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35041-2014 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规范(代替DL/T 5114-2000)

NB/T35041-2014 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规范(代替DL/T 5114-20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著
图书标签:
  • 水电工程
  • 导流设计
  • 规范
  • NB/T35041-2014
  • 施工
  • 水利
  • 工程建设
  • 技术标准
  • 设计手册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2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708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字数:14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NB/T35041-2014 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规范(代替DL/T 5114-2000)》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09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09〕163号)的要求,编制组认真总结我国导流工程设计的成功经验,在广泛调查研究并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导流方式及导流程序;导流建筑物级别和洪水设计标准;施工导流水力设计;导流挡水及泄水建筑物设计;截流及基坑排水设计;施工期通航;施工期度汛;下闸蓄水及蓄水期下游供水设计等。

前言/序言


水工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应用 本书聚焦于水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分析、抗震设计方法及其工程实践,旨在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可靠性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本书内容涵盖了水工结构抗震设计领域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最新的规范要求,系统阐述了地震作用下水工建筑物(如大坝、水工隧洞、船闸、引调水工程等)的动力特性、抗震分析方法及具体的抗震构造措施。全书力求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解析复杂问题,对提升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水工结构抗震设计基础与规范体系 本章首先概述了水工结构抗震设计的背景、重要性及其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地位。详细介绍了我国现行的水工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包括抗震设防目标、风险评估、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选取等。 深入探讨了水工结构抗震设计所依据的主要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特别是地震工程学在水工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对设计地震动(特征周期、峰值加速度等)的确定方法进行详尽的分析,结合不同烈度区和场地条件的差异性,阐述如何科学地选择和应用设计地震动指标。本章还对水工结构抗震设计的全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了初步介绍。 第二章:地震地面运动与水工结构动力反应分析 本章是抗震分析的基础,重点讨论地震波的特性及其在水工结构动力分析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地震波的随机特性、地震记录的选择与人工地震波的合成方法。 深入剖析了地震对水工结构施加的动力作用机理。详细阐述了地震力计算的常用方法,包括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和随机振动法。对于复杂结构体系(如混凝土坝与基岩的相互作用),本章着重讨论了流固耦合效应和土体动力特性对结构整体响应的影响。本章提供了具体的计算模型建立步骤和参数取值建议,便于工程人员进行准确的动力响应分析。 第三章:不同类型水工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 本章针对水工结构的不同类型,系统地阐述了各自的抗震设计理论与要点: 3.1 碾压式和混凝土坝的抗震设计 详细分析了重力坝、拱坝、坝体的稳定性和抗滑移分析,特别关注在地震作用下,坝体内部应力重分布和裂缝扩展的规律。对于面板堆石坝,重点讨论了填筑材料的动力特性、抗震变形控制以及面板的抗震安全要求。针对混凝土坝的抗震设计,深入研究了坝体整体抗剪、抗弯以及接缝处理的抗震措施。 3.2 水工隧洞与地下工程的抗震设计 本节侧重于地下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探讨了围岩的动力特性、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详细介绍了隧洞衬砌的抗震稳定性校核方法,包括对衬砌的拉伸、挤压和剪切破坏的判据。针对复杂断层带和软弱围岩条件下的隧洞抗震加固技术进行了专门论述。 3.3 船闸、水工建筑物及附属结构的抗震设计 对船闸的抗震设计进行了专门探讨,包括闸室、闸墙的抗震稳定性和连接部位的抗震处理。对于溢洪道、引水渠道、压力钢管等附属结构,本章分析了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抗震构造要求,确保整个水工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第四章:抗震构造措施与工程实践 本章将理论分析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工程构造措施,是指导实际设计的重要篇章。 详细阐述了提高水工结构抗震能力的各种构造技术: 材料选择与施工控制: 强调高强度、高韧性材料在抗震结构中的应用,以及对混凝土浇筑质量、接缝处理、灌浆质量的抗震要求。 基础处理与地基抗震: 讨论了基础加固(如注浆固结、减小倾覆力矩)的抗震意义,以及场地液化评估和抗液化处理技术。 结构连接与变形控制: 重点分析了结构单元之间的连接部位(如坝体接缝、建筑物与岩体接触面)在地震中应如何设计以保证足够的延性和耗能能力,避免局部破坏。 抗震监测与反馈: 介绍了水工结构抗震安全评估与健康监测体系的建立,包括烈度监测点布置和实时反馈机制,为震后快速评估提供依据。 第五章:水工结构抗震安全评估与加固技术 本章面向已建水工结构的抗震能力提升,提供了系统的评估方法和技术路线。 抗震安全评估: 介绍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理念在既有结构评估中的应用。包括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用于预测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损伤状态和剩余寿命。阐述了如何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结构的抗震薄弱环节。 抗震加固技术: 针对不同类型的结构薄弱点,系统介绍了先进的抗震加固技术,如碳纤维布加固、钢板约束加固、基础注浆增强、以及针对特定结构缺陷的修补与增强工艺。本章特别强调了加固措施的经济性、可行性与环境友好性。 --- 本书内容全面、论证严谨,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水工结构抗震研究的最新成果,是水利、土木工程专业人员,特别是从事水工结构设计、施工、安全评估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参考工具书。它不仅提供了设计计算的科学依据,更强调了将先进的抗震理念融入到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内页,我立刻被其清晰的逻辑结构所吸引。很多技术规范往往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有时略显僵硬的框架编写,导致章节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读者需要花费额外精力去梳理不同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但这本规范在章节编排上明显下了功夫,它似乎是顺着一个典型的导流工程的实施流程来组织内容的,从基础的水文资料分析到具体的导流建筑物设计,再到施工监测和应急预案,层层递进,脉络非常清晰。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的计算公式和设计参数的阐述部分,作者采取了“先概述,后详述”的策略,这对于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非常友好,能快速建立起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我特别欣赏它在图表的使用上,那些流程图和示意图不仅数量多,而且标注得极其精细,几乎每一个拐角、每一个符号都有明确的含义解释,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工况的难度。这种以人为本的编写思路,使得阅读过程中的卡壳次数大大减少,阅读体验流畅得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

