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和软件工程 生存周期管理 过程描述指南(GB/T 30999-2014/ISO/IEC TR 24774:2010) [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Lifecycle Management-Guidelines for Process Description]

系统和软件工程 生存周期管理 过程描述指南(GB/T 30999-2014/ISO/IEC TR 24774:2010) [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Lifecycle Management-Guidelines for Process Descrip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系统工程
  • 软件工程
  • 生命周期管理
  • 过程描述
  • 标准规范
  • GB/T 30999-2014
  • ISO/IEC TR 24774:2010
  • 工程管理
  • 质量管理
  • 流程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50661493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88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Lifecycle Management-Guidelines for Process Description
开本:16开
出版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系统和软件工程 生存周期管理 过程描述指南(GB/T 30999-2014/ISO/IEC TR 24774:2010)》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IECTR24774:2010《系统和软件工程生存周期管理过程描述指南》。《系统和软件工程 生存周期管理 过程描述指南(GB/T 30999-2014/ISO/IEC TR 24774:2010)》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提出并归口。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元素特性的描述
4 使用过程视图

附录A(资料性附录)过程描述示例
附录B(资料性附录)过程视图示例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的软件创新与治理:面向未来业务的架构重塑与敏捷实践 图书简介 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软件系统作为支撑现代商业运作的基石,其设计、开发、部署和维护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书聚焦于如何在全球化、高速迭代的技术栈背景下,构建出既能满足当前业务需求,又具备强大未来适应性的信息系统。它旨在为架构师、技术领导者、高级开发人员以及关注软件治理的管理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工具集,以应对软件工程领域面临的复杂挑战。 本书摒弃了对单一技术栈或特定开发方法的过度沉迷,而是深入探讨了支撑卓越软件交付的三大核心支柱:面向价值的架构设计、面向效率的工程化实践,以及面向风险的治理框架。 --- 第一部分:重塑企业的数字基石——面向价值的架构设计(Architecting for Value) 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将业务战略无缝映射到技术蓝图上。在微服务、云原生和分布式计算日益普及的时代,架构决策不再是纯粹的技术选择,而是直接影响业务敏捷性和成本结构的关键杠杆。 第一章:业务驱动的架构愿景与演进 从技术驱动到价值驱动: 如何建立“业务能力地图”与“技术架构地图”之间的双向映射关系。重点分析如何识别那些对核心业务价值贡献最大的系统边界,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架构拆分或整合。 架构的非功能性需求管理(NFRs): 深入分析性能、可扩展性、安全性、可观测性等非功能性指标在不同业务场景(如高频交易、大规模用户访问、数据合规性要求)下的具体量化指标和权衡机制。探讨“架构评审会”如何从技术检查转变为价值验证会议。 架构演进的模式与决策矩阵: 介绍“绞杀者模式”、“平台化迁移”等经典演进策略,并提供一套基于成本、风险、收益的架构决策矩阵,帮助团队在单体、SOA、微服务之间做出合理的过渡路径选择。 第二章:云原生时代的架构范式转变 容器化、编排与服务网格: 详细解析Kubernetes生态系统在提升部署一致性、资源利用率和弹性伸缩方面的核心价值。深入探讨服务网格(Service Mesh)如何实现流量管理、安全策略和服务间通信的无侵入式治理。 数据架构的分布式挑战: 探讨在微服务架构下,如何设计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CAP理论)的权衡策略。内容涵盖事件驱动架构(EDA)中的数据同步、领域事件的捕获与发布,以及分布式事务的补偿机制。 Serverless与边缘计算的战略定位: 分析FaaS(Function as a Service)如何改变成本模型和运维复杂度,以及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在低延迟、数据主权合规性场景下的应用潜力。 --- 第二部分:提升交付效率的工程化实践(Engineering for Velocity) 软件交付的速度与质量是现代IT部门的核心竞争力。本部分着重于通过自动化、标准化和流程优化,实现持续集成、持续交付和持续部署(CI/CD)的工程文化落地。 第三章:构建可靠的CI/CD流水线 从代码到生产的自动化闭环: 详细阐述如何设计一个端到端的自动化流水线,涵盖从版本控制、静态代码分析、单元/集成测试、安全扫描(SAST/DAST)到环境自动部署的全过程。 环境一致性与基础设施即代码(IaC): 探讨Terraform、Ansible等工具在保证开发、测试、生产环境高度一致性方面的作用。重点讲解“环境漂移”的预防机制和金丝雀发布(Canary Release)的自动化策略。 测试金字塔的再审视: 在敏捷和DevOps背景下,如何优化测试资源的投入比例。强调契约测试(Contract Testing)在解耦服务依赖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混沌工程(Chaos Engineering)来主动发现系统弱点。 第四章:可观测性驱动的运维与反馈 超越监控的“可观测性”三支柱: 深入解析日志(Logs)、指标(Metrics)和分布式追踪(Traces)如何协同工作,为故障排查和性能瓶颈分析提供全景视图。 SLOs/SLAs/SLIs的定义与落地: 如何根据业务目标设定合理的SLA(服务等级协议),将其分解为可测量的SLI(服务等级指标),并最终落地为团队的运营目标SLO(服务等级目标)。 自动化响应与AIOps的初步应用: 探讨如何基于告警事件自动触发修复脚本或扩容操作,以及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历史事件进行模式识别,提前预警潜在的系统风险。 --- 第三部分:确保系统生命力的治理与质量保障(Governance and Quality Assurance) 软件的长期价值不仅在于构建的初始阶段,更在于其可维护性、安全性和合规性。本部分提供了确保软件资产长期健康运作的治理框架。 第五章:安全左移与合规性内建 DevSecOps的实践模型: 讨论如何在开发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左侧)嵌入安全活动,包括威胁建模(Threat Modeling)、依赖项漏洞扫描、以及安全编码规范的自动化检查。 API安全与身份认证机制: 深入解析OAuth 2.0、OIDC等现代身份验证与授权协议,以及API网关在流量过滤、速率限制和注入攻击防御中的作用。 数据隐私与合规工程: 针对GDPR、CCPA等法规要求,探讨如何在数据管道中实现数据脱敏、访问控制和审计日志的自动化记录。 第六章:知识沉淀与团队赋能 代码的“技术债务”管理: 识别技术债务的类型(如设计缺陷、文档缺失、遗留系统),并建立定期的“债务偿还日”或将其纳入Sprint规划的机制。 架构决策记录(ADR)的有效应用: 强调将重要的架构选择、权衡过程和最终结论进行结构化记录的重要性,以对抗知识流失和避免重复决策。 赋能跨职能团队: 探讨如何通过清晰的责任划分(如通过RACI矩阵),结合持续的内部培训和技术分享,提升整个工程团队对新架构和流程的掌握度,最终实现软件工程的自我驱动和持续改进。 本书的整体视角是务实的、面向实战的,旨在帮助读者跳出孤立的技术实现,从业务价值、工程效率和风险控制的综合维度,全面提升其组织交付高质量、高弹性软件系统的能力,以稳固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竞争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对软件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的深度回溯。它非常系统地梳理了描述过程的各个层面,从输入、输出到活动、角色分配,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原则。这对于建立组织内部统一的流程语言和术语体系非常有帮助,可以有效减少因沟通不畅导致的效率损失。但是,这种深度聚焦于“描述标准”的写法,导致全书的基调略显枯燥和学术化。它更像是参考资料而不是可以轻松阅读的书籍。我发现自己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照手头的工作文档去思考如何应用这些规范,而不是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新的工作方法。这本书成功地完成了它作为“过程描述指南”的使命,但作为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思考、改变工作习惯的启迪之作,它的感染力稍显不足。它告诉了你如何准确地写下你正在做的事情,但没有太多地探讨如何做得更好。

