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机械设备安装规范 GB 50967-2014

焦化机械设备安装规范 GB 50967-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冶金建设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焦化
  • 机械设备
  • 安装
  • 规范
  • GB50967-2014
  • 工程技术
  • 工业设备
  • 化工行业
  • 安全规范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304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19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规范适用于冶金焦化煤处理设备、焦炉系统、干熄焦系统、煤气净化与化学产品回收系统机械设备工程的安装。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函[2006]136号)的要求,由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多年来焦化机械设备安装的经验,并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完成报批稿。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20章,主要技术内容为:总则,基本规定,设备基础、地脚螺栓和垫板,设备和材料,堆、取料机,焦炉护炉铁件及操作平台,焦炉炉下加热及交换装 置,焦炉炉顶设备,焦炉附属设备,推焦机,拦焦机,装煤车,熄焦车、电机午、焦罐车,干熄焦工艺钢结构及轨道,干熄焦熄焦槽,干熄焦装入、排出系统机械设 备,干熄焦气体循环系统机械设备,干熄焦辅助设备,煤气净化及化学产品回收设备,焦化机械设备试运转及焦炉热态工程。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冶金建设协会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目录

1 总 则
2 基本规定
3 设备基础、地脚螺栓和垫板
3.1 设备基础
3.2 设备安装基准线和基准点
3.3 地脚螺栓
3.4 垫板
4 设备和材料
4.1 设备
4.2 材料
5 堆、取料机
5.1 一般规定
5.2 走行机构安装
5.3 回转装置安装
5.4 电缆卷筒安装
5.5 皮带机、平衡锤、锚固锁紧器安装
6 焦炉护炉铁件及操作平台
6.1 一般规定
6.2 炉柱安装
6.3 小炉柱安装
6.4 保护板安装
6.5 炉门框及磨板安装
6.6 炉门安装
6.7 纵、横拉条安装
6.8 机侧和焦侧平台安装
7 焦炉炉下加热及交换装置
7.1 煤气主管、支管、下喷管安装
7.2 调节旋塞、交换旋塞和孔板盒安装
7.3 废气交换开闭器安装
7.4 煤气交换机安装
7.5 交换传动机构安装
7.6 烟道闸板阀安装
8 焦炉炉顶设备
8.1 集气管及氨水管安装
8.2 上升管、桥管安装
8.3 拦焦、装煤除尘导管安装
9 焦炉附属设备
9.1 炉门修理站、推焦杆和平煤杆试验设备安装
9.2 湿熄焦塔捕集板安装
9.3 煤塔给煤装置安装
9.4 煤塔装煤称量装置安装
9.5 推焦机、装煤车、熄焦车轨道安装
9.6 拦焦机轨道安装
10 推焦机
10.1 一般规定
10.2 走行装置安装
10.3 机体钢构架安装
10.4 推焦装置安装
10.5 摘门装置安装
10.6 炉门框清扫装置安装
10.7 炉门清扫装置安装
10.8 平煤装置安装
10.9 小炉门清扫装置安装
11 拦焦机
11.l 一般规定
11.2 走行装置安装
11.3 机体钢构架安装
11.4 导焦栅安装
11.5 摘门装置安装
11.6 炉门框清扫装置安装
11.7 炉门清扫装置安装
11.8 拦焦除尘装置安装
12 装煤车
12.1 一般规定
12.2 走行装置安装
12.3 机体钢构架安装
12.4 煤斗安装
12.5 下料装置安装
12.6 揭盖装置安装
12.7 氨水交换及上升管盖开闭机构安装
12.8 装煤车除尘装置安装
13 熄焦车、电机车、焦罐车
13.1 熄焦车安装
13.2 电机车安装
13.3 焦罐车安装
14 干熄焦工艺钢结构及轨道
14.1 一般规定
14.2 熄焦槽钢结构安装
14.3 提升机轨道安装
14.4 提升井架导轨安装
14.5 检修吊车轨道安装
14.6 提升机电缆导架安装
15 干熄焦熄焦槽
15.1 熄焦槽壳体安装
15.2 供气装置安装
16 干熄焦装入、排出系统机械设备
16.1 横移牵引装置安装
16.2 提升机安装
16.3 装入装置安装
16.4 排出装置安装
16.5 自动对位装置安装
17 干熄焦气体循环系统机械设备
17.1 一般规定
17.2 一次除尘器安装
17.3 二次除尘器安装
17.4 给水预热器安装
18 干熄焦辅助设备
18.1 一般规定
18.2 电梯筒安装
18.3 除盐水槽安装
19 煤气净化及化学产品回收设备
19.1 一般规定
19.2 塔类设备组装
19.3 塔类设备现场焊接
19.4 塔类设备安装
19.5 塔类设备部件安装
19.6 容器类设备本体组装
19.7 容器类设备现场焊接
19.8 容器类设备安装
19.9 槽罐类设备安装
19.10 槽罐类设备焊接
19.11 换热类设备安装
19.12 机械澄清槽安装
19.13 离心分离机安装
19.14 煤气初、终冷器安装
19.15 电捕焦油器安装
19.16 饱和器安装
19.17 管式加热炉安装
19.18 转鼓结晶机安装
19.19 萘精制机安装
19.20 装料机安装
19.21 定量装桶机安装
19.22 制片机安装
20 焦化机械设备试运转及焦炉热态工程
20.1 一般规定
20.2 堆、取料机试运转
20.3 焦炉机械设备试运转
20.4 移动机械试运转
