内部差异显著,如何科学地划分其历史层次,一直是闽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辨析,为理解闽语的复杂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早期闽语的语音格局: 作者首先从历史文献和相关语言的对照入手,重建早期闽语(或称上古、中古汉语在闽地的遗存)的语音面貌。通过对《诗经》等古籍的语音演变研究,结合下游方言(如粤语、客家话)和周边汉语方言(如赣语、吴语)的比较,推测早期闽语可能具备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例如,对于某些中古汉语的喉音、鼻音韵尾在现代闽语中的处理,以及声母在不同方言中的分化,都可能追溯到早期语音的某些特征。 2. 入闽各期移民与方言分化: 闽地自古以来就是移民聚居之地,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移民带来的语言,与当地原有的语言层叠、融合,形成了今日闽语复杂而丰富的面貌。本书详细考察了历史上主要几次汉族移民潮对闽语形成的影响,例如: 早期(魏晋南北朝)入闽移民: 分析这一时期移民带来的语言成分,如何与当地可能存在的越人语言或早期汉化的语言发生接触。 唐宋时期大规模入闽移民: 重点探讨这一时期江淮一带移民带来的吴语、赣语等因素,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闽语的形成,以及这些影响在不同闽语片区(如闽北、闽中、闽南)的差异体现。 近代移民的影响: 考察近代以来,尤其是在商业、海运发展过程中,其他方言区(如潮汕、广东)移民对部分闽语方言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在词汇、语音上的具体表现。 方言的“南北”与“东西”之分: 结合移民史,解释为何会出现“闽南语”、“闽北语”等宏观划分,以及“闽东语”、“闽西语”等更细致的划分,其历史成因可能是什么。 3. 闽语内部的区域性分化: 在上述历史移民和语言接触的基础上,闽语内部逐渐产生了区域性的分化,形成了如今的几个大区片。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些区域性分化,例如: 闽南语的演变: 重点探讨闽南语在历史上的进一步分化,例如泉漳片、潮汕片、雷州话等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内部的语音、词汇特征。 闽北语的特色: 分析闽北语与北方官话、吴语、赣语的接触痕迹,以及其自身独特的语音系统。 闽中、闽东、闽西等方言的独特性: 识别这些方言区域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与其他片区的显著差异,并尝试解释其历史成因。 4. “汉语方言谱系树”中的闽语位置: 本书还尝试将闽语置于整个汉语方言的演变谱系中进行考察。通过分析闽语与官话、吴语、赣语、湘语、粤语、客家话等主要方言类群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共通性与差异性,进一步明确闽语在汉语方言分化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演变路径。例如,在声母和韵母的演变上,闽语是否保留了更多古汉语的特征?其声调系统与古声调的对应关系如何? 第二部分:闽语关键音变的探讨与机制分析 在梳理清楚闽语的历史层次之后,本书将重点聚焦于一系列关键的音变现象,深入分析其发生机制、演变规律及其对闽语内部差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1. 声母的演变与分化: 古浊声母的清化与存留: 考察中古汉语的浊声母(如并、明、泥、来、从、崇、生、象、邪、匣等)在现代闽语中的处理。例如,部分闽语方言中浊声母的清化(如 [b] > [p]),以及部分方言仍然保留了不同程度的浊度或气息(如喉音 [h] 的演变,或鼻音的存留)。 喉音的消失与去向: 分析中古汉语的四呼(一、二、三、四)在闽语中的处理,尤其是喉音(如匣母)在不同方言中的演变路径。 舌面音声母(精、清、从、心、邪、蟹)的分化: 探讨这些古音声母在不同闽语方言中,例如区分 [ts]、[s]、[ʃ]、[tsʰ]、[sʰ]、[ʃʰ] 等的复杂情况,及其与古代语音系统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 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 分析一些闽语方言中送气与不送气声母的对立(如 [pʰ] vs. [p]),这在官话方言中普遍存在,但在其他一些方言中并不明显。 零声母的产生与变化: 考察以元音开头的词语在某些闽语方言中形成的零声母,以及这些零声母与鼻音、喉音的潜在联系。 2. 韵母的演变与复杂性: 韵腹、韵尾和介音的复杂性: 闽语韵母的复杂性是中国方言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本书将详细考察: 鼻韵尾的演变: 如 [-m]、[-n]、[-ŋ] 在不同方言中的简化、合并或消失,以及鼻化元音的形成。 [-p]、[-t]、[-k] 阳声韵尾的处理: 探讨这些韵尾在不同方言中的演变,如脱落、鼻化或并入其他韵母。 单元音与复元音: 分析闽语中丰富的单元音系统(如 [i]、[u]、[e]、[o]、[a]、[ɯ] 等)以及复杂的复元音和鼻化元音。 介音的出现与变化: 考察 [j]、[w] 等介音在韵母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不同方言中的演变。 “大鼻音”与“小鼻音”的区分: 这是一个在部分闽语方言中存在的独特现象,本书将对此进行深入的语音学解释和历史来源追溯。 长短元音的对立: 考察部分闽语方言中长短元音的对立,以及其可能产生的语音机制。 3. 声调的演变与调类的划分: 古四声的演变与存留: 闽语的声调系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本书将详细分析: 古平、上、去、入四声在现代闽语中的对应关系: 考察中古汉语的四声如何在不同闽语方言中演变成不同的调类,例如平声的阴阳阳、入声的保留或并入其他调类。 入声字的去向: 重点分析入声字在不同闽语方言中的处理,如保留独立入声调、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或者发生喉塞音韵尾化。 调值的分析与声调模型: 运用现代声学语言学的方法,对不同闽语方言的调值进行精确测量和描述,并尝试构建不同方言的声调演变模型。 声调的合并与分化: 考察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一些方言的调类发生合并(如阳平与上声合并),或是在某些条件下产生新的调类。 变调现象: 分析闽语中普遍存在的连读变调现象,探讨其规则性和复杂性,并分析其历史成因。 4. 音变机制的探讨: 语音同化与异化: 分析诸如鼻化、颚化、圆唇化、去送气等语音同化现象在闽语中的普遍性,以及某些情况下发生的语音异化。 语音简化与复杂化: 探讨在历史演变中,某些音变导致语音系统走向简化(如鼻韵尾的消失),而另一些则导致语音系统更加复杂(如新调类的出现)。 类推与模仿: 分析在语言接触和内部演变过程中,是否出现了语音类推或模仿的现象,从而影响了音变的走向。 