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0799-2014):鲜、冻肉运输条件 [Fresh and Frozen Meat Transport Condi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0799-2014):鲜、冻肉运输条件 [Fresh and Frozen Meat Transport Con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肉类运输
  • 冷链物流
  • 食品安全
  • 国家标准
  • GB/T 20799-2014
  • 鲜肉
  • 冻肉
  • 运输条件
  • 质量控制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50661499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541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Fresh and Frozen Meat Transport Con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
字数: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0799-2014):鲜、冻肉运输条件》规定了鲜、冻肉运输相关的术语和定义、运输工具、包装、标志、运输控制、装卸、管理、文件和记录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0799-2014):鲜、冻肉运输条件》适用于鲜、冻肉的运输管理。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运输工具
5 包装与标志
6 运输控制
7 装卸要求
8 管理要求
9 文件和记录的要求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探寻现代物流的基石:冷链运输的智慧与实践 图书名称:[此处应为另一本与《鲜、冻肉运输条件》无关的图书名称]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现代物流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分支——通用货物运输条件与规范,特别是针对常温、非易腐货物的储存、包装、装载及运输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管理要求。我们避免了对特定生物性产品(如鲜活、冷冻肉类)的特殊性进行探讨,而是聚焦于构建一个稳健、高效、通用的物流框架。 本书的结构围绕现代供应链对标准化的迫切需求展开,共分为六大部分,力求为行业从业者、物流规划师以及质量控制人员提供一套可操作、可借鉴的实践指南。 --- 第一部分:现代物流环境与通用运输法规框架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全球及国内货物运输的大环境,强调了标准在维护供应链效率和安全中的核心地位。我们详细阐述了适用于一般工业品、耐储存化学品(非危险品范畴内)及通用包装货物的国际贸易术语(如最新的Incoterms修订版)及其在运输合同中的应用。 重点解析了适用于常温、干燥环境下货物的运输法规遵从性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货物分类代码的界定、运输过程中文档记录的标准化流程(如提单、运单、装箱单的互联互通)。我们深入研究了非温度敏感货物的最小质量和安全要求,为企业构建合规的运输体系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通用包装材料的选择与性能测试 包装是货物安全抵达目的地的第一道防线。本章集中讨论针对非湿度敏感或对湿度变化不敏感的通用包装材料的性能评估。 纸板箱与瓦楞结构: 详细介绍了C型、B型等不同楞型的抗压强度计算模型,以及在堆码过程中考虑的动态载荷与静态载荷的平衡点。内容涵盖了基于 Mullen 测试和边压测试(ECT)的包装强度判据,确保纸箱在正常堆放和轻微冲击下的结构完整性。 木制托盘与栈板的标准化: 探讨了欧洲标准(EUR/EPAL)、北美标准(GMA)以及亚洲标准托盘的尺寸、材质(硬木、软木)及其承载能力差异。特别强调了针对干燥货物的托盘结构优化,以最大化通风和堆垛稳定性。 收缩膜与捆扎带的应用: 区别于对特定温度敏感货物的二次密封,本章侧重于讨论如何通过拉伸率、预拉伸技术和热收缩工艺,实现对外部灰尘、轻微摩擦的防护,以及加固件在卡车和集装箱内的固定效果。 第三部分:常温货物存储与仓库管理技术 本部分将焦点从运输环节延伸至物流的枢纽——仓库。内容完全围绕常温(通常指15°C至30°C区间内稳定)储存条件展开。 仓库设计与布局优化: 讨论了针对固定尺寸、标准包装货物的最佳存储密度计算方法,包括通道宽度、货架类型(如窄巷道、驶入式)的选择原则,并引入了先进的ABC分类库存管理系统在库内作业流中的应用。 库存环境监控的通用指标: 强调了对环境湿度、通风换气次数的常规监测,而非对特定温度区间的精确控制。介绍了湿度感应器的校准与数据记录标准,以满足审计要求。 货物出入库的流程控制: 详细阐述了先进先出(FIFO)和先进先出(FEFO)在非易腐货物管理中的应用场景,并引入了批次管理(Batch Control)技术,用于追踪特定生产批次的通用产品。 第四部分:公路、铁路与海运的通用装载技术 装载是决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本书提供了针对标准集装箱(20英尺、40英尺)和普通厢式货车的通用装载规范。 载重平衡与轴载分配: 针对卡车运输,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车辆的轴荷限制要求,进行货物重量的科学分布,确保行驶安全和道路法规的遵守。内容侧重于静态重量分配模型,而非对运输过程中动态晃动产生的额外载荷分析。 集装箱装载的稳定性分析: 阐述了如何通过“墙式堆码”、“柱式堆码”等技术,结合使用气囊(Dunnage Bags)或木垫块,来消除货物在海运颠簸中的侧向和纵向位移风险。计算了货物与集装箱壁之间的最小填充间隙要求。 铁路运输的固定与缓冲: 介绍了铁路平板车和棚车装载时,固定钢带、木楔和缓冲材料的使用标准,重点在于如何承受长途铁路运输中特有的冲击载荷。 第五部分:物流信息系统与数据标准化 在现代供应链中,信息的透明度与准确性与货物的物理状态同等重要。本部分专注于通用物流信息流的规范。 EDI与API在订单管理中的集成: 探讨了如何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或应用编程接口(API),实现供应商、承运商和收货方之间关于订单、发货通知(ASN)和运输状态的自动化同步。 通用货运追踪技术: 介绍了基于GPS和GSM网络的实时位置追踪系统的部署与数据解析,这些系统主要用于提供货物的宏观位置和整体运输时间预估,而非监测货物体积内部的微观环境参数。 