20.5 干熄焦装置试运转
20.6 煤气净化及化学产品回收装置试运转
20.7 焦炉热态工程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以下是几本与《焦化机械设备安装规范 GB 50967-2014》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详细、深入的阅读体验: --- 图书一:《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 作者: 史密斯·J.,陈立伟 出版社: 科学前沿出版社 页数: 780页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前沿科学的深度剖析与未来生态系统响应机制的综合性研究报告。它并非关注某一特定工业领域的安装技术标准,而是聚焦于宏观的地球系统科学。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详尽阐述了人类活动如何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改变大气成分,进而引发的全球温度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及海平面上升等核心议题。第一部分“气候系统的基础动力学”,深入解析了拉尼娜/厄尔尼诺现象的长期影响、海洋环流的变异性,并利用复杂模型探讨了太阳活动周期对区域气候模式的调制作用。书中详细介绍了最新的遥感技术在监测冰川融化速度和植被覆盖变化中的应用,并提供了大量高分辨率的气候模型预测数据。 第二部分“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它超越了简单的物种灭绝警示,而是着眼于生态系统功能性的重塑。研究人员通过对北极苔原、热带雨林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数据进行交叉分析,揭示了气候驱动的物候期错位(Phenological Mismatch)如何破坏了关键的捕食者与猎物、授粉者与开花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书中特别设置了一章,专门探讨了非本地物种入侵加速对本土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冲击,并基于遗传学视角分析了物种的适应性演化潜力。 第三部分聚焦于“水资源与农业的脆弱性”。针对全球不同半干旱和季风气候区,本书运用水文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了未来五十年内主要河流径流量变化的概率分布图。针对农业领域,作者详尽对比了传统灌溉模式与现代节水技术(如精准滴灌和土壤湿度感应系统)在面对气候不确定性时的表现,并对特定作物品种的耐热性和耐旱性进行了基因组层面的讨论。 第四部分“气候风险与社会经济影响”,将科学发现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它分析了气候变化如何加剧社会不平等,特别是对沿海低洼地区和依赖自然资源的社区产生的“气候难民”问题。书中包含对国际气候融资机制(如绿色气候基金)的运作效率评估,并提出了一套基于社会韧性理论的区域减灾规划框架。 第五部分深入探讨了“生态系统适应性策略”。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如湿地恢复在海岸防护中的作用、森林碳汇潜力的量化,以及对退化土地进行生物多样性友好型修复的技术路径。它强调了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的核心原则:持续监测、学习和调整干预措施。 最后,第六部分对“未来研究方向与政策建议”进行了展望。作者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气候反馈回路(如永久冻土融化释放甲烷)的监测力度,并强调了建立跨学科合作平台,以实现科学驱动的、公平有效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本书的论证严谨,数据翔实,是气候科学家、生态学家、环境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非政府组织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 图书二:《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中的劳工组织与社会运动史》 作者: 艾伦·P. 霍金斯 出版社: 历史视角出版社 页数: 620页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社会史著作,其焦点完全集中于19世纪欧洲,特别是英国、德国和法国,在工业化浪潮冲击下,工人阶级如何从分散的个体转变为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它与任何关于机械制造、工艺标准或设备安装的规范性文件毫不相干。 全书以时间为轴线,辅以详尽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深入剖析了劳工运动的起源、演变及其意识形态的成熟过程。 第一篇章:“工业化初期的非正规抵抗”,探讨了早期工厂制度下工人的生存状态。作者运用大量的工人回忆录、地方政府报告和教区记录,重构了卢德运动(Luddism)的社会结构和目标。书中着重分析了手工业者与机器操作者之间因技能贬值而产生的冲突,并考察了早期互助会(Friendly Societies)如何在缺乏法律地位的情况下扮演了社会保障的角色。 第二篇篇章:“工联主义的诞生与法律斗争”,是本书的核心。本章详细梳理了英国《结社法》被废除前后的法律环境变化,并重点剖析了英国工会(Trade Unions)如何从地方性的行会组织,逐步过渡到全国性的产业工会。