社会因素与语言变异: 探讨社会因素,如移民、阶层、地域认同等,在驱动和塑造闽语音变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闽语历史层次与音变规律的关联性 本书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将前两部分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深入探讨闽语的历史层次与具体的音变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1. 不同历史层对音变的制约: 作者将通过具体的语音特征,说明不同历史移民带来的语言成分,如何制约了当地语音的演变。例如,唐宋移民带来的赣语或吴语特征,在某些闽语方言中是如何体现的,以及这些特征又如何与更早期的汉语方言层发生互动。 2. 特定音变在不同历史层中的表现: 针对前文讨论的各项音变,本书将具体考察它们在不同历史层次的闽语(或其遗存)中的表现。例如,早期闽语中是否存在某种特殊的声母或韵母,而这种特殊的语音成分,在后来的演变中导致了某种特定的音变? 3. 音变作为区分历史层次的证据: 本书将强调,特定的音变现象,不仅是语言内部演变的规律,更是区分闽语不同历史层次的重要语言学证据。通过分析某些音变在不同闽语方言中的差异,可以反推出这些方言在历史上的不同来源或不同发展路径。 4. 构建闽语的“演变图景”: 最终,本书试图勾勒出一幅相对完整的闽语演变图景。通过对历史层次的梳理和关键音变的细致分析,作者力图回答:闽语是如何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经历了哪些关键性的分化和演变?这些演变是如何在全球汉语方言演变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结论 《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闽语历史层次分析与相关音变探讨》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它不仅为我们深入了解闽语这一复杂而富有魅力的方言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实证材料,更为汉语方言史、历史音变研究以及语言演变机制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本书的研究成果,无疑将为未来的闽语研究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绝非枯燥的学术报告。作者在行文中偶尔会穿插一些非常精辟的总结性论断,这些地方往往是全章的精华所在,读起来酣畅淋漓,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同时,它也注意到了不同读者群体的接受程度,在关键的转折点会进行必要的铺垫,使得即使是初涉该领域的读者也能逐步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兼顾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的平衡,在专业书籍中实属难得,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产生明显的疲劳感,反而会让人更加沉浸其中,渴望了解接下来的分析会导向何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色调,字体排版也很有讲究,一看就知道是学术精品。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分量十足,那种厚实的感觉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初翻几页,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规范上的严谨态度,注释详实,行文流畅,即便是涉及复杂的理论框架,也能做到逻辑清晰,循循善诱。这本书的整体设计,从视觉到触觉,都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友好,绝对是值得珍藏的学术读物。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语言学前沿的读者来说,这种高水准的制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愿意花时间去深入研读,而不是走马观花。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仿佛是一位时间旅行者,能够清晰地洞察语言在漫长历史洪流中的演变轨迹,将过去、现在和潜在的未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这种宏大的历史观,让人在面对具体语言现象时,能跳出狭隘的当下视角,去理解其形成的复杂因果链条。它不只是在讨论一种方言的音系,更是在探讨人类认知和发音机制在时间维度上的自我重塑过程。读完之后,我对语言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构建能力简直可以用“鬼斧神工”来形容,作者似乎将几十年的研究心得都熔铸在了字里行间。我尤其欣赏它在引入新概念时那种内敛而有力的推进方式,没有故作高深,但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却令人惊叹。读到关于某些语言现象的解释时,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条原本纠缠不清的线索被抽丝剥茧,变得条理分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许多同类著作难以给予的。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事实,更是在重构一个解释世界的语言学框架,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精确性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评分

这本书的材料组织方式非常巧妙,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数据,而是将大量的实证材料作为论证的基石,既有坚实的地面支撑,又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飞跃。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语料时的那种细腻和耐心,仿佛每一个音位、每一个词形变化背后,都有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在发生。对于我这种偏爱从实际案例中提炼规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量身定做。它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符号游戏,而是紧密贴合语言的实际变迁,每一次的论证都显得那么有血有肉,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时产生“原来如此”的感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