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社會,人們不再追求“經濟飛速發展”和“效益很大化”,而是享受簡約的生活方式;不再終日奔波、蝸居在大都市,而是重新發現地方的特色和自然的力量;不再努力工作拼命掙錢、苦心鑽研如何升遷,而是為瞭幫助他人、共享快樂、獲得內心的平和與幸福。在這個社會,環保節約成為一種文化,人與人間的交往自然而溫暖。這就是第四消費社會,告彆瞭“購物使人幸福”的時代,人們開始追問“除瞭物質之外,什麼纔能讓人感到真正的幸福”。
日本經曆第三消費社會,逐漸成熟,尤其“3?11大地震”,讓日本民眾幡然醒悟,已經被摧毀的物質,即便恢復原貌又有什麼意義?物質已經不足以讓人感到幸福。在災難中成長的日本,又一次領先跨入瞭第四消費時代。
日本消費社會研究D一人的力作,被譽為“20世紀消費社會史”、“21世紀消費論”!本書將日本社會,自1912年起,分為四個階段,D一消費時代,是少數中産階級享受的消費;第二消費時代,乘著經濟高速發展的春風,以傢庭為中心的消費勢如破竹;第三時代,消費的個人化趨勢風生水起。目前,日本已進入第四消費時代,即重視“共享”的社會。作者作為如傳奇一般創造瞭輝煌的市場營銷信息雜誌《穿越》的主編,記錄瞭一個時代,並基於30年的研究成果預言新時代的到來。消費對大企業、小零售業生存的決定作用自不待言,甚至對每一個人的人生意義都具有絕對影響。在個性化時代,人們是通過消費區彆他人的,你不是因為自己有個性所以選擇這個産品,而是因為選擇買瞭這個産品,而與彆人不同。我們生活在消費社會的大背景下,那麼從消費角度重新劃分社會的不同時代,對於我們認識世界、發現自己具有重要意義。人很大的消費品是人生,最終的消費就是人生的成就。對人來說,很大的問題莫過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是蹉跎時間、碌碌無為的生活,消耗殆盡、車馬勞頓的生活,還是抱著充實、滿足的心態生活。第四消費社會,大傢需要意識到這些問題瞭。
三浦展,1958年齣生,1982年於一橋大學社會學部畢業。1986年擔任營銷雜誌Across主編。1999年成立Culture Studies研究所。基於對消費、傢族、城市等的研究,提齣新的社會模式。著有《“傢族”和“幸福”的戰後史》、《為明日的日本,談一談“share”》等。
簡要目錄
序言——除瞭物質以外什麼纔能讓人變得幸福?
第一章 消費社會的四個階段
第二章 從第二消費社會到第三消費社會的變化
1 第二消費社會與第三消費社會的區彆
2 消費的過度化、個人化
從“消費”到“創費”
從超市到便利店
從物質到服務——餐飲業的發展
産品目錄文化的興起
3 消費者的心理變化
4 大眾的分裂與差距社會的預兆
5不知道想要什麼的時代
6高度消費社會的飽和
第三章 從第三消費社會嚮第四消費社會的轉變
1 第四消費社會及作為其基礎的共享意識
2 作為生活方式的共享
閤租公寓受歡迎的理由
“共費”時代
不炫耀的消費
嚮著全年齡段單身化發展
非正規雇用帶來的影響的增強
3 追求簡約、日本意識、地方意識
4 消費社會的終極形態是什麼?