作者引入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分析了宪章运动(Chartism)如何试图将经济诉求与普选权改革相结合的努力与挫折。书中还对比研究了法国的“雅各宾主义残余”思想如何渗透到早期工人组织中,以及德国地区手工业公会的保守倾向。 第三篇章:“意识形态的形成: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侧重于思想史的梳理。本书并未停留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的简单介绍,而是探讨了这些理论在英国的工联主义者、法国的蒲鲁东主义者以及德国的拉萨尔派之间的传播、变异和本土化过程。书中对比了“生产者的权利”与“阶级斗争”这两种核心叙事在不同国家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作者特别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欧文)在组织合作社和“理性社区”实验中的得失。 第四篇章:“大罢工的记忆与国家机器的回应”,通过几个标志性的工人起义和罢工事件(如法国的里昂纺织工人起义和1886年的美国芝加哥干草市场事件的欧洲影响),研究了国家机器——军队、警察和司法系统——如何针对有组织的劳工行动进行干预和镇压。书中包含了大量首次引用的法庭审判记录,揭示了国家如何利用“阴谋罪”等法律工具来瓦解工会领导层。 第五篇章:“工人阶级的文化与日常生活”,提供了对工人阶级文化建构的细致考察。这包括工人酒吧、互助组织中的地方方言、工人报刊的发行情况、以及体育和歌谣在构建集体认同中的作用。作者认为,这些“次文化”是抵抗工厂纪律和资产阶级道德渗透的重要领域。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国比较的视野和对社会行动者能动性的深刻挖掘,它为理解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利益冲突提供了坚实的史学基础。 --- 图书三:《先进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表征》 作者: 李明,佐藤健一 出版社: 现代材料科学出版社 页数: 950页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高度专业化的化学工程与物理学交叉领域的教科书与研究参考书,其内容完全聚焦于微观尺度的材料科学,与重工业的机械安装规范无任何关联。本书旨在系统化地介绍新一代纳米材料的精确合成方法,并对其在能源存储和催化领域的关键电化学性能进行深入的表征技术论述。 全书结构清晰,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完整体系。 第一部分:纳米结构材料的基础理论,回顾了量子尺寸效应、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等核心概念,并详细阐述了材料的形貌(Morphology)、晶体结构(Crystallinity)和缺陷工程(Defect Engineering)如何影响其宏观电学特性。 第二部分:先进合成技术详解,是本书实践性的核心。它不对任何工业级设备的装配流程做任何说明,而是聚焦于实验室级别的精密合成。 1. 自下而上法(Bottom-up Approaches): 详细介绍了化学气相沉积(CVD)的变体,如原子层沉积(ALD)在薄膜厚度和均匀性控制上的精确度;分子束外延(MBE)在异质结构建中的应用。书中配有大量关于反应腔体参数控制和气氛纯度的详细图表。 2. 自上而下法(Top-down Approaches): 重点讨论了高能球磨、激光烧蚀法在制备高熵合金纳米颗粒中的应用,特别是对颗粒粒径分布(PSD)的控制技术。 3. 溶胶-凝胶法(Sol-Gel): 深入分析了前驱体选择、水解速率和老化过程对最终陶瓷或复合材料孔隙率的影响。 第三部分:关键纳米材料的案例研究,分为三个重点章节: 二维材料: 重点分析了石墨烯、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的层数控制对电子迁移率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掺杂实现能带调控。 金属有机框架(MOFs)与共价有机框架(COFs): 探讨了如何利用结构导向剂控制孔道尺寸,以及它们在气体分离和电催化中的应用潜力。 量子点(QDs): 详述了核壳结构(Core-Shell)的合成策略,以优化光电转换效率和长期稳定性。 第四部分:电化学性能表征技术,这是本书区别于一般材料手册的关键。它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精密仪器对材料进行功能性评估: 1. 循环伏安法(CV): 如何通过扫描速率分析法确定反应的扩散控制或表面控制性质。 2. 电化学阻抗谱(EIS): 深入解析如何通过拟合不同电极/电解质界面的等效电路模型,分离出电荷转移电阻和双电层电容。 3. 原位/非原位光谱技术: 介绍了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XAS)和拉曼光谱在实时监测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结构演变的应用。 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无机化学、固体物理和电化学基础知识,是致力于开发下一代电池、超级电容器或高效催化剂的研究人员的专业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阅读体验,可以用“踏实”二字来概括。它没有过多花哨的理论推演,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文学修饰,所有的表达都直指核心,干脆利落。在遇到一些关键参数的选取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务实——他们没有给出单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决策树”模型,引导读者根据现场的实际气候条件、介质腐蚀等级以及设备的运行周期,去选择最适配的安装方案。这种“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对实际工程复杂性的深刻理解。翻阅此书,就像是请教了一位经验丰富、沉稳内敛的首席工程师,他不会给你空泛的保证,而是通过详尽的步骤、合理的参数范围和潜在风险提示,让你每一步操作都有据可依,心中有底。最终交付给读者的,是一种对工程质量的高度掌控感和由内而外散发的专业自信。

