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社会,人们不再追求“经济飞速发展”和“效益很大化”,而是享受简约的生活方式;不再终日奔波、蜗居在大都市,而是重新发现地方的特色和自然的力量;不再努力工作拼命挣钱、苦心钻研如何升迁,而是为了帮助他人、共享快乐、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幸福。在这个社会,环保节约成为一种文化,人与人间的交往自然而温暖。这就是第四消费社会,告别了“购物使人幸福”的时代,人们开始追问“除了物质之外,什么才能让人感到真正的幸福”。
日本经历第三消费社会,逐渐成熟,尤其“3?11大地震”,让日本民众幡然醒悟,已经被摧毁的物质,即便恢复原貌又有什么意义?物质已经不足以让人感到幸福。在灾难中成长的日本,又一次领先跨入了第四消费时代。
日本消费社会研究D一人的力作,被誉为“20世纪消费社会史”、“21世纪消费论”!本书将日本社会,自1912年起,分为四个阶段,D一消费时代,是少数中产阶级享受的消费;第二消费时代,乘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春风,以家庭为中心的消费势如破竹;第三时代,消费的个人化趋势风生水起。目前,日本已进入第四消费时代,即重视“共享”的社会。作者作为如传奇一般创造了辉煌的市场营销信息杂志《穿越》的主编,记录了一个时代,并基于30年的研究成果预言新时代的到来。消费对大企业、小零售业生存的决定作用自不待言,甚至对每一个人的人生意义都具有绝对影响。在个性化时代,人们是通过消费区别他人的,你不是因为自己有个性所以选择这个产品,而是因为选择买了这个产品,而与别人不同。我们生活在消费社会的大背景下,那么从消费角度重新划分社会的不同时代,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发现自己具有重要意义。人很大的消费品是人生,最终的消费就是人生的成就。对人来说,很大的问题莫过于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蹉跎时间、碌碌无为的生活,消耗殆尽、车马劳顿的生活,还是抱着充实、满足的心态生活。第四消费社会,大家需要意识到这些问题了。
三浦展,1958年出生,1982年于一桥大学社会学部毕业。1986年担任营销杂志Across主编。1999年成立Culture Studies研究所。基于对消费、家族、城市等的研究,提出新的社会模式。著有《“家族”和“幸福”的战后史》、《为明日的日本,谈一谈“share”》等。
简要目录
序言——除了物质以外什么才能让人变得幸福?
第一章 消费社会的四个阶段
第二章 从第二消费社会到第三消费社会的变化
1 第二消费社会与第三消费社会的区别
2 消费的过度化、个人化
从“消费”到“创费”
从超市到便利店
从物质到服务——餐饮业的发展
产品目录文化的兴起
3 消费者的心理变化
4 大众的分裂与差距社会的预兆
5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时代
6高度消费社会的饱和
第三章 从第三消费社会向第四消费社会的转变
1 第四消费社会及作为其基础的共享意识
2 作为生活方式的共享
合租公寓受欢迎的理由
“共费”时代
不炫耀的消费
向着全年龄段单身化发展
非正规雇用带来的影响的增强
3 追求简约、日本意识、地方意识
4 消费社会的终极形态是什么?
