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者可鉴,来者可追”,这是中国古代生活史丛书最初的立意及最终的目标。本系列丛书采取文化生活史的视角及讲述方式,向读者介绍现实生活中熟悉之事的历史演变历程,如美食、茶艺、服饰、娱乐等。在致力于用严谨不失趣味的语言向大众还原中国古代历朝各代的生活细节的同时,还能令人对中国历史形成立体、感性的认识,于现实生活中一窥古意之美。
《风雅宋:宋朝生活图志》是一本优美的散文体历史读物,从大量的优美诗词中挖掘出从高堂之上至江湖之远的、形形色色的历史记忆,可谓“话中有词,词中有话”。本书分梦华、百事、闲乐、红颜、婚育五大主题,向读者娓娓道去宋人衣、食、住、行的生活细节。它是一本有内涵接地气的枕边书,也是一段有料有趣的历史记录,打开它,你会领略到一片意想不到的风景。
梁志宾,广州深圳人,85后文史作家。自幼熟读唐宋史书,已出版《汴梁如梦正繁华》《大宋幽影录》等书,并发表《王衍——清谈误国的背后》《诗语驿路话韩愈》等若干文化散文。
梦华
老饕行踪 —— 孟元老和他的开封城
武林旧游 —— 周公瑾和他的杭州城
樊楼灯火 —— 两宋酒楼文化漫谈
一瓯风月 —— 江湖茶坊
百事
满城风雨 —— 宋代房租知多少
吟叫百端 —— 宋朝的叫卖声
声闻天阙 —— 击鼓鸣冤
祝融之战 —— 火政
暮鼓晨钟 —— 报时
夏虫言冰 —— 消暑
红颜
三寸金莲 —— 缠足
巾帼庖厨 —— 厨娘
玉燕钗头 —— 头饰
胜日寻芳 —— 女性出游
闲乐
花样年华 —— 从宋代男子簪花说开去
狸奴往事 —— 宋代养猫风气
冲向云霄 —— 宋代的蹴鞠运动
瓦舍勾栏 —— 都市游艺场
婚育
罗带同心 —— 宋代婚礼
婚前婚后 —— 宋代婚恋面面观
暖泉初清 —— 洗儿趣谈
雏凤新声 —— 人生的春天
参考文献
后记
一日三餐是中国人的食俗惯制。在宋朝以前,缘于稼穑艰难,收成不好,古人每日通常只吃两顿。在宋朝,除却战乱和歉收的年份,只有那些乡村贫苦佃户才不能营三餐之饱。所以,宋人一般只关注将正餐定在何时,而不是担忧自己能否消受得起一日三餐。
东南的僧道中人每天两粥一饭,这些方外之人的正餐当在“一饭”之时。由官方资助的在校学生“多止两餐,日午别有点心”,这点心也可算成一顿简便的午餐。太学和国子学相当于宋代的清华、北大,这两所学院的食堂在“三八课试日”时,还会例行加餐:春秋季加炊饼,夏季冷面,冬季则是“太学馒头”。
宋神宗先前总是担心太学食堂伙食不佳,有悖于本朝“崇文养士”的宗旨。元丰年间,他下令取来一份当日的太学餐点。一份太学馒头便被送到御桌前,皇帝尝过后,龙颜大悦:“朕以此养士,可无愧矣!”自此,太学馒头蜚声四海,太学生们往往不舍得独享,常将它们分给亲友们品尝。李清照初嫁时,夫君赵明诚还是一名太学生,不知她尝过这太学馒头没有?至南宋时,临安城的市面上已有太学馒头出售,文学家岳珂①尝过之后,味蕾都快开出花来了,他忍不住挥毫赞颂道:
几年太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
白莲肤。
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牙齿辜大嚼,流涎才合
慰馋奴
孟元老虽要上早朝,但朝廷规定隔五日一常朝,加上大节日的礼节性朝集,他每月早起的天数不会超过十天。在暇时,自可睡到天明再起。梳洗毕后,可去街上闲逛,这时或还未到午饭时间,可进家酒楼享用诸如酥蜜食、枣馉、磴砂团子、香糖果子、蜜煎雕花等午前甜点。选临窗的座位坐下,闲看人来人往,不知不觉中,日已高悬,风轻云淡。
中午时分,开封各大酒楼所能提供的诸色菜肴以此时居多。各地精英与人才聚集本城,加之人员流动性大,没有一家酒楼能一统“众口难调”的开封食林。吃饭还是吃面以及上哪个饭馆进膳,成为每一个开封人“舌尖上的烦恼”。
北人喜面食、南人喜米食的局面不是近代才形成的,它在北宋已颇现端兆。汤饼、带馅的包子、馄饨、炊饼、毕罗①是北宋的经典面食,它们都是北人的主食。南方人则“罕作面饵”。假设武大郎移居南方,估计守半天也卖不出半个炊饼。
宋朝南人不吃北食的例子不胜枚举。宋高宗绍兴末年(1162年),侵宋金军大败而归,遗下“粟米(粗粮)山积”的军粮。宋军“多福建、江浙人,他们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饿死的南方士兵不是不吃“抢来之食”,只是他们的肠胃使得他们不敢吃北方的粮食作物。宋代南方还有一个土俗:孝顺的农村媳妇会给公婆吃米,不孝顺的农村媳妇就给公婆吃面。北宋的南方人因何对面食如此不待见?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人很难吃得惯北方的面食,他们也自会认定南方出产的稻米要优于北方人用于磨面粉的麦子。苏东坡是四川人,他在黄州城的东坡垦荒时种过大麦,次年,他收获了2000多斤的大麦。这大麦也成为了苏东坡一家的主要口粮。但儿子们却嫌父亲做的大麦饭难吃,他们抱怨说:“大麦饭吃起来好像是咬虱子!”还有一些南方人坚称面食有毒。
……
看尽纷华成往事 图文一卷有余情
——《风雅颂·宋朝生活图志》序
余惯写小诗短章,绝少为文。日前蒙梁君志宾不弃,颁此大作相示,嘱为作序,余诚惶诚恐,怕难负所托,又俗务缠身,难以静心,故拖延有时,下笔踌躇。近日略闲,细读全文,顿觉书香扑鼻,两宋天光云影、风花雪月、人情物事、市井百态、世相纷华,跃然纸上,读之如梦回宋代,景化情生,有感于心,因试笔妄言一二,聊报梁君厚爱之谊。