评分

从规范的更新迭代和历史沿革来看,这次修订显然是吸收了近些年水电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经验。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它在吸取前代规范经验教训的同时,大胆引入了许多前瞻性的理念。尤其是在涉及到新型材料应用和智能化监测技术与导流设计结合的部分,书中的论述展现出了强烈的现代感,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混凝土和土石方结构上,而是将视角放到了如何通过优化信息流来保障物理结构的安全。这种对“老规范”进行深度解构和“新理念”进行审慎融合的做法,使得这本书既具备了足够的历史厚重感,又不失为紧跟时代前沿的先进指南。它像是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着水电工程几十年的实践积累和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对于任何想在这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专业人士而言,它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设计感,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标题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我之前翻阅过一些水利工程相关的规范,但说实话,很多时候都显得枯燥乏味,阅读体验不佳。然而,这本《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规范》在视觉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既没有过度花哨的装饰,又避免了传统技术规范那种令人昏昏欲睡的排版风格。拿到手里的时候,纸张的质感也很棒,厚实且平滑,感觉可以经受住工地上风吹日晒的考验。装帧也很扎实,翻阅起来非常顺手,即使是查找特定章节,也能快速定位,不会有那种书页松散的感觉。这对于经常需要现场参考的工程师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第一印象”非常专业、可靠,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精心制作的专业出版物。它所传达出的那种对细节的关注,其实也间接反映了规范本身对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

评分

对于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规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是衡量其价值的终极标准。我发现这本书在提供设计指导的同时,也极为注重如何将其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指南。书中的附录部分设计得极其贴心,里面收录的表格和标准模板,几乎可以直接用于项目文件编制,省去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去重新格式化和计算校核。更重要的是,它在某些争议性的技术点上,提供了权威性的裁决意见或者至少是清晰的论证路径,这在多方沟通和方案评审环节至关重要,能有效减少因理解不一致而导致的扯皮和返工。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做”,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教会我们“如何以最规范、最高效的方式去实施”。这种立足于工程实践的编写角度,使得它在工具属性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让技术人员拿着它,心里就踏实了不少。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在对特定技术难点的处理上,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处理极端气候或突发洪水条件下的导流方案优化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刀切”的通用结论,而是细致地探讨了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河流特性的影响因子,并辅以大量的案例分析作为支撑。这种“因地制宜”的论述方式,让规范的内容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更像是一套活的、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用的设计思想体系。我特别留意了关于临时防护结构的强度校核部分,传统规范往往只关注主体结构,但这本书却非常周到地考虑了施工过程中临时设施的动态荷载和次生灾害风险,这体现了编制者对整个施工周期的全方位考量,远超出了单纯的“设计”范畴,更接近于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手册”。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是真正体现一本专业规范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