评分

我个人对这本书的实用性评价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它对过程描述的各个要素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界定,这无疑能极大地提升文档的质量和可追溯性,尤其是在需要进行严格审计或合规性检查的项目中,这本书简直是救命稻草。它提供的模板和框架,让“写文档”这件事从一件令人头疼的差事,变成了一个有章可循的任务。但另一方面,它过于注重“描述”本身,而对“实践”的着墨不多。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些描述指南是如何在不同的项目规模、不同的技术栈中被有效实施的案例分析。例如,一个敏捷团队如何将这些指南融入到他们的迭代计划中?一个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团队又该如何调整这些描述框架来适应硬件限制?这本书似乎将这些实践层面的考量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消化和转化,它提供的是蓝图,而不是建造房屋的具体施工技巧。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手来说,这可能有些偏理论化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确实挺吸引人的,关于系统和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管理,这是一个在实际工作中至关重要的领域。不过,读完之后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非常详尽的“如何描述过程”的说明手册,而不是一本提供创新性思维或深入理论分析的著作。它就像是把流程描述这个环节拆解到了极致,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的描述要求都掰开了揉碎了讲,对于那些需要严格遵守标准、撰写合规性文档的团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个极好的参考。如果你想知道如何用最规范、最符合国际标准的方式来记录你的开发过程,这本书绝对能帮你把文档做得滴水不漏。但如果你期望从中找到关于敏捷转型、DevOps实践的最新趋势,或者对现有流程进行颠覆性创新的灵感,那可能会有些失望。它更侧重于“描述的清晰度”和“标准的遵循性”,而不是“过程的有效性”或“实践的先进性”。总的来说,它是一本扎实的工具书,但对于寻求前沿洞察的读者来说,或许深度略显不足。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在结构上给我的感觉是极其严谨和规范化的,简直就是一本教科书级别的规范指南。它似乎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如何构建一个清晰、无歧义的过程描述框架上。对于那些初入软件工程领域,或者需要进行跨部门、跨组织流程对接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结构化思维。它强调的重点似乎是如何确保过程描述能够被不同背景的人员准确理解,避免因描述不清导致的实施偏差。这种强调细节和一致性的做法,在大型、复杂的系统中尤为重要。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总觉得它缺少了一些“人情味”和“实战经验的碰撞”。它描述的流程是理想化的,完美无瑕的,但现实中的软件开发总是充满了妥协和变通。这本书似乎没有太多篇幅去讨论如何在资源受限或需求频繁变更的情况下,灵活地应用这些描述指南,更多的是在描述一个“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完美流程,而非“在现实中如何操作”的实用策略。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标准化和清晰度的极致追求上,这对于希望建立成熟工程管理体系的企业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它将ISO标准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可描述的指南。然而,对于那些追求“轻量化”和“快速迭代”的初创公司或者小型团队来说,这本书所要求的详细程度可能会被视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这种“事无巨细”的描述要求,本身就是对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投入。我一直在寻找关于如何在保持过程描述完整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开销的方法,但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前者。它似乎默认了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流程的完整性高于一切,而对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压力似乎被置于次要位置。所以,这本书更适合于那些系统稳定、寿命周期长、对安全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领域,而在快速变化的技术前沿领域,其详尽程度可能需要被适度裁剪才能发挥效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