以史为鉴,思接千载,而知兴替。纵观中国封建王朝历史,有宋一代,无论经济、文化、科技等,皆足以令人注目、心生向往。其辉煌成就,前所未有,极尽一时繁华。陈寅恪先生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此言诚然也。北宋时,幅员辽阔,统治者意在守势,富国而不强兵。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语大臣云:“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又立誓碑定制“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故宋代历来以富国重文而治,士人得到厚视倚重。其时农业、商业、制造业、手工业、开采业诸类经济发展兴盛勃发。诗词、歌赋、杂技、戏曲、民乐、小说、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发展高度繁荣,文人墨客,名士风流,风骚冠于宋代者众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三端便诞于宋代,彪炳史册,可知宋代科技之发达也。当斯时,宋室既无秦之霸气,又乏隋唐之豪气,是以臣民优养日久,积弱弊生,在相对宽松之生活环境中,上至王公贵胄、士大夫,下至市井小民,都安于闲逸散漫,寻求红尘乐趣,过惯潇洒自在,而无忧患之想的生活。岂料繁华梦醒,北宋终在一派仓皇的景象和唏嘘声中落幕。两宋之交,战祸绵延,君臣南渡,江山飘摇。南宋小朝廷奔逃江南,偏安一隅,勉延宋祚,百五年间,时势多幻,繁华虽不及汴梁,但江南鱼米富庶之地,仍称得上小康升平,难怪乎林升要大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慨!
读梁君大作,梦回宋朝,悠游其中,景象在眼,能不快哉。是书熔史识、诗笔、文心于一炉,经作者轻松、戏谑、考辨、妙解之语,别出心裁,娓娓道来,直欲再现历史壮阔图景,引人入胜。又以不同角度,立体思维,将两宋历史片段有机组织,深入剖析,以小见大,图文并茂,使读者诸君能更清晰简扼地了解历史、重温历史,感受宋人之真实生活。如老饕行踪一节,开封城繁华景象涌现笔端,叫人在琳琅满目之美食街前垂涎欲滴,流连忘返。又夏虫言冰、花样年华诸节,古人制冰之智,男子簪花之俗,也叫人啧啧称奇矣。
梁君此作,虽分五章,实包罗万象,宋人之生活、习俗、景象、风气皆有可观,宋代之经济、文化、科技已可窥全貌。法国学者谢和耐云:宋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宋代既显特别又至为重要,虽表象繁华,生活优游,然又予人以积弱多弊、外侮频仍之感。尽管如此,生于宋代之臣民,想必应感骄傲和自豪。或问,中华上下数千年,若让余穿越历史,重温古人生活,将选何朝何代,余必答曰“宋代”。盛世重文,文人之幸,余虽不才,差可算半个文人,故于宋代久生向往也。读此宋人生活图志,两宋纷华种种,如梦如痴,都来眼下,权以小文作引,愿与读者诸君,品读斯文,重温历史,晤对古人,回味宋朝。
是为序。
癸巳冬至陈文雄识于敦斋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文字排版,本身就是一种对宋代美学的致敬。拿到实体书时就被那种沉静内敛的气质所吸引,而内容更是没有辜负这份期待。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但表达方式却极其温和、舒缓,读起来没有丝毫压力。它成功地做到了深入浅出,即使是对历史了解不多的人,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并从中获得乐趣。特别是对于宋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剖析,那种在政治高压下依然坚持独立思考和文化坚守的态度,读来令人动容,也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审视“文人”的重量和价值。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在追求效率和速度时,可能遗失掉的那部分对“慢生活”和“精致感”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穿越时空的邀请函!我原本以为我对宋朝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寥寥数语,但读完这本书后,那种鲜活的市井气息、精致的生活美学,扑面而来,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我们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从清晨集市上贩夫走卒的吆喝声,到文人墨客雅集时精选的茶盏,再到寻常百姓家灶台上冒出的烟火气,每一个细节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纷繁的世俗中,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近乎执着的追求。特别是对宋代园林艺术的描绘,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读来让人心旷神怡,恨不能即刻动身,去寻访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旧迹,重温那份遗落的雅致。