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材料中铅、镉的检测方法 QC/T 943-2013

汽车材料中铅、镉的检测方法 QC/T 943-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材料
  • 铅检测
  • 镉检测
  • QC/T 943-2013
  • 检测方法
  • 环保
  • 材料分析
  • 有害物质
  • 行业标准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310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19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材料中铅、镉含量的检测方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适用于筛选和快速判定汽车材料中铅、镉的含量。“光电直读光谱法测定钢铁、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材料中的铅、镉”适用于定量检测汽车材料中钢铁、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棒状或块状材料中铅、镉元素的含量。“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汽车材料中铅、镉含量”适用于定量检测汽车材料中铅、镉的含量。

本标准包括方法一、方法二和方法三。
本标准方法一:“X射线荧光光谱法快速筛选汽车材料中铅、镉”参照GB/Z 21277-2007《电子电气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铅、汞、铬、镉和溴的快速筛选 X射线荧光光谱法》编制。
本标准方法二:“光电直读光谱法测定钢铁、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材料中的铅、镉”参照GB/T4336-2002《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常规法)、GB/T7999-2007《铝及铝合金光电直读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和YS/T482-2005《铜及铜合金分析方法光电发射光谱法》编制。
本标准方法三:“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汽车材料中铅、镉”参照IEC 62321:2008 Ed.1.0《电子电气产品—六种限用物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含量的测定》编制。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谱尼测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彦、刘彦戎、高俊华、张春荣、李虬玉、向洋、马红、郭淼、郭勇、李卫东、宋薇。

目录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X射线荧光光谱法
 3.1 原理
 3.2 试剂和材料
 3.3 仪器和设备
 3.4 样品制备
 3.5 分析步骤
3.6 结果分析

前言/序言


汽车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面向轻量化与安全性的前沿探索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现代汽车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两大核心议题,旨在为汽车工程师、研发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全书内容严格围绕提升汽车的轻量化水平、增强结构安全性、优化制造工艺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展开,内容详实、逻辑严谨,力求覆盖当前汽车工业界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 第一部分:汽车结构设计优化与性能分析 本部分系统阐述了现代汽车车身及底盘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方法及先进技术应用。 第一章 汽车结构设计基础理论 本章首先回顾了汽车车身结构的发展历程,重点解析了当前主流的结构形式,如承载式车身(Body-in-White, BIW)与非承载式车身的设计哲学差异。详细讨论了结构刚度的重要性,包括静态刚度(扭转刚度和弯曲刚度)和动态刚度(模态分析)的计算方法及其对车辆操控性和NVH性能的影响。此外,本章深入讲解了结构设计中的几何约束、连接技术(焊点、胶接、铆接)对整体性能的耦合作用。 第二章 被动安全与碰撞仿真技术 安全性能是汽车设计的生命线。本章将重点介绍碰撞安全设计理念,包括能量吸收、乘员约束系统的协同作用。详细阐述了各种标准碰撞测试(如正面偏置碰撞、侧面柱碰、翻滚测试)的工况要求与设计目标。内容核心在于先进的有限元分析(FEA)在碰撞模拟中的应用。讨论了网格划分的策略、材料本构模型的选择(特别是弹塑性模型和失效准则),以及如何通过仿真迭代优化车身溃缩区(Crumple Zones)的性能,确保能量在预定路径上传递,有效保护乘员舱空间。 第三章 车辆动态性能与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分析 本章关注结构设计如何影响车辆的动态性能和舒适性。详细分析了车身模态特性与外部激励(如路面激励、发动机振动)的耦合关系。深入探讨了降低结构传递噪声的策略,包括阻尼材料的应用、腔体声学优化设计以及主动降噪技术(ANC)在车身结构中的集成。针对底盘系统,本章讲解了悬架几何设计对转向响应和乘坐平顺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结构优化来提高悬架部件的承载能力和疲劳寿命。 第二部分:先进汽车材料的应用与性能评估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内容,详细剖析了当前汽车工业为实现轻量化和提高性能而广泛采用的各类先进材料及其应用技术。 第四章 高强度钢材的演进与应用 高强度钢(HSS)和超高强度钢(UHSS)是当前车身结构的主流材料。本章系统介绍了马氏体钢(Martensitic Steel, MS)、先进高强钢(AHSS,如双相钢DP、相变诱发塑性钢TRIP)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其热处理工艺。重点讨论了“差异化材料应用”(Tailored Blanks/Properties)技术,即在同一部件上实现不同强度区域的集成。内容涵盖了这些钢材的焊接性能、成形性限制以及在关键承力结构(如B柱、门槛梁)中的具体部署策略。 第五章 铝合金在汽车结构中的应用 为追求极致轻量化,铝合金的应用日益广泛。本章深入讲解了汽车结构常用的铝合金系列(如5系、6系、7系),特别是针对压铸、挤压和钣金成形的特定合金特性。详细阐述了铝合金连接技术,如自冲铆接(SPR)、搅拌摩擦焊(FSW)以及结构胶接在多材料连接中的关键作用。此外,还对比分析了铝合金车架与钢结构车架在成本、可修复性及回收利用方面的差异。 第六章 复合材料与功能性材料的集成 本章探讨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等非金属材料在高端或特定轻量化部件(如发动机罩、车顶、电池包外壳)中的应用潜力。讨论了纤维铺层设计、树脂基体的选择以及制造工艺(如RTM、预浸料热压)对部件性能的影响。同时,也涵盖了具有特殊功能的集成材料,例如应用于车身内部的吸能泡沫材料、声学阻尼涂层以及热管理材料在电池系统结构中的应用。 第七章 材料性能的耐久性与可靠性评估 结构材料的长期服役性能至关重要。本章专门讨论了材料在汽车使用环境下的失效模式。内容包括: 腐蚀防护: 针对钢材的电泳(E-coat)体系、镀锌层的失效机制,以及铝合金的表面阳极氧化处理。 疲劳寿命预测: 结构部件在交变载荷下的疲劳机理,S-N曲线分析,以及高周疲劳(HCF)与低周疲劳(LCF)的评估方法。 连接界面的可靠性: 焊点和胶接界面的热影响区(HAZ)性能退化分析,以及连接件在长期振动载荷下的失效分析。 第八章 制造工艺与成本效益分析 先进材料的应用必须与经济高效的制造工艺相匹配。本章从工程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了不同材料和结构设计方案的制造成本、模具开发难度以及生产节拍。重点对比了冲压成形、压力铸造、以及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复杂结构件制造中的优势与局限性,为工程师在材料、设计与工艺之间的平衡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总结 本书汇集了材料科学、结构力学、碰撞安全和先进制造工艺的前沿知识,为读者构建了一个从宏观结构设计到微观材料选择的完整知识体系,是推动汽车工程向更高效率、更高安全性和更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潜在读者群体似乎非常专业,但如果它能在某些章节对材料的成本效益分析有所侧重,那就更贴合工业界的实际需求了。毕竟,再好的技术,如果成本失控,也无法大规模应用。我尤其关注内饰和外部涂层材料的发展。例如,如何研发出既耐刮擦、抗紫外线,同时又易于回收的塑料和涂料?这些“软性”材料的选择对用户体验和品牌的长期价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期望看到关于生物基材料(Bio-based materials)在汽车内饰中的应用前景的探讨,这不仅关乎环保,也代表着未来材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供应商选择和供应链韧性的案例研究,讨论在当前全球供应链波动下,如何确保关键材料的稳定供应,那就从技术手册升级成了战略参考指南。