物流绩效指标(KPIs)的设定: 提供了针对准时交货率(OTD)、运输周期时间(Lead Time)和运输差错率等通用物流KPI的计算方法和行业基准参考值。 第六部分:事故应急响应与保险基础 本章为通用货物的运输风险管理提供了基础框架。 一般货物运输事故处理流程: 针对包装破损、货物丢失或污染(非特定危险品引起的)的现场记录、取证和初步处置流程。 运输保险基础知识: 解释了一切险(All Risks)与基本险之间的区别,以及在签订运输合同时,如何根据货物价值确定合适的投保比例和除外责任范围。 本书以其严谨的结构、实用的案例分析和对通用标准的深度解读,致力于成为物流管理人员手中一份不可或缺的、专注于非温度敏感货物安全与效率的权威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次接触时,可能只是关注于如何满足“合规性”的要求;但随着对细节的深入挖掘,我开始将其视为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的“教科书”。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是高度模块化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角色——无论是采购、物流经理还是质量控制人员——快速提取所需的部分进行深入学习。我发现,书中对不同运输工具的适应性考虑也十分周全,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而是针对冷藏车、集装箱等不同载具的特性给出了差异化的要求,这体现了极高的实操性和灵活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引导我们从“被动应对检查”转向“主动构建最优流程”,这种思维升级才是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法律条文的精确性”和“技术手册的易懂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初看之下,那些GB/T开头的编号和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参数,确实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官方色彩,让人不敢有丝毫懈怠。然而,一旦进入具体的操作指南部分,语言就变得非常具象化,仿佛作者正站在你身边,一步步指导你完成装载、温控和卸货的全过程。我尤其欣赏那些在条款后附带的“注释”或“说明”部分,它们往往用更加口语化但又不失专业性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必须如此操作,这极大地帮助了我们理解标准背后的逻辑和目标,而不是死记硬背。这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叙事策略,让冰冷的技术规范变得有血有肉,让人心甘情愿地去遵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实中带着一丝严谨的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政策汇编,但翻开后发现,它的排版居然出乎意料地清晰,即使是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也通过恰当的字体和留白得到了很好的区分,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尤其是目录部分,逻辑结构非常清晰,让人能迅速定位到自己关心的章节,这一点对于需要快速查阅规范的行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穿插的那些图示和表格,用料十足,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堆砌,更像是精心设计的可视化辅助工具,极大地提升了理解效率。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是一本值得信赖的工具书。装订也相当结实,看样子能经受住反复翻阅和携带的考验。总而言之,初次接触就被它专业又不失亲和力的“外在”所折服,让人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考察,每一个条款的论述都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这让我对“规范”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它不是那种空泛地喊口号,而是真正深入到了细节的肌理之中。举例来说,对于温度控制的描述,它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产生偏差的环节,从环境监测的精度要求,到应急预案的设置,都考虑得面面俱到。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不同肉类在不同状态下(比如冷藏与冷冻)的温敏特性分析特别感兴趣,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梳理和比对国内外现有的最佳实践,并最终形成了一套既符合国情又具有前瞻性的标准。这种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的能力,体现了制定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对行业负责任的态度。读完后,你会由衷地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份规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行业责任书。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纸面上的内容所能体现的范围。它更像是一部浓缩了数十年行业经验和无数次试错教训的“智慧结晶”。我体会到,这套标准背后的制定者,必然经历过无数次的跨部门协调和严苛的反复论证,才能将复杂的现实问题转化为如此简洁而有效的规范。每一次阅读,都会激发我思考我们当前操作流程中的潜在漏洞。例如,书中对记录完整性的强调,不仅仅是行政要求,更是对自己产品质量负责的体现。它迫使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更完善的追溯体系。这种标准带来的“赋能”效果是巨大的,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整个供应链上的所有参与者都有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和明确的行动指南,极大地减少了因理解偏差而造成的损失和推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