根本問題在於“消費是什麼”
從物質到人
案例分析 無印良品——作為第三消費社會到第四消費社會過渡的典型商品
采訪 年輕人開始意識到地方的魅力
第四章 消費社會的去嚮
麵嚮“無印良事”的時代 辻井喬氏
瞭解時代的方式
小小共同體成為核心
後記——消費社會160年曆史年錶
什麼是旅行
那麼“重新發現日本”又如何呢?關於這一點拙作《愛國消費》也有所提及,準確的廣告詞是“重新發現日本、美麗的日本與我”,它是1970年至1977年的七年間“廣告史上長城不倒”的宣傳口號。藤岡如是寫道:“不顧一切拼命發展的文明的醜陋一麵,我們隻要想起公害問題就夠瞭。但是,與其把公害看作文明的問題,不如把它當做‘心’的問題來對待。”
“不顧一切拼命發展無疑就是‘心’的問題,銀座的柳葉枯萎,隅田川的魚大批死亡的時候,人們作何感想?我們被物質欲望鬼迷心竅,謳歌經濟發展,所以估計不會有一絲感傷吧。”
“以前的旅遊動輒就像賣畫明信片似的販賣目的地,這樣的旅遊淪落為跟看電視畫麵一個水平。旅遊的喜悅在於自己創造的喜悅,在於發現日本,並在其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我們的宣傳口號‘重新發現日本’就是這個意思。鄉間布滿塵土的無名小路很可能擁有悠久的曆史,抑或是見證瞭無數的故事與傳奇,還有可能聞到鄉野的氣息,聽到收獲的歌謠。這些地方需要你自己去發現、體驗,這纔是旅行,纔是重新發現日本。”(《藤岡和賀夫全集1重新發現日本》1988年)
作為對第二消費社會導緻的物質主義的反省,“心”的問題第一次在廣告史上被大張旗鼓地宣揚。此後藤岡成為自由製作人,遊遍日本的近山地帶。對他來說,“從猛烈到美”和“重新發現日本”並不單是為瞭工作而製作的廣告,而且是他自己的人生觀。
“多重自我”帶來的熱銷
追求真正自我的消費者,與能夠滿足消費者“多樣的自我”的企業形成瞭一種共犯關係,消費者接收到企業提供的關於自我的信息以後,反饋到自己身上,所以消費者經常會産生對於自我的懷疑,從而更想尋找到真正的自己,於是這種尋找自我的循環就會不斷擴大。
但是這種共犯式的循環不會在人們找到唯一的自我時終結,最終消費者的態度將會變成接受多個自我,而且不管怎樣,人們都無法獲得全麵的自我獨特性。如果過度追求自我,就會使自己完全依附於宗教或國傢這種絕對性的存在。若不想變成這樣,那麼最終人們實現的隻能是一部分自我。當人們知道不存在完整的自我後,可以讓一部分的自我和另一個部分的自我相重疊,就算這兩個部分互相矛盾,也隻能把這兩個麵具當作真正的自我。至少這些麵具是真實的,於是現代獨特的自我意識“多重自我”就誕生瞭。
對於企業來說,以自我為賣點已經很難再簡單的吸引消費者瞭,就像共犯關係一樣,共犯雙方會經常懷疑對方或者被對方背叛。同樣,企業也越來越難抓住擁有“多重自我”的消費者瞭。
90年代進入第三消費社會後期,“多重自我”的消費者不斷增加,産生瞭許多令人無法理解的現象,其中音樂CD是很典型的代錶。一部分CD可以熱賣到幾百萬張,而另外一些卻隻能賣齣幾百張,而且一直保持著幾萬張銷量的大眾CD也逐漸消失,如果不引入“多重自我”的概念,這個現象是很難理解的。
假設有一百萬個消費者,而且他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自我,如果他們當中25%的興趣方嚮是相同的,則可以期待25萬張CD的銷量。
但是假如他們每個人都分裂成四個自我,100萬人的“自我”就變成瞭400萬個,400萬的25%就是100萬張,也就是100萬人每個人都會買一張相同的CD,而這就是熱銷的秘密吧。
現代消費者(特彆是年輕人)擁有多重自我,其中之一必然是“與大傢相同的自我”,也就是“和彆人步調一緻的自我”。同時他們也擁有“與彆人不同的自我”,也就是“差異化的自我”。如果以“與大傢相同的自我”為賣點來吸引顧客就會産生熱賣的情況,而“差異化的自我”隻能吸引來很少部分的顧客。所以也就很難再齣現“完整自我”時代裏的熱賣場景。
這些情況也以生活水平上升、CD價格相對下降為背景。如果CD的價格占年輕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過高,那麼他們隻能買自己最喜歡的CD。如果CD價格很便宜,除瞭買一張自己最喜歡的,還能再買一張大傢都喜歡的聽一聽,這樣一來熱銷就會變得相對容易,而且90年代也是嬰兒潮一代的子女的數量迅速增長的時期。
……
剛拿到《第四消費時代》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立刻開始閱讀,而是先被它所探討的議題所吸引。作為一個身處消費社會中的個體,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被消費所裹挾,但我們是否真正理解瞭消費的本質?這本書似乎就是來解答這個疑問的。作者以日本社會為例,描繪瞭一個從“大量生産、大量消費”到“體驗、共享、個性化”的消費模式演進過程。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價值”的討論,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人們不再僅僅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而是更加看重那些能夠帶來情感共鳴、精神愉悅的價值。比如,很多年輕人不再追求擁有昂貴的車子,而是願意將錢花在旅行、文化體驗上。這種觀念的轉變,也體現在瞭商業模式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提供“服務”而非“商品”。這本書的分析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我所追求的“好生活”究竟是什麼?是擁有更多的物質,還是更豐富的精神體驗?它迫使我去思考,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消費世界裏,我該如何做齣更明智的選擇,去構建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有品質的生活。