评分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传统金属材料的范畴,大胆探讨未来汽车材料的“智能”属性。比如说,自修复材料在汽车外板上的应用潜力,如何通过嵌入微胶囊技术来延长车身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或者,对那些能够感知温度、压力甚至应力的功能性材料的介绍,它们如何帮助车辆实现更主动的安全管理?另外,对于材料回收的“闭环”设计理念,我非常感兴趣。这本书如果能提出一套完整的生命周期评估(LCA)框架,用于量化不同材料方案的环境足迹,这将是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这种前瞻性的、结合了功能性与环境责任的视角,才能真正体现一本面向未来工业的技术著作的价值所在。

评分

说实话,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关于全球汽车产业在法规驱动下,材料技术迭代的路线图。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对电池包的材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比如对热管理材料的创新需求。我非常想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例如欧盟的REACH法规和中国的相关标准,是如何影响材料供应商的技术路线选择的?这本书如果能涵盖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比如材料科学与计算模拟的结合,展示如何通过有限元分析(FEA)来预测新材料在复杂应力场中的表现,那就更具价值了。想象一下,如果书中能有一章专门剖析汽车车身结构件从冲压到焊接过程中,材料微观结构发生的变化及其对最终强度的影响,那对于理解汽车安全性能的底层逻辑将是极大的帮助。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系统性阐述,才是真正能提升专业深度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一种沉稳的灰蓝色调,让人联想到工业和精密仪器。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厚实的装帧吸引了,感觉内容一定非常扎实。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现代汽车制造过程中,材料选择背后的环境考量和技术挑战。比如,我一直很好奇,在追求更轻量化和更高强度的同时,如何平衡材料的可持续性和回收性?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上被大量使用的合金,新的替代方案是如何从基础科学层面被研发出来的?我希望看到关于先进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或新型高强度钢,其力学性能与耐久性测试的详细数据和分析框架。书中如果能结合一些实际的故障案例分析,比如在极端温度或高应力环境下材料的失效模式,那就太棒了。这能帮助工程师们更具前瞻性地进行设计和选材。另外,我也很关注汽车电子元件和电池材料的最新发展,它们在轻量化和能源密度上的突破,对整个汽车工业的未来走向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如果能体现在对实验方法论的严谨探讨上,我会非常欣赏。汽车材料的测试标准非常多,涉及振动、疲劳、腐蚀等多个维度。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先进无损检测技术(NDT)在材料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案例,比如超声波或X射线层析成像技术如何被整合进生产线,用于实时监控焊接质量或复合材料的固化程度。如果书中能详细解析一些国际标准背后的科学原理,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测试步骤,那就更有启发性了。比如,为什么疲劳寿命的测试要选择特定的载荷谱?这些细节决定了一本书的专业高度。此外,对于材料的界面科学——例如不同材料粘接时的性能表现——如果能有深入的剖析,那将为多材料连接技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