根本问题在于“消费是什么”
从物质到人
案例分析 无印良品——作为第三消费社会到第四消费社会过渡的典型商品
采访 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地方的魅力
第四章 消费社会的去向
面向“无印良事”的时代 辻井乔氏
了解时代的方式
小小共同体成为核心
后记——消费社会160年历史年表
什么是旅行
那么“重新发现日本”又如何呢?关于这一点拙作《爱国消费》也有所提及,准确的广告词是“重新发现日本、美丽的日本与我”,它是1970年至1977年的七年间“广告史上长城不倒”的宣传口号。藤冈如是写道:“不顾一切拼命发展的文明的丑陋一面,我们只要想起公害问题就够了。但是,与其把公害看作文明的问题,不如把它当做‘心’的问题来对待。”
“不顾一切拼命发展无疑就是‘心’的问题,银座的柳叶枯萎,隅田川的鱼大批死亡的时候,人们作何感想?我们被物质欲望鬼迷心窍,讴歌经济发展,所以估计不会有一丝感伤吧。”
“以前的旅游动辄就像卖画明信片似的贩卖目的地,这样的旅游沦落为跟看电视画面一个水平。旅游的喜悦在于自己创造的喜悦,在于发现日本,并在其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我们的宣传口号‘重新发现日本’就是这个意思。乡间布满尘土的无名小路很可能拥有悠久的历史,抑或是见证了无数的故事与传奇,还有可能闻到乡野的气息,听到收获的歌谣。这些地方需要你自己去发现、体验,这才是旅行,才是重新发现日本。”(《藤冈和贺夫全集1重新发现日本》1988年)
作为对第二消费社会导致的物质主义的反省,“心”的问题第一次在广告史上被大张旗鼓地宣扬。此后藤冈成为自由制作人,游遍日本的近山地带。对他来说,“从猛烈到美”和“重新发现日本”并不单是为了工作而制作的广告,而且是他自己的人生观。
“多重自我”带来的热销
追求真正自我的消费者,与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的自我”的企业形成了一种共犯关系,消费者接收到企业提供的关于自我的信息以后,反馈到自己身上,所以消费者经常会产生对于自我的怀疑,从而更想寻找到真正的自己,于是这种寻找自我的循环就会不断扩大。
但是这种共犯式的循环不会在人们找到唯一的自我时终结,最终消费者的态度将会变成接受多个自我,而且不管怎样,人们都无法获得全面的自我独特性。如果过度追求自我,就会使自己完全依附于宗教或国家这种绝对性的存在。若不想变成这样,那么最终人们实现的只能是一部分自我。当人们知道不存在完整的自我后,可以让一部分的自我和另一个部分的自我相重叠,就算这两个部分互相矛盾,也只能把这两个面具当作真正的自我。至少这些面具是真实的,于是现代独特的自我意识“多重自我”就诞生了。
对于企业来说,以自我为卖点已经很难再简单的吸引消费者了,就像共犯关系一样,共犯双方会经常怀疑对方或者被对方背叛。同样,企业也越来越难抓住拥有“多重自我”的消费者了。
90年代进入第三消费社会后期,“多重自我”的消费者不断增加,产生了许多令人无法理解的现象,其中音乐CD是很典型的代表。一部分CD可以热卖到几百万张,而另外一些却只能卖出几百张,而且一直保持着几万张销量的大众CD也逐渐消失,如果不引入“多重自我”的概念,这个现象是很难理解的。
假设有一百万个消费者,而且他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自我,如果他们当中25%的兴趣方向是相同的,则可以期待25万张CD的销量。
但是假如他们每个人都分裂成四个自我,100万人的“自我”就变成了400万个,400万的25%就是100万张,也就是100万人每个人都会买一张相同的CD,而这就是热销的秘密吧。
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拥有多重自我,其中之一必然是“与大家相同的自我”,也就是“和别人步调一致的自我”。同时他们也拥有“与别人不同的自我”,也就是“差异化的自我”。如果以“与大家相同的自我”为卖点来吸引顾客就会产生热卖的情况,而“差异化的自我”只能吸引来很少部分的顾客。所以也就很难再出现“完整自我”时代里的热卖场景。
这些情况也以生活水平上升、CD价格相对下降为背景。如果CD的价格占年轻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过高,那么他们只能买自己最喜欢的CD。如果CD价格很便宜,除了买一张自己最喜欢的,还能再买一张大家都喜欢的听一听,这样一来热销就会变得相对容易,而且90年代也是婴儿潮一代的子女的数量迅速增长的时期。
……
读完《第四消费时代》,我内心最大的感受是一种释然,又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忧虑。作者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剖析了日本社会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后,消费模式是如何悄然转型的。书里提到的“物欲的饱和”以及“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的兴起,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生活中很多看似自然的消费选择,背后都隐藏着如此深刻的社会动因。我尤其被“断舍离”和“极简主义”的文化现象所吸引,这和过去那个追求“多即是好”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变化,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堆砌,而是对生活品质、精神满足的更深层次的追求。然而,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它背后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放缓等诸多挑战。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对消费现象的解读中,使得这本书的分析更加立体和深刻。我开始反思自己,在过去的那种消费观念下,我是否积累了不必要的物质,是否在不经意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并思考如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活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