評分這本《第四消費時代》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莫名的吸引力,不是那種華麗奪目的,而是沉靜內斂,仿佛在講述一個關於時間、關於演變的故事。拿到手的時候,紙張的觸感也很溫潤,翻開第一頁,那種期待感就油然而生。我一直對消費文化的變化很感興趣,覺得它不僅僅是商品本身的流通,更是社會變遷、價值觀重塑的一個縮影。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點明瞭一個核心,一個時代的更替,而“消費”作為載體,其意義可想而知。我特彆好奇,在經曆瞭前三個消費時代後,我們究竟邁入瞭怎樣一個全新的領域?它和之前的模式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彆?是物質上的極大豐富導緻瞭某種“飽和”,還是人們的精神追求發生瞭根本性的轉移?我預感這本書會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思考維度,去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去理解那些在我們身邊悄然發生卻又難以言喻的變化。尤其是在當今信息爆炸、選擇琳琅滿目的時代,理解消費的內在邏輯,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不至於迷失在物欲橫流之中。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一些對未來的預判,一些關於“我”與“消費”之間關係的新認識。
評分《第四消費時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非常清晰且具有前瞻性的社會發展脈絡。作者以日本為藍本,深刻地揭示瞭當一個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後,消費者的需求會發生怎樣的轉變。我之前一直以為,消費就是關於“買什麼”的問題,但這本書卻讓我意識到,它更是關於“為什麼買”和“如何買”的問題。書中提齣的“物欲的飽和”和“體驗至上”的概念,與我當下的一些生活感受不謀而閤。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不願意去購買那些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而是更傾嚮於把時間和金錢花在能夠給我帶來快樂和成長的事情上,比如學習一項新技能,或者去一次未知的旅行。這種轉變,不僅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是整個社會思潮的體現。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獨特,他沒有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商品介紹,而是深入到社會結構、人口變化、科技發展等多個層麵,去解讀消費模式背後的邏輯。這讓我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為我如何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定位自己,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評分《第四消費時代》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觸動就是它對“擁有”這個概念的顛覆。我一直以為,消費的本質就是“買”,就是“擁有”。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在新的時代裏,“使用”和“體驗”可能比“擁有”更重要。就像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我們不需要擁有它們,但卻可以隨時隨地使用,享受便利。還有各種綫上課程、沉浸式體驗活動,這些消費方式的核心在於滿足我們的精神需求和即時快樂,而不是為瞭囤積某種物品。作者將這種轉變歸結為日本社會在經曆瞭經濟泡沫破裂後的深刻反思,以及新生代消費者價值觀的重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個性化”和“社群化”消費的討論。過去,我們可能傾嚮於購買大眾品牌,追求“跟風”。但現在,大傢更願意為那些能夠體現自己獨特品味、又能找到同好群體的産品和服務買單。這讓我意識到,消費不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與社交、身份認同緊密相連的。這本書的洞察力非常敏銳,它揭示瞭消費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和社會邏輯,讓我對未來的消費趨勢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讀完《第四消費時代》,我內心最大的感受是一種釋然,又夾雜著一絲淡淡的憂慮。作者以極其精煉的語言,剖析瞭日本社會在經曆瞭經濟高速增長期後,消費模式是如何悄然轉型的。書裏提到的“物欲的飽和”以及“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的興起,讓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生活中很多看似自然的消費選擇,背後都隱藏著如此深刻的社會動因。我尤其被“斷捨離”和“極簡主義”的文化現象所吸引,這和過去那個追求“多即是好”的時代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變化,不再是簡單的物質堆砌,而是對生活品質、精神滿足的更深層次的追求。然而,這種轉變並非一蹴而就,它背後也伴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長放緩等諸多挑戰。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問題,而是將它們巧妙地融入到對消費現象的解讀中,使得這本書的分析更加立體和深刻。我開始反思自己,在過去的那種消費觀念下,我是否積纍瞭不必要的物質,是否在不經意間忽略瞭真正重要的東西?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行為,並思考如何在“第四消費時代”中,活齣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人生。
評分一如既往的好,速度很快,價格也便宜,滿意滿意
評分京東購物一直很方便,我和老婆都喜歡用京東
評分很有意思,有助於瞭解未來趨勢
評分購買十分滿意,期待下次購買。建議大傢閱讀。一直在當當購物。
評分正在消化中
評分期待已久的大作,終於風雪無阻的送到手,裝幀精緻,大概翻閱瞭一下,信息量很大。剛好明天不上班,開讀啦!順便說一下,快遞外包裝需要改進一下,雨雪天氣包裝要考慮防水啊,封皮被快遞櫃裏麵的雪水寖泡瞭。
評分很有意思的角度,很有參考意義推薦。
評分朋友推薦的書,還沒開始看。
評分相信能給我新的看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