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历史的刻板印象,让我对“宋人”有了全新的、立体化的认知。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抱着尝试的心态翻开这本书,没想到竟然一口气读到了深夜,眼睛都舍不得离开屏幕(或书页)。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不像有些历史著作那样故作高深或堆砌史料,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带着你信步慢游于那个繁华的朝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宋代“物哀”情怀的捕捉,那种对稍纵即逝之美的珍视和淡淡的忧伤感,透过文字的力量,清晰可辨。比如对宋人服饰色彩的描述,那种低饱和度的雅致,与现代人追求的张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它教会我的不是历史的结论,而是理解历史的视角——理解宋朝人如何将日常琐事提升到艺术的高度。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旁征博引却不显芜杂,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知识与审美的深度对话,每次合上书本,都能感觉到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评分我很少对非虚构类书籍产生如此强烈的“沉浸感”。这本书的细节铺陈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仿佛作者真的在宋代的某个角落亲自生活过。从一张宋瓷的釉色变化,到一曲民间小调的韵味,再到一桩寻常买卖中的诚信往来,无一不体现出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和广博的学识。它避免了将历史理想化或脸谱化的倾向,而是展现了一个真实、复杂、充满矛盾却又无比迷人的时代侧影。阅读过程像是一场华丽的沉浸式展览,你不仅看到了当时的“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了“人”——理解宋代社会结构如何支撑起那份独特的生活哲学。对于想要真正领略宋代生活神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近些年来最值得推荐的一部力作,它拓展了我对古代文明深度与广度的认知边界。
评分这是一部充满烟火气的“反”正史佳作。我们习惯了从帝王将相的角度去审视历史,但这本书却将聚光灯打在了宋代的普通人身上,这视角非常独特且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遥远的年代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它对宋代娱乐生活的刻画,从瓦舍勾栏的说书艺人到街头巷尾的叫卖声,都充满了生命力。读到关于宋代饮食文化的章节时,我甚至忍不住在脑海中复盘了自己厨房里能做出的最接近古意的菜肴,那种代入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它不是干巴巴的知识点罗列,而是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串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重塑了我们对“繁荣”的定义——宋朝的繁荣,根植于对日常生活的精雕细琢和对精神世界的丰富追求,而非单纯的疆域辽阔或武功赫赫。
评分在介紹宋朝的書籍中全是不錯
评分苏轼的诗变化多端,雄放洒脱。其吸收前朝所有诗人的手法,并长于各种诗体,尤其是古体与七言近体,可谓别开生面,奔放灵动,成为宋诗一代大宗。黄庭坚虽出于苏门,但却开创江西诗派,他的诗歌模仿杜甫,讲究炼字煆句,显得耐人寻味。之后又有“南宋四大家”,即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和尤褒,也堪与北宋三家相比。
评分上学的时候确实不喜欢古诗,总觉得晦涩难懂,一句诗能给拆解成好多的含义。对于我们这些脑子比较直的孩子来说,除了机械般的记忆,其他老师所讲的那些深远的意境基本是感受不到和理解不了的。充其量是似懂非懂。而经过了高考之后,除了学文学的同学继续与古诗为友,相信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再读过古诗。就这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好像就从我们的生活中慢慢淡出了。
评分不错的图书,介绍宋朝百态
评分苏轼[146]
评分其实挺喜欢看历史的点点滴滴的
评分书本内容还没有看,看起来就舒服,肯定是不错的。希望开卷有益哟。
评分是了解历史和文化的很值得推荐的一本书,好书!
评分一般,建议不要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