评分《第四消费时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清晰且具有前瞻性的社会发展脉络。作者以日本为蓝本,深刻地揭示了当一个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后,消费者的需求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我之前一直以为,消费就是关于“买什么”的问题,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它更是关于“为什么买”和“如何买”的问题。书中提出的“物欲的饱和”和“体验至上”的概念,与我当下的一些生活感受不谋而合。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愿意去购买那些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更倾向于把时间和金钱花在能够给我带来快乐和成长的事情上,比如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者去一次未知的旅行。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整个社会思潮的体现。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他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商品介绍,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人口变化、科技发展等多个层面,去解读消费模式背后的逻辑。这让我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定位自己,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刚拿到《第四消费时代》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开始阅读,而是先被它所探讨的议题所吸引。作为一个身处消费社会中的个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消费所裹挟,但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消费的本质?这本书似乎就是来解答这个疑问的。作者以日本社会为例,描绘了一个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到“体验、共享、个性化”的消费模式演进过程。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价值”的讨论,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更加看重那些能够带来情感共鸣、精神愉悦的价值。比如,很多年轻人不再追求拥有昂贵的车子,而是愿意将钱花在旅行、文化体验上。这种观念的转变,也体现在了商业模式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提供“服务”而非“商品”。这本书的分析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我所追求的“好生活”究竟是什么?是拥有更多的物质,还是更丰富的精神体验?它迫使我去思考,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消费世界里,我该如何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去构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有品质的生活。
评分这本《第四消费时代》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不是那种华丽夺目的,而是沉静内敛,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时间、关于演变的故事。拿到手的时候,纸张的触感也很温润,翻开第一页,那种期待感就油然而生。我一直对消费文化的变化很感兴趣,觉得它不仅仅是商品本身的流通,更是社会变迁、价值观重塑的一个缩影。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点明了一个核心,一个时代的更替,而“消费”作为载体,其意义可想而知。我特别好奇,在经历了前三个消费时代后,我们究竟迈入了怎样一个全新的领域?它和之前的模式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是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导致了某种“饱和”,还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我预感这本书会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去理解那些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却又难以言喻的变化。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选择琳琅满目的时代,理解消费的内在逻辑,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不至于迷失在物欲横流之中。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一些对未来的预判,一些关于“我”与“消费”之间关系的新认识。
评分《第四消费时代》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触动就是它对“拥有”这个概念的颠覆。我一直以为,消费的本质就是“买”,就是“拥有”。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在新的时代里,“使用”和“体验”可能比“拥有”更重要。就像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我们不需要拥有它们,但却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享受便利。还有各种线上课程、沉浸式体验活动,这些消费方式的核心在于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和即时快乐,而不是为了囤积某种物品。作者将这种转变归结为日本社会在经历了经济泡沫破裂后的深刻反思,以及新生代消费者价值观的重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个性化”和“社群化”消费的讨论。过去,我们可能倾向于购买大众品牌,追求“跟风”。但现在,大家更愿意为那些能够体现自己独特品味、又能找到同好群体的产品和服务买单。这让我意识到,消费不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与社交、身份认同紧密相连的。这本书的洞察力非常敏锐,它揭示了消费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和社会逻辑,让我对未来的消费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卖家的服务太棒了,考虑非常周到,完全超出期望值; 卖家发货速度非常快;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
评分内容不错 值得推荐 非常满意!
评分很不错,京东物流很棒,买书就来京东,信任京东
评分在公众号上看到的推荐 三浦展的名字貌似有印象 一直对我们的这个邻居有一种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 先来本书读一读
评分买来骗一下自己
评分可以给你很多启发的一本书,很多东西可以重复借鉴。
评分物廉价美,物流快,非常好。
评分好— — -/////////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