评分

我尤其留意了书中关于“新材料与新工艺兼容性”的章节,这部分往往是旧规范最容易落伍的地方。令我惊喜的是,它对近年来推广的一些新型耐腐蚀合金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安装公差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例如,在处理某些高铬钼钢管道的预热和焊后热处理流程时,它明确指出了不同批次热处理设备可能存在的温度波动范围,并给出了基于该波动范围的应力监测频率建议。这表明编撰团队具有极强的市场敏感度和技术前瞻性,他们没有固守过时的标准,而是积极吸收了最新的工业实践成果。这种与时俱进的专业性,使得这本书在未来数年内都将保持其指导价值,避免了读者购买后很快就面临知识折旧的风险。相比其他一些滞后于行业发展的参考书,这本规范的“保质期”显然要长得多,这对于需要长期依赖此类文献的企业来说,是重要的成本考量因素。

评分

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专门对比了手头几本不同年代、不同机构出版的类似手册,发现这本教材在逻辑架构的组织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它没有采用那种按设备型号堆砌的僵硬结构,而是巧妙地将安装过程分解为若干个相互依存的模块化阶段,从前期的基础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勘测与基础验收)到中期的核心部件吊装与定位,再到后期的管线连接与电气调试,每一个环节的衔接都如同精密齿轮般咬合紧密,逻辑推导链条完整无断裂。特别是它对“动态平衡”和“应力释放”这些高级工程概念的处理,不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实际案例,给出了清晰可操作的现场控制指标和预警机制。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由理论到实践的递进式讲解,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我感觉这套体系更像是一套成熟的工程方法论,而不是单纯的安装指南,它教会的不仅仅是如何安装,更是如何在安装过程中进行质量预判和风险规避,这对于工程管理人员的价值尤其巨大。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规范时,我最大的困扰常常是术语的晦涩和跨专业知识的鸿沟。然而,这本书在“术语解释与符号注释”这一部分的处理上,做到了极高的用户友好度。它似乎是站在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的角度来编写的,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行业黑话,总能被拆解成更基础的物理或机械原理进行阐述。举例来说,对于某些特定焊接工艺的描述,它没有直接引用国家标准编号了事,而是附带了一张简洁的示意图,清晰标示了热影响区和熔池的几何形态,这对于非焊接专业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此外,书中对于“人员资质与安全许可”这一块的强调力度也远超我的预期,它将安全视为安装的首要前提,而非附加项。这种将操作规范与职业道德紧密结合的编写思路,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层次,让读者在学习技术细节的同时,也时刻保持对生命安全的敬畏之心,这种人文关怀在技术规范中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磨砂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料扎实,绝非那种廉价印刷品可比。内页的纸张也很有考究,白度适中,印刷的字体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被巧妙地穿插在文字说明中,使得复杂的机械安装步骤变得直观易懂。尤其是一些关键节点的细节放大图,处理得极其精细,仿佛能通过纸面感受到设备部件的精确吻合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在翻阅时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信赖感,觉得这本书所承载的知识体系必然是经过反复锤炼、力求精确无误的。这种从外到内的品质感,对于一本专业技术规范而言,是建立权威性的重要基石,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前,就已经对它的专业水准肃然起敬。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体现了编撰者对严谨性的